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成新政策熱點,大灣區密集佈局

在近日舉辦的“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上,全球供應鏈安全備受關注。

全球化智庫諮詢委員會主席、原中國入世談判首席代表龍永圖在會上呼籲,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對全球產業鏈造成破壞,要堅定維護全球產業鏈的安全性、創新性和完整性,中國要支持龍頭企業發揮產業引領作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進而推動全球產業鏈和工業體系進一步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走向新的階段。

當全球經濟衰退,作為火車頭的中國經濟增速也放緩之時,供應鏈金融卻出人意料地成為“風口”。自今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如廣州、深圳、珠海等地紛紛出臺供應鏈金融政策,疊加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的與供應鏈金融相關政策,供應鏈金融一時成為新的政策熱點。大灣區一批企業迅速抓住新政的“風口”,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逆市迎來新一輪發展。

供應鏈金融成新政策熱點,大灣區密集佈局

新政策密集出臺

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10月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報告,將2019年和2020年的世界經濟增速作出下調。2019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下調至3.0%,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速的最低水平。而202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也下調至3.4%。

在全球經濟衰退之時,中國經濟增速也有所放緩。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6.4%,二季度增長6.2%,三季度增長6.0%。

此時,中小企業更是壓力山大。2018年末中小企業同比減少6494戶,這是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而我國中小企業對GDP及稅收就業的貢獻巨大: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上的技術創新,80%上的就業。

針對近期佔比高、融資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供應鏈金融政策,以打通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最後一公里”。

回顧近兩年,與供應鏈金融相關政策密集出臺。2017年10月,國務院頒發首個供應鏈方面的綱領性文件——《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供應鏈發展新技術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重點產業的供應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

與中央政策相呼應,各省市紛紛跟進出臺供應鏈金融相關政策。比如,2018年,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紛紛下發針對各地的《關於積極推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實施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把促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作為推動供應鏈產業的重要途徑。大灣區重點城市,如廣州、深圳、橫琴等地紛紛出臺供應鏈金融政策。比如,2019年9月20日,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印發《廣州市關於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將更多信貸資源向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傾斜。

供應鏈金融成新政策熱點,大灣區密集佈局

企業佈局供應鏈金融

從全球來看,供應鏈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將全球供應鏈競爭提升至國家宏觀戰略層面。而供應鏈金融也在我國現代經濟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表現,一直差強人意。

從融資數據來看,中小企業貸款金額僅佔銀行貸款總額的24.67%,超40%的中小企融資難,成本是大型企業的1.5倍-2倍,審批時間長,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特點十分明顯,無法滿足靈活經營的需要。同時,超六成二級以上供應商無法獲得銀行貸款,資金壓力大,週轉慢。

以應收賬款融資為例,2018年融資需求已超過13萬億元,但只有1萬億元融資需求得以滿足,且主要是大銀行服務超大型核心企業的一級上游供應商,而處於供應鏈長尾端的中小企業仍存在融資難題,融資缺口近12萬億元。

為化解這一難題,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其實質是圍繞供應鏈條上的一家核心企業,通過管理上下游的資金流和物流來為整條產業鏈條上的企業授信,由此將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改變風險管理模式,讓中小企業獲得門檻較低、成本合理的融資。

有業內人士估計,到2020年,供應鏈融資規模預計將超27萬億元。大灣區一批企業更是看到了供應鏈金融的巨大發展機會,抓住新政策帶來的機會,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

隨著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大灣區企業佈局供應鏈金融的大潮方興未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