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如何进一步加快打造长安文学品牌?如何鼓励长安文学出精品,出人才?10月26至27日,“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在长安镇举行,贺仲明、晏杰雄、张滢莹、李望生、胡磊5位知名文艺批评家和长安作家们欢聚在东莞重点文艺创作基地(长安)及牛小米文化艺术中心,就长安文学现象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本次活动是第三届东莞全民尚艺节系列活动之一。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10月26日下午,长安骨干作家聚集在位于长安图书馆的东莞重点文艺创作基地(长安),与评论名家们面对面进行交流,评论名家们在交流中深入了解长安作家的创作经历、习惯、个人喜好及创作风格,为深度解剖长安作家的作品及创作生命作好相应准备。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10月27日上午,一场以“长安作家作品整体观察”为主题的座谈会在长安牛小米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座谈会由东莞作协副主席、长安作协会长陶青林主持召开,长安骨干作家代表30余人参加了座谈,长安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谈了自己的创作感想、心得体会以及创作计划等。评论家们充分肯定了长安的文学成绩,并对如何突破写作瓶颈开出良方,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会员们受益匪浅。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评论家声音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贺仲明(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安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腾飞的一个典型。其文学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作为一个著名的经济强镇,却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引进、培养了这么多优秀作家,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作品,而且在作家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传承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对提高地方文化水平、促进地方综合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典范性意义。在今天,改革进入到新的攻坚阶段,长安文学也面临一个新的转型期。将自己参与改革开放发展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到文学作品中,真实鲜活而深刻全面地展现改革开放的复杂进程,是长安作家新的创作增长点,也是长安文学进一步发展和升华的重要基础。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晏杰雄(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第五届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长安文学虽是一个镇(县)级层面的文学,实际上臻于国家文学水平,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标本,形成当下文坛不可小覤的长安作家群,跃现中国当代文学引人注目的“长安现象”。

对长安作家创作,我有三个观感:一是强力介入生活。长安文学同步反映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与人的命运流转,是时代前沿生活的在场表达,直接性是鲜明特点。二是纯文学追求,追求高密度的写实文学和精英文学的艺术品格。三是钟情传统期刊发表方式。主要通过省级及以上纯文学纸质期刊推出作品,集体冲击文学名刊大刊,在传播方式上注重业内影响力。

长安文学为进一步发展,也要面对三个问题:一、要树立国家文学标杆。二是具备国际文学视野,可以通过香港打开通往世界文学的大门。三是要加强专业评论的认定和推介。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长安的文学现象,第一点是故乡与他乡的互文。长安是他乡,也是第二故乡。在这样一座鲜活的城市中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写作的切入点,考验的是作家是否具有敏锐感受力和具体呈现的能力。第二点,属于当下的打工文学是否还值得写,怎么写?对于打工者这一定义,充满了新的经验、新的思考,也有新的困局。以何种方式进入,怎么写,才最有力量?当然可以写小说,小说有非常大的辗转腾挪的余地,同时考验作家如何在纸面上讲故事、并让人信服的能力,这其实是非常难的。非虚构写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进入角度,在昨天的聊天中了解到,许多作家本身就是从工厂中走出,有着长期切身的体验,由工人走向作家,如今若是能重新用笔进入现场,发掘的角度、力度和作品深度都不可估量的。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胡磊(东莞市文联文艺创作部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长安文学的崛起到了历史性拐点,不同的地域成长着不同的文学文本和特定的文学生态,从不同侧面展示着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我一直在跟踪关注长安文学。2014年12月11日,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首次在国内文学界提出“东莞长安文学现象”概念,后来国内很多作家、评论家来到东莞交流都多次引用提及这一概念。之后,我多次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化报》副刊专题约稿中提到不少长安作家。“东莞长安文学现象”与“东莞桥头文学模式”“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交相辉映。随着长安文学创作的繁荣,地域写作意识的觉醒,以及作家作品及其现象研究的深入,长安文学自身的独特价值在逐渐确立。在个案意义上,长安文学叙事及其研究对广东乃至中国文学研究具有普适性价值。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李望生(岳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家):

长安文学现象的出现,是随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衍生的。流寓文学与流浪文学的区别正在于"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流浪的永远是心灵,而物质的身体必须寄寓在可触摸的土地上。长安由过去的小村镇,发展为今天的大规模,长安作家群不仅是见证者,而且是建设者,他们有资格自称长安人!可他们来到长安前所受的文化传承与风俗薰染,又给他们打下了各自的"文化烙印"。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烙印",使他们对现在的寓居地,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与视角,于是,个性文学创作便出现了,这是一个群体文学产生的良性土壤,和而不同,个性鲜明,回望是为了前进,创作成了文化进步的推手。“流"是过往,"寓"才是目的!这怕就是长安"流寓文学"产生的根由所在了。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东莞长安镇举办“评论名家长安行”活动

长安作家感言

陶青林:

长安作家有四个共同特质,即都是有话压抑在心里要说出来;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创作素材的富矿;都对长安充满丰厚的感情;都面临着各种创作瓶颈。

塞壬:

作家需参与社会实践;作家需重返故乡,要注重个人对一个事件的深入,关注鲜活的现在。

严泽:

小说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当下要求正能量,主旋律和温暖的文本,文学是心灵的寄托,业余爱好,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希望大家都可以突破瓶颈。

洪湖浪:

我创作小说散文,自我感觉散文比小说写得好些,前段时间写了篇故乡的文章,打动了家乡人,很多人讨论,让我心里获得极大的慰藉。我的少年时代非常精彩,未来我会把人生的历程好好地梳理成文。

吴向东:

年轻时很喜欢文学,后来偏离了文学,2013年时才加入长安作协团队,静下心来弥补文学的缺憾,把年轻时候的愿望重新实现。我读大学写小说很困难,到现在写却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因为一是有生活,二是对生活有思考,三是对写作有热爱之情。

- END -

文 | 陶青林 衡红蕾 图 | 唐泽明

文编 | 雪芳 贺枝 美编 | 国辉

审核 | 市文联网络文艺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