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早餐中国》,在全国各地吃早饭

​有人说,没吃早饭的人看了《早餐中国》会怀疑人生,吃了早饭的人看了《早餐中国》,会觉得刚刚吃过的东西索然无味。

已经开始了第二季的《早餐中国》,准备一下子讲100种早餐的故事,目前已经更新了40余种。

跟着《早餐中国》,在全国各地吃早饭

它是一个美食短纪录片,每一集精悍短小又内容丰满。沈宏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不过它的节奏和风格和《舌尖》等迥然不同。轻盈、快速、满是烟火气和生活的愉悦感,是它的特点。

早餐是每一个美妙日子的序曲,吃点好吃的,是给胃最妥帖的慰藉。在片中,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人都在认真吃早餐,早餐已经成了自己与自己达成的一种奇妙仪式感。

这部短片里没有字正腔圆的画外音,所有的配音和讲述都是不同的店铺老板进行的。各地的方言分外有趣,简直隔着屏幕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当地特色。

《早餐中国》每集只有5分钟多,适合快节奏和碎片化观看。在5分钟的时间里其实很难深入展开去讲些关于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所以其实导演铆足了劲儿要告诉大家的就是:

有一种早餐很好吃,馋了?去吃吧,地址在这里!不想吃?那再看下一集吧。100集里,总有会抓住你胃口的。

重庆·小面

对我这种社畜来说,要吃碗重庆小面只能是中午或者晚上的选择,若是趁午餐时间去吃,还得在面馆外面乖乖排队。

有的重庆人早上就开始吃小面了!

跟着《早餐中国》,在全国各地吃早饭

把面和菜放进准备好的底料里,加了佐料翻匀,小面鲜、香、麻、辣,这就可以抄起筷子热腾腾地吃起来了。

跟着《早餐中国》,在全国各地吃早饭

一碗小面可以加的佐料太丰富了:葱、蒜、花生、芽菜、孜然、榨菜、辣椒油、酱油、芝麻酱、花生酱等等共有13种,还有一些“老板不能说”的秘密配料。

老板说,他十七岁就开始做餐饮了,也去吃别人家的,吃到好吃的就自己试着做。老板的一天真的够忙碌:他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开始准备,六点营业,十四点结束营业,十五点收拾停当,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

导演组补充说,重庆人吃辣椒讲究,阴山的海椒辣,阳山的海椒香,而面馆老板通过自己调制的配比,使得油辣子海椒兼具清香与辣。

辣味,是太善于激发食欲的滋味。

山东潍坊·火烧

和好的外皮裹紧肉馅,在滚烫的烙子上压扁,随着油的雀跃跳动和滋滋叫声,两侧金黄、外皮开始起酥,再放进炉子里烤制,五到十分钟后,带着淡淡烟火味道的肉火烧新鲜出炉。

两个肉火烧,一个豆腐脑,就是潍坊人的一餐早饭。

跟着《早餐中国》,在全国各地吃早饭

掰开一个火烧,肉汁争先恐后往外流淌。

这家火烧店有七八种馅料。猪肉大葱,豆腐木耳,青菜火腿,韭菜茄子,青椒火腿,豆腐粉条……不论是吃素的还是无肉不欢的食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

皮薄、酥、肉馅多,这是一个食客对肉火烧的评价。

为什么排队?

因为香啊!

在不少店铺已经采用电炉烤制的现如今,这家店依然用传统的土炉。老家的黏土加上环保煤面,为火烧提供稳定炽热的热量来源。

我的内心毫无波动。

只有……想吃!

陕西西安·油茶麻花

我吃过麻花,也见过油茶。

但是从来没想到,原来西安的油茶麻花,是盛在一个碗里端出来的。

这麻花是西安回民街里特有的,它和平常吃的硬邦邦的麻花不同,是软麻花。软麻花采用半发面的方式,不易糊,口感还更劲道。

跟着《早餐中国》,在全国各地吃早饭

熬好油茶,泡进麻花,接下来要调碗。芝麻、黄豆、花生、麻叶,给这一碗增加了不少鲜香爽脆的口感。值得一提的是,芝麻不是直接丢到碗里的,而是经过提前碾碎,把香味最大程度散发出来。麻叶是将面食油炸而成,形状像叶子,表面撒了芝麻,故名“麻叶”。

店里每天要炸两千多根麻花,不少顾客也已经在这里吃了好多年。

不变的是店里好吃的味道,和是老板开怀的笑容。

海南临高·烤乳猪

这部不是叫《早餐中国》吗?

看到这集的时候我以为我点错进了别的剧集了,比如《晚餐中国》什么的。

烤乳猪,米饭,还有米酒,二十块钱,吃饱喝足了,满足地去上班。

猪肉皮脆肉香,肉质紧密,选用的是吃红薯叶、地瓜和米糠的本地跑地猪。

跟着《早餐中国》,在全国各地吃早饭

临高小乳猪长到23到28斤、肥瘦均匀时,宰杀的时候就到了。前一秒还那是可爱的小猪猪,下一秒就成了案板上的食材,真是……心疼小猪一秒钟,然后流着口水继续关注烹饪过程:腌制,串起,差不多90分钟的烘烤。

对调火的控制、刷蜂蜜的时机、翻滚的手法,都影响着最终成品是不是能够拥有完美的脆皮。

合格的烤乳猪,外皮酥脆,肉质则有水分。

老板日复一日早上三点起床,烤三头乳猪。碰到节庆年关前后,每天烤制的多达13头,基本是全天都在工作。

武平客家·簸箕粄

乍一看,簸箕粄外观上和肠粉很像,但是细看用料和手法,却并不一样。

簸箕粄是客家著名小吃,是“粄”的一种。

选最老的米,充分浸泡后磨成细细的米浆,蒸出来的簸箕粄就会更加细嫩顺滑。水的温度、米浆的浓稠程度都有讲究。让米浆在蒸格里流淌平整,揭下蒸好的一片皮,切开包好内馅卷起,就是一条簸箕粄了。

跟着《早餐中国》,在全国各地吃早饭

不少学生下了早自习,就来这里吃早饭。簸箕粄皮薄馅多,里面的蔬菜丰富多样,豆子、包菜、茄子、笋干,都可以和猪肉炒在一起,做成美味馅料被小心包裹。

有人喜欢配着汤一起吃,银耳老鸭汤,玉米排骨汤,鸭掌草排骨汤,香藤根排骨汤……早饭的汤,也有多种花样。

最后还不能忘记淋上点睛之笔——葱油。

已经更新了的40多集中,每一集都有一道不同地方的特色早餐。每个店、每个老板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这些歌曲大多充满浓郁的八十年代色彩,让人一听便产生几分怀旧感(暴露年龄系列)。

也有不少人诟病《早餐中国》看上去更像个宣传片而非纪录片,然而做为一部短纪录片,它的节奏控制得还是相当紧凑的,每5分钟带观众抵达一处新的地点,通过早餐入手展示当地的特色和风情。

不过,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要好好吃早饭。各处各地那么多人,每天早上都在行色匆匆中停留片刻吃早餐,享受着各有特色的不同美味。这顿不吃,血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