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如何進一步加快打造長安文學品牌?如何鼓勵長安文學出精品,出人才?10月26至27日,“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在長安鎮舉行,賀仲明、晏傑雄、張瀅瑩、李望生、胡磊5位知名文藝批評家和長安作家們歡聚在東莞重點文藝創作基地(長安)及牛小米文化藝術中心,就長安文學現象進行深入交流和研討。本次活動是第三屆東莞全民尚藝節系列活動之一。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10月26日下午,長安骨幹作家聚集在位於長安圖書館的東莞重點文藝創作基地(長安),與評論名家們面對面進行交流,評論名家們在交流中深入瞭解長安作家的創作經歷、習慣、個人喜好及創作風格,為深度解剖長安作家的作品及創作生命作好相應準備。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10月27日上午,一場以“長安作家作品整體觀察”為主題的座談會在長安牛小米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座談會由東莞作協副主席、長安作協會長陶青林主持召開,長安骨幹作家代表30餘人參加了座談,長安作家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談了自己的創作感想、心得體會以及創作計劃等。評論家們充分肯定了長安的文學成績,並對如何突破寫作瓶頸開出良方,指明瞭努力的方向,使會員們受益匪淺。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評論家聲音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賀仲明(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長安是改革開放背景下經濟騰飛的一個典型。其文學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作為一個著名的經濟強鎮,卻同時注重文化建設,引進、培養了這麼多優秀作家,創作出了很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秀作品,而且在作家之間形成了良好的傳承關係,營造了和諧的文化氛圍,對提高地方文化水平、促進地方綜合發展,具有很重要的典範性意義。在今天,改革進入到新的攻堅階段,長安文學也面臨一個新的轉型期。將自己參與改革開放發展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寫到文學作品中,真實鮮活而深刻全面地展現改革開放的複雜進程,是長安作家新的創作增長點,也是長安文學進一步發展和昇華的重要基礎。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晏傑雄(中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第五屆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

長安文學雖是一個鎮(縣)級層面的文學,實際上臻於國家文學水平,是中國當代文學的標本,形成當下文壇不可小覤的長安作家群,躍現中國當代文學引人注目的“長安現象”。

對長安作家創作,我有三個觀感:一是強力介入生活。長安文學同步反映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與人的命運流轉,是時代前沿生活的在場表達,直接性是鮮明特點。二是純文學追求,追求高密度的寫實文學和精英文學的藝術品格。三是鍾情傳統期刊發表方式。主要通過省級及以上純文學紙質期刊推出作品,集體衝擊文學名刊大刊,在傳播方式上注重業內影響力。

長安文學為進一步發展,也要面對三個問題:一、要樹立國家文學標杆。二是具備國際文學視野,可以通過香港打開通往世界文學的大門。三是要加強專業評論的認定和推介。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長安的文學現象,第一點是故鄉與他鄉的互文。長安是他鄉,也是第二故鄉。在這樣一座鮮活的城市中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寫作的切入點,考驗的是作家是否具有敏銳感受力和具體呈現的能力。第二點,屬於當下的打工文學是否還值得寫,怎麼寫?對於打工者這一定義,充滿了新的經驗、新的思考,也有新的困局。以何種方式進入,怎麼寫,才最有力量?當然可以寫小說,小說有非常大的輾轉騰挪的餘地,同時考驗作家如何在紙面上講故事、並讓人信服的能力,這其實是非常難的。非虛構寫作也是一個重要的進入角度,在昨天的聊天中瞭解到,許多作家本身就是從工廠中走出,有著長期切身的體驗,由工人走向作家,如今若是能重新用筆進入現場,發掘的角度、力度和作品深度都不可估量的。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胡磊(東莞市文聯文藝創作部主任,東莞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長安文學的崛起到了歷史性拐點,不同的地域成長著不同的文學文本和特定的文學生態,從不同側面展示著整個中國文學的繁榮和發展。我一直在跟蹤關注長安文學。2014年12月11日,我在《文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首次在國內文學界提出“東莞長安文學現象”概念,後來國內很多作家、評論家來到東莞交流都多次引用提及這一概念。之後,我多次在《民族文學研究》《中國文化報》副刊專題約稿中提到不少長安作家。“東莞長安文學現象”與“東莞橋頭文學模式”“東莞樟木頭中國作家第一村”交相輝映。隨著長安文學創作的繁榮,地域寫作意識的覺醒,以及作家作品及其現象研究的深入,長安文學自身的獨特價值在逐漸確立。在個案意義上,長安文學敘事及其研究對廣東乃至中國文學研究具有普適性價值。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李望生(岳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作家):

長安文學現象的出現,是隨了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衍生的。流寓文學與流浪文學的區別正在於"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流浪的永遠是心靈,而物質的身體必須寄寓在可觸摸的土地上。長安由過去的小村鎮,發展為今天的大規模,長安作家群不僅是見證者,而且是建設者,他們有資格自稱長安人!可他們來到長安前所受的文化傳承與風俗薰染,又給他們打下了各自的"文化烙印"。正是這種不同的“文化烙印",使他們對現在的寓居地,產生了不同的看法與視角,於是,個性文學創作便出現了,這是一個群體文學產生的良性土壤,和而不同,個性鮮明,回望是為了前進,創作成了文化進步的推手。“流"是過往,"寓"才是目的!這怕就是長安"流寓文學"產生的根由所在了。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東莞長安鎮舉辦“評論名家長安行”活動

長安作家感言

陶青林:

長安作家有四個共同特質,即都是有話壓抑在心裡要說出來;都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成為創作素材的富礦;都對長安充滿豐厚的感情;都面臨著各種創作瓶頸。

塞壬:

作家需參與社會實踐;作家需重返故鄉,要注重個人對一個事件的深入,關注鮮活的現在。

嚴澤:

小說是一種感覺,一種氛圍,當下要求正能量,主旋律和溫暖的文本,文學是心靈的寄託,業餘愛好,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希望大家都可以突破瓶頸。

洪湖浪:

我創作小說散文,自我感覺散文比小說寫得好些,前段時間寫了篇故鄉的文章,打動了家鄉人,很多人討論,讓我心裡獲得極大的慰藉。我的少年時代非常精彩,未來我會把人生的歷程好好地梳理成文。

吳向東:

年輕時很喜歡文學,後來偏離了文學,2013年時才加入長安作協團隊,靜下心來彌補文學的缺憾,把年輕時候的願望重新實現。我讀大學寫小說很困難,到現在寫卻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因為一是有生活,二是對生活有思考,三是對寫作有熱愛之情。

- END -

文 | 陶青林 衡紅蕾 圖 | 唐澤明

文編 | 雪芳 賀枝 美編 | 國輝

審核 | 市文聯網絡文藝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