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貫百脈而通它髒,肺脾同病,脾虛氣弱,治當培土生金

肺系病證首當辨其外感內傷,兩者又有主客交渾的情況。外邪犯肺以宣通為主,內邪傷肺以肅降為順,互有關聯。

外感內傷可以交渾為病

肺受氣於天,吸清呼濁,內為五臟華蓋。故外感六淫多先傷肺,內傷諸邪亦多幹肺,這是不同於其他諸髒之處。為此,臨證首當辨其外感、內傷。但進而言之,兩者又有主客交渾並見的情況。如虛體感冒有氣血陰陽之別,不同於一般感冒應用辛溫、辛涼之劑。氣虛者當補氣以固表;血虛者應養血以助汗,此即奪血者無汗之意也;陰虛者滋陰以為汗;陽虛者助陽以透汗。它如肺癆本在陰虛,但在陰虛的基礎上可見痰熱(火)、痰濁。

肺氣貫百脈而通它髒,肺脾同病,脾虛氣弱,治當培土生金

筆者曾見一例支氣管結核患者,每逢秋季則發咯血,表明內燥與外燥互有關聯,內外相引發病。肺炎雖然多屬風溫,但與內傷宿疾也有密切關係。曾見一例李姓患者,近五年來均有發病,證見胸痺症狀,不同於一般的風溫,與其素體痰濁偏盛極有關係。於此可知,外感未必皆實,內傷未必皆虛。概言之,與稟賦不強、體質差異、原有宿疾均有密切關係。臨證必須根據其主次緩急辨治。特別要釐清證似外感,實屬內傷,或證似內傷,實為外感的表象,如成人斯蒂爾病、無名熱;溼溫“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的假象(《溫病條辨》),以免誤判。

肺氣貫百脈而通它髒,肺脾同病,脾虛氣弱,治當培土生金

外邪犯肺以宣通為主,內邪傷肺以肅降為順,兩者互有關聯

在正常情況下,肺氣的宣通與肅降,升降相因,是其本能,若肺失宣通或肺失肅降則為病。但肺氣不宣與肺失清肅兩者又互有影響。外邪犯肺,邪閉肺氣,則肺氣不能宣通,內邪傷肺,肺氣不利,則不能肅降。故治外當以宣通為主,治內應以肅降為順。《醫宗必讀》說:“治表者,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變生他病。故忌寒涼收斂,當予辛甘散邪。”與“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有異曲同工之妙。若妄予清降之品反致遏邪,甚則“久咳成勞”,變生他病。既往曾見一例久咳患者,前醫投補肺潤肺之品,反見咳重聲啞,乃用三拗湯加味,宣肺透邪,兩診即愈。據此,可以認為外感咳嗽即使久延,只要沒有明顯的風熱、燥邪、肺火、痰熱證候,俱應以宣散為第一要著。

肺氣貫百脈而通它髒,肺脾同病,脾虛氣弱,治當培土生金

肺失肅降久延可見邪熱乘肺,肺氣上逆。外因風熱燥邪上受,或寒鬱化熱;內因肺火(實、虛),邪熱壅肺。既可見於外感新病,也可因內傷慢病久延所致。治療應以清肅為大法,藥用桑皮、前胡、枇杷葉、旋覆花、蘇子等。病因風熱者清散,風燥者清潤,肺火盛者清肺降火,痰熱內熾者清肺化痰。切不可妄用辛熱宣散之品,而致助熱傷津。如薛立齋論咳嗽說:“有肺伏火邪,腠理不閉,風邪易乘,遇感頻發者,當兼清火,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即係指此而言。

肺氣貫百脈而通它髒,肺脾同病,脾虛氣弱,治當培土生金

肺失宣通與肺失清肅雖然病理表現有別,但又相互為患。如外感風寒鬱肺化熱,而表寒未解,或因平素肺有蘊熱,外受風寒,表現外寒內熱(寒包熱)證者,治當宣肅並施。屬於表寒外束,肺熱內鬱,多取麻杏石甘湯,麻黃與石膏並用,量其寒熱的主次配伍;屬於肺經痰熱素盛,復加外寒束表者可用定喘湯,麻黃與黃芩、知母之類合用。

肺氣貫百脈而通它髒,肺脾同病,脾虛氣弱,治當培土生金

重視肺與他髒的整體關係

肺氣貫百脈而通它髒,病則互為影響。肺脾同病,脾虛氣弱,土不生金,治當培土生金,藥如參苓白朮散;其實者脾溼生痰,上幹於肺,治當燥溼化痰,如平胃二陳湯。肺腎同病,陰虛當保肺滋腎,用百合固金湯,夾痰熱者佐以清化;氣虛應補腎納氣用右歸丸,夾痰飲者佐以溫化。肝肺同病,木火刑金,當清肺瀉肝,用加減瀉白散;金不制木者,應清金制木,滋肺平肝,用沙參麥冬湯。肺心同病,治節無權,心肺陽虛當溫陽益氣,用補肺湯、參附湯;若見氣滯血瘀,則應佐以活血通脈;如肺熱傳心,則當清心開竅,用清營湯、安宮牛黃丸。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