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時美國有一百多艘航母,現在卻只有十幾艘?

風雲一點通


航母在二戰時期一舉嶄露頭角,取代戰列艦晉級成為新一代的海上霸主。其中美國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先進的造船工業,更是一口氣建造裝備了超過150艘航母,堪稱是首屈一指的航母超級大國。然而7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美國海軍擁有11艘現役航母,看起來數量還不到二戰時期的零頭。對此很多人都解釋說,因為現在是和平時期,軍費開支水平不高,軍備規模自然不可能跟世界大戰期間卯足了勁兒拼命下餃子相提並論。

這番話的道理當然是沒錯,美國的軍費開支在二戰時期佔GDP的比重高達35%以上,在冷戰時期佔GDP的比重在8-10%之間,到了2018年已經下降到佔GDP的4%左右。軍隊規模也從二戰時期的1500萬人縮減到140萬人,由此看來航母數量縮水一個數量級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你要是認為這意味著美國海軍已經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小看主要假想敵的軍事能力和作戰潛力,將來肯定是要吃大虧的。

先拋開二戰航母和現代航母在技術含量和單艦作戰能力上的天壤之別不談,光是從噸位體量來對比,美國現在的載機水面艦艇規模其實並不比二戰時期遜色多少,甚至猶有過之。所謂的載機水面艦艇就是指航母、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等所有能夠利用飛行甲板起降固定翼作戰飛機的艦艇,實際上跟二戰時期的航母概念基本相同。我們所說的二戰時期美國海軍的150多艘航母,包括了重型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20餘艘。

所謂的重型航母,比如埃塞克斯級航母,滿載排水量只有3.3萬噸(6萬噸的中途島級航母出來的時候,二戰都已經結束了),全部的重型航母噸位加在一起,最多不超過80萬噸。輕型航母比如獨立級航母,滿載排水量只有1.5萬噸,輕型航母的總噸位按照15萬噸計算;至於護航航母,大多都是使用貨船的船型改裝的,滿載排水量8千-1萬噸,航速緩慢,主要用途是運輸飛機,順便給艦隊護航,護航航母的總噸位110萬噸。

二戰時期美國海軍150多艘航母的總噸位充其量也不超過205萬噸,我們再看看現在的美國海軍同類艦艇的噸位情況。11艘核動力航母對標二戰時期的重型航母(兩者都是搭載航空戰力的絕對主力),單艘滿載排水量10-11萬噸(10艘尼米茲級航母、1艘福特級航母),總噸位110萬噸;11艘兩棲攻擊艦對標二戰時期的輕型航母,單艘滿載排水量4-4.5萬噸(2艘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8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和1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總噸位45萬噸。

除此之外還有20多艘船塢登陸艦,只需要稍加改裝就可以用於起降、運輸垂直/短距起降固定翼戰鬥機,功能用途都類似於二戰時期的護航航母,單艘滿載排水量2-2.6萬噸(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惠德貝島級船塢登陸艦、哈珀斯費裡級船塢登陸艦),總噸位55萬噸。美國海軍現有的載機水面艦艇總噸位達到210萬噸,還略超二戰時期的205萬噸。由此可見美國海軍對強化航空戰力的重視程度之高依然是獨步全球,我們還需要繼續加倍努力追趕。


晨曦談兵


在整個二戰時期,擁有航母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在二戰末期,美國擁有航母的數量已經超過其他國家航母數量的總和。從二戰末期開始到現在,美國一直都在航母數量、單艦性能、綜合作戰能力上穩居世界第一。

實際上,最初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在航母領域並沒有優勢。在最初的美日大海戰中,美國海軍處於劣勢,可用航母數量一度下降到只有一艘。在近乎生死存亡之際,美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實力優勢開始體現出來。有資料顯示,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共建造出155艘航母,僅在1941到1945年這5年時間裡,美國就建造服役了130餘艘航母。這其中包括艦隊級的大型航母27艘、輕型航母11艘、護航航母117艘。

這150餘艘航母中包括約120艘護航航母。美國當時因為“埃塞克斯”級等正兒八經的航母還正在緩慢建造中,為了應付非常緊張的局面,只能是快速建造服役一批性能十分湊合,但數量優勢非常明顯的航母。

護航航母屬於二戰時期誕生的一種特殊航母,它的排水量、航速、防護能力、載機能力、艦載機起降能力等指標明顯小於正規的航母,甚至小於輕型航母。很多護航航母甚至就是在巡洋艦、大型商船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它們的“航母”作戰能力比較勉強,但也算是一艘航母,擁有一定的艦載機起降能力,在海上護航、運輸艦載機、訓練航母人員等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艘護航航母編隊作戰時,它們甚至具備和正規航母一戰的能力。

美國這些護航航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該款航母滿載排水量只有10200噸,航速只有20節。一般會搭載約27架戰鬥機、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作戰能力比較有限。不過,它勝就勝在建設速度非常快,數量優勢明顯。

要知道,在1943年“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的首艦才剛剛開工建造,一年之後,美國造船業已經完成50艘同型航母的訂單,平均下來幾乎每週都有一艘“卡薩布蘭卡”級航母被交付使用,所以這款航母也被稱為“週刊航母”,“卡薩布蘭卡”級航母總體建造速度之快簡直是“令人髮指”,也成為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從“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的建造中,就已經足以窺見美國贏得太平洋戰爭的主要原因了。


科羅廖夫


一方面是必要性,另一方面就是技術難度和成本問題,所以目前的美軍只裝備了十餘艘航母,並沒有像二戰期間那樣大量建造。 首先是技術難度的不同。二戰時期的航空兵器遠不如現在,在速度、噸位、體積、載荷等方面均不如如今的航空兵器,因此對於起飛條件要求不是很高。當時的螺旋槳戰機普遍不需要太長的起飛距離,也不需要彈射起飛系統等設備,因此航母不需要建造地太大,航母上起降作戰所需要的設備也不是很多,只需要機庫、升降機等結構,這就直接導致航母建造難度大大降低。

而且事實上,二戰中美軍大量建造的其實是埃塞克斯級、獨立級、卡薩布蘭卡級等護航航母和輕型航母,這也是二戰美軍的155艘航母中的主要部分,噸位普遍在1到2萬噸左右,建造難度遠比中型航母低,更是要比如今使用噴氣式艦載機的大型航母低得多。但是現代航母要想擁有足夠的戰鬥力,總體設計無法簡化,技術難度更是難以降低,所以自然難以快速大量建造。 其次就是必要性。二戰中日軍總共擁有29艘航母,而且美軍也需要在大西洋作戰等作戰中使用航母,所以自然需要大量航母來保障足夠的戰鬥力。但是如今,世界上只有美國擁有10萬噸級別的大型航母,而且數量高達十餘艘,這樣的力量足以應對美國的作戰部署需要了,沒有必要再去建造更多的航母。而且現代航母高昂的建造和使用費用也讓美國難以承擔,在夠用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去大肆擴建航母(而且即使建造了大量航母,也要護衛、保障等艦艇,更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戰爭之王


如今的美國很強大,軍事實力世界第一,經濟實力也是世界第一。

有意思的是,美國在二戰時期有一百多艘航空母艦,而現在卻只有11艘航空母艦。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以前是戰時,現在是和平

(美國尼米茲級航母)

在戰時,很多國家的工業體系都在為戰爭服務,加班加點生產武力裝備。

二戰時的美國,起初,對於航母的生產並沒有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當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失去了對西太平洋的控制權。此時,美國又恐又怒,恐的是小日本如此厲害,怒的是“老虎不發威,小日本當病貓了。”

於是,開始加強航母生產,加班加點製造各類型航母,目的只有一個,重新取得西太平洋的控制權。這一生產不得了,沒幾年,就前後生產了147艘航母,天哪!這生產力,真是無國能及。

美國加大航母生產的原因只有一個,二戰參戰了,戰火燃燒在歐洲、亞洲,還有西太平洋海域,到那裡開戰,航母艦隊少了怎麼能行?畢竟一走就是上萬裡,那些戰機們沒有航母支持,如何能發揮出作用?

但,現在是和平年代,航母太多,只能當廢鐵,實在發揮不了大的作用。所以,現在只有11艘,二戰前後卻產了147艘。

但,這147艘,難道不用錢生產嗎?難道不是鋼鐵做的?

此航母非彼航母

現代服役的美國航母,有1艘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有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

其中,有1艘尼米茲級航母(華盛頓號)常年在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另10艘航母基本上長期在美國五大航空母艦基地。美國軍方認為,保證有11艘左右的航空母艦,是美國“打贏兩場同時發生的戰區戰爭”的最低標準。目前,據可靠報道,美國在有兩艘福特級航母在生產中。

這11艘航空母艦中,尼米茲級航母數量較多,最大的排水量在10.2萬噸,另外七艘尼米茲級航母,最小排水量也是81600噸。大的排水量,再加上先進的核動力裝置,這是絕對的海上霸主。

1艘福特級航母,滿載排水量也達到了112000噸,這是最新的“美國航母隊員”,2017年才開始服役,這艘航母性能突出,科技感比較強,而且排水量是最大的。在福特級出來後,尼米茲級超大航母只能排後面了。

雖然目前美國的航母只有11艘,但各個都是“精英”,各個都是“精品”。

二戰前後生產的147艘級航母,大小不一,功能並不雷同。排水量最小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滿載排水量在1萬噸左右,排水量最大的中途島級航母,改裝後的滿載排水量是65200噸。

在這147艘航母當中,護航航母佔了三分之二還多,它們是,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有50艘;博格級護航航母,有45艘,滿載排水量是15390噸;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母,有18艘,排水量最大為24500噸。看得出來,護航航母數量多,噸位小,最大排水量噸位才是24500噸。

(卡薩布蘭卡護航航母)

輕型航母有10艘,共有兩個級別,其中,美國獨立級輕型航母9艘,最大排水量在15200噸;塞班級輕型航母1艘,最大排水量在14500噸。

重型航母有24艘,這是作戰絕對的主力,其中,埃塞克斯級航母,有22艘,這個滿載排水量最大是36300噸;還有兩艘是中途島級航母,改造後的滿載排水量最大達到了65200噸。

從過去和現在,兩相比較,二戰期間護航航母比較多,但護航航母大多比較袖珍,除了發揮一定的母艦作用外,它還要運輸各種戰略物資。其它剩餘正規航母,輕型航母10搜,重型24艘。

但即使是所謂的二戰期間的重型航母,最大排水量也只有6萬多噸,而且上6萬的也只有兩艘,其它22艘全在3萬多噸。

如果說二戰期間的美國航母,為了戰爭的需要,以量取勝的話,目前美國的11艘航母則是以“質”取勝。

(遼寧艦)

綜合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形式的變化,美國航母艦隊已經從“量”轉化為“質”了。

目前,國際上對航母的劃分是:排水量在三萬噸以下,為小型航空母艦;排水量在3-6萬噸之間的為中型航母;排水量在6萬噸以上的為大型航母。

目前,美國的11艘航空母艦,都屬於大型航空母艦,中國唯一的航母遼寧艦滿載排水量在60900噸,剛剛跨入大型航空母艦,不過比起美國那些大傢伙差距不少,動力也屬於常規動力。

如今航母多了,沒必要不說,關鍵是維護費用特別高

(退役的中途島級航母)

二戰期間美國的航母確實多,但是航母這傢伙,不是“平常棄置不管,戰時直接使用”,那是需要保養和維護的,否則關鍵時刻一點用都沒有。

二戰遺留的航母群,從各方面來說已經落後了,如果放到第三世界國家,可能還很實用,但是在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一點用都沒有了,既然如此,那就放到一邊,做其它用。

這麼多的航母能做什麼用呢?一是訓練海員,這個作用還是比較突出的,其次是留作主題參觀,第三是改造成其它用途,最後是直接廢棄。

如今的時代,已經不是二戰那個時代了,科技和軍事更為發達,大批量的航母群,在這個時代的作用大大降低,少量精品,更為實用,也更為經濟。

綜合來說,目前美國的航母比過去少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三個:一是時代不同,以前是戰時,現在是和平時代;二是,現在的航母更為精品化,單艦的排水量更大,動力更好,科技感更強;三是,大量航母群的存在,維護和保養不容易,需要更經濟,更實用。


藍風破曉


額,時代不同,航母的技術含量也完全不同,說句誇張點的話,二戰時美國那一百多艘航母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今天的一艘尼米茲級航母,更何況在二戰時期美國所謂的“造了100多艘航母”還有著很大的水分在裡面,也就是把那些比較簡陋的100多艘護航航母(CVE)也算了進去,所以才說美國在二戰時期的有上百艘的(如果沒記錯的話是超過了150艘?),但是我們要知道在當時美國海軍僅僅是護航航母的舷號就排到了123,如下圖所示(部分截圖):

▲美國海軍護航航母舷號清單

其實在二戰時期,不僅僅是美國海軍有護航航母,英國皇家海軍和日本帝國海軍也有使用護航航母作戰,而相對於正兒八經的航空母艦來說,這些護航航母的體量更小,通常只有真正的航母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並且航行速度較慢、飛機攜帶量較少,以及防護性能較差,但是優勢則是可以快速、大量的建造(可以由其它戰艦或者商船改裝),主要作用是為當時的運輸船隊提供護航支持,以及在兩棲登陸時提供一定的空中火力壓制。下圖為美國海軍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卡薩布蘭卡級”是二戰時期美國建造的最多的CVE,舷號為CVE-55至CVE-44)

▲“卡薩布蘭卡級”CVE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二戰時期美國海軍有超過150艘航母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相對簡陋的護航航母罷了,那麼,美國在二戰結束前(1945年9月之前)建造的正兒八經的航母究竟有多少艘呢?如果算上二戰前的建造的航母,那麼總數應該是31艘,它們分別是:

1、“蘭利級”1艘:CV-1“蘭利號”;

2、“列剋星敦級”2艘:CV-2“列剋星敦號”和CV-3“薩拉託加號”;

3、“突擊者級”1艘:CV-4“突擊者號”;

4、“約克鎮級”3艘:CV-5“約克鎮號”、CV-6“企業號”和CV-8“馬蜂號”;

5、“黃蜂級”1艘:CV-7“黃蜂號”;

6、“埃塞克斯級”14艘:CV-9~CV-21,包括“埃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號”等,以及CV31“好人理查德號”;

7、“獨立級”9艘:CVL-22~CVL-30,包括“獨立號”、“蒙特雷號等”。▲CV-14“提康德羅加號”

▲CV-31“”好人理查德號

因此,上面這些航母都是在1922年3月~1945年4月期間下水的,其中埃塞克斯級CV-31“好人理查德號”於1944年11月26日下水,而從CV-32開始包括後面的那些重型航母(CVB)都已經是戰後的事了。其實,在這31艘的航母中,如果僅從構造上看,從“埃塞克斯級”開始是最像我們印象中的航母的,而其他的航母,比如最早下水的(1922年3月20日)“蘭利號”、1934年6月4日下水的“突擊者號”、1940年4月25日下水的“黃蜂”等,相對來說都要簡陋不少,有一些同樣也是拿戰艦或者商船改裝的,像前面提到的CVL-26“蒙特雷號”,其前身就是一艘“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比如下圖所示:

▲CVL-26“蒙特雷號”

▲CV1“蘭利號”

▲CV-4“突擊者號”
▲CV-7“黃蜂號”

因此,二戰時期的航母,尤其是早期那些,在技術含量上跟今天那先進的核動力航母完全就不是一個次元的東西,從“埃塞克斯級”開始,以及包括戰後建造的那些重型航母(CVB),從外形上去對比,才更像我們今天的看到的各種航母,比如1945年9月10號入役的CVB-41“中途島號”、1945年10月27號下水的CVB-42“富蘭克林D.羅斯福號”、1947年10月1號下水啊CVB-43“珊瑚海號”等,

如下圖所示:

▲CVB-41“中途島號”

▲CVB-43“珊瑚海號”

所以,不要拿二戰時期的航母來跟今天的核動力航母相比,因為在當時那個戰爭環境下,是連商船都能改裝成航母的,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去考慮的話,憑藉今天的那些軍事大國的工業實力,把港口那些油輪、貨輪加上甲板變成二戰時期的那種航母還不是輕輕鬆鬆的事?分分鐘給你弄出幾百上千艘出來好吧,但是像“尼米茲級”這種滿載排水量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除了美國之外,目前還沒有第二個國家能造出來,即使是強如美國,在非戰爭條件下,能養11艘航母(加上一艘最新的“福特級”)基本上也到極限了。


哨兵ZH


二戰時期,美國航母有158艘,而如今卻僅僅只有十一艘,數目連曾經的十分之一不到。二戰被廢棄的那些航母要麼被當廢物拆到重新回收,要麼就乾脆直接被炸沉。美國曾經為了試驗原子彈的威力,就炸了若干艘航空母艦,不得不說,美國還是財大氣粗。



美國為什麼現在十一艘航母呢?因為局勢不同了,如今世界雖然仍然不太平,但卻只是局部地區,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已經是太平盛世了。而且美國頭號大敵蘇聯在90年代就已經解體,沒有了蘇聯,當今世界也就只有美國一個超級大國。


再者就是技術問題了,如今的航母比二戰航母要強上太多了。在二戰期間,為了滿足贏得戰爭,許多航母其實算不得真正的航母,是由大貨船或者其他軍艦改裝而來,僅僅只是多了一個航空板道而已,在戰爭中,一顆導彈能夠輕而易舉把其送進海底。

再來看看如今的美國航母,簡直沒法比較,如今的美軍航母儼然就是一座海上移動固若金湯的碉堡,航母的裝甲之厚,普通的導彈都不能擊穿。而且十一艘航母的核動力驅動,續航能力大大增加,光靠航母內的核原料,就能維持航母幾十年在海上運行。如此先進的航母,所以日常維護就需要大量的經費,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許多國家擁有製造航母的能力,卻沒有製造航母的重要原因之一。


麥地傳奇


當今世界上擁有航母的國家,有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印度和泰國,而擁有雙航母的國家,那就屈指可數了。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航空母艦主要使用全通式飛行甲板,艦載機不能同時進行起飛和著艦作業,這意味著在戰鬥中,單艘航空母艦每一次回收大隊艦載機都是一場危險的賭博——一旦此時出現大隊敵機來襲,航母除了依靠空中的警戒戰機,就只能寄希望於少有準頭的高炮和本艦笨拙的規避動作。而兩艘或者更多的航母就不容易出現這樣的風險,可以錯開收放戰機的時間從而相互掩護。正是因此,早期的航母使用國在擺脫了最初航母單一的狀態之後,很快就開始成對使用。在這其中,日本航母的使用最為典型,其大型艦隊航母成對配置變成航空戰隊,作為海戰航空力量的基本作戰單位使用。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偷襲珍珠港這樣集中三個航空戰隊的大規模作戰。但是日本只注重集中航母的攻擊優勢,忽略了互相掩護的重要性,使得其高度集中的航母主力在中途島戰役中集體陷入“換彈“悲劇,最後被美軍一網打盡。 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斜角甲板航母的出現,航母同時起飛和著陸艦載機成為可能,兩兩編制作戰的需求也不復存在。加上戰後各國航母數量減少,單航母戰鬥群又成了作戰的主流。不過因為冷戰的高壓態勢,在一些危險海域,以美國為代表的海軍強國依然會組成雙航母甚至三航母戰鬥群,以集結更多護衛艦艇對抗空襲或潛艇的襲擊。 根據方程,被護航船隻成幾何倍數增加時,所需要的防衛長度卻只成倍數增加,這樣就意味著雙航母戰鬥群護航密度實際提高了40%,三航母戰鬥群的密度更大,也更安全。冷戰結束後,這樣的多航母戰鬥群卻越來越少了,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海軍航母數量的減少。隨著美國航母從冷戰時期的15艘減少至11艘,美國航母的值班排序工作就越加複雜。為了滿足全球部署的需求,美軍不僅要求海外部署的艦隊一般只配一艘航母,還要求每艘航母在海外部署中巡航多個海外地區。數量不足的情況下,美軍自然無心管理所謂的質量問題,單航母戰鬥群和單航母打擊大隊也就成了當代航母行動的常見形態。“雙航母”形態也自然就成了罕見的強力戰鬥群”。





歷史說的樂樂


其實不僅美國存在了這種狀況,世界上很多擁有航母的國家都是存在著相同狀況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由於飛機重要性的凸顯,很多國家就開始瘋狂建造或者把一些船隻、艦艇改造成了航母。

因此在整個二戰時期,全世界各個國家就創造了一個全世界總計280艘航母的奇蹟。

在當時,美國所擁有的航母一共有158艘、英國所擁有的航母一共有91艘、日本所擁有的航母一共有25艘、意大利所擁有的航母一共有3艘、法國所擁有的航母一共有2艘、德國所擁有的航母一共有1艘。

而在二戰之後,雖然這些世界強國的科技水平、工業製造水準提高了很多倍,但是在此之後,他們的航母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變得越發稀少起來。

二戰時期擁有158艘航母的美國在過去這麼多年後,航母數量少了將近十幾倍,現如今只剩下了十一艘的規模。

其他國家除了意大利仍現役兩艘航母之外,全部都只剩下了一艘航母服役,而全世界所有航母加起來,也才僅僅20艘服役,可見現如今世界上航母的稀少。

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跟兩個重要的原因有關。

和平時期不需要太過窮兵黷武

第一個原因就是現如今處於和平時期,並沒有必要發展、維持太多的航母。

在蘇聯於90年代解體後,世界上除了美國會去充當“世界警察”、去到處干涉別的國家內政之外,其他所有國家維持航母的主要需求就是想鞏固自己的海疆安全,因此這麼多的國家,才僅保留了數量那麼稀少的航母。

對美國來說,由於蘇聯這個死對頭早已去除,所以他們在獨孤無敵、高處不勝寒的情況下,就沒有太過於瘋狂地建造航母,而是把大部分力氣放到了其他地方身上。


對於現如今的美國來說,十一艘航母已經足夠了,完全足以支撐他們在世界各大洋中縱橫無敵。

當然,這只是美國最低限度保持的航空母艦,並不是說他們的工業水平只能允許他們擁有這點數量的航母,如果一旦大戰開啟的話,以美國發達的工業基礎以及科技,他們絕對能在短時間內大批量地生產出航母以投入到接下來的戰爭中。

而如果這些航母不經用的話,那他們的洲際導彈、核彈頭也將會是他們的最後保障,使得他們有底氣應對一切可能隨之而來的難題。

這就是美國現在只裝備了這點數量航母的原因之一。

現如今的航母遠非以往可以相比

除此之外,還有著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在不瞭解航母歷史的時候,經常會忽略了現如今航母與二戰時期航母的不同。

在二戰時期,當時很多國家的航母其實都是有些名不副其實的。

那時候因為戰鬥機重量比較輕、相關技術要求也不是特別嚴格的原因,所以那時候不少國家就把一些貨輪或者普通戰艦直接加裝航空板道改造成了航母,因此在二戰時期出現的很多航母,規模都普遍比較小。

甚至當時大多數國家所建造的航母甲板都是木頭製造的,由此我們就可以更清晰地判斷出當時航母的落後程度了。

而我們再看一下美國現如今裝備的航母。

現如今美國服役的航母通體都是由鋼材打造,排水量全部在10萬噸以上,龐大的體型在大海上航行,儼然就如同一座座全面武裝的堡壘一般,懾人心魄。

最重要的是,美國現如今所服役的航母全都是核動力驅動,不需要頻繁地更換燃料,單純憑藉航母中所裝載的核原料,就足以保障它們在大海中不停歇地航行幾十年。


單純只說這點,就遠非以往的那些航母所能相比。

不過也正由於現如今美國的航母實在太過於先進以及龐大了,不說建造,單純維護、保養這些航母所需要花費的資金也是一筆非常恐怖的天文數字。

因此在不打仗的時候,為了緩解這裡面存在的巨大軍費壓力,美國就沒有發展數量太過於龐大的航母。

所以說這就是美國航母數量之所以銳減得那麼嚴重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處於和平年代,不需要太過窮兵黷武,第二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如今的航母造價、維護成本太高,不是以前那些小打小鬧的航母可以相比的。


孤客生


為什麼二戰時期美國有100多艘航母,而且在全球的航空母艦數量加起來也不過20艘?

原因非常簡單,你也知道那是二戰期間?

戰爭狀態下,政府會將大多數財政支出投入到軍事方面。如果錢不夠,發行債券,賣地賣資源都是正常現象。因為輸了,那就是一無所有。

敘利亞都窮成啥樣了,誰又敢停下來。



但是在和平年代可不能這麼亂來,二戰結束以後,主要參戰國的軍隊,立馬是大刀闊斧的削減。毫不誇張的說,十不存一。

比如說大英帝國海軍在二戰結束的時候,他們還有的十多艘艦艇的艦,幾十艘航空母艦,烏泱烏泱一大群的重巡洋艦,輕巡洋艦驅逐艦等。


但是戰爭結束以後,那些戰列艦有一艘算是管他多麼功勳卓著,多麼的世代無雙,全部拆解。

依舊在船臺上建造的航空母艦,也是不管他了,扔到窗臺上都不知道該幹嘛,有不少直接在船上就被拆了,或者非常慶幸得到了外國的青睞給買了。


不就是因為戰爭結束以後,得趕緊恢復元氣。

那些戰爭巨獸固然是強大,但是也燒錢呀。

所以說如果說二戰時候的航母非常多的話,你進不去看一下三戰時候的彈道導彈。一戰的戰列艦。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那麼航母總數至少也得乘個三吧。


嘯鷹評


根本就沒辦法比較。

而且這裡有一個數量誤導,二戰時期美軍航母確實有150多艘,但航母是有區分的啊!

重型航母、輕型航母、護航航母,區分不同能力也相差大了去了。

而且科技含量也相差甚大。



二戰美國,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也就24艘重型航母配得上,輕型的護航的基本都是,貨船油船改裝而來的,數量是龐大,但水分也大。

而且二戰航母和現代航母根本沒有比較性,不管從硬件還是作戰理念上都是跨時代的區別。

我們就先說二戰航母,那時候製造一艘航空母艦,最重要的是艦體強度,能夠達到在巨大的船艙中構建足夠大的空間是那個年代最大的問題。

因為武器上的單一和作戰飛機性能上的不足,航空母艦能做的就是儘量擴大空間多帶作戰飛機。

說白了,二戰航空母艦隻要架設差不多的通訊系統,足夠大的容納空間,搭個升降臺在裝上跑道就差不多是個戰鬥力了,很簡陋很原始。

但現代航母就不一樣了,就說一套現代航母上的蒸汽彈射系統那就是二戰航母沒法比的。



更別說,更加複雜先進的電子設備了。

現在造航母的困難不是在於造艦上,就說印度那艘造了快二十年的自產航空母艦,船體早就造好了,下水都有好幾年了但就是一個空殼子,用不了。

為什麼用不了?

因為根本就沒有配套的電子設備上艦,現在造航母的難點也是在這一塊兒上。

所以,不要拿過去的航母和現代的航母做比較,因為都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沒有可比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