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七纳米制程,是指晶体管之间的间距是七纳米,还是晶体管的尺寸是七纳米?

氢原子很生气


我来简单说说吧!

1、纳米是尺寸还是间距:用最直白的话说,芯片制造工艺中的5nm、7nm其实指的就是晶体管尺寸。一般专业术语称之为晶体管栅极的宽度(下图红框就是栅极),也就是所谓的栅长。栅长的宽度越小,也就意味着晶体管的尺寸越小。


2、晶体管小的好处:晶体管越小也就意味着在单个晶圆体上能塞入更多的晶体管,相同晶圆体面积的情况下,这样就可以以更小的功耗来容纳更复杂的电路系统,也就意味着了电路系统集成度更高,能实现更大的运行速率。目前晶圆体尺寸最小能达到4寸,不过集成电路主流是使用8寸的晶圆体(见图)。

3、晶体管尺寸不能无限缩小:当然,在我们这个世界很多技术都会遇上物理极限,晶体管尺寸也一样。按照现有的技术,当晶体管达到20nm时就会产生量子物理问题,比如漏电等。

因此,随着尺寸的越来越小,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就越多,厂商的研发难度也就越高。现在的7nm的制造工艺已经接近物理极限,而台积电现在已经准备研制5nm制造工艺,真要成功基本算是要突破物理极限了。

4、光刻机和蚀刻机的作用:要想实现纳米级晶体管制造,最终都离不开这两种设备。前者的主要作用是在晶圆体上涂抹光刻胶并进行光腐蚀,并在其中包含编码等内容;而后者则是将光刻机复印在晶圆体上的电路进行蚀刻,最终形成栅级,也就是前面说的晶体管。

Lscssh科技官观点:不知道看了以上的内容题主有无明白!目前我国在芯片制造领域整体还算过得去,除了最尖端的光刻机领域技术比较薄弱,只能生产90nm的设备,但在晶圆体和蚀刻机(见上图)方面我国技术并不弱,基本和世界先进水平持平。



Lscssh科技官


在了解芯片的纳米制程时,先来了解纳米的含义,它就是一个长度单位,相当于0.000000001公分,可能我们对数字前面的0没有感觉。假如一张纸的厚度是0.1毫米,要将这张纸的厚度切成10万条线,也就相当于1纳米。这个长度并不是晶体管的间距,而是晶体管内部电流从起点流向终点要经过一道闸门,而这个闸门的宽度就是芯片中所说的纳米单位。

晶体管的闸门是整个电路的开关,控制着晶体管的电流。工作都要靠它来完成。当在断开的状态下就是0,连接的时候就是1,而硅中的电荷是分为两种,在N极时就是负电子在活动,在P极时就是正电子在活动。也就是P极半导体排斥从N极来的电子,相当于0状态,如果要想开启晶体管,就需要向闸极增加很微少的正电压来介入电子的活动。



芯片厂商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希望晶体管闸门的宽度越窄越好。不过当到达14纳米的时候,隔离层材料二氧化硅厚度不够,控制能力就会变差,电流流过会产生流失,导致芯片的功耗过高,增加热量,信号失真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芯片又要提高电压,这种情况几乎陷入了死循环,因此电流流失的问题不解决,功耗就一直存在。

工艺制程的提升都是将电晶体不断的缩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很小的芯片内装入更多的零件,性能提升,增加运算的速度。但这样的发展是有极限的,制程并不能一直减小。在2014年的时候,三星就取得了14纳米芯片的量产,这就标志着开始进入3D晶体管时代。随后三星对这项工艺不断改进,第一代芯片用在了苹果A9芯片上,第二代用在了自家的猎户座 8890和高通的820。



手机芯片已进入了7纳米时代,为了追求制程更高的芯片,科学家也在不断的试验,但材料是最大的问题。目前已在着手研究新型的纳米晶体管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电流直接流入触点,流动距离更短,直接与端口连接,体积更占优势。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温度特别敏感,只能在低温下进行晶体管的连接可以减小段差。测试表明,这些新技术比普通的晶体管速度更快,功耗降低,相信未来更多的设备能用到。


星河方舟


感谢您的阅读!

我们力图用相对简单的语言,让大家通俗易懂的了解下,到底什么是所谓的7nm工艺制程?以及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说7nm工艺是极限呢?

我们先看一张图:

(图源来自于:《 5nm就到极限了吗?谈芯片工艺发展路向》)

这张图其实已经很明显的解释了,什么是nm工艺?你可以看到Gate,中文意思是门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栅极(Source:源极 ,Drain:漏极)。

那么,我们所谓的7nm指的就是栅极的大小,也可以成为栅长,它的距离越短,比如28nm——14nm——7nm,这个尺寸越来越小,那么我们如果实在同一片硅片,在上面可以放更多的晶体管(所以,7nm工艺是晶体管中的栅极的大小)。

为什么要不断的缩小工艺制程呢?我们如果将栅极变更小,源极和漏极之间流过的电流就会越快。自然,使用更先进的制造工艺,芯片的面积和功耗就越小,成本也越低。


摩尔定律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根据这个定律,工程师必须不断缩小晶体管的尺寸。而且,从硅材料芯片的物理极限来看,7nm也是物理极限。

但是,因为科研人员不断用替代材料,硅材料的优势也在不断降低!比如全新的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硅烯等等新的材料的使用,让所谓的摩尔定律,也在被挑战!

所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可能,只是我们还在等待而已。


LeoGo科技


    经常听说,手机处理器采用了7nm、10nm制程工艺,一个小小的处理器容纳了几十亿的晶体管,那么7nm是怎么计算的呢?下文具体说一说。


    晶体管的结构

    晶体管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的晶体管中,电流从Source(源极)流入Drain(漏极),而Gate(栅极)相当于闸门,负责控制两端源极和漏极的通断,栅极的最小宽度(栅长)就是指XXnm制程工艺的数值。


    栅极的宽度非常重要,决定了电流通过时的损耗,直观表现就是手机常见的发热和功耗,相对来说宽度越窄、功耗越低。因此,对于台积电、三星等晶圆厂需要不断的升级技术,力求栅极宽度越窄越好。


    摩尔定律

    谈起芯片的制程工艺,不得不说“摩尔定律”这四个字。摩尔定律是指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


    芯片制造工艺常用XXnm表示,表示了栅极的最小宽度(栅长),栅长越短,则可以在相同尺寸的硅片上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到5nm甚至3nm之后,电路中最窄的地方甚至只有十几个原子的厚度,面临半导体工艺的极限,量子隧穿效应就会发生,导致漏电流增加。至于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看法并不一致,有预测认为摩尔定律的极限将在2025年左右到来。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多多点赞哦,也可以随手点个关注哦,谢谢。

Geek视界


有些回答者是不是人云亦云,乱答一通了?现在的芯片制程工艺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太多太多了,没有那么简单。

纳米制程值做何指?

因为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我们对12nm、10nm、7nm这类的制程工艺可能并不少听说。在以前晶体管的栅极间距(下图Gate的宽带值)与制造工艺(nm值)一致,但现在的7nm甚至更先进的5nm制程工艺远远复杂多了,事实上现在晶体管的栅极间距并无法直接代表制程工艺。

如果单纯理解成制程工艺提升是晶体管体积变小或栅极间距变小?其实并很不严谨。简单的举例,就如台积电的10nm制程工艺等同于三星的10nm制程工艺;而英特尔10nm的制程工艺却与台积电7nm制程工艺相类似。因而我们说纳米制程并没有通用标准。这些纳米值实际上并不代表晶体管的尺寸,而是代表制造它们的制造技术。

而更具代表意义的是晶体管密度。

通常来说,具有较高晶体管密度的制程工艺通常也会更好。从下图晶体管密度比较表中可以了解到,英特尔的10nm密度要比台积电的7nm密度还高,但是台积电的7纳米实际上在逻辑上比英特尔更密集。

晶体管密度提升的优势:

  • 性能提升:随着晶体管尺寸的减小,单位面积中容纳更多的晶体管,从而令相同大小的处理器获得更高的处理能力。

  • 功耗降低:较小的晶体管降低芯片总功耗,减少热量产生,还可进一步提高时钟速度。

制程工艺的提升换个层面而言其实就是晶体管密度的提升,这不仅导致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提高,而且减小了其尺寸。这就是为什么计算机越来越小,越来越快的原因。

在以前工艺节点从40 nm、28 nm、16 nm、12nm、10nm不断提升,芯片制造商不遗余力地缩小晶体管的栅极宽度以实现工艺升级。而现在不同,发展到7nm制程工艺后,晶体管的泄漏问题越来越严重,单靠减小晶体管的栅极宽度已不能改善芯片制造工艺。

总之,这些纳米值实际上并不代表晶体管的尺寸,现在晶体管的栅极间距更无法直接代表制程工艺。现在的纳米制程也并没有通用标准,而更具代表意义的是晶体管密度。


IT小众


应该是导线线路宽度7纳米吧?

不知道对不对。

外行人随口一说(那尼)

芯片中的线路是通过极紫外光照射曝光,然后用蚀刻机腐蚀出一条沟槽,然后再向沟槽中注入导电材料,然后形成了一条导电线路,7纳米就是这个沟槽的宽度即导线线路宽度。

所谓ASML光刻机,其功能就是把设计好的电路图"啪"一下对着晶片上的胶层曝个光,曝光后轮到蚀刻机干活了。

华为海思就是专门设计这个电路图的。

荷兰阿斯麦光刻机设备就是专门曝光的。

上海中微半导体设备就是专门刻电路图的。

江丰电子专门提供溅射靶材的。

台积电就是专门加工芯片的,

长川科技是专门生产芯片封测设备的。

长电科技是专门进行封装测试的。


塞班班


下图是晶体管(mos管)的示意图,其制程几纳米指的是栅极(gate)的最小长度(length),而不失宽度(width),现在一般宽度都比长度大



年不再少630


首先,我们先回答一个关于什么是制程的问题。

在讲这个之前,不得不说一个半导体界的黄金定律也就是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更直观的体现便是节点大约每隔24个月便会缩小30%。

制程一般以特征尺寸来体现,所谓的特征尺寸就是原胞中的最小尺寸,通常以栅极的长度来表征。因此,现在常说的制程是多少纳米,其实质是栅极的最小长度是对应的纳米数。

接着,我们看看巨头们是对7nm如何定义的。通过查阅资料,两家芯片生产巨头,三星和台积电的7nm制程的概述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晶体管之间的间距其实是46nm。

综上所谓的制程是7nm,其实质是栅极的最小长度是7nm,而并非是晶体管的间隙或晶体管的尺寸是7n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7_nanometer


IGBT人


7纳米工艺,指的是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光刻精度为7纳米。光刻精度也就是最小光刻宽度,通常可以理解为芯片图形中的最小线条。实际芯片线条的大小,还要考虑套刻精度,即多次光刻之间对准的精确度的影响。

CPU等数字集成电路主要是处理数字信号,更小的光刻精度可以生产更小的芯片单元,从而可起降低功耗,提高运算速率,减少芯片单位面积(从而降低成本)等作用。


功夫茶客


晶体管,二极管,三极管,CMOS,NMOS,PN结,基区,发射区,空穴,电子,卧槽看到标题吓得我说出这么多名词,还好没挂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