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为什么一些传统食品在中国人中不再受欢迎了?

传统食品,我把它理解为有一定的中华地区地域特色、有一定年代感的食品。在这个广泛的定义下,很多好吃的东西都可以归纳到传统食品中。例如糖葫芦、山东煎饼等等。

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很多传统的民间美食,其一是偏小众,极具地方特色有时反而让其很难被其他人接受。例如北京的豆汁儿,如果不是从小就喝着长大的本地人,外来人口可能难以习惯这种味道;其二是没有规范化生产,制定统一的标准、成立品牌。肉夹馍、煎饼果子这一类在小吃摊上诞生、成功打入吃货内部,推广至全国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传统食品,已是实属荣幸。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要么因为包装简陋(有的还是“三无”)、要么因为口味小众而没有机会进入更多市场,而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

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说到传统食品,零食和菜品我都能从记忆中翻出很多。我大致分了三类。有一些是长大后就几乎没再见过、吃过,有一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良、依然活跃在家乡的餐桌上、客厅中,还有一些甚至打破常规,摇身一变,出现在电视荧幕上,变成了知名美食。

先说小时候比较常见的吃食。小时候,我经常挑食,不爱吃白米饭。但是家里的老人家觉得主食摄入是填饱肚子和保证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老两口子总是想尽办法让我多吃米饭,连在米饭里加蜂蜜、加白砂糖这种奇招都使出来了。从前糖比较贵,在老人家眼里,糖拌饭是很奢侈的事情。可是我偏不,我不喜欢这么吃,我喜欢酱油炒饭。一到饭点,堂哥堂姐就端着饭碗四处跑,炫耀他们的酱油炒饭。黑漆漆的炒饭,竟然有种莫名的诱人。我也吵着要奶奶给我做酱油炒饭。奶奶觉得酱油放多了不健康,所以做出来的炒饭只是零星染上了酱油的颜色。我不开心,她便凑到我耳边,悄悄说:“酱油炒饭吃多了,会变黑的。和酱油一样黑。你想变成那样吗?”

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我都不敢多吃酱油,哪怕酱油炒饭看起来真的很好吃。

除了酱油炒饭,小时候还有另外一种好吃的东西:炒米糊。冲出来的味道有点类似现在的黑芝麻糊,是由粮食磨成粉末干燥保存,拿来临时充饥用的。听说有些地方会把锅巴一块一块晒干后攒起来,然后再一起磨成粉。我猜家里的米糊也是类似的做法。开水一冲,很香的粮食味道扑鼻而来。有时候胃口不太好不想吃饭的时候,家里就会给我冲一碗炒米糊。虽然我喜欢吃,但是家里从不让我多吃,说吃多了炒米糊上火。

现在回老家,再也没有看到哪家小孩儿爱吃酱油炒饭了。去年过年,意外发现家里摆着一罐炒米糊粉,我跟我妈说好久没吃过这个了,她说是啊,现在不常见到做炒米糊的师傅呢。然后偷偷给我塞进了行李箱。结果一年快过完了,那一罐炒米糊粉还满满当当的放在厨房,跟着我搬了一次家,却从来没被我打开过。

除了这两种主食,还有一些零食在长大后也销声匿迹了。比如说:人参米。

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人参米是用米做成的零食。它的制作跟爆米花是一个意思,随着“砰!”地一声,热乎的人参米出炉了。小孩子们眼馋地看着这些白花花的大米粒。蓬松、酥脆,微甜,是我对人参米最后的记忆。当时人参米是小朋友的最爱。大家都习惯抓几把放进口袋,我也跟风,唯恐自己拳头太小,还贪多一定要把所有的口袋都装满,结果每次洗衣服的时候人参米都漂浮在水中,如同点点浮萍,随着水流摇摆。为此可没少挨呲儿。

小时候,只要街头出现做人参米的机器,就意味着快过年了。过年的时候总能吃到很多零食。五彩缤纷的虾片、甜咸口味的炒米、云片糕、炒花生、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家乡零食。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还是红薯片。也有白薯做的薯片,但是普遍没有红薯甜。红薯片是把红薯蒸熟之后碾碎,然后晒干剪成小片做成的。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将薯片油炸一遍。白薯片我喜欢生吃,红薯片我喜欢油炸。天天脆脆的味道,一如既往地让人感到满足。只是薯片吃太多了饱腹感很强,从年头到年尾,我几乎都不怎么吃得下饭。

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红薯片倒是现在还能随处可见。不只是过年期间,任何时候都能买到。做的家庭有减少的趋势,但是出现了工业化地批量生产。现在的红薯片,做得比从前的更加薄,嚼起来没那么费劲,薄薄的一片中还铺满了白芝麻,香甜无比。今年回家逛街的时候意外地发现红薯片又出现了新口味:橘味红薯片。比起芝麻红薯片,新口味更加清新、解腻。似是在里面添加了橘皮的味道,吃的时候嘴里有一种橘子味的芳香,红薯片本身的口感也更加绵密软糯。

当然,也有一些传统食品,不仅依然活跃在生活中,甚至冲破了家乡,走进了全国识货的视野。比较有名气的有两种,一种是炸肉,一种是辣条。

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炸肉是家乡特色菜之一。虽然名曰“炸肉”,其实跟肉没有多大关系。炸肉是用调好的面粉油炸而成,外酥里嫩,香甜无比。望文生义,这个名字恐怕是从饥荒年代流传下来的。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道菜。炸肉是特殊日子(例如节日)家里才会准备的菜,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制作炸肉的成本也并不高,但是家里的长辈还是保留了原来的生活习惯,只在宴请时才做这道菜。不管是上酒店还是在家,炸肉一般都是作为头菜上桌的。在《舌尖上的中国3》中,炸肉作为情席的头菜代表还露脸了呢。

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从某种程度而言,炸肉在我心里的地位甚至超越了一切荤食。家常菜虽然腊鱼腊肉不缺,但如果哪天家里人开始调面团、做炸肉,就表示今天家里要来客人了。去我的家乡做客,主人是否招待周到不在于荤菜做了多少种,最重要的是要桌上有没有炸肉。同样是面粉制品,在家乡人的手中,它们既能充当主食,也能变成零嘴儿。上桌是炸肉,揣兜是辣条。

辣条的知名度不言而喻,随着卫龙辣条大佬地位的确立,带火了所有辣条产业的兴旺和改革。随着头部企业的推动,辣条这个词,突然在一夜之间level提高了十个八度。

而我们家乡人,也终于有底气跟外人透露:“其实我家是搞辣条的。”作为辣条继承者,我们迎来了史上少有的高光时刻。

失传!倒闭!传统食品在中国,为何成为消失的美味?

过年回家,总能看到类似“热烈庆祝XXXX年销3个亿,我县荣获辣条之乡”的横幅。哪怕人在江湖,只要我冲进广东省的任何一家便利店,随手买一包辣条,看一眼背后的出产地,都能找到那种久违的亲切感。

这几年回家逛街的时候,意外发现好几个本土品牌在逐渐崛起,很多家乡特产也都重视包装和品控了,虽然还没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但是做辣条等特产带动了地方经济,甚至吸引了一部分青年纷纷回乡继承家业,将父辈手中的美食技艺传承和发展了下来。这一现象让我们在外工作的人也纷纷倍感压力——再不努力,就只能回家继承辣条厂了。

虽然有些传统食品随着时间消逝不见,但是也有很多美食经住了时间的考验,将美好的味道传递给了新生代。正因为有些食物不再有,留下的,才格外珍贵吧。


关注 名厨之家 头条号,最新的餐饮、美食资讯才不会错过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