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谢京瀚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不是萧何这个伯乐发现了韩信这匹千里马,也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战神”将军。但韩信的功成名就也是萧何,最后的凄惨结局也是萧何。

韩信,汉初功名显赫的名将,为刘邦的西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出身低微的韩信,一生起起落落,极富传奇色彩,也正因如此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故事的男人,我们从几个成语来解释韩信磨难、屈辱、冷落、辉煌、悲惨的一生。

胯下之辱:

韩信出身凄惨,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亲,寄人篱下,打渔为生。卑微的身份使他经常受到欺凌。有次遇到一群恶少,其中一个恶少轻蔑的说韩信:看你身材高大,又喜欢佩剑,但胆子很小,有本事的话,你敢拿剑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思前想后,所以只能忍着从他胯下爬过,受到众人的耻笑。如果不受这次胯下之辱,那后来那个最有故事的男人可能都不复存在。

一饭千金:

还没出道成名的韩信,生活困苦,经常有上顿没下顿。一次,河边洗衣服的老太看到韩信饿的可怜,就分了点饭给他吃。饿急的韩信非常感激,痛苦涕零,就向老太说:“将来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老太却烦感的说:“一个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有什么用?”韩信听到极其惭愧,后来发奋图强,成名之后,果然找到了这位昔日的恩人,并重赏千金。这个故事很好地表现了韩信知恩图报,有始有终的品质。

推陈出新:

韩信刚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做的工作是管理粮仓,后来在管理中发现了旧粮总是腐败变质的问题,然后就推出了“推陈出新”这个管理理念,意思是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前门进新粮,后门出旧粮,不断更新仓库里的粮食,以免粮食因存放过久而变质,这个管理理念,在古代仓储管理中应该是开创之举。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将巴蜀,汉中三郡都分给了刘邦。刘邦为了消除项羽的猜忌,在去领地途中下令烧了所有入蜀栈道,刘邦入汉中后,积极休整,并且抓住时机挥师东进。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必经之地,但地势险峻,又有章邯重兵把守。韩信献出妙计,明着是要樊哙带着大量的部队去修栈道,为军队后期的行进铺路,迷惑章邯,其实暗地里直接带领精锐部队翻山越岭偷袭陈仓,这个锦囊妙计帮助刘邦大部队顺利挺进关中,站稳了脚跟和项羽决斗。这个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妙计也成了后来众多军事家屡试不爽的军事策略。

背水一战

汉军与赵军交战,韩信阵容处于劣势,为了鼓舞战士的勇气,出奇制胜,韩信不顾兵家大忌,依然把兵营设在没有退路的河边。发起冲锋号时,韩信另调两千轻骑从左右两方进攻,趁机夺取赵军军营,打败了人数占优的赵军。背水一战的成功体现了韩信的有勇有谋,敢于冒险的军事思想。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对于项羽来说是一件悲惨的遭遇。由于指挥上的失误又或说天时、人和都不占优的因素,项羽军队遭到了一连串的失败,刘邦众将的不断地出兵挑战将项羽军队逼到了绝境——垓下,中了韩信“十面埋伏”,最终四面楚歌的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功高震主:

刘邦是一个遇到问题喜欢说:“奈之若何”的主帅,刘邦的成功很大一方面与刘邦手下人才济济有关,从月下被追投奔刘邦到刘邦建立汉朝,韩信发挥了他极其出色的军事能力将刘邦一步步推到了帝位上,韩信的功劳超过了主帅刘邦的功劳。曾经有人劝韩信自立为王,毕竟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表现太好,遮住了上司的光彩,最终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可惜天真的韩信并没有这样想,最终成了被杀功臣。

多多益善:

也正因为功高震主,作为主帅的刘邦当然不放心,就曾试探过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统帅多少人的部队啊?“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那你呢?“韩信回答:”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听到这样回答的刘邦想必不会多开心,即使韩信解释”将统兵,帅统将“,也未能抚平刘邦的担忧。

鸟尽弓藏:

称帝后的刘邦的确不放心韩信,只能一步步地削弱韩信,使韩信从齐王被贬为淮阴侯。没多久以后,刘邦的妻子吕雉就先下手为强,把韩信招入宫中。韩信也很谨慎,不敢入宫,但曾经那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萧何却不断给韩信灌”心灵鸡汤“,力劝韩信入宫。知恩图报的韩信信任萧何,也不忍心推辞,只好只身入宫。一道宫中东窗事发,靠谱的萧何却不见踪影,韩信只能被吕雉给杀死。死前的韩信伤感万分,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的浩叹。而他与萧何的故事则有衍生了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strong>


倔强的柚子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时候因缘际会,班里面来了一个山区转过来的小朋友,并且和我的关系非常不错,因为他们那边的教学制度和我们这边的教学制度有一些偏差,数学这一门课程当中,他们所学到的初中知识仅仅是我们所学到的小学知识,而我们现在学习的初中知识他一点都没有学到。

因为当时的中学讲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数学成绩仅有5分,第2次月考满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后的绝大多数考试当中,他永远是一个满分的状态。

事件回顾

我之前那个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与韩信相差不多,只不过从影响力以及任务的发展来看,恐怕连韩信的1/10000都没有达到,可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论证,一个人拥有某方面天赋的时候,平日里是很难展现出来的,可是真正运用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或者危机时刻的时候,将会无限度的放大,从之前的默默无闻一举成名。

没错,韩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门不幸来表述,自己小的时候喜欢一个小姑娘,没有想到这个小姑娘竟然嫁给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给的那个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对头,好不容易想四处闯荡游历一番,碰见了几个街头小混混,还得给人家钻裤裆,等到逃出这一个破烂镇子之后,又因为好几天没有吃饭,饿的晕了过去,苏醒过来依托着大妈的一碗热干面,大恩不言谢,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队伍当中,好不容易来到了项羽的部队,并且也算是接近项羽的核心部队了,结果还没走两步就被项羽踢了出来,紧随其后投靠刘邦,刘邦似乎也不太重视自己,要不是萧何一个劲的拦着自己,恐怕到最后韩信的一生连乞丐都不如。

没错,这就是事实

韩信很优秀吗?

很优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样?

比白起要优秀。没有看错,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以及军事战略指挥当中,韩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几个档次,因为白起所打的绝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强胜弱、以多胜少;而韩信却与之截然相反,韩信所进行的多次战役全都是以弱胜强,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可以说,如果在战神上面安排一个排行榜的话,韩信必然要远超过白旗,因为在韩信的思维认知,以及韩信的理念当中,似乎从来没有败仗而言,每一次行军作战都是100%的战斗胜利。

当然,如果把韩信所拥有的一切成就统统归咎于他100%的天赋,似乎又有些虚妄之谈,因为在真实的历史背景条件之下,韩信对于史书兵书以及具有历史文献的一些与兵家相关的书籍,都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闲来无事就喜欢翻阅一二。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或许对于韩信而言并不是一句瞎扯的话,而是具有切实价值意义的话,毕竟韩信真的从书籍当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兵家之路。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书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多了就能读出一些名堂出来了。

韩信的崛起,让人感觉很意外,一个穷小子,又没钱又没人脉,也没打过仗,怎么突然间就冒出来了呢?为此,我又反复读了《淮阴侯传列》,看出一些名堂出来。

第一,韩信并非没打过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韩信并没打过仗。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拜他为大将。一个没打过仗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大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看未必。

我们来看看《淮阴侯列传》记:“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起兵之后,韩信就仗剑前去投奔。那么韩信在项梁军中是扮演什么角色呢?史记没有明说,但是从“居麾下”三个字来看,不是去当小兵的。我们讲“麾下将领”、“麾下谋士”,可见韩信是有军职的,而且史记还特地用“仗剑从之”四字,为什么要突出“仗剑”二字呢?就是去打仗的啊。因此,韩信并非没有打过仗,而是与秦末其他英雄豪杰一样,是第一批参加武装斗争的人,全程参与反秦战争。

再继续看:“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项梁败亡后,韩信转而成为项羽的部下,项羽任命他的郎中。

郎中是什么官职呢?我查了一下资料:“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郎中是一个不低的官职,“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因此,这是一个武职。大家注意,《史记》从来没有说韩信没打过仗,只是因为记得简略,大家误以为他没打过仗。我认为,韩信是全程参与项羽的战争,如果他只是“内充侍卫”,怎么可能屡屡向项羽献计呢?可见韩信一直就呆在项羽军中,而且不是文职人员,就是一个军官的角色。直到秦国灭亡后,韩信因不得志,才去投奔刘邦。

第二,韩信为什么“未得知名”?

在《淮阴侯列传》里,两度提到韩信“未得知名”。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一次是在项梁麾下,一次是在刘邦麾下,史书都用“未得知名”来形容其尴尬处境。

未得知名,不是说项梁、刘邦不知道韩信的名字,而是说对他不重视。为什么不重视呢?两次不受重视,是有区别的。

项梁不重视韩信,应该有两点原因:其一,项梁是楚国贵族出身,对韩信这样平民出身的人,难免看不起;其二,韩信曾有过胯下之辱,在当时被人认为很怯懦。

刘邦不重视韩信,原因与项梁不同:其一,韩信投奔刘邦时,战争已经停止了,没有可以表现才华的机会;其二,当时投奔刘邦的人太多了,刘邦纵有识人之才,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很熟悉。

也就是说,韩信在项梁、项羽麾下时,受到压制,没有出头之日,没有机会建立卓越功勋。因此他投奔刘邦时,并没有一份亮眼的简历,这是他“未得知名”的原因。

第三,韩信真的没有人脉吗?

韩信给人的另一种印象,是他没什么人脉,怀才不遇。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再从《淮阴侯列传》的几个细微之处,来说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韩信与项羽集团几个重量级人物的关系。

首先是韩信与龙且的关系。龙且是项羽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关于龙且的一些情况,我有过专门一篇论述,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韩信后来与龙且在潍水大战,来看看龙且是怎么说韩信的:“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大家注意这句话,“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显然,龙且的这个评判,是对当年还在项羽麾下的韩信的评判。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龙且与韩信是很熟的,如果不熟,只是几面之交,怎么会说出“平生知韩信为人”这样的话呢?同时也说明,韩信在项羽军中,不是一个小人物,能够能项羽集团二号人物龙且混得很熟。

龙且对韩信的印象是什么呢?后来他又说了一句话:“固知(韩)信怯也。”这是在潍水之战时,韩信故意示弱,龙且就说:我早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的人。可见,龙且与韩信虽然熟,但是心里还是瞧不起他的,估计与韩信的胯下之辱有关系。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龙且与韩信很熟,但是认为韩信胆小。

再来说说项羽集团另一个重要人物钟离昧与韩信的关系。

看看《史记》的写法:“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钟离昧是谁呢?以陈平的说法,他是项羽四大骨骾之臣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范增、龙且与周殷,可以说是项羽亲信中的亲信。

以史记的说法,钟离昧与韩信关系是很好的,似乎是因为两人老家离得近的原因。钟离昧与韩信的交情,肯定是在韩信投奔刘邦之前。那么大家可以看到,韩信真的没有人脉吗?项羽的亲信钟离昧、龙且都跟他很熟啊,特别是钟离昧,两人是好朋友啊。后来项羽死后,钟离昧被刘邦通缉,就逃去投奔韩信。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应该是很铁的。

因此,说韩信没有人脉,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四,综合评价韩信的潜伏期的表现

我把韩信拜将之前的时期,称为他的潜伏期。这一段时间,他当真是默默无闻吗?细细考究历史细节,我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

首先,韩信是精心打造自己的人脉网络。

他与钟离昧是好朋友,交情绝对不同一般;他与龙且是很熟的,尽管龙且看不起他。另外,韩信与项羽的关系,也是比较亲密的。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与之谈到项羽时说:“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然后他分析了项羽的种种弱点,这是韩信对项羽的近距离观察得出的结论。

后来武涉游说韩信,曾说:“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回答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所谓执戟,是秦汉时对宫廷侍卫官的称呼,因值勤时手持戟而得名。以此推之,莫非韩信竟然是项羽身边的侍卫官么?我想有这种可能。否则他怎么能与龙且、钟离昧混得熟呢?

到了刘邦阵营后,韩信在人脉资源上仍然可圈可点。萧何是汉的第二号人物,韩信跟他同样混得那么熟。大家想想,无论在项羽集团或是刘邦集团,韩信跟权力核心的人都混得挺熟的,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吗?因此,韩信的崛起,背后是有人脉资源的。

其次,韩信并非未尝用兵。

韩信参加军队的时间,比起刘邦、项羽只晚了一点点。之前谁也没有指挥过军队,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不仅是刘邦、项羽,包括英布、彭越等人,统统一样。所以不要对韩信突然冒起感到奇怪,难道刘邦、项羽不是突然冒起的吗?没有谁是天生会打仗的,韩信先后在项梁、项羽麾下干过,难不成别人都在打仗,只有他袖手旁观?显然这不合常理。韩信在项氏叔侄手下,就久经沙场了,只是一直没有独当一面、统领一军的机会而已。

后来韩信对武涉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直到投奔刘邦,韩信才有单独领兵的机会,不再受人掣肘,让自己的军事才华有了淋漓尽致的表演。

我认为韩信在项羽麾下,不仅打过仗,而且还打得不错。但是他善于以智取胜,所以项羽、龙且这些恃勇而骄的人,打心里并不欣赏他。


君山话史


韩信有一个称号叫“兵仙”,而历史上能够胜任此称号的只有韩信一人,萧何曾评价韩信为“国士无双”,而刘邦也说过韩信“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足以可见韩信有多么的了不起。

韩信曾指挥过各种战役,比如陈仓之战、安邑之战、破齐之战、彭城之战、潍水之战、背水一战等等,可以说韩信带领的军队是叱咤风云、战无不胜,他的战绩也是史上之卓越。当然,韩信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那是因为他拥有着令人崇拜的军事谋略以及用兵之道。

有些人会好奇,韩信出生于贫困家庭,从小就性格顽劣并且放纵,那么他为何能够横空出世、纵横天下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 韩信非常热爱打仗、战争

我们都知道韩信从小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不读书也不工作,生活全都靠别人救济,而他就知道在街上鬼混,当然,在混的同时,韩信肯定也多多少少听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故事。韩信是个年轻人,心里难免会产生热血,藏着梦想,所以他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把剑。从这把剑,我们就能看出韩信有多么渴望能够闯出一番天地了。

  • 韩信读过书,也跟过不少人

韩信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据说他曾在一个亭长家居住过,在这段时间,他可能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一些书,当然可能不是兵书。

其次,韩信在成为刘邦的大将之前,跟过很多人,比如项羽。虽然他并没有亲自带兵打过仗,但是见多了,肯定能够学到一些东西,更何况,项羽还是常胜将军,所以韩信学到的东西肯定不少。

  • 韩信有非常强的军事天赋以及自己的战略思想

在跟项羽那段时间,韩信经常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但是很可惜项羽没有重用他。后来,韩信成为了刘邦的大将之后,他的天赋就被显现出来了。

韩信曾帮助刘邦分析过项羽,说项羽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并且还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战略方针,在后来的战争中韩信的天赋被激发的越来越多,因此他才能取得如此多的胜仗。

从各方面来看,韩信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从他受到胯下之辱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韩信会大放光芒。


理科男读历史


韩信打仗靠的不是自己的武力值有多高,武力值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战经验,韩信打仗靠的的脑子。有思想,打仗讲究的是谋略。韩信初出社会时受胯下之辱说明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事。这种人往往是善于思考,思想也比一般能要前卫,能推演出事件的结局。忍一时之辱留苟且之身建万事之基业。

韩信师从尉缭,尉缭曾是秦国的宰相,此人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华。韩信打仗不拘一格,善于把握战机,提前部署好战略计划。所以打仗才如此出神入化。

再一个韩信打仗,会分析敌方将领的喜好和打仗方略,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他在项羽帐下一起参与过巨鹿之战,作为刘邦帐下大将军领教过彭城之战时项羽带领的楚军的厉害。

所以楚汉战争四年,韩信从不敢正面跟项羽的主力打。例如:垓下之战——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诈败而退,避开楚军锐气。韩信引兵后撤,他一后撤,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事先安排好的接应部队立即从左右两边突然杀出,猛攻楚军侧面。韩信在项羽大军穷于应付两侧的进攻时又引兵杀回,将楚军三面包围,双方激战一日,楚军终于失败,大部被歼。韩信又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楚军在夜间听到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围,汉军发觉后,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项羽败退至乌江,被迫自刎。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逸凡


韩信历来为后世兵家推崇,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萧何说他是“国士无双”,是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而汉初三杰中,韩信又有勋冠三杰的说法,意思是说三杰中韩信的功劳最大,而且韩信是“王侯将相”一人全任,以韩信的人生经历,确实是可以称得上横空出世、纵横天下!

韩信是淮阴人,出生时间大约公元前231年,其实看韩信的家境确实很差,身为平民,性格放纵又不拘礼节,没有被推荐为官吏,又不懂的经商之道,所以生活的很困难,为了糊口经常跑别人家蹭食,靠别人接济度日,因为老是靠别人接济糊口度日,乡人大都看不起他。

韩信靠别人接济最出名的是有两个人,一个是下乡南昌亭长,还有一个是漂洗涤丝棉的老大娘,下乡南昌亭长看韩信气宇不凡就让他到家里吃饭,韩信也是老实不客气,连着几个月都跑到他家吃饭,亭长没说什么,亭长的老婆不乐意了,这小子天天来蹭饭吃,就知道吃闲饭,也不帮忙干活,于是故意一大早就煮好饭吃掉,等到韩信去的时候早吃完了,韩信一看也知道了他们用意,一气之下再也不去了。

韩信饿着肚子跑到河边,遇到几位老大娘在河边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老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韩信吃完后对老大娘说以后定当重报,大娘生气说道:“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哪里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

等到韩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对给他一饭之恩的漂母赏赐了千金,而让他白吃白喝几个月的亭长只得到了一百钱,说亭长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其实看韩信的所作所为,和刘邦倒是有些相似之处,刘邦的家境应该是比韩信好一点,是农户出身,家里还算有几亩薄田,只是刘邦有个游侠梦,整天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气得刘太公骂他“无赖”,刘邦也不管他老爹生不生气,依然如故,不过刘邦在当地也算是混出了点名声,在沛县做了泗水亭长。


而韩信也是整天拿着一把佩剑瞎逛荡,可见韩信也是有着一个游侠梦,只不过韩信在当地混的不怎么样,所以才有人看他长得人高马大还佩着剑,就想要侮辱他,让韩信从他胯下钻过,而韩信只是打量他一番后,就从那人胯下爬过去了,留下了胆小鬼的名声。

韩信很有可能是个破落户出身,在他的心里一直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刺客列传》里豫让有一句名言: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谁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来报答他,而漂母在回答韩信时的回答,《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而且韩信在灭赵国的时候用了背水一战,当时诸将和赵军都不解其意,觉得违背兵法常识,等打完战之后,诸将在夸韩信的时候也问到这个问题,韩信回答道:“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平素没有机会训练诸位将士,现在就是所说的“驱市人而战之”,这种形势之下将士们都置于死地,人人为了保全自己只能死战,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可用他们取胜了?”能够看书的人,家族应该在以前是不错的!

可见韩信是学过兵法的,韩信能够横空出世是靠他学过兵法还有他的天赋,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天赋,项羽也学过兵法,只是不肯深加研究,只学了个大概,依然能够纵横天下,刘邦不喜欢读书,估计兵法也没多看,除了面对项羽,刘邦还没吃过军事上的亏,可见天赋是最重要的,也是真正让韩信“战必胜,攻必取”纵横天下的原因!


挚滗画畫紅尘


我们所熟知的韩信是被赞为“国士无双”的人,他的出现犹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迹也被广为传颂。那么又有人说了,韩信和刘邦一样是一个草根英雄,年轻时可落魄了,一边无所事事,一边又天天想着要登上人生巅峰,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最让人看不起的。





韩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韩信是英雄,这是无可厚非的,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但他却并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断的花朵。韩信年轻时虽落魄到天天蹭饭,但是他并不是出身底层,也不是毫无学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披着草根外衣的落魄贵族

没错,韩信实则是落魄的贵族人士,这可不是信口胡诌的啊,有史实为证。不说的,最明显的一点贵族特征就是韩信背上那把剑。这佩剑可不是韩信为了耍酷才天天背着,这是他作为贵族最后的尊严。战国时期,佩剑是贵族人士的标配,用来彰显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头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佩剑的。秦统一天下之后,六国的很多贵族都落魄了,韩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头,日日溜达闲逛,饿了就蹭饭,饱了就做梦,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贵族,那么他的学识来源便有了说法。哪个贵族家里没有个几本藏书的?韩信从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读过几本好书的。所以说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小锻炼出来的,他的天资聪慧加上知识和家庭的熏陶,自然就形成了独有的思维。韩信天天无所事事,见人就说他以后一定会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梦,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韩信与旁人不一样的志向,虽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远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空有志向不如遇一贵人

韩信一生的贵人有不少,赠他一口饭的漂母算一个,收留他的项羽也算一个,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萧何。

韩信最初在项羽账下的时候,只是一个执戟郎中,并没有得到重用。所谓执戟郎中,说白了就是项羽身边的侍卫头领,韩信满心都是当上大将军,走上人生巅峰,所以心里一直很憋屈。但是话说这项羽也不傻,韩信初来乍到,咱又不是发小,也不是亲戚,你也没做出太大贡献,怎么可能会力挺你去做将军呢?大家也不会同意的。韩信后来也知道了这一点,而且越想越觉得在这里没前途,待不下去了韩信便想着跳槽。

(韩信和项羽剧照)

其实这项羽在韩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动力。正是因为做了项羽的侍卫,所以韩信才能熟知项羽的用兵手段,对项羽的策略不能说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门砖。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终于下定了决心跳槽去投靠刘邦,远离那个不识货的项羽,没想到啊,又遇到个瞎了眼的刘邦。刘邦丝毫看不上韩信,只给了他一个很小的职位。可能是因为自己出身草根阶级,看到韩信容易回忆起落魄过往还是怎么着,不管韩信怎样发挥自己,就是不待见他。韩信一看这刘邦也是个不识货的主,就一边骂一边准备跑路。

(萧何月下追韩信)

虽然这刘邦瞎了眼,但是他身边的萧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韩信的绝世才华,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后,在萧何的一番劝慰下,韩信为了光宗耀祖,又屁颠屁颠回来了。由此可见韩信的功利心实在是太强了,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重新回去的韩信,还是孜孜不倦的发挥光芒吸引刘邦得注意,在萧何的辅助下,刘邦终于睁开双眼看到了韩信。从此以后韩信一发不可收拾的纵横天下,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

  • 哪有什么一战成名?其实都是百炼成钢。韩信的才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他少时的日积月累,是他落魄时千锤百炼,是他不受重用时日夜打磨出来的,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个赏识他的“伯乐”也是很重要的。

小姐姐讲史




这个世界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顺利,有人坎坷。

韩信,前半生,都是坎,后半生,都是运。当然,最后被人咔嚓了,死得一点都不精彩,但死的方式又如何能控制呢?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为何一出世就纵横天下了呢?

韩信于军事一途,有天赋



你可以不信,但这个世界上就是存在“天才”的。

汉武大帝时期的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纵横大漠,让匈奴不断“搬家”,而且是从第一次开始起,就很少有败绩。

诸葛亮,本来就是在农村呆着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个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啥战场也没上过,啥战争也没见过,一出场,就帮助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建立了庞大的基业。

这两人都是天才,而韩信在军事方面也是天才,没有指挥过大军,在刘邦授予重任时,就能良好驾驭。

这种能力,一般人真的学不来。一句话,韩信的天赋很高。

那韩信只是有天赋吗?非也。

韩信熟读兵书,常常推演



与其说韩信是个“兵神”,不如说他就是个“战争疯子”,他非常痴迷于军事,早期,肚子可以不吃饱,但兵书一定要天天琢磨的。

有人说了,韩信那么穷,哪里来的兵书?韩信穷,不代表祖上也穷,仅仅看人家身上的佩剑,就能看出人家祖上是贵族,否则,那个只能贵族佩剑的年代,哪里会有穷韩信佩剑的机会?

既然祖上是贵族,那么家里有些贵重的书籍完全正常。而且兵书也算是专业书籍,除非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爱好,否则,古代的老百姓没几个感兴趣,你给他扔一本《金瓶梅》,他保证看得如痴如醉,至于兵书,那还是算了吧!对一般人而言,那就是暴殄天物。

不过,韩信就好军事这一口,那真是熟读兵书,而且举一反三,不断推演,这让韩信的军事理论变得非常强。

军事理论强,就一定能打胜仗吗?不能。否则军事学院的老师们都是万人敌了。韩信其实是有实践的。

韩信的军事理论,在项羽那里得到了演练



韩信就是为打仗而生的,一看国家风向变了,到处在招兵,到处都是反秦的大旗,于是快快加入了项梁的部队。

项梁那里,还没来得及表现,还没进入项梁的法眼,项梁就挂了。于是,只能跟着楚霸王项羽了。项羽个人能力超强,但用人能力确实一般。

不善言辞的韩信,在项羽这里混得并不好,因为项羽极其自负,不按常理出牌,当然,按常理出牌,也打不赢巨鹿之战。自负的人往往看不见别人的长处,在他们看来,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豆腐一块。



韩信在项羽那里,混到最后,也就是个执戟郎而已。但难能可贵的是,韩信可以参与战争。每次战争前韩信都会思考,如果是自己,那个仗该怎么打;每次打完仗后,韩信都会复盘总结,胜在哪里,败在哪里。这样的日子过了不短,韩信对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就了解了七七八八,对于打仗心里越来越有数。

当韩信感觉自己能力很强,而项羽又给不了机会时,韩信终于下定决心投奔刘邦,去到那里实现自己的霸业。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不是突然会带兵的,实际上是亲历了项羽等人带兵的无数次成败,最后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

刘邦对于韩信够放权



早期的刘邦是不信任韩信的,以为就是个嘴炮。但刘邦信任萧何,而萧何认为韩信能做大事。

当“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出上演后,刘邦看出了萧何对韩信的赏识和信任。于是,刘邦应韩信的要求,拜韩信为大将军。这事,一般领导真还不敢做。可刘邦是谁?人家高的就是用人这一块。

我们与其说刘邦早期信任韩信,不如说刘邦更相信萧何的眼光。

因为刘邦的放权不干涉,让韩信的才能完全发挥出来了,韩信说“明修栈道”就“明修栈道”,韩信说“背水一战”就“背水一战”,总之,充分授权,充分相信。如此下去,终于造就了韩信的所向披靡。



回到开头,韩信“一出世”能纵横天下,一是人家确实有天赋,二是人家有理论,三是人家有实践,四是领导刘邦充分放了权。


蓝风破晓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一般的将领都是通过在战场积累军功,等到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国中重将。

当然,这也要命好,如果命不好在哪一次战斗中牺牲了,那在史书上连个名字都没能捞到!

韩信虽然没钱没人脉,但是他的才能被萧何所看重。通过了萧何的推荐,韩信跳过了积累军功的这一步,被刘邦拜为大将。

虽然没有掌过一军一旅,也没有积累过相关经验的韩信,带兵却有如神助,一生纵横于沙场之上无所败绩。

为什么?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韩信是一个是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天才。

这种军事天才在历史上有还是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国时代的关羽,近代的韩先楚大将。

关羽是一个水军天才,在他与刘备东奔西跑的过程中,从未接触过水军,但是一带水军却无师自通,有如神助。

而韩先楚大将,一个老农民出身,有人戏称,“韩先楚脱下军装就是个老农民”,但是他打起仗来,却招招要了敌人的老命。

韩信所学的兵书,来自于家传,还是另有人传授,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韩信对于“兵书战策”的运用已经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从他未掌兵到为将之后战无不胜的事实来看,说明了韩信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操能力。

其一:韩信创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

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让他管理仓库的粮食,他为此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理念,把粮仓开设前后两道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

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的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而浪费的现象。

这不简单呢,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后,国家建立了大量工厂,这才引进了仓库管理的管理理念。

韩信的“推陈出新”其实就是现在的“先进先出”了,没有运营过仓库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先进先出”这个术语哩!

众所周知,统率一军可不仅仅是单一的用兵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了“治军”和“用兵”两个概念。

治军就显得烦琐了,但也是一军统率的必修课程,因为“治军”牵扯到了部队的“训练”、“行政”、“后勤”等等方面。

比如司马懿曾经赞过诸葛亮“治军之奇才也”,但好多人都将这句话翻译成了诸葛亮用兵很厉害,这是不对的!

但是韩信对“治军”与“用兵”都非常精通,所以才留下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美誉。

其二:后人难于复制的韩信用兵之道。

有句谚语说得好,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其实就是说,因为地理、交通的原因,蜀中与中原或者中国传统精华区其实就是两个世界。

而在古中国时代里,蜀中势力能夺取天下的仅有刘邦一例。

刘邦之后,蜀中割据势力最多也只能做“偏安一方”,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资格。

刘邦以汉中之地而据有天下的原因就是,韩信设计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绝妙好计,为其打开了去关中的道路。

从此之后,这个妙计就像是一个多元方程式的唯一的“解”一样,后世之人再难于复制。

众所周知,刘备丢了荆州之后,那真是急得火烧眉毛,因为他非常明白,丢了荆州,蜀汉就被锁进了保险箱,光光地占领一个益州,已经不具备有夺取天下的资格。

诸葛亮换了个思路,六出祁山,无攻而返。

其三:打“神仙仗”的韩信。

世上没有包打一切的万能武器,同理,世上也没有包打一切的万能兵法。

兵法最主要讲的是灵活运用,因时因地而制宜,这如同兵法中所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比如《孙子兵法》更高深一点的理念,就是〈孙子兵法〉并不是教人如何打胜仗,而教人在打仗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犯错误。

因为是人都会犯错,那么只要少犯错,就有可能避免打败仗。

然而这一个理论对于韩信来说是不对的,因为韩信故意去犯错,却打了胜仗。

比如兵书中所讲“背水列阵为兵家之大忌”,但是韩信却靠着“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在河北井径大破二十万赵军,灭了赵国。

见于《淮阴候列伟》: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擒赵王歇。

韩信的这一次用兵有违于兵书理论,但最终却取得最后的胜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风采绝伦,被太史公选入了七十列传。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从一介游侠到裂土封王,从当初的没钱没权,没实战经验的“三无人员”,到经过萧何的举荐拜为大将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巅峰人生,为什么他能从一文不名到天下皆知?真是偶然?其实有一定的必然性!

自身的硬实力

前面已经提及他没钱没权,没实战经验,怎么就扯到硬实力上去了?胯下之辱,韩信坦然面对,老老实实的照办了,落得的结果是: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就是围观群众都在起哄,觉得韩信软弱可欺,真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屠夫只是在炫耀自己的粗蛮的武力,韩信是佩剑的,真要一剑刺下去,围观群众便变成的“目击证人”,那么在漂母那立下的承诺:吾必有以重报母!不仅不可能实现,还得落得牢狱,甚至是身死的结果,这些还是此要的,主要的是他的目标是做大事,他实力从哪看出来?其实一个“忍”字也能说明一切,至少他韩信不是那种为了面子不顾后果的莽汉,再从萧何经过汉营时,韩信的治粟都尉所做出的效果,才有了交谈的机会,从而知道韩信做事条理清楚,管理有力。

萧何的举荐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都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可以肯定的是萧何与韩信,在韩信投奔刘邦阵营前是没有见过的,为什么萧何不遗余力的举荐韩信?一是韩信确有过人胆识,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意思是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可以看出韩信的自行与急才,再不说的话,即使再满腹经纶也是刀下鬼了;二是军中的老弟兄都以为自己会是将军,选一个本事更高,与刘邦没有熟稔的新人,能能体现刘邦的求才之心与用人之术。萧何是谁?是刘邦从沛县一起出来的得力帮手,他能为韩信策马追回,这份重视程度,刘邦自当重新审视对方的价值。

用实力说话

  • 分析能力。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这是韩信为刘邦分析项羽做事的缺点:妇人之仁!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这是韩信为刘邦分析项羽不会成功的关键:百姓不亲。

  • 作战能力。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等都是韩信的连环妙计,成功破了楚军,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strong>韩信用兵法战术成功除掉了项羽的得力帮手龙且,这一战换来的项羽居然派人过来拉拢韩信,之前可是不正眼瞧韩信的,能有这样的效果,其军事指挥能力可见一斑。

  • 募兵能力。刘邦在与项羽成皋对战时失利,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strong>直接将韩信的兵权拿走,直接调兵遣将,到了刘邦与项羽垓下决战之时,韩信的兵力是多少呢?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

总结:韩信的成功得益于自身的军事素养和能力,当然了他能登坛拜将,位列王侯,与萧何的举荐的是密不可分的,关键是他也碰到了一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刘邦,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韩信恰恰是这样的人才,他能青史留名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