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国的咸阳

有关民国的咸阳

有关民国的咸阳

有关民国的咸阳

有关民国的咸阳

咸阳市在民国还是咸阳县,后来通了火车路,修通陇海线,又改县为市。咸阳改市以后主管南八县和北五县,南八县包括: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北五县:永寿县、彬县、淳化县、长武县、旬邑县;这十三个县中,南八县在关中道,北五县濒临靠近北山,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形地貌以沟壑旱原为主。如今的彬州就是过去的豳州,也曾经叫邠县。

彬州市位于陕西的西北部,泾河从中间自西向东川流不息而过,这里曾经是周的发源地,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彬州在中国的地图上,以一个人的形象站立在陕西咸阳的西北,他的子民们以自己的勤劳善良和智慧,赋予了这块土地以灵魂,在他的头顶有天,在他的周围都是肥沃的黄土地,他板块形状又是一个人的形象,这充分应验了“天时、地理、人和”的社会三大要素法宝。

因此,祖祖辈辈默无闻地日夜劳作,踏出了一行行的足迹,洒下了一滴滴的汗水,终究成就了今天彬州市的精神文明,这是全彬州劳苦大众的历史功劳和智慧,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也不是天上的馅饼。

水口南原民俗

(水口指咸阳市彬州市水口镇)

过去在水口原上,人们把富裕有钱的人家,一不称呼款爷,二不称呼万元户,而是叫财东家。过去的财东家并没有如今的条件,他们没有电灯电话,也没有楼上楼下,出门没有奥迪,更没有奔驰宝马。出门走路穷人靠步行,富人和财东家骑马骑驴。

吃喝没有鱿鱼海参,更没有鱼鳖海怪,多以老红麦为主,老红麦亩产很低,据老人说一亩地最多也就产五斗粮食,大约就是180市斤,每斗36-40斤。财东家斗有大斗小斗之分,斗是鼓型包口,制作精细,斗的接缝全是虎牙接缝,我们家就有。

当时的杂粮有谷子、糜子、荞麦、稲黍(高粱)等等,黑豆还是老黑豆,颗粒特别地小,麦豆也叫槐豆,颜色土黄色跟槐树籽儿大小差不多,产量也很低,吃油是菜籽油,还有一种古老的粮食叫莜麦,到底长个什么样子,我是没有见过,只是听说而已。过去的物种好像不是很多。

穿衣根据老人们讲说更为困难,多数以家纺粗土布为主,那时候的北五县百姓想用布料,都是自己用粮食换来南八县的棉花,然后自己纺线织布,纺织好的土布是白色,要自己进行煮染,一般煮染要不黑色蓝色,要不就是红色。那个蓝色水口南原人称呼其靛蓝。红色因为不鲜艳靓丽因此叫屁红,也称暗红色,颜色较深不反光,穿绫罗绸缎的有,只是财东家和掌柜的,普通百姓穿不上高级的绫罗绸缎个丝织品。

虽然说,过去父辈们没有如今的人们出门方便,那时候没有公交车和出租车,更不能搭的士,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社会活动和精神面貌,也没有他们的衣食住行,更没有影响父辈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

他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目标是儒家道家思想,来源于自于三纲五常,他们追求褒扬的是“真善美”,他们痛恨厌恶的是“假、丑、恶”。这些对于生活的美好追求,对于诗书礼仪乐的诠释,对于仁义礼智信诠释,他们已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这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父辈走过的路,如今是没人走了,而父辈留下故事,却不见得如的今人都能办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