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字是根據什麼創造的?

無憂無慮87640


敬畏之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觸角。

傳說伏羲畫八卦:“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目的就是要貫通自然神奇的德性,用來歸類天下萬物的情態。

正是這種對天、地、人、物的敬畏之心,才生髮出那種神奇的、如量子般包容、疊加的系統化思維,才使我們從容地邁進了文明的門檻。

我們先輩們的觀念,一直是講究尊重自然,以人為本,遵守規律的。他們把宇宙、環境、人體、社會當成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來看待,凡事為子孫後代著想,追求根本的解決之道。這種帶有預見性的“系統觀”和“統一觀”,使我們這個民族,在認識事物時更加接近事物的本來面貌:我們善於把主觀和客觀同時觀察,精神和物質同時體驗,把天地人放在一起進行系統性整體性地觀察、體會和應用。

我們的祖先“觀天下萬物之變化”,使用類比、象徵、抽象、辨證的手法,僅僅潛在地規定了陰陽和它的廣義對稱性,就逐漸形成了“易”這個完全是一個把“天地人神鬼,金木水火土”放在一起研究的系統。

而文字呢,也是聖人“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

“六書”和“八卦”類似,體現了一種民族化的系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一直運用在先人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把握事物之中。

也正是基於這種寬泛、模糊、量子般的基礎定義,就有了漢語、漢字和民族思維、民族文化的不斷兼容、擴大和創新!

這,正是中華文化智慧運化的核心。

漢字從一出生起,就有著嚴謹的規律、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其完整的系統性。

每一個漢字都是由符號、部件組合成的、獨自的一個,並代表著特定的含義。這樣,在運用中,就可以採用類似“量子”的態疊加和非連續原理,進行隨意、包容的組合,進行書寫和思維的無損傳輸了。

也就是說,漢字可以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使人們在書面上傳遞思想、交流感情。

儘管漢語方言歧異紛呈,可使用漢字寫下的書面語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雖然古今語音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無論是商周的古文字還是秦漢傳下來的古書,現在依然能讀得懂。

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其實只是老祖先們在提前告訴我們:敬畏之心不可無。每一個漢字是有生命和靈魂的,一個漢字就是一個小精靈,使用時千萬要小心警惕!


史介鴻


“中國文字”這一概念的外延較寬泛。如果說中國文字的話,還應包括除漢字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文字,比如蒙文、藏文、朝鮮族文字等。這裡為便於討論,只以漢字為例,來說一說中國文字創造的依據吧。

關於漢字的創造,比較一致的傳說是倉頡造字。有言道:“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

事實上,文字一下子被完美地創造出來是不可能的。文字的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前進的過程。

起初,人類先是進化出了語言,在語言不斷髮展完善的基礎上,由於信息交流範圍的擴大和事件記憶存儲等的需要,光靠口傳心授的辦法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現實需要。因此,先後出現了“堆石記事”、“結繩記事”。後來,人類又經過漫長艱苦探索的歲月,終於於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符號文字”被髮明出來。最初只有“○”、“Δ”、“米”三個符號,後來出現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這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符號文字大約在歷史上延續了五千年之久,但這種符號文字因其隨意性強,與密碼相近,所以很難流傳。在這種情況下,又出現了圖畫文字。圖畫文字也就是畫個山來代表“山”字,畫個月亮代表“月”字,這種方法創造出的文字識別度很高,便於傳播。圖畫文字後來大多轉化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了文字的出現。自此,中國的歷史開始被記錄下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紀元正式開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六書”。它是中國古代研究漢字造字方式的一種理論,六書的條例名稱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周禮》有云: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的六書,即是有關漢字的學習內容。秦朝是通過法律手段初步統一了漢字的形體,及至東漢,班固、鄭眾和許慎先後把《周禮》中的六書解釋為六種造字方法:班固《漢書·藝文志》載造字法包括: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鄭眾《周禮解詁》載六書包括:象形、處事、會意、諧聲、轉註、假借五種;而許慎《說文解字·敘》中說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六法。班、鄭兩家雖列有六書細目,卻沒有具體的解釋。唯許慎獨有理論性闡發,既給六書規定了界說,並各舉了字例,文字學從此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內涵與外延。

當然,文字出現以後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文字載體和字體隨著時代發展一直在不斷演變。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我國被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個,而這些文字只有一千多個被解讀出來。

歷史進入到西周,青銅器開始大量出現,文字開始更多地被鑄刻在青銅器或石鼓上,這就是所謂的“大篆”、鐘鼎文、石鼓文。這一時期,很多文字的寫法還沒有固定,一些左右結構的文字左右部分可以互換。

漢字後來又經過秦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等諸多字體,直到現在的簡體漢字。

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充滿了神奇故事。這種古老文字時至信息時代的今天,仍然煥發著不老的風采,洋溢著新時代的浪漫氣息!


五湖四海


漢字造字法,說起來複雜作起來簡單。說解呈:仰觀天.俯察地.視萬事萬物形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添人自身各部件以為符,將符填入九宮格的各格內達“意”現,配以音聲韻字成。擴展仿套人能力的:劑.技.伎.妓.記.計,為:會意.指示.象形.轉註.假借.形聲,達由少至多的完成。套仿本身為“易”形態,人能力歸於“行”,字為話符號歸“言”,由是,言行歸六數項內,即,六數將言與行都含蓋其內。這是古中國人將繁化為簡的手法之一,以利概括便於記憶。只不過其字為繁體字,不是現在常用的簡體字。給個贊。給個評。悟空問上嘮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