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琅琊榜首張大仙


因為二者之間的風險不同;

理財產品所宣稱的4-5%的收益率一般都是預期收益,沒辦法完全保障的,而定期存款收益則是完全保障的,本金是安全的,而理財產品則會有很多不同,安全性相比定期存款則要差一些。這種安全性的好處現在看不出來,可是如果利率快速下降,那麼理財的收益可能就會下降,甚至達到和定存差不多的水平。

很多人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對於這些風險的絲毫變動都是非常敏感的,因此,這些理財 產品雖然多出來一些預期收益,可是潛在風險增加了,對於部分人來說,其風險溢價是不夠的。

總結一下:

一般分為兩種:一種人是高估了理財產品的風險,另一種人是風險厭惡者,他們要求的風險溢價比較高。


以股易金


可能是觀念不一樣,前幾年某寶還有5%的收益的時候,我幫我爸下載安裝了一個,放了幾萬塊錢進去,還給他設置了重重密碼,結果我爸一天到晚的唸叨那個錢要打水漂了,非要我給他取出來存銀行,最後拗不過他就給他提出來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接受新的理財觀,思維固化。


淅淅瀝瀝807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認可了,習慣了,懶得搞了。

我跟我家人推薦過理財產品,結果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更在乎的是本金的安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你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我反正推薦過,因為我理財受益了,所以我也想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當然都是些風險很低的,結果他們的反應卻讓我很意外。

很多人跟我說,不就比銀行還那麼一點嗎,搞來搞去多麻煩,我才知道對他們來說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根本就沒入人家法眼,還是習慣了放下銀行了,懶得折騰了。

現在理財騙局的頻繁出現讓人們對理財產品望而卻步

e租寶等的理財騙局,騙取的金額高達幾百億,說明我們國人對還是很喜歡接受這種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的,當時長期銀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財觀念讓大家都忽視了理財風險,人們買這些理財產品的時候還以為這些理財產品跟銀行一樣,保本保收益呢,結果隨著這類理財騙局的不斷出現,人們的理財觀念也從不考慮風險到看什麼都是風險。人們無法分辨甚至懶得分辨現在這些4%,5%到底有多大風險,本著不投資就不被騙的思想,人們還是更認可銀行理財產品的。現在有人給我家人推薦理財產品,他們一律都是按騙子對待的。

所以現實就是很多人不懂複利,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況且理財騙局頻頻出現也讓人更願意接受銀行理財產品。


出海抓魚潛水摸蝦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去買4%-5%的理財,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個賬就大概清楚了。

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100萬買一年期理財,一年下來能有4萬塊錢收益,大銀行低風險理財已經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銀行存款就不同了,50萬以內有存款保險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沒必要一定選大銀行。現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萬存一年,2.25萬元,比理財產品只低1.75萬元,但根本不用擔心風險。

如果資金長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收益超過理財產品。

問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財和存款,你選擇哪一個?

要是二選一我會選擇存款,理財我只會買一年以內期限的,而且一般銀行發行理財也以短期為主。實際上存款和理財我都買了,確實也是理財買一年,存款都存三年,這麼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過一年的理財逾期收益率,整體下來都能超過4%。

其實買理財的人並不少啦,要不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持續降低了,去年這個時候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5%左右的。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是有虧損可能性的,部分投資人曾經投P2P損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銀行,安心工作掙錢也挺好。


財來不會晚


我的錢有70%左右都在4%—5%的理財中,剩餘還有30%在股票裡。從風險偏好上來說,我自認為應該算是平衡型的客戶群體。

我的父親幾乎所有的資金都在大額存單之中,還有一小部分在餘額寶裡。他的大額存單,存款期限較長(三年),存款利率在4.1%左右。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穩健型客戶群體。

我的祖父將所有的錢都存成了一年定期,一年去一次銀行,辦理轉存,不厭其煩。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謹慎型客戶群體。



我是銀行從業者,每年都在向家裡人灌輸如何理財的觀念。父親和祖父各自堅持著自己的投資選擇。我們三代各有各的選擇,也各有各的追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除了風險偏好各有不同以外,存款的特點與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選擇。

我的抗風險能力強,理財雖然不保本,股票雖然容易被跌停,但它們都給了我財富增值的希望。我需要這樣的希望讓我在領到薪水時不至於失望。

大額存單的起存金額比較高,非常適合父親這種攢了一輩子錢的人。讓我去存,我還夠不到起存金額。再加上,三年期間不用往銀行跑,滿足了他嫌麻煩的訴求。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也滿足了他對本金不能損失的堅守。

祖父的金額不高只有四萬塊錢。對於快八十的他來說,不折騰就是最好的選擇。別說存款本金了,就是存款利息出了點問題,我們都擔心他的身體承受不了。

我們祖孫三代的做法只能覆蓋一部分人群,還有一類人群卻相對可憐。

因為我的存在,經常在家裡講一講什麼產品好,什麼值得購買。可是,還有很多家庭沒有如我這樣瞭解銀行產品的人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每選一次理財產品都是拿自己一輩子的積蓄在“賭”。

單就從風險偏好的人群數量來說,風險偏好較低的人數遠遠大於風險偏好較高的人群。這與理財知識有很大的關係。你在農村推薦理財,得“連哄帶騙”。辦存款辦成了保險也多出現在這些地區。你在城市推薦理財,就像推薦存款一樣簡單。

沒有理財知識,風險偏好低,不願意“賭”,結果就是選擇了利率低的存款。

總結:

你有你的利率追求,他有他的風險考量,大家都在理財。只有選擇之差,沒有高低之分。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年化利率4%-5%的理財收益確實比銀行2%-3%的定期收益高,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情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投資理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理財雖然收益高,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有些理財的風險雖然很低,但也很難保證不會出現本金虧損的風險,而銀行定期存款是屬於保本保息的投資,不僅本金不會有損失的風險,還有穩定的利息收入,對於投資觀念比較保守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雖然銀行的定期利率低了點,但至少本金是安全的。

第二,現在很多銀行除了賣自家的理財產品外,也跟保險公司合作,幫保險公司賣起保險產品,近幾年來也經常看到網上有客戶到銀行買理財卻被工作人員忽悠買了保險還渾然不知的新聞,而就是這樣的新聞讓不少客戶對理財敬而遠之,雖然理財的收益高,但是也存在被騙的風險,還不如存銀行定期來得實在。

第三,社會上很多人的存款都是通過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攢下來的,每個月就那麼點工資,好不容易攢個幾萬塊,拿去投資理財,萬一失敗,本金損失,幾年的工資就這樣沒了,對於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了確保自己存款的安全,銀行定期對於工薪階層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選擇。


夢幻財經


近期,有媒體報道,現在很多內地市民寧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購買4-5%的理財產品。所以,該媒體得出的結論是,部分中老年儲戶理財思維不更新,不去學習,自然只能跟著慣性思維,有錢就存銀行,幾年下來,存單並沒有增加多少錢,更跑不贏日益上升的通貨膨脹。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理財的方式,並無所謂對與錯。這些年來,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卻變成了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或者飛單,這種事情比比皆是。而那些風險厭惡型的儲戶為了資金的安全,寧願把錢存銀行,這也無可厚非。

事實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與把錢存定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早在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國家就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因此,現在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都屬於不保本保息的。雖然說,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身具有的風險性並不高,但是對風險極度厭惡者,是無法接受任何風險的。

與之相反,存款則不一樣了,在我國,存款可以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在50萬元的範圍內,這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儲戶的利益,即使銀行破產也可以獲得全額賠償。所以,對於銀行來說,存款是屬於剛性兌付的產品,銀行到期必須無條件還本付息。

而理財產品已經是不保本不保息了。而且理財產品給出的4-5%的利息,對於存款來說差距不大,因為,如果你選擇大額存單,定3年期,或者存定期3年,利率也能達到4%以上。既然這樣,廣大儲戶為啥一定要選擇理財產品呢?

更關鍵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只是預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要高一些,但也存在著流動性不佳的風險。也就是說,客戶如果買了理財產品後如急需要用錢之時,理財產品是基本屬於封閉式運作模式,即在產品未到期之前是沒辦法贖回的,所以碰到這種事情就比較麻煩。雖然說銀行推出了理財轉讓平臺,但是掛單轉讓也要有人接手,否則仍然無法提前贖回本金。

與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欠佳相比,銀行的大額存單往往具有靠檔計息的功能,屬於隨時都可以取現的產品,且利息損失也較小。即使不是大額存單,如果一旦客戶有急用,定期存款最多算是活期儲蓄,本金還是能夠及時提出來的。所以說存款的流動性遠遠高於理財產品。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很多儲戶更是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任何一個產品,其收益率的高低背後是有特定原因的,收益率是各家銀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而得出來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高一些,但是風險和流動性就會比定期存款要差一點。而一些中老年儲戶厭惡風險、追求流動性安全的,自然會選擇銀行定存,而且目前銀行定存三年期的利率也有4%以上。在銀行理財產品優勢不太明顯的情況下,人們選擇把錢存銀行存款也並不能說失當之舉。


不執著財經


解釋這種現象最好的原因就是安全問題,雖然很多人的選擇並不是最好的,但是是符合基本規律的。

只要稍有專業知識的人都知道,比較安全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3-5%左右,普通銀行存款只有2-3%,兩者相差1-2%。

但是,銀行居民存款餘額仍然達到71萬億,理財規模大約22萬億,說明75%的人選擇了銀行存款,只有25%的人選擇了理財。

這種情況基本符合正常規律,因為存款是基礎產品,如果選擇理財的人多了,理財產品供應不足,理財產品收益就會下降;同樣,銀行存款人少了,存款成本提高,存款利率也會水漲船高。這樣理財和存款的收益持續別也會縮小。

這其實給很多人提供了一個賺錢的機會,也就是說,你掌握了基本的理財知識經驗,無形之中就會比別人每年多賺1-2%的收益,這也是我分享理財知識和經驗的原因。

說說那些不願理財的人為什麼去選擇銀行存款,看看你是不是也是這麼想的。

1、認為理財不安全。

和銀行存款比,理財產品確實有風險,但是,風險這東西並不是一定會發生的,害怕也沒有用,只要風險可控,就沒有必要害怕。有一句話比較有哲理“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傷。”風險也是如此,只要不發生就連擦傷也沒有,很多理財產品的風險發生及概率是極低的,完全可以忽略,比如貨幣基金、國債、低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等等。

2、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

有人對理財產品所知甚少,還比較排斥,認為理財產品都是騙子,甚至把一些龐氏騙局都歸結成理財,比如聽說某平臺暴雷了,就認為所以理財產品都這樣。有一個負面報道說銀行理財到期無法兌現,就以偏概全,認為所以理財產品都是如此。這種觀點其實和聽說一次飛行事故就認為坐飛機不安全是一個道理。

3、缺乏財商,對資金不敏感。

很多人不理財原因是因為缺乏財商,對資金不敏感。我見到很多年輕人,他們對理財真的毫無感覺,認為自己幾萬元、十幾萬元根本用不著理財,理財是對大資金說的。對他們來說,一年收益差別幾百元,還不夠麻煩的。這種情況在年輕人中比較普遍,我在參加工後的十幾年也是這樣過來的,直到購房、買車、養孩子,才開始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

我認為以上原因可能覆蓋了絕大部分這樣的人,個別原因也會有,比如在理財上曾經受到挫折,特殊原因資金必須存到銀行等等。


互金直通車


之所以有很多人寧願選擇利率低的銀行定期存款,而不去購買收益率看起來更高的理財產品,根本原因在於這些人相對於收益來說更看重本金安全。


近年來金融領域亂象叢生,騙局層出不窮,P2P平臺爆雷事件一茬接一茬,私募基金都有跑路的,可以說怵目驚心。資管新規的實施,在一些人看來更像是銀行的一種甩鍋福利,保本理財產品逐步退出市場,理財風險將全部歸於消費者身上,理財風險將急劇上升。


實際上,銀行資金池有一定的合理性,只要銀行嚴格審核企業資質和資產,以較高的利率發行理財產品,完全可以通過資金池消除壞賬風險,哪怕利率低一點,不會損失本金。但是打破剛性兌付後,理財產品發行將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專利,最壞的情況下理財子公司破產,銀行不會損傷分毫。實際上,當消費者承擔全部風險時,銀行子公司幾乎可以躺著賺錢了。


購買理財產品,有兩個問題必須清楚,一是收益率不等於最終實際收益,二是一旦出現虧損,可能本金減少的就不是一個小數字。


實際上,當下的定期存款,如果有5萬元,存三年就有很多銀行達到4%的年收益率,跟理財產品相差無幾,但是更安全穩定,旱澇保收。哪怕沒有5萬元,也可以選擇購買三年期國債,或者選擇民營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享受差不多的收益率。


對於資金較多的家庭來說,如果資金達到20萬元以上,還可以選擇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可以達到4.20%左右,超過了相當多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要知道如今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也不過是這個水平,2019年5月22日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更是下降到了4.11%。


P2P是一個很不錯的創新,但是由於沒有設立嚴格的規則,沒有誠信體系的制約,在平臺有爆雷徵兆時有關部門沒有及時止損並介入,使得P2P成為詐騙與非法集資的樂園。消費者有追求高收益跑贏通貨膨脹的意願,但是顯然還沒有滿足這種意願的土壤,於是過去的二十年炒房才成為最賺錢的項目。


保本理財產品明年就會退出,非保本理財產品收益率遠低於P2P平臺,但是存在一定虧損概率。投資P2P資金得不到保障,將來投資理財產品也會遭遇同樣的問題。100次的盈利也許比不過一次徹底的虧損,這將是理財產品無法迴避的問題。未來敢於投資理財產品的人,一定要資金分散,並且選擇靠譜的產品,風險級別低的產品。


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降低,風險增大。與其選擇理財產品,就不如選擇民營銀行、國債、大額存單、中小銀行存款,獲得更穩定安全的收益。


財智成功


客戶情願選擇銀行定期存款,而不碰年化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既有基於資金安全考慮;又有存儲習慣的原因。

並非所有的的家庭或者個人,都十分看重儲蓄或者理財產品收益的,其中各自都有自己的算盤。

如果客戶都按照存款或者理財產品年化收益高低,來選擇金融品種,那豈不會導致四大行的存款無人問津了?眾所周知,在商業銀行之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的各個檔次利息,都略低於中小銀行;農商行及農村信用社的利息更高。

從風險等級來分析,定活期存款的安全性,無疑高於理財產品。而且在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還有自營產品、代銷產品以及保險產品之分。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所以選擇的保值產品的種類也不同。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有人在家庭理財方面錙銖必較,有人大大咧咧;所以每家銀行都有自己的老客戶。有些老年用戶,奔著銀行的優質服務;有人考慮路途遠近,總之,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有自己的理由。

多元化社會就是如此,大路朝天,各走各路。何況2018年推出的“資管新政”規定:自2021年起,所有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都需打破剛性兌付。

由此可見,標題的兩難選擇還有一年半時間,屆時還是銀行存款的保險係數最高。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如有收穫,請留下關注或點評!恭祝讀者週末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