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首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更是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他奠定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称为“千古一帝”并不过誉。他南收百越,北却匈奴,巡幸天下,焚书坑儒;他置郡县,修长城,建阿房,遣徐福。他生于赵国而有假父之议,崩于沙丘又有传位之谜。

姓氏源流: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有关秦始皇的话题太多了。今天我们听听一种议论,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争论源起

秦国为嬴姓之国。舜赐伯益嬴姓,为得姓之始。周孝王时,伯益的后人“非子”,因善养马而受封,续嬴祀,居秦地,史称嬴秦。善养马可不是说笑话,当年的马匹是生产力,也是武装力量。秦王都是非子的子孙,因此是嬴姓。这道理很通畅,秦始皇自然是嬴姓。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秦始皇本纪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这句话让有些人炸锅了,司马迁说秦始皇姓赵!

另外一些人出来说话了:这显然是对史记的误读。当时很多人以地为氏,司马迁的表达只能说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当时还是姓、氏分开的。

姓氏源流: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姓氏之分

似乎解释完了。但其实并没有说透、说完整。

秦始皇姓什么之所以引起讨论,根本上是由于当时的“姓”和现在说的“姓”不是一回事。“姓”字本身的含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今天我们说到姓,指的是家族统一的“徽标”,使用时放在“名”的前面并称,代表父系同宗的含义。“家族符号,姓名并称,不分贵贱,源出父系”,这是现代对于“姓”的基本理解。

而先秦时代,“姓”的产生是基于祖先崇拜,有辨别宗族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姓”也是一种尊贵的象征。部落首领得姓,势力强大者又给儿子赐姓。最初还有母系社会遗存,赐姓时,不同母的,就赐不同的姓。

史记中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儿子那么多姓,还有的直接不给姓,如果基于现代对“姓”的诠释,这简直是不可理解的。因此,我们讨论先秦的姓,必须秉持一个基本认知,那就是彼姓非此姓

。如果不认同这一点,就只能鸡同鸭讲,永远没个结论。

先秦的人,有“姓”意味着有较为尊贵的出身,平民、奴隶对姓是无所谓的。同时,姓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暗身份,不会把姓冠在名前面。周武王肯定对自己的姬姓身份没有意见,但叫他“姬发”他会觉得很新鲜;同样的,秦始皇对自己嬴姓没有意见,但叫他“嬴政”的名字他会感到诧异。姓名并称是后世的做法,先秦时代不会有“姬发”、“嬴政”这样的称呼,

姓氏源流: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先秦时代与名并称的是“氏”。这是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随着人口成长,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发现区别两个人单用名字可能是不够的。就好像今天我们会说“东村的狗剩”“西村的狗剩”一样,把某种信息挂在名前以示区别。这个和“姓”不一样,没什么贵贱之分,就是个标识。这种标识就是"氏",可以是地点,也可以是职业,或者是别的什么。南郭先生,就是城南那个人;庖丁,就是做饭那个人;司徒氏,就是原来司徒大人那一家;如此种种。秦始皇的先祖非子,通常被称为“秦非子”,而不会是“赢非子”,也是这个道理。

当时有一种称呼是这种格式的,氏+尊称(或者爵位)+名,比如周公旦,曾侯乙,齐公子小白,秦王政,还有大家熟知的申公豹。但“氏”不是随便一叫就确定的,要么是自家向后人立规矩,要么是默认外人的称呼,然后经过两三代人共同使用,约定俗成,大家也就将他冠在名前,作为“氏”了。

谈到这里,应该很清楚了,先秦姓氏两分,秦始皇是嬴姓,但叫他赵政、秦王政都是有道理的,这是一种非正式的“氏”,只是冠名方式

姓氏源流: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姓氏合流

秦汉之交,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要小看这种变化。

首先是秦灭六国,天下贵族维秦一家,大量的各国公族落魄了,再无往日风光,连心理优势也没了。这也是他们在陈胜吴广之后,纷纷应声起事的原因。秦亡以后,六国是短暂复国的,只是影响力式微而已。

接下来的是,当年的泗水亭长、非公族人物刘邦笑到了最后,得了天下,继续秦始皇的事业当了皇帝。这相对于先秦三代两千余年的贵族斗争,简直是最彻底的大翻身。按先秦的规矩,刘邦的“刘”是姓还是氏呢?刘乃是以邑为氏,虽然出自姬姓,但也是祖宗十八代的事情了,和姬姓大宗周王室相隔太远。刘邦没有去蹭姬姓,估计也是不以为意。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天子都不谈祖姓了,很快姓氏合流。

姓氏源流: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不管是以姓为氏,还是以氏为姓,反正大家都不区分了,统一叫“姓氏”,而且将其冠于名前,有了姓甚名谁的说法。也许大家可以感觉到,从汉代开始,人的名字开始像名字了,而先秦的名字总有不伦不类的感觉。那是因为,你正在用现代姓名观点来理解古代姓名。Bingo。

太史公曰

再回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这其实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姓氏不应该混说的。太史公已经是汉朝人了,他的年代姓氏合流快进行一百年了,所以在用词上没有太讲究。给后世留了一个谈资,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