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時期雖說連年混戰,但作為一個士兵的風險並不比老百姓高多少

“其實真實情況出乎人的意料,那時軍閥之間的戰爭,士兵的傷亡率低得驚人。

士兵沒那麼怕打仗,反而是老百姓怕打仗,因為一旦發生戰爭,不管是勝的一方還是敗的一方,往往會趁機洗劫百姓,燒殺搶掠。”

整個北洋時期,軍閥連年混戰,兵連禍結,民不聊生。

給人一般的感覺,好像當兵是個很危險的職業,成天打仗嘛。

其實真實情況出乎人的意料,那時軍閥之間的戰爭,士兵的傷亡率低得驚人。

北洋時期雖說連年混戰,但作為一個士兵的風險並不比老百姓高多少

北洋軍閥士兵

士兵沒那麼怕打仗,反而是老百姓怕打仗,因為一旦發生戰爭,不管是勝的一方還是敗的一方,往往會趁機洗劫百姓,燒殺搶掠。

當時作為一個士兵的風險,並不比普通百姓高多少。

那時候的士兵基本都來自於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當兵是一條不錯的謀生路子,也是個說得過去的職業。

絕大部分士兵都有能力寄錢回家供養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那時士兵的收入有多少呢?

北洋時期雖說連年混戰,但作為一個士兵的風險並不比老百姓高多少

作戰中的北洋軍士兵

1920年前後太原警衛旅的普通士兵,月收入在六元三角至九元之間①。廣東士兵在1914年平均月收入在十二元左右,能剩下九塊錢養家②。

如果照中位數每月八元錢來算,大致相當於一個四川自耕農家庭耕種一百畝土地的收入,只有那些超過五十畝土地的小地主,收入才能比一個士兵略好一些③。

這收入是相當可以了。

北洋時期雖說連年混戰,但作為一個士兵的風險並不比老百姓高多少

軍閥影視形象

那他們承擔的風險有多高呢?

北洋時期的戰爭,就是叫得歡,一般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破壞力非常有限。

1920年的成都之戰,在當時英國駐成都的領事眼中,就像英國軍隊演習一樣,槍都朝著天上放,死傷也不多。

關於那個年代發生在成都的歷次戰爭,當時親歷者留下的回憶錄、筆記比較多,大部分親歷者的感受是,戰況並不激烈,也看不到多少抬下來的傷兵,大家該打麻將打麻將,不過也提到最怕敗兵撤退時搶劫老百姓。

北洋時期雖說連年混戰,但作為一個士兵的風險並不比老百姓高多少

段祺瑞

段祺瑞當年馬廠誓師,三造共和,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多麼轟轟烈的戰事,而據當時北京政府的有個顧問估計,此戰只有不到30人陣亡④。

我們再來看看規模比較大的戰役,1922年發生的第一次直奉戰爭,雙方參戰的有20多萬人,打了9天,總共傷亡只有4000至5000人,士兵傷亡的比例也就是在百分之二左右。

相對於比較高的收入(除掉欠餉的因素),這種風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老百姓就沒那麼幸運了,有部分軍閥部隊,繼承了清末官兵“只剿民不剿匪”的傳統,以剿匪或剿亂黨為名,燒殺搶掠,給普通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北洋時期雖說連年混戰,但作為一個士兵的風險並不比老百姓高多少

鎮嵩軍軍官影視形象

比如張勳和張敬堯部隊1913年攻進南京後,張敬堯在湖南,鎮嵩軍在陝西,都為禍不淺。

北洋時期,幾乎每場戰爭都伴隨著倒戈現象,大家出來當兵,不是為了拚命,都是為了錢。

這也可以作為北洋軍閥時期很少出現“抓壯丁”現象的一個旁證,這一行收入高,風險低,來去自由,這家不行可以去那家,實在不行了還可以上山為匪,然後哪天匪穿上軍裝又是兵。

註釋:

① 陶孟和 《一個軍隊士兵的調查》,發表在1930年《社會科學雜誌》6月號。

② 蔡廷鍇 《自傳》第1冊。

③ 陳志讓 《軍紳政權》,第84頁。

④ 此人名叫G.E.Morrison,據他說只有27人陣亡。陳志讓 《軍紳政權》,第51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