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DCA理念實現職場提升

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基礎和方法依據就是PDCA循環。PDCA循環的含義是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在質量管理活動中,要求把各項工作按照作出計劃、計劃實施、檢查實施效果,然後將成功的納入標準,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環去解決。這一工作方法是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業管理各項工作的一般規律。

用PDCA理念實現職場提升

來聽聽使用者的體驗

PDCA理念是我這幾年工作生涯下來最值得推薦的工作流程,也是我得以實現快速進步的原因之一。它不僅適合進行工業流程管理,也適合團隊、個人進行自我梳理、工作流程。經常有人問我幾年職場生涯下來,對我幫助最大的職業習慣是什麼?認真思索後,如果只能推薦一種的話,我覺得應該是脫胎於PDCA理念的自我總結和不故步自封:

1、幫助最大的習慣是:對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給未來的自己看

如果我遇到陌生工作,著手的順序是:查資料(建立初步認知)→ 定計劃(理清思路)→ 執行(實踐出真知)→ 總結工作。

可能和多數人不同,我查資料卻從不“迷信資料(指前人對工作的總結)”,原因有三:

1)我只相信自己的反思總結並且認為“熟悉資料”僅僅算認知,那不是自己的經驗;
2)有的資料非常好,但它不是“步驟指南”,無法告訴我一步一步怎麼執行,我總能在做的過程中得到不同或者更深的感悟,這就是我始終看不起“純理論派”的原因,說和做存在非常非常的鴻溝;


3)我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寫出超越過往的反思。

查資料讓我能夠對工作建立認知、快速熟悉,而後動手實踐。

我在工作習慣中確實一直在執行雷軍說的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只要是我所做工作,每個類別、每段時間我都會寫出相應總結:埋頭執行、優化細節的同時,我也會回顧過去並且在實踐經驗下及時調整做事思路和方法。

學工科的肯定都知道“反饋控制系統”,我在工作中的習慣確實符合“反饋控制系統”的種種優點。

我所做的“階段性總結”並不是簡單的“事件彙總”,而是要求自我和同事能夠在做完這項工作、這個渠道後說出比以往總結的人更深層次或者更適合未來同事參考的內容。

換用我經常給同事的要求就是:做你現在工作、渠道領域的專家,並且把你的總結放到公司資料庫(我建立的)供後來者批判性學習。

我做總結的習慣和方法:
1)習慣養成後,現在已經不用倒逼自己總結,如果我突然想起本月還沒做過總結就會特別慌亂,繼而著手回想工作內容、細節,然後動手寫總結;

2)回憶一定要具體且真實,因為我寫的總結是給未來的自己看。假如像網上其他資料一樣把思路講一遍、注意點、某個操作細節講一遍,那我未來看自己的總結還是會落到“理論脫離實踐”的困境。所以我的總結一定要足夠具體,具體到能讓未來的我看到現在的總結馬上就能夠撿起來的程度。
並且一定要脫離任何虛化寫法,全部真實。寫給未來自己看的總結沒必要用文學手法;

3)最後一定要脫離具體工作細節作總結。可以總結該項工作背後原理,也可以總結這段時間該項工作的感悟。如果說寫工作細節是為了讓未來的我能夠快速撿起來,那麼最後的總結就是要對本段工作經歷“昇華”,讓它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工作細節、場景肯定會慢慢遺忘,但是通過具體工作經驗總結出來的道理永遠要記得並且某段時間便能夠在不同的工作中得到印證或者碰撞從而繼續“昇華”。

2、其次幫助最大的習慣是:不固步自封與以往的總結

我說過我前面查資料的時候從來不迷信,事實上我不僅不迷信別人寫的,我也從不迷信自己寫的總結,雖然我可以說我在很多具體工作中可能是網上某段時間總結最好的。

但也僅僅是我現在能夠達到的水平,那麼現在的水平是極限?同事能不能得到比我更高的水平?我以後還能不能超脫現在的總結?

我認為是可以的,所以現在給同事安排工作時經常會說一句話:你也別全聽我的,你自己有想法就實踐,但是一定要總結,把坑挑出來避免後來的同事再進。

如果我不是自己確實跳過的坑,我從不下命令式語言讓同事不去嘗試。還是我的老話:你只有自己實踐過才是你自己的,聽我講沒用,我只能告訴你要避免哪些已知的坑。

不固步自封與以往的總結、讓同事自己去做創造性的工作的習慣已經讓我得到諸多益處。

階段性反思自我、工作對自我提升確實有很大幫助,而辯證性的看待一切事物可能就是了解世界的一種角度。

在質量管理中,PDCA循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稱PDCA循環是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所以將其稱之為PDCA循環,是因為這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完結,而是要週而復始地進行。

一個循環完了,解決了一部分的問題,可能還有其它問題尚未解決,或者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再進行下一次循環。PDCA循環的四個階段,“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的PDCA循環的管理模式,體現著科學認識論的一種具體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學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的應用對我們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益處,它不僅在質量管理工作中可以運用,同樣也適合於其他各項管理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