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

大侃歷史


先回顧一下姜維在孔明逝世後的任職情況。建興十二年,孔明逝世,姜維回到成都,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帥諸軍,又進封他為平襄侯。延熙元年,跟隨大將軍蔣琬駐紮在漢中郡。蔣琬升為大司馬後,讓姜維擔任司馬,多次率領一支部隊進入西部。延熙六年,升為鎮西將軍,兼涼州刺史。十年,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同掌尚書檯事務。這一年,汶山郡平康縣夷人造反,姜維率軍前去平定。又出兵隴西、南安、金城一帶,在洮西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交戰。胡王治無戴等人帶領整個部落投降姜維,姜維恩撫了他們。延熙十二年,假以姜維皇帝符節,又出兵西平,不勝而還。姜維自認為熟習西部地區的風土民情,加上自負才能和勇武,打算誘使各羌、胡部落為羽翼,認為如此可佔有隴西,姜維每次想大舉興兵,費禕卻經常制止不準,給他的士兵不超過一萬人。延熙十六年,費禕被刺身亡。當年夏天,姜維率數萬人從石營出擊,經過董亭,包圍南安。魏國陳泰到洛門解圍,姜維因糧盡而退兵。次年,加官為督中外軍事。又出兵隴西,狄道代縣長李簡全城投降。又進兵包圍襄武縣,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姜維乘勝推進降服了很多敵人,並遷移河間、狄道、臨洮三縣百姓返回。十八年,與夏侯霸一起出兵狄道,在洮西大敗魏將王經,王經部隊死亡數萬人。王經退守狄道城,姜維實施圍困。魏徵西將軍陳泰率軍解圍,姜維退到鍾題。延熙十九年春,就在姜維駐地任命他為大將軍……



從以上姜維部分簡歷就能看出端倪:

孔明死後,蜀漢沿襲了孔明時代的政體,軍政一體,領頭大哥先後是蔣琬、費禕,而不是姜維。

他們先後都任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姜維在蔣琬時代,是蔣琬軍事上助手費禕的助手;蔣琬死後,他才成為費禕的軍事上的第一助手。一言以蔽之:他還鋸不了葫蘆做不成瓤,直到蔣、費去世後,姜維才成為蜀漢軍中一哥,蜀漢軍界才進入姜維時代。從建興十二年到延熙十九年,歷經近二十年。

蔣琬、費禕執政時已改變了孔明的國策,不再主張從陸路大規模北伐。

蔣琬時代,他認為丞相數出秦川,因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因運輸困難而數度無功而返,不如從水路東下,於是大造軍艦,想從漢水、沔水襲擊魏的魏興、上庸。苦於蔣大人舊病發作,沒能施行。群臣委託姜維告知蔣琬,說此計也不可行。於是蔣琬上疏建議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派姜維與敵相持在河右,蔣琬率師為姜維後援,鎮守後方。



費禕當家時,和蔣琬一樣,雖然身在京城之外,朝廷但有賞賜刑罰之事,都會事先遠距離向他們諮詢,由他們做出決定,才予以施行,劉禪就是如此推重、信任他們,後來兩人均成立府署,直至延熙十六年歲首大宴會,魏國降將郭修趁費禕開懷暢飲、酩酊大醉,被郭修刺殺,姜維才迎來了屬於他的時代。



簡言之,蔣琬、費禕已經認識到蜀魏兩國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明白滅魏絕非朝夕之功,所以作為蜀漢大佬,不可能大規模北伐,費禕在日,作為衛將軍、同費禕同掌尚書檯事務的姜維,也只是有兵事時,費禕才奏請天子劉禪,假其以符節,但姜維手下兵不過萬,讓其有限進攻;姜維忠於蜀漢天子、又自恃軍事才能,一心想建功立業,報效阿斗,報答孔明的知遇之恩。延熙十六年後,他執掌兵權,走向蜀漢政權舞臺中央,才大舉步伐,有窮兵黷武之嫌呀。


蒼茫大地顧煒斌


蜀漢的北伐是諸葛亮時代就定下來的國策,並且得到皇帝劉禪的支持,事實上,除了諸葛亮和姜維外,蜀漢一直支持北伐的人就是皇帝劉禪。

諸葛亮234年去世後,向劉禪推薦的第一接班人是蔣琬,第二接班人是費禕,劉禪接收了諸葛亮的意見並照辦。



蔣琬和費禕雖然是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但是對於北伐並沒有太多興趣,從諸葛亮要求蜀漢大軍撤退回成都來看,諸葛亮的遺命應該是不要北伐,或者不要常年北伐,因為諸葛亮明白,蔣琬和費禕再能幹,與自已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

當時的姜維官至右監軍輔漢將軍,漢中太守是吳懿,蔣琬是尚書令領益州刺史,姜維在蜀漢軍中的地位並不高,甚至不如王平,王平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監軍、鎮北大將軍,並在吳懿去世後接替吳懿為漢中太守。



更何況姜維六年前還是魏國天水郡參軍,是個降將,姜維能夠得到重用,一是自身的才能,二是諸葛亮的重用,不過即使諸葛亮去世,姜維在蜀漢軍中也談不上多重要,這個時候的蜀漢,還算人才濟濟。

諸葛亮去世後的12年間,是蔣琬執政的12年,這12年中,是否北伐?一是看劉禪的態度,二是看蔣琬的目的。畢竟皇帝的決定最重要,執政的蔣琬也有較大的決策權。



但事實上蔣琬是個消極的北伐者,要不是皇帝劉禪的詔書,估計蔣琬根本就不願意北伐,公元238年,劉禪給蔣琬下了一道詔書,詔書的內容是:

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勞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囊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任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畔。



意思就是:賊寇反亂未除,曹睿又兇狠驕橫,遼東三郡人民難於忍受暴虐,於是相互連結,與魏分離。曹睿又大舉興兵征夫,與其相互攻打。以前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您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一待東吳舉兵北進,兩國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伺機進擊。

正是因為劉禪的命令,蔣琬才在這一年開始北伐,同時劉禪命令蔣琬開府治事,方便北伐,也同樣是這一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從成都率軍進駐漢中,準備伺機北伐,蔣琬任命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師進入羌中作戰,這也是姜維第一次北伐,這一年是公元238年,離諸葛亮去世已經4年了。



這可以算是姜維的第一次北伐,不過這個時候的姜維只是跟隨蔣琬北伐,只是聽從命令而已。

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因為想要建立軍功,樹威於天下,以謀取更多政治權益,貿然率領十餘萬魏軍攻蜀,這也就是有名的“興勢之戰”。

當時鎮守漢中是王平,王平迅速作出反應,派遣護軍劉敏在興勢(今陝西洋縣北)拒敵,然後親率軍在後防備魏軍,與此同時,蔣琬、費禕、姜維從成都率軍迅速趕往漢中,之後不久 ,魏軍大敗,死傷慘重,不過這一次只能算蜀漢應對魏國侵略的反擊而已。



公元246年,蔣琬去世,費禕執政,費禕同樣是一個不太願意北伐的人,要不是皇帝劉禪壓著,估計姜維連出戰的機會也不會有。

費禕執政期間,姜維一共有3次北伐機會,由於費禕的壓制,姜維每次出兵都不足萬人,而姜維之所以能北伐,那是因為皇帝劉禪的命令。

姜維分別在公元247年、249年、250年三次出兵北伐,第一次是洮西之戰,與魏將郭淮、夏侯霸交戰;第二次是洮城之戰,姜維與魏國多員將領交戰,互有勝負;第三次還是洮西之戰,與魏將郭淮打成平手。



費禕執政期間,同時也是蜀漢人才斷檔的時期,老一輩的人才紛紛去世,比如吳懿、王平、馬忠等將領去世,蜀中軍事人才越來越少,而姜維基本上成了蜀漢軍事上的一枝獨秀,從公元247年姜維升任衛將軍開始,到公元253年費禕被刺身亡後,姜維成了蜀漢獨擋一面的軍事人才。

費禕去世後,再也沒有人可以在北伐上壓制姜維了,姜維開始了真正的北伐,完全自主的北伐,這一年是公元253年,離諸葛亮去世已經19年了。



諸葛亮去世後,並不是姜維不願意北伐,是當時蜀漢執政的蔣琬、費禕等人對北伐持消極態度,還是靠劉禪的支持,姜維才有機會北伐,在那個時候,姜維在蜀漢還排不上號,他說了不算,一直到蔣琬和費禕全部去世後,姜維才真正開始北伐,這是一個過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姜維原是魏將,歸降了蜀漢。諸葛亮慧眼識人,將姜維引為心腹,悉心教誨,屬以厚望。關於姜維,諸葛亮曾評論道:

蔣琬和費禕都是忠良之臣,但謹於守成,無進取之心。姜維雖有大舉之志,卻屢受裁抑,費禕僅給他一萬人馬。但儘管如此,姜維也時有斬獲:

蜀漢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姜維始得為大將軍,統內外軍事。也是於是年,姜維開始北伐。但他所能用的兵,也不過就是數萬人。即使如此,他也打了許多勝仗,攻取了許多地方:


這時候,曹魏政權已完全為司馬昭所據有,司馬昭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向蜀漢發動了進攻。在這期間,姜維與魏軍作戰,有勝有敗。姜維據守劍閣,使鍾會二十萬大軍無計可施,不得已準備撤軍。

就在這時候,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圍繞鄧艾偷渡陰平前後的經過,蜀漢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

鄧艾偷渡陰平,只帶過來幾千人馬。當時成都尚有十萬軍兵。如果得訊以後,後主劉禪和諸葛瞻第一時間通報姜維,姜維回來,絕對有把握殲滅鄧艾。可是劉禪沒有給姜維送信兒,諸葛瞻也沒有,而是自己帶了幾萬人馬去綿竹戰鄧艾,結果全軍覆沒。直到劉禪投降後,下令姜維投降,姜維才知道信兒。可是一切都晚了。

由此可知,儘管姜維忠心耿耿,為國家拼命,但是劉禪(因為宦官黃皓)並不充分信任他。諸葛瞻顯然也沒有把姜維放在心上。君臣不合,上下不一,這是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漢滅亡了。劉禪投


降了。歷史的那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但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的英雄壯舉,卻還活在青史上,活在小說中,活在人心裡。人生如此,值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後,蔣琬、費禕都一改其積極北伐的戰略,轉而實施保守的防禦策略。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大權獨攬,蜀國才又重新實施積極冒進的北伐戰略。

筆者略述如下:

第一,蔣琬對諸葛亮北伐戰略的調整

諸葛亮死後,蜀國軍界兩大臣頭魏延與楊儀交惡,最後都死於非命。這對人才匱乏的蜀國,無疑是一大打擊,北伐計劃不得不中止。

公元235年,蔣琬出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出任尚書令,共同執掌權柄。蔣琬分析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認為失利的原因,是進攻路線選得不好,道路艱險難行,運輸跟不上。他認為應該從水路發動進攻,順漢水、勉水東下,攻取魏興、上庸。

但是這一戰略遭到蜀國高級將領的一致反對。從戰略角度看,魏興、上庸兩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與涼州、關中相提並論,順流而下雖是有利於進攻,一旦受阻,不便於撤退。這一戰略方向,完全是徒勞無益。由於反對者甚眾,故而這一計劃也最終作罷。

不僅如此,蔣琬還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把諸葛亮生前的軍事部署做了重大調整。在諸葛亮時代,蜀軍重兵集結於漢中,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部署。蔣琬卻把兵力重點集結在距離成都較近的涪縣,戰略要地漢中只留下三萬人的兵力。

蔣琬這一調整,幾乎壞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萬之眾大舉進攻漢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現卓越,漢中恐怕不復是蜀國的土地。經此一役,蔣琬選擇退休,把軍政大權交給費禕。

第二,費禕時代,蜀國開始小規模的伐魏

費禕繼任大將軍後,姜維被任命為衛將軍,成為蜀漢帝國權力中樞人物之一。姜維的立場與蔣琬、費禕不同,他是主張積極北伐的。

公元247年,由於雍、涼二州羌胡反魏,姜維領兵出隴右接應,與魏將戰於洮西。這是諸葛亮去世十三年後,蜀國第一次出兵進攻魏國。兩年後,魏國爆發高平陵政變,姜維乘機出兵,進攻雍州,被魏將郭淮、陳泰、鄧艾等擊退。這是後諸葛亮時代,蜀國發動的一次規模較大的北伐。姜維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費禕執政期間,戰略較蔣琬稍為積極,但是總體上仍十分謹慎。在伐魏一事上,姜維與與費禕有很大的分歧。姜維本是天水人,熟悉隴西一帶的風俗民情,當年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看重的便是他的才幹與武略。姜維認為,自己可以誘降羌胡,引為羽翼,如此一來,可一鼓作氣奪取隴西之地。

不過,這一戰略被費禕沷冷水。費禕的觀點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聖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我們才能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北伐都無功,何況我們呢?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因此,在費禕執政期間,儘管姜維屢屢要求出擊隴西,費禕撥給的兵力從未超過一萬人。

第三,費禕遇刺後,姜維執掌大權,重啟北伐之戰

公元253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二十年後,蜀國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提前成為蜀國的第一號軍政人物,從此,蜀國開始了頻繁的北伐。蜀國對外戰略趨於激進,除了有姜維性格烙印之外,還與當時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有很大關係。

姜維執掌大權的這一年,東吳以二十萬眾攻魏之合肥。姜維乘魏國西線空虛時進攻狄道,然而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由於備戰不足,糧食出現短缺,只能無功而返。從這一年開始,蜀國幾乎年年用兵,屢興戰事。

一年後,即公元254年,魏國狄道縣令李簡秘密寫信給姜維,請求歸降蜀漢。姜維再次出兵隴西,佔領狄道,包圍襄武城,擊破並斬殺敵將徐質,後大掠而歸。不過,史料還有另一種說法,是魏軍挫敗姜維的進攻,徐質斬殺蜀將蕩寇將軍張嶷,蜀軍敗走。

公元255年,魏國爆發文欽之亂,姜維再度用兵。不過,姜維的北伐主張遭到徵西大將軍張翼的極力反對,張翼在朝廷上與姜維展開舌戰,他說:“國小民勞,不宜黷武。”姜維不聽,以數萬人馬攻狄道。是役蜀軍雖取得洮西大捷,但最終仍未能攻下狄道,退兵回國。

在姜維執政後六年,連年發動對魏國的北伐,效果卻差強人意。特別是公元256年的北伐,蜀軍傷亡慘重。《資治通鑑》記:“士卒星散,死者甚眾。”非但士氣嚴重受挫,國內對姜維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維”。

怎麼評價姜維的北伐呢?

很多人認為姜維是窮兵黷武,這個看法有失片面。因為這六年裡,魏國屢陷危機,給蜀國太多機會,不打不行。應該說,姜維發動的北伐戰爭,多數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說,東吳二十萬伐魏,蜀國能袖手旁觀嗎?魏國毋丘儉、文欽叛亂、司馬師暴死,蜀國能不利用此機會嗎?諸葛誕之變,壽春之戰吸引二十六萬魏軍,姜維能視而不見嗎?

問題是,蜀軍沒能把握住這些機會。除了洮西之戰取得大勝之外,其餘戰鬥皆乏善可陳,甚至在魏軍主力完全投入壽春之戰、關西空虛之時,姜維也無功而返。制約蜀軍戰鬥力的因素很多,比如作戰距離遠,糧草運輸困難,大型攻擊武器不易運輸,攻堅戰能力低下等等,同時魏國方面的郭淮、陳泰、鄧艾等皆一時之良將,加之以逸擊勞,遂使姜北伐,屢屢無功而返。


君山話史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陝西寶雞岐山),蜀漢的北伐事業就此耽擱下來,此後將近二十年蜀漢政權沒有大規模北伐行動,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才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開始大規模北伐行動。原因究竟是為何吶?

諸葛亮對身後蜀漢政權是如何謀劃?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等諸多光耀頭銜於一身的諸葛亮早就已經構建好他去世後蜀漢政權的組合。

諸葛亮接受劉備死後的蜀漢大權,在行政、軍事方面已經開始培養蜀漢的後繼人才,其中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是其重點的培養對象。蔣琬是第一個重點培養對象,諸葛亮北伐時後勤總指揮就是蔣琬,其次費禕、董允,再其次姜維,這些人除姜維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和後主劉禪非常合得來,諸如費禕、董允還都在劉禪身邊擔任重要職務,諸葛亮放心,後主劉禪也放心,君臣同心,不至於蜀漢迅速敗亡。

諸葛亮身後的掌權者,劉禪和諸葛亮應該有溝通,蔣琬、費禕、董允、姜維是主要人選,按照這些人在蜀漢的從政經歷,他們的任職是有先後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四人依次行政,是劉禪、諸葛亮在政治上達成一致的結果。

從大局上來看,姜維排在了最後,北伐時間上肯定要延後,他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也只有他開始大規模北伐。(姜維劇照)

劉禪、蔣琬、費禕對姜維的信任度和執政能力如何考量?

姜維是諸葛亮挖掘的人才,但是他自身有很多“缺點”。

一、降將身份

227年,曹魏的部將姜維被迫投降諸葛亮。諸葛亮教導他、提拔他,蜀漢野戰兵力也就10萬左右,讓他仍然帶領一支5000-6000人的軍隊。諸葛亮信任他,但是劉禪、蔣琬等人未必瞭解他,況且有降將這一身份,很難和劉禪見面交流,諸葛亮一死,姜維的這個身份更加尷尬,一切要靠時間來檢驗姜維的忠誠度。

二、年齡偏小

諸葛亮收服姜維時,姜維只有27歲,諸葛亮去世時34歲。作為征戰的將軍來說,經驗略顯不足,在任職方面也是一個尷尬的年齡段,不可能迅速提拔到蜀漢政權的決策層,加之身份特殊,需要檢驗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

三、蜀漢君臣磨合問題

稍微有點頭腦的皇帝和執政大臣,不會提拔一個有疑問的年輕人掌控軍政大權,姜維恰恰在蜀漢政權中毫無根基。如果將軍政大權很快交給姜維,劉禪不放心、蜀漢的大臣、軍事將領也不放心,而且也非常不舒心,這樣做蜀漢政權內部可能發生很多不可預知的政治風險。

姜維需要和蜀漢的君主劉禪、大臣、軍事將領們要有一個很長的磨合期,這也註定姜維北伐的時間要延遲很久。

蜀漢國力和蔣琬、費禕的考量?

一、蜀漢綜合國力

大規模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國力弱戰爭持續時間較短,從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避免了所有和曹魏大規模軍隊的對決,不能把握好的戰役絕對不打,諸葛亮北伐損失兵力非常少,但消耗的國力卻非常大。因此,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權,主要的大政方針是養精蓄銳,提高綜合國力,不適宜繼續北伐。(蔣琬雕像)

二、壯志未酬的蔣琬北伐

公元238年,蔣琬開府,掌握蜀漢軍政大權,他準備展開北伐行動,行動的路線是水路(他認為諸葛亮走的北出祁山山路損耗太大),進攻曹魏的魏興、上庸兩個郡,他打造戰船準備水路進攻。時間節點的把控上,在這一年魏明帝曹睿命令司馬懿討伐遼東的公孫淵,蔣琬聯合孫吳夾擊曹魏。

蔣琬把握了“中原有變”——司馬懿討伐遼東公孫淵這一有利態勢,命姜維率領偏師襲擾曹魏,自己率領水軍襲擊魏興、上庸兩郡,同時聯合東吳。蔣琬的戰略構想可謂是完美,不過可惜的是遼東的公孫淵只支撐了幾個月就被司馬懿團滅,戰略優勢頓失,此次作戰也就作罷。

三、費禕壓制北伐

公元246年,蔣琬、董允先後病逝,費禕開始掌控蜀漢政權。費禕認為姜維的能力趕不上諸葛亮,非常擔心姜維北伐損失蜀漢的大量軍事力量,不如用這些軍力固守蜀漢。他每次給姜維的兵力最多控制在1萬左右,他對姜維(《姜維傳》)說: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費禕控制姜維北伐是如上所說的,這也讓姜維啞口無言,此外,北伐需要“中原有變”,費禕執政期間(246-253年)沒有什麼大的政治變動,故此不大規模北伐。

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政治磨合期和軍事能力都有了提高,得以掌控蜀漢大權。正值此時,東吳諸葛恪率領20萬兵力進攻曹魏,姜維也趁機北伐,不過沒有取得突破。

姜維掌權北伐都藉助了什麼時間節點?

253年,藉助孫吳諸葛恪率軍20萬進攻曹魏。

254年,藉助魏張皇后、李豐、夏侯玄等圖謀代替司馬師,事情敗露,曹魏一片混亂。

255年,藉助司馬師病亡。

256年,無

257年,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

262年,無

前五次北伐分別在蔣琬、費禕執政時期,都是偏師。

姜維確實比諸葛亮差了不少,費禕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穿越再現彼岸


原因簡單,諸葛亮七出祁山已經耗盡了蜀國國力,川民食不裹腹面有菜色,蜀國之中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庶民百姓,人人厭戰,兵卒思鄉士氣低落,你讓姜維怎麼繼續北伐?

況且諸葛亮信任姜維不一定蜀國君臣民眾也相信姜維,這時即使姜維有伐魏之心也不會有討魏之力。

姜維是個聰明人,他也只能停止伐魏,於民休養生息,並用二十年時間理政治國、墾田囤糧,訓練士卒。

二十年後,蜀國政通人和國富民強,軍隊兵精糧足,士氣高漲,伐魏條件成熟,姜維毅然揮師出祁山伐魏,只可惜既生瑜何生亮?姜維伐魏偏碰上鄧艾,也就無可奈何了。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斷層唄。

權力斷層、策略斷層等等都使得諸葛亮的意願沒法子具備連續性。

諸葛亮雖然有指定繼任者,但已經將手頭的權力進行了分化,後任不再具有獨攬大權的能耐。

既然如此,姜維可以擁有兵權已經實屬不易,更別提是如同諸葛亮那般說北伐就北伐。

他得走流程,一來二去,找尋個最佳時機真的很不好找。

更何況諸葛亮後時代,蜀漢的一呼百應實在沒有最佳人選,特別是阿斗,他在諸葛亮的陰影已經活得夠累了,好不容易才有當家做主的時候,哪裡還想再捧出一個諸葛亮來。

北伐花銀子如流水,這些錢,用了,阿斗的朝廷就得節衣縮食,活那麼累幹嘛。

所以嘛,二十年的盈餘才足以叫姜維有機會從阿斗的揮霍里積攢些本錢。


鴻哥iouyh福小鋪


我們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可能會認為蜀漢大多數官員支持北伐。但是實際上蜀漢內部比起曹魏和孫吳都要複雜。蜀漢內部分成了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三派中真正支持北伐的也就是荊州派的一部分和其他兩派少數官員。荊州派中的諸葛亮和魏延是北伐的最堅決支持者,諸葛亮穩定內部之後就開始不斷北伐。劉禪雖然是一個闇弱的君主,但是在支持北伐上還是能做到盡心盡力,所以也可以把劉禪看成北伐派。姜維雖然不是荊州派出身,但是姜維深受諸葛亮器重和栽培,也成為北伐派的一員。諸葛亮和魏延死後,姜維成了最堅定的北伐派。

諸葛亮死後,姜維逐漸成為蜀漢軍事上最高指揮者。但是我們也發現,姜維掌握軍權之後並沒有立即組織軍隊大規模北伐,而是在諸葛亮去世二十年之後才開始大規模北伐。諸葛亮去世的時間是234年,姜維大規模北伐的時間是253年夏,中間隔了近20年時間。姜維北伐同一年蜀漢發生了一件重要案件。253年2月份,蜀漢舉辦歲首大會,魏國投降過來的郭修也在其中。郭修趁費禕喝酒不注意的時候,拿起匕首刺殺了費禕。

諸葛亮和魏延死後,蜀漢大規模北伐的基本上告一段落。諸葛亮是一個堅定的北伐派,但是諸葛亮選擇的兩個繼承人卻不是堅定的北伐派。蔣琬掌權之後,蜀漢基本上停止對外用兵。蔣琬去世之後,費禕接替了蔣琬的位置和權力,費禕實際上掌握了蜀漢的大權。費禕比起蔣琬來說,對外用兵稍微多一點,但是也基本上保持安境保民的國策。費禕掌權期間,姜維並沒有獲得多少表現的機會。姜維曾經三次對外用兵,但是姜維每次出兵的總人數基本上都在一萬以內。

為什麼蔣琬和費禕要改變諸葛亮的北伐政策呢?諸葛亮深受劉備器重,也抱著興復漢室的理想。蔣琬和費禕對於劉備則沒有那種知遇之恩,他們對大漢的情感也不像諸葛亮和魏延那般深重,他們沒有那種北伐以報先帝的感情。這兩個人也非常清楚自己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諸葛亮都沒有完成的北伐大業,他們也不認為自己能夠完成。所以他們兩個選擇的是保境安民,利用自己的能力盡量把蜀漢治理好,保住蜀漢政權就是他們最大的功勞。蔣琬和費禕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威望上比諸葛亮都差了不少,他們兩個很難將蜀漢三方勢力粘合在一起,更難將三方粘合在北伐的旗幟下。所以他們兩個寧願不北伐,以團結蜀漢內部。

諸葛亮北伐實際上並沒有取得以攻為守的效果,諸葛亮的北伐反而消耗的蜀漢的國力。蜀漢基本上八九個老百姓就要養活一個士兵。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勝多敗少,但是也極大消耗了蜀漢的國力。當時蜀漢老百姓臉上已經呈現了“菜色”。諸葛亮死後,蜀漢則需要另一次休養生息,積極積累國力。只有蜀漢強大了,曹魏內部出現問題才是真正北伐的時機。蔣琬和費禕掌權期間,曹魏雖然發生了權力轉移,但是國家並沒有因此動盪。蜀漢和曹魏之間的國力差距並沒有縮小。蔣琬和費禕不認為姜維的軍事能力比諸葛亮強。他們怕萬一姜維戰敗,極有可能損耗蜀漢的國本。蔣琬和費禕執政的二十年可以說是蜀漢最安定的二十年。

253年,費禕被殺死之後,姜維頭上的緊箍咒徹底被摘去,此時的姜維也不是之前的毛頭小夥子,已經成為一個年過半百的成熟將軍。此時的姜維雖然還只是衛將軍實際上已經掌握了整個蜀漢的軍事大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束縛姜維,除非劉禪。劉禪本來也支持北伐,再加上一個一心北伐的軍事首腦,蜀漢大規模北伐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從253年到到262年,姜維先後六次進行北伐。姜維北伐從戰績上說並不差,但是蜀漢和曹魏之間實力懸殊太大,蜀漢難以承受失敗的打擊。尤其是256年在段谷的失敗給蜀漢造成嚴重損失。姜維的北伐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蜀漢的國本,也加快了蜀漢的滅亡。姜維執意北伐,也加劇了蜀漢三派的離心力,劉禪正是在益州派譙周的建議下才決定投降。姜維最後一次北伐一年之後,曹魏便大舉伐蜀,並且一舉滅掉蜀漢。從這個角度說,蔣琬和費禕的保境安民之策確實是後諸葛亮時代蜀漢最好的選擇。


依稀說史


劉備作為中山靖王后代,漢朝皇室後裔,對收復漢室志在必得。蜀漢雖強,魏吳也不容小覷,因而劉備最終未能成事。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五次出兵北伐,甚至在北伐途中而死。由此可見,北伐幾乎是人心所向。那麼,姜維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去北伐呢?

諸葛亮死後,費禕獨掌軍中大權,他崇尚休養生息的策略,不願北伐。費禕為人精明強幹,頗有才能。諸葛亮臨死前,將北伐大軍撤退之事交由他處置。回成都後,費禕更是手握大權。姜維此時乃是他的下屬,一切聽他號令。姜維武藝高強,又對西北風俗極為了解,他曾試圖收服羌人胡人為蜀漢效力。此計雖好,卻不被費禕認可。他認為,以諸葛丞相之能,尚不能收服西夏,他們應該守好社稷,將此事交給有能者。因而,姜維每每有此想法,費禕給他的兵力都不足萬人。攻打西北尚且不被應允,北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多,一旦失敗,代價更大,費禕更加不會同意。因而,姜維雖有北伐之志,卻是有心無力。

姜維在諸葛亮死時官職尚小,經過多年南征北戰,才備受矚目。姜維雖有才幹,但他投降蜀漢時較晚。即使諸葛亮有心重用他,也不可能升遷太快。大軍回朝後,姜維僅是輔漢將軍,此職位並不算高,當時有此名號的人不在少數。由此可見,姜維距離政治中心仍有差距。諸葛亮死後,姜維屢次率軍西入羌中作戰,這才升為鎮西大將軍。後來,姜維又平定了夷族起事,成為備受矚目的大將。費禕遇刺身亡後,立下赫赫戰功的姜維也就順理成章地接過軍中大權。直到此時,姜維才有權力主持北伐。

諸葛亮一死,蜀漢政局並不安穩,朝廷暫時無心北伐。先帝駕崩,年紀尚小的劉禪繼承大統。劉禪積威不夠,德高望重的諸葛亮暫時穩住了局勢。如今,諸葛亮一死,群臣自然開始爭權奪利。先是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爭鬥。諸葛亮死後將身後事託付給了楊儀、費禕等人,但是魏延對楊儀並不服氣。魏延出兵阻止大軍撤退,最終被誅殺。而楊儀在回到成都後,並不被重用。他的怨憤之言傳入劉禪耳中,被投入獄中,不久後便自殺身亡。費禕也是被人刺殺身亡的。諸多重臣在諸葛亮死後出事,蜀漢政局不穩,也就無心北伐。

除此之外,諸葛亮五次北伐對蜀漢的人力物力消耗極大,蜀漢確實需要時間來休養生息。蜀漢新建,國力不強。面對魏吳的虎視眈眈,諸葛亮不得不以攻為守。諸葛亮七年間五次北伐,多次無功而返。雖然諸葛亮為人足智多謀,儘量使蜀漢利益最大化,但是五次北伐對蜀漢仍然消耗極大,蜀漢也確實需要數十年來休養生息。

三國間的鬥爭,說到底也是國力間的抗衡。就算諸葛亮足智多謀,姜維善於帶兵打仗,以蜀漢國力,北伐之戰最終也難以獲勝。


鄧海春


擔子還沒有把諸葛亮肩膀上的肉磨起來咧,這魏國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等就來信了,他們在信裡講述了一些同學友情,然後熱情的邀請諸葛亮去鄴城做客。

當然,這些請柬其實是曹魏一號大佬的喜貼,目的就是勸諸葛也帶一帶劉禪同去。

諸葛亮感謝盛情也同時回了一封信,信中點出了現在蜀中軍民數十萬,怕人太多,會給鄴城帶來麻煩,並且蜀漢是“據正道而臨有罪”,這麼去也不太合適。



(諸葛亮劇照)

所以諸葛換了另一種方式去,他們帶上了禮物,也順便帶了一些防身的武器去,但這回輪到曹魏心驚膽顫了。

他們怕啊,這諸葛亮去是去,但是他是一去做客就不會再回家的啊, “還於舊都”嘛,這一住下就不走了,那還了得,那架勢,招待不周可是不好,但是招呼久了,這地主家也是沒有餘糧啊!

所以,諸葛一去就去了六次,六出祁山嘛。“還於舊都”是他一生的理想,但理想終究是理想,最終都會被無堅不摧的現實所擊碎。

諸葛亮六次北伐,蜀人疲憊,民生疲弊,所以說,他死了之後,蜀國不再北伐了,而想要恢復民生又必先恢復人口,二十年剛剛好,嬰兒又長成茁壯小夥了。

但怎麼說來,北伐就意味著戰爭,戰爭給民眾帶來的將是無窮無盡的痛苦,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多少“深閨夢裡人”變成了河邊枯骨?

(六出祁山)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那麼喜歡北伐呢,個人認為諸葛亮其實是在利用“北伐”來達到他的個人目的——集“相權”。

所以說劉禪可不太喜歡諸葛這麼做呢,只要一聽到北伐,他從骨子裡發出的不喜歡。

眾所周知,戰爭是集權的最好手段,而諸葛亮就是通過了“北伐”,達到集軍、政、財、司法大權一身的目的。(後來的司馬懿就是這麼集威望的)

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是怎麼幹的。 先是章武三年春,劉備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到了建興元年,封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

最後的結果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李嚴為副,真實目的就是制衡諸葛亮,所以他與諸葛亮其實是有隙的。

見於《三國志引諸葛亮集》: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李嚴劇照)

李嚴勸諸葛稱王,這副架勢其實就是要把人架在火上烤啊,這背後肯定有了劉禪的影子,所以李嚴“下架”的這段公案,就顯得撲溯迷離了。

原由是,諸葛北伐,李嚴在後方督促糧草,時天下大雨,糧草運送跟不上,李嚴讓參軍、督軍帶信到前線,把諸葛叫了回來。

等諸葛回來的時候,李嚴驚訝的說道,“軍糧運送沒問題啊,你怎麼回來了呢”?

李嚴是想要追究諸葛的責任,後來諸葛就把手稿書信,交給了劉禪,劉禪一看,確實是李嚴的印章與筆跡,就這樣,李嚴反而被趕下臺了。

諸葛亮以一紙公文就剝奪李嚴的職位,從此兩位託孤大臣就變成了一個了。

可是,李嚴的智商,真的那麼堪憂嗎?

見於《亮公文上尚書》:平(李嚴)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

諸葛亮上表,二十二位大臣附議,李嚴敗得不冤,被解職流放,諸葛亮當時的權勢太大了。

(附議大臣一覽表)

其實,到了這裡,劉禪也只能笑著對諸葛說了,“這以後啊,軍政財就由你諸葛來掌;寡人呢,就祭祭天,拜拜祖就行啦!”

所以,諸葛亮死了之後,他的廟劉禪都不給立,百姓也只能私下祭拜,劉禪對諸葛其實是很忌憚的。

見於《三國志引襄陽記》: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這個不從,是有多大的怨恨啊。由此可見,“北伐”不是誰想幹就能幹的,因為這涉及到了皇帝的權力行使。

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對姜維、蔣婉、費禕進行交叉制衡,並且歷史上姜維北伐,都不算是北伐,只能算是過境上的小打小鬧的笑話罷了。

見於《三國志 蜀書十四》:(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姜維劇照)

費禕制裁姜維是有原因的,一是明白帝心,他必須制衡姜維,二是費禕的實事求是。

見於《漢晉秦秋》: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意思非常明白了,皇帝不允許你再舉起北伐的大旗了,他忍了諸葛丞相那麼久。可不能再出現一個了。

況且以諸葛丞相的能力,北伐都不成功,況且你呢。

你如果帶著僥倖的心理,集蜀國的兵力去賭國運,一旦失敗,後果不是你能擔當得了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