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这本书到底有多烂?

近期在鱼坞书友会做了题为“钱钟书与《围城》”的分享。为了准备这次分享,之前我看了不少有关钱钟书先生的书,其中就有孟语嫣写的这本《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这本书到底有多烂?

坦白地说,这本书我是强忍着厌恶读完的。这本书到底有多烂呢?且听我细细道来。以下每一点我都只举几个例子,其实书中的错误还有很多。

一、错误百出

很多错误是基本的事实错误。写传记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连基本的事实都弄错,还写什么传记?

书中写“无锡的钱家,是一个书香门第。这一代,有兄弟二人,长子钱基成,次子钱基博。”其实,钱钟书的父亲不只兄弟二人,应该说是四人(其中一个早亡),杨绛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里明白地提到“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据钱家的‘坟上风水’,不旺长房旺小房;长房往往没有子息,便有,也没出息,伯父就是‘没出息’的长子。他比钟书的父亲大十四岁,二伯父早亡,他父亲行三,叔父行四,两人是同胞双生,钟书是长孙,出嗣给长房。”

书里提到“最初知道他字默存,还是在他夫人杨绛的《我们仨》里,在这本记录着名人家庭琐事的温暖小书里,她总是以‘默存’来称呼自己的丈夫”,《我们仨》我看了两遍,看到这句话后,又去翻了书,发现杨绛从来没这样叫,一般都叫“锺书”。

书里提到“默存”是沉默地存在于世间的意思,实际上“默存”是钱钟书父亲叫他少说话的意思。

书里提到罗家伦和钱钟书时讲“一老一少”,其实罗家伦当时并不老,也才三十出头。

二、常识缺乏

书里说“中国的民国时期,正是大不列颠帝国辉煌时代”,其实不然,那时候是大不列颠帝国走向没落的时代。

书里说“《昭明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实际上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书里说“王维被贬谪桂州(桂林),东坡流放过岭南(海南)”,其实王维没有被贬桂州,岭南也不能等同于海南(实际上苏轼开始被贬岭南是到惠州)。

三、用词不当

书里说到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它被改名为工科大学”,这里“改名”用的不恰当,清华变得只是学校性质,而不是校名。

书中写“钱钟书写《猫》的时候,梁启超和林徽因都尚在人间”,实际上这说的不是梁启超,应该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书中说“一语成谶”,用来讲钱钟书果然去了牛津大学,实际上这个成语一般指的是不吉利的预言。

四、故作高雅

这本书辞藻华丽,简直华丽的过了头,一开头读了好几段还没读到钱钟书,读的都是作者的抒情:什么“有一种迷离,叫烟雨;有一种红尘,叫过往;有一种心动,叫江南”,什么“谁没有一个江南情结,谁不曾畅想漫步在悠长的雨巷,手里持着一把丁香色的伞”,看得我好尴尬。关键是这样的句子不是一句两句,而是所在皆是。

另外,作者经常在书里讲道理,比如“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谁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你开了一扇窗,冥冥里,另一扇窗,就会悄然合上”“生活美妙与否,其实不过是心中的一念之差。心里阳光暖气四溢,苦涩的清炒苦瓜也觉得清甜可口;倘若心里暗色涌动,纵使熊掌、燕窝、鱼翅,满汉全席在侧,依旧食之无味”。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不是在写钱钟书的传记,而是在用钱钟书的人生经历来证明自己那些蹩脚的道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很长时间以来(也许是有生以来)读到的最烂的一本书。这个孟语嫣我也不知道是谁,搜了一下,貌似还写过其他传记,请大家注意,她的书就别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