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山之子”到“農民書記”他用真情幹出真實效

雲南網訊(記者 包濤 通訊員 馬志禎 高飛 陸萬勇)謝小華出生於貧困山區,作為大山裡的“兒子”,參加工作24年來,長期紮根基層工作,被村民們親切稱為“農民書記”。2016年10月,他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編辦選派到金河鎮石樁村駐村,次年3月,擔任第一書記。在駐村工作中,謝小華把石樁村委會脫貧攻堅工作扛在肩上,紮實工作,團結帶領工作隊員攻堅克難,全力推進石樁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這位“農民書記”贏得了當地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从“大山之子”到“农民书记”他用真情干出真实效

入戶走訪

用真心真情,當好脫貧致富引路人

從駐紮石樁村的第一天開始,謝小華就滿腔熱情地投入摸底調查工作。

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他不辭勞苦地為群眾增收和村委會的發展建設出主意、想辦法。通過走村入戶聽民聲,零距離與群眾接觸,迅速掌握和了解到脫貧攻堅的第一手材料。他還帶領駐村工作隊員把村委會當作自己的家,主動與困難群眾“結窮親”,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用真情去帶動貧困群眾主動脫貧,做到“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

靶向重難點,聚力奮勇攻堅

石樁村委會世居苗、瑤、漢、哈尼四種民族,轄6個村民小組519戶2042人,村裡基礎設施仍然十分滯後,產業扶持難度大。謝小華深知,這樣的情況,要在短時間內實現貧困戶脫貧、群眾增收,就必須得凝聚各方力量,依靠科技,扶持群眾發展“短平快”的特色產業。

因此,謝小華把黨建和精準脫貧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不斷增強村級黨支部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同時,精心策劃,壓實責任,將村委會幹部培養成為明白人和帶頭人,把村小組劃分成為產業發展組、基礎設施建設組、矛盾糾紛調解組、鄰里關係處理組,聚焦網格化管理,形成了上下一條心、齊心協力抓脫貧攻堅工作的良好氛圍。

从“大山之子”到“农民书记”他用真情干出真实效

到田間瞭解情況

基礎設施“鋪路”,特色產業助推脫貧

自駐村以來,謝小華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共協調幫扶資金305萬元,先後硬化入村公路3.1公里,新開挖生產路6.5公路。建設了餘家坪、石樁、平安寨三個村的活動室、活動場地、彩鋼瓦活動場所、衛生廁所等,使村寨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提升人居環境條件促脫貧攻堅。積極協調相關部門,開展科技培訓和外出務工培訓。

此外,謝小華積共引導和幫助400餘戶貧困群眾外出務工。巧用“借雞生蛋”,產業精準到村到戶,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積極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走“造血式”扶貧的路子。本著“一村一戶一產業”,整合社會幫扶資源,重點發展野生黑三七(黑人參),通過“借雞生蛋”法,將不現實變為現實,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从“大山之子”到“农民书记”他用真情干出真实效

與農戶同勞作

治愚扶志,民族和融共脫貧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為了讓孩子多一個走出大山的機會,謝小華多方協調申報助學資金10萬元,為70餘名學生解決上學難問題,為200餘名初中畢業生聯繫高中和中職學校,圓了貧困學生就學夢。

在短短的兩年多的時間裡,在謝小華的帶領下,石樁村的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6.33%降至2018年的0.62%,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4670元提高到2018年7542元,實現了深度貧困村脫貧摘帽,且初步形成種植、養殖、勞務輸出為主的產業格局,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昔日的貧困村經歷了破繭成蝶的蛻變,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樣板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