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這兩天,一篇名為《流浪到鶴崗,我五萬塊買了套房》的文章忽然刷了屏。

這是鶴崗這座祖國東北部的邊陲小城,今年第二次榮升全國網紅城市了。

第一次是今年4月。鶴崗被爆出2萬元不到就能買下一套房,舉國譁然。同期,“收縮型城市”的概念正式提出,鶴崗作為典型樣本,舉國關注,成為了這一輪中小型城市房價走勢大討論的暴風眼。(複習可點→棚改腰斬!再說一次,不要碰三四五線…)。

當時,許多業內人士都苦口婆心地勸說大家撤離三四五線,去高能級的城市,千萬不要買收縮型城市的房子。

然鵝,在大家視線之外的另一股力量,正在暗流湧動。

一個月之後,一位浙江舟山的南方小夥揣著5萬多塊身家,翻山越嶺,逆流而上,坐了一整天的火車,闖入了這座平靜的東北小城,只用了幾天時間就置辦下了一個77平方米的家。

他在百度貼吧“流浪吧”曬出全程圖文直播,房子有著明亮的大窗戶,是家的模樣。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5萬元置辦的家

半年後,他的行動才忽然被全國人民所看見。

他是孤例嗎?局姐去看了下流浪吧裡其他的帖子,風格是這樣的: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大家開始知道,真的有這麼一群被大城市高房價所苦的年輕人,寧願離家萬里,去尋找一個地處偏僻,但房價便宜的小城,只為擁有一個真正自己的家。

局姐再去看了下安居客上鶴崗房價的走勢,驚訝地發現——鶴崗房價從年初的低潮至今,居然一直在穩步小幅上漲。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在流浪吧裡,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小城阜新,房價也已經開始漲了……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這催生了一連串很有意思的話題:

高房價,真的有在催生集中的逆城市化嗎?

那些我們平時標籤為“收縮型城市”,“衰退型城市”的地方,房價到底有多白菜?這兒的樓市會因為房價便宜,生活成本低廉,迎來新的春天嗎?

這些三四五線小城的房產,能入手嗎?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得看看,那些房子白菜價的城市,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還是拿鶴崗來舉例。

這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曾經位列“四大煤城”之一。這座城市也經歷過房產的牛市。在此前2009-2011年那輪牛市中,投機客的炒房熱情噴薄而出,一部分房子的價格高達6000元/㎡,風光無兩。

2011年,鶴崗資源耗盡,進入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支柱產業凋敝,人口開始大幅度流出,去了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的高能級城市。

這也是城市化的一貫方向。

拉出近幾年的鶴崗人口數據,可以看到,人口淨流出的趨勢,不但沒有改變,甚至越來越快。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雪上加霜的,是四萬億時代開始的棚戶區改造。

這一輪改造造出了遠超剛需需要的回遷房,每個家庭手上基本都有兩套以上的住宅,於是,鶴崗樓市徹底進入供大於求的階段。

產業垮了,房價垮了,可是生活還得繼續。作為曾經風光的煤城,擁有百萬人口的地級市,鶴崗背靠大興安嶺,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生活成本不高,街頭小館子十塊錢可以吃飽,也算是歲月靜好,安寧閒適。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鶴崗街景

遍佈全國的軌道交通沒有拋棄這座收縮中的城市,高鐵正在修建中,3年之後實現高鐵直達。如果非要說教育,這兒甚至擁有一個全國百強高中,每年都有好幾個牛娃可以上清華北大。

和鶴崗情況類似的城市,還有很多。

4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發佈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首次提到了“收縮型城市”的說法。

有數據顯示,中國有三分之一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2007-2016年之間,我國660個城市中,80多個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佔比高達12.1%。

這其中,有一部分城市是在“流浪吧”中被反覆提及的,包括安徽銅陵遼寧阜新甘肅玉門……他們同樣是曾經的重工業基地,同樣有著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樣因為資源枯竭而凋敝,同樣人口嚴重流出……

在這些地方,如果說幾萬塊的房子有點誇張,十幾萬二十幾萬的房子,找找總是可以找到。

拉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再拉一個人口淨流出的城市名單。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你就大概能懂,在哪些城市,有希望找到這種基礎設施不錯,又有超高性價比的白菜價房子了。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那麼,是哪些人正在逆著城市化的洪流而上,去購買這些白菜價的房子?

在火遍全網的故事裡,買房的網友叫李海,是個海員。每年在海上漂半年,在陸地上呆半年。在陸地上這半年裡,他是自由的,可以隨時躺屍——至少,不需要朝九晚五,坐在寫字樓裡打卡,不需要考慮公司的地理位置。

他父母離異多年,早已疏遠,沒有親族壓力,無牽無掛,中華大地哪兒都能去。

他單身,沒有妻兒,不需要考慮妻子的工作,也不需要考慮孩子的教育。

對他來說,只需要在中華大地上尋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就可以過點真正平淡幸福的小日子。簡單點說,房子有水有電有暖氣有網絡,下樓有飯店有影院有菜市場有購物中心,就已經足夠了。

這一切,鶴崗都有。而且,還有低廉的房價和生活成本。

這一切,吸引了他,也吸引了不少情況類似的年輕人。

李海自己是這麼說的:

“我問過中介,中介說鶴崗本地人一般都有個兩三套房,來買房的十個人裡八九個都是外地的。房子這麼便宜,又沒有年輕人做工,鶴崗的房租五百到八百一個月,都沒人租的。”

中介一個月能賣十幾二十套房,來買房的外地人都是從廣東、湖南、湖北、四川這種離了十萬八千里的地方來,很多都是不用在當地找工作的,像是設計師、遊戲代練、網上兼職、開淘寶店的……”

互聯網時代,甚至是剛剛到來的5G時代,催生了一大批這樣的年輕人:

單身無娃,獨立疏離,收入不高,工作通過網絡完成,不考慮在本地就業,生活不受地域限制,買房不考慮投資轉手,不用考慮教育配套……

買房,於他們而言,意義就只是“有個家”。他們迴歸了居住的本源,是真正的,房住不炒的踐行者。

這樣的一群購房者迅速下沉,湧入了收縮中的三四五線小城,成為中國特色“逆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隨著他們的進入,鶴崗的房價已經被推高,炒家躍躍欲試,但收縮型城市的新一波投資紅利真的來了嗎?

未必。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我們討論一個正常發展的城市房價的漲跌,通常討論的是政策、供需和金融,但是,涉及到收縮中的城市,有著比這一切更重要的一句話:

“房運即城運”。

因為一個城市公共服務的真正支撐,是它的財政狀況。

同樣是收縮型城市,甘肅玉門“因油設市”,誕生了中國第一個油田,新中國第一個石化基地,也誕生了“鐵人”王進喜。

隨著開採了近70年的石油資源日趨枯竭,玉門市陷入經濟蕭條,從地級市退回縣級市。2003年後,玉門市政府與玉門油田的辦公地址相繼離開玉門老城區。玉門老城區徹底坍塌成一座衰落之城。

在去鶴崗之前,李海曾經去玉門考察。他看到的,是這樣的景象:

“幾乎是空城,商品房整片整片廢棄,沒有人,什麼都沒有,所有的樓房都是空的,門也沒關,小區門口的大鐵門都不知道哪裡去了。

玉門一套六十多平米的房子只要兩三千塊錢,有的樓水電都沒有,有水電供應的地方條件也不好,水質差,經常停水停電。

房屋證件倒是都齊全,但是二十公里範圍內連一間賣東西的小店都沒有,想買菜都要跑很遠,這怎麼住?”

連鶴崗的房價都漲了

玉門被廢棄的住宅

產業遷出,人也隨之遷出,巔峰時期,玉門老城區的人口接近20萬,如今只剩下2萬。當大規模的收縮開始出現,無論是什麼樣子的基礎設施,都難逃被廢棄的命運。

而對於鶴崗這種城市而言,雖然基礎設施運轉良好,可以憑藉低廉的價格吸引一部分人,

但這群人並沒有帶來任何產業——他們的產業根基存在於互聯網,雖然能提供最基礎的消費,卻無法振興產業本身。

有沒有可能“轉運”呢?

縱觀全球城市發展,從收縮型城市轉型成功的例子確實不多。做法無非有三種:收縮城市、投資拉動和升級拉動。

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的重工業城市揚斯敦在2005年選擇了“收縮發展”:

首先承認揚斯敦是個更小的城市,再在新的地區經濟中重新定義揚斯敦的角色——改善環境,提高生活品質。

根據這個規劃,揚斯敦縮小城市面積,把原有工業用的水道改造為供居民休閒娛樂的濱水帶,更新改造大量閒置廢棄地為城市綠地。

但是,舒適的環境沒有吸引像樣的產業。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揚斯敦陷入歷史性大衰退,規劃夭折,人口流出。2010年,每一千個住房,其空置率幾乎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0倍。

同為昔日重工業城市的底特律,曾經是輝煌的“汽車之城”,是美國製造業的象徵和驕傲。當面對城市收縮,底特律選擇了“投資拉動”:

規劃了大量投資項目,包括會展中心、體育場館、博物館、商業辦公樓等,甚至想通過興建公共交通設施來振興城市經濟。

但是,基礎設施建設並未吸引人口和產業,反而加重了政府的負擔。

2013年,底特律破產。

另一部分城市採取了“城市升級”的策略。比如說德國的凱澤斯勞滕,當軍事領域工作崗位的減少後,在前軍營地區開發建設了PRE工業園。成功從“鏽帶”城市轉型成為了德國的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中心,同時還是大學城和足球之城。

如果你抱著投資的心態,想在一個收縮型城市買一套房,可以好好想想,你投資的城市,有轉型升級,重新站在時代發展尖端的機會嗎?

當然,如果你只是手握幾萬塊,想找個宜居的小城,那麼,買吧。

畢竟,這筆錢在一線城市,估計連個廁所都買不到。在這兒,你可以獲得一個完整的家。

生活嘛,當然“最緊要是開心”。

以上。



地產知識局,一天一個知識點,純乾貨,不逼逼。以財經視角,打造小白的購房課堂和行業學習社群。更多內容,請關注地產知識局公眾號(ID:dichanzhishiju),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