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就义前提出三个条件,李钟岳准了两个,为何第一个却死活不同意?

海日冬晴


秋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罕见的女侠,她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福建厦门一个封建官宦之家。江湖人称"鉴湖女侠",这个称号也有人说是秋瑾自己认可的,因为老家有个湖就叫鉴湖,而秋瑾从小就忧国忧民、立志报国,长大了要伸张正义,救民水火。

秋瑾的所处的时代是不幸的,满清风雨飘摇,国家危难之中,魔鬼当道、豺狼横行。

而秋瑾的婚姻也不幸福,她在1893年奉父母之命嫁进了湖南一个豪门,成为一个贵妇人,但老公王廷均跟自己没有丝毫共同语言,秋瑾精神上异常痛苦,就像囚禁在笼中的鸟,度日如年。苦熬十年后,快到而立之年的秋瑾终于冲破牢笼,离开老公和三个孩子,从北京前去日本寻求真理。在日本秋瑾在求学的同时,自己创办报纸宣传革命,探索救国之道。

1907年秋瑾告别日本回到故乡绍兴,投身革命,积极筹备。联络革命党人徐锡麟等,打算发动反清起义。

1907年7月徐锡麟在安庆发动的起义失败,徐锡麟的弟弟徐仲荪在江西九江码头被清政府逮捕。入狱后,徐仲荪惨遭酷刑,小徐受刑不过说出了秋瑾的名字,秋瑾在7月14日被捕,被捕的时候一语不发,只是先写了七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其实秋瑾早就得知了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也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但她执意留在原地,不当逃兵,就像谭嗣同说的那样,革命是需要流血,才能警醒更多的人。

被捕仅仅一天,清朝地方政府就匆匆下令处死了秋瑾。7月15日凌晨,秋瑾在故乡从容就义,年仅32岁。

秋瑾就义的时候,负责监斩的是当时的山阴知县李钟岳,李钟岳内心非常钦佩革命党人,早就仰慕秋瑾大名,一直教育子女做人要像秋瑾那样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敢于献出毕生精力,甚至生命。秋瑾被抓捕之前,李钟岳明明负责缉捕秋瑾归案,却故意放出风声,给秋瑾逃亡创造条件,可惜李钟岳的好意,被秋瑾以事实行动拒绝。

秋瑾被捕后,好多乡亲去县衙里声援秋瑾,不少乡绅也具名联保秋瑾。李钟岳对大家说,即使乡亲们不来,下官也知道秋瑾女士是个好人。大家放心,本官将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会尽力保护秋瑾。

因此,李钟岳把对秋瑾的同情和尊重变为行动,他在审判的时候就给秋瑾看坐,吩咐手下把秋瑾住的牢房打扫干净,还买来一床新被子。他还不忍对秋瑾用酷刑。

秋瑾的案子太大,李钟岳想保也抱保不住,上司下了死命令,必须处死。在行刑之前,李钟岳说,秋瑾,你就要上路了,本官也无能为力,你还有什么愿望,快说吧,本官尽量满足你。

秋瑾说,我为国家为民族献身,早就把一切都看淡,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别无所求,只想在行刑的时候不要砍头。

李知县说,好,本官答应你。秋瑾接着说,尊重我的人身权,不要亵渎我的尸体。

李知县说,这个自然,本官也依你。还有什么交代的吗?

秋瑾抬起头,双目如炬看着李钟岳:我想写遗书。

"这个,这个嘛,恕本官不能答应你,"李钟岳为难地说。

李知县为什么不能答应秋瑾的要求呢?

因为在三堂会审时绍兴知府贵福曾经对秋瑾用尽酷刑,但秋瑾为了保护战友和同志,也是斗争策略,尽量不暴露自己,不承认自己是革命党,更不承认参加了反清起义。因为正常情况下,仅凭着徐锡麟弟弟的一面之词,是不能给秋瑾定罪的。

事实上要不是绍兴知府贵福使坏,秋瑾是不会那么快处死,也不一定会判死刑。李知县就是以证据不足为秋瑾开脱,延迟执行死刑的。如果秋瑾一写遗书,等于变相承认自己是革命党,那就回牵连到李知县。

其次,秋瑾一旦写了遗书,也会连累跟她在绍兴学堂共事的战友和无辜的群众,会有更多的人被连累被牵连,给革命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最后一点,秋瑾要是写了遗嘱,就承认自己是谋逆,而谋逆按照大清律法是要凌迟的,这样一来,前两个愿望就无法实现了。而且,这样一来,秋瑾的父母和亲人也难逃一死,因为谋逆是诛灭九族的。

最后秋瑾没有写遗嘱,但还是写下了”但李知县还是被以包庇罪免职,在秋瑾就义一个月后李知县受不了心灵煎熬,慨然自尽。李钟岳的死讯传扬开来,世人闻之叹息。

《续安丘新志》(李氏是山东安丘人)记载:“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民国成立之后,秋瑾自然被奉为烈士,当地立起秋瑾祠,把李钟岳的神位也一并入祠祭祀。

而那个处死秋瑾的刽子手贵福则声名狼藉,被万夫所指,赶紧申请调任,躲避舆论。

1926年,张作霖在进驻北京后,冒天下之大不韪收留了他,让他当了自己的京兆政务厅厅长。张作霖完蛋后,贵福成了丧家犬,跑到溥仪那里继续作恶。


历来现实


第一个条件就是把他往绝路上逼!



所以,他宁可让秋瑾把遗憾带到另一个世界。



秋瑾临刑前“提”的那三个条件是:

一:死之前给家里写封书信。

二:不要剥光衣服(清朝处斩忤逆犯人要剥光上衣以示羞辱)。

三:不枭首示众,求直接斩首(先用绞索使犯人长时间遭受痛苦,然后砍下头颅掛在杆上示众,并不是希望处以吊死之刑)。

顺便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三个条件应该是“求”而不是“提”,已经判斩了,还让你提条件,上司贵福就在身边(见史料),估摸着是后来文人的一种歌颂笔法吧!


如果衡量秋瑾这三个条件,好像第一条没太大毛病。按理儿说,马上要问斩了,写封诀别信,向家里交待一下家钱财、存款、房产、孩子、老人等一番事宜乃人之常情,一封遗书,换做谁做主都能同意。然而,如果秋瑾真“提出”了这个条件,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李钟岳死活不答应也有他的难处,其难也该有三:

第一:是为了不牵连她的家人,万一信中有什么暗语或嘱托未尽之事,那就可能全家被抄,尽管家人并不一定看得懂。但按大清律可以视作共同忤逆,不需要解释。秋瑾本人就是个例子,她不是也没招吗!供词上只有一句话:

……秋风秋雨愁煞人……。



第二:信谁去送,送给谁?肯定得自己送。而秋瑾被捕后,官府去抄家时,李钟岳已经很偏袒了,上报时只说的一无所获,已经把上司(贵福)惹怒了,再亲自送信,不是往自己身上扣屎盆子吗?

第三:主要还是怕受牵连,本来已经尽力了,别再把自己白白搭进去。若那样做了,后两个条件都没他说话的份量了。



即便是这样,在秋瑾被处斩三天后,贵福还是呈报朝廷,以庇护罪犯的罪名被罢免,还追加刑狱,好在后面两个条件他是同意并不是同情,因为毕竟是他亲自下的斩立决手谕,后来朝廷也就没再往死里整。

二个月后,几欲自行了断未果的李钟岳终于自杀身亡。自杀之前几天里,家人常常听他嘴里反复念叨一句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史料中,世人一般只知道女权运动的先驱女侠秋瑾,也知道她起义未果,被捕后的第二天就被斩于绍兴轩亭口。但是,没人知道抓他的山阴县县令李钟岳其实是秋瑾的忠实“粉丝”。这个流芳了百年的历史故事当中,李钟岳着实被忽略了。其实,如果他接到命令后马上实施有效抓捕,秋瑾成立的“光复会”便会被斩草除根,然而,李钟岳采用了拖字诀。就这一拖,其他三十几名骨干才得已逃脱。其中包括与她齐名的尹锐志和尹维峻,也就是当时闻名浙江的“鉴江三侠”(都是武行出身,常在一起切磋武义,和秋瑾一样,每人都有一把左轮手枪)。



然而,李钟岳拖的主要目的是让秋瑾赶紧逃……

可是……

她竟亲率十几名师生与来学堂的官兵交了火,自损两人后,她让其他人逃脱(见史料)。

为了保护秋瑾,李钟岳下令不准向女性师生开枪,秋瑾这才没被当场打死(李钟岳没认为她能“有事儿”,因为“宽限”的几天里,他认定秋瑾把一切都办明白了,没证据,就好办)。



审讯中,他避重就轻,还把秋瑾供词中的“秋风秋西愁煞人”交了上去,欲以此替她开罪。

但是,他的计划没有“得逞”。

史载;贵福看罢,大怒;立斩。李钟岳大惊,愤然对答:“毕竟是学堂之首,名望极高(今教育局长之职),案情尚未弄清就处以极刑,难服人心,望大人三思而行呀!”贵福不允,严令李钟岳立即执行上一级巡抚手谕。李钟岳力拒,俩人发生冲突。后无望,只称:“既而斩决秋女士,若与其他人行刑一般,令其多受凌辱,勿宁不为,望以成全其成仁之志。”

当晚,他落着泪在夜审堂上了勾划了秋瑾的斩决令,而对第一个所谓的“条件”没有应允。



其余两条自行做主担下,这也是被罢官的原因。若第一条担下了,可能就步了秋瑾的后尘了。

1907年7月15日早上(也有一说是凌晨,秋瑾不想让人围观),秋瑾被五花大绑押至绍兴闹市轩亭口,李钟岳为了减少围观之众,让官兵围着圈遮住百姓愚昧的嘴脸。



然而,天不随人愿,贵福为了泄愤(光复会会员、警察处会办徐锡麟刺杀的安微巡府于库里.恩铭与贵福是至交。她虽没供词,但贵福不可能信),据传给了李钟岳面子没裸刑,但还是专门交待了刽子手,第一刀下去……



秋瑾女侠长出了一口气后,第二刀,女侠才被……。

……江湖传闻:秋瑾死后,她的俩个好姐妹尹锐志和尹维峻在上海避难期间,暗中杀掉了出卖秋瑾的胡道南……。

但是,据确切资料载,是王金发杀的。



1907年7月,在绍兴准备响应徐锡麟安庆起义的秋瑾、竺绍康、王金发等人被胡道南告发于巡府贵福,导致秋瑾被捕而死,王、竺逃亡”。



1910年,王金发将其杀于府中。


骁勇34


根据丁时良先生编著的《辛亥女侠秋瑾》一书记载:革命党秋瑾在被行刑之前,监斩官李钟岳走到她身边,让差役站开,低声问:“女侠还有什么交代?”

秋瑾说:“瑾半生奔走救国,私欲甚少,乃是清白之身,临刑不要动我衣带。”李钟岳默默点头,答应了秋瑾。

秋瑾接着说:“亲属怕株连,皆已避去,请李公着人收殓,不要暴尸示众。”李钟岳含着泪光点头答应,又问了一句:“女侠放心。还有什么?”

秋瑾说:“我将要离世而去,请给我纸笔让我作书别亲。”李钟岳凝视了一下秋瑾,向后一扭脸说:“女侠你看,时间亦不许可。”此时,一直心心念念着要将秋瑾处死的知府贵福,已经乘着轿子来了。


可能与题目有些偏差,但结果是一样的,李钟岳只答应了两个,有一个没有答应。

很多人乍然听到这件事,往往会先入为主,认为李钟岳不近人情,为什么唯独有一条不给办。其实秋瑾能不能写书信,这件事李钟岳做不了主。

秋瑾是在大通师范学堂被抓的,当时的知府贵福十分紧张,因为大通学堂是他亲自管辖的,就在巡抚府的旁边,他自己任大通学堂的董事,又支持购枪,还给秋瑾写过联语……而秋瑾此时牵扯着革命党的事情。


虽然贵福跟革命党没什么关系,但是他担心秋瑾会牵连到他,危及到他的前程,于是他决定尽快处死秋瑾,杀人灭口之后,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但是秋瑾在当地声望很高,要处死她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于是他派山阴县令李钟岳审讯。

李钟岳是进士出身,为人正直,之前在江山县做代知县的时候,曾经办过学堂,拥护新政。到山阴县后,通过和秋瑾的交流,对秋瑾的才华和人品都深深敬佩。

李钟岳深知大清气数已尽,不忍对秋瑾用刑。他知道贵福等人想要借刀杀人,但又不能不接这个案子,不然以贵福的残忍手段,秋瑾若是由贵福亲自审讯,将难逃皮肉之苦。


李钟岳有心放水,不仅没有严加审讯,反而弄出个 秋瑾做了无数好事的供词。贵福大怒,于是自己审讯秋瑾。面对重刑,秋瑾没有透露半点革命党的消息。贵福最后没有办法,假造了一份供词,强迫秋瑾按下手印,生怕有人劫狱,第二天就发电请示巡抚对秋瑾行刑。

当时是1907年,贵福等官员虽然掌握着秋瑾的生杀大权,但也自知清朝已经日薄西山、四面楚歌了。而秋瑾的声望又高,也不敢白天行刑,于是在6月5日夜里到6日凌晨,将秋瑾从监狱内提出行刑。


对于秋瑾的就义,当时的革命家、诗人柳亚子曾写了一首《吊鉴湖秋女士》来赞颂秋瑾的人格和她就义的影响:

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雨秋风血模糊。填平沧海怜精卫,啼断空山泣鹧鹊。马革裹尸原不负,蛾眉短命竟何如!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抵得无?漫说飞天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鸣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其实当时秋瑾提出第三个要求被李钟岳拒绝后,秋瑾说:“好吧,为了你的仕途,不再说了。”李钟岳说:“女侠不知,我的仕途和你的性命一样,止于今日了。”

果然,还没过3天,李钟岳就因“庇护女犯罪”被革职了。1907年10月29日上午9点多,李钟岳在寓中悬梁自缢,终年53岁。此时距秋瑾遇难只有一百来天。


进而读史


1907年7月15日凌晨,32岁的秋瑾被斩首于绍兴轩亭口,就义前向监斩的山阴知县李钟岳提出了三个条件,李钟岳却只准了后两个。

秋瑾,作为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先驱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领路人,不仅能诗能赋而且兼具男子的豪气和担当,作出“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样的诗,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首诗,人称“鉴湖女侠”,孙中山、周恩来等都对她有高度的评价。




秋瑾生于官宦人家,父亲是清朝知州,丈夫王廷钧整日锦衣玉食游手好闲,秋瑾对这包办婚姻很不满意,1904年留学日本,在那里结识了孙中山、陶成章、黄兴、宋教仁等。一年回国后结识了徐锡麟,加入了上海光复会,后又去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并在山阴县做了大通学堂的督办,培养革命骨干宣传民主思想。


1907年,秋瑾和徐锡麟约定好农历六月初十在安徽浙江同时发动起义。可惜徐锡麟起义前计划泄露,被迫于7月6日提前行动,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攻占枪械所,激战4个小时,最终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英勇就义,心肝被残忍挖出炒菜吃,徐锡麟的弟弟徐伟供出了秋瑾。

7月7日,浙江巡抚张曾杨命令绍兴知府贵福搜捕秋瑾。秋瑾留日的同学胡道南联合乡绅举报秋瑾在大通学堂。贵福命山阴知县李钟岳去抓捕,但是李钟岳本身早就结识秋瑾并为她所感染,常以秋瑾的“驰骋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来教育儿子,所以不逼到份上,就借故一拖再拖,但是一来贵福一直催捕,二来秋瑾拒绝一切躲避的劝告,以谭嗣同慷慨赴死唤醒国人的决心一直待在大通学堂。李钟岳为拖延时间和避免士兵射杀,亲自坐轿走在最前面,并下令“但加逮捕,弗许伤害”,7月14日逮捕了秋瑾师生8人押去山阴县衙。

三堂会审贵福用尽酷刑,秋瑾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贵福只好交由李钟岳来审,李钟岳对秋瑾不仅不动刑,反而搬来座位让秋瑾坐下,在供词上秋瑾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笔。贵福得知后责问李钟岳不用刑,同时奏请立即处决秋瑾。本着杀人不过夜的原则,7月15日凌晨,贵福命将秋瑾斩首。



李钟岳因为不能救下秋瑾性命反而要监刑在秋瑾面前失声痛哭,秋瑾没有怪他,只提了三个要求:一写一封家书;二不要枭首;三不要剥去衣服。李钟岳答应了后两条,但是第一条是打死都不能答应的:一来清政府不会允许作为“反革命”的秋瑾有任何书信留世;二来李钟岳一旦做了,不仅牵扯秋瑾家人,还会牵扯他自己被视为同党;贵福的监视和时间的紧迫也都没有这个条件了。秋瑾最终贵福幕僚余某斩首。

秋瑾被斩首以后,李钟岳依然没有逃脱被冠以“庇护女罪犯”的罪名被革职的命运,众多乡绅父老送别。此后他每天自责,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0月29日,安排好家人,上吊自缢!

上海媒体报道了秋瑾的死讯,引起很大反响,当时对女犯已经废除了斩首,只留有绞刑和剐刑,清政府收到很大的压力。举报秋瑾的胡道南被暗杀,逮捕秋瑾的李益智被烧死在船上,斩首秋瑾的余某逃亡没有音信,浙江巡抚张曾扬请求调往江苏、山西,江苏山西都拒收,退隐湖北,贵福请求调往安徽宁国,同样没人敢要,隐姓埋名于民间。只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死明志的李钟岳为人扼腕叹息。


墨梅逸清寒


记得在高中学过一篇文章,鲁迅写的文章《呐喊》,其中有一个章节是《药》。这篇文章分为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药》其中一段节选

夏瑜大致的发展线索是: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也随着自己阅读量的逐渐增加,才知道课本中的夏瑜 —— ——“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影射的是秋瑾这位革命烈士!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了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辛亥革命)图片

下面我们回到题主所讲的“秋瑾起义”,这里面贯穿秋瑾生死的两个当事人为:李钟岳和贵福。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生活在晚清走向没落——新思潮、新主义新起的年代。1904年去日本留学,结交了“天王级别的朋友圈”,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这为她日后革命起义播下了火种!


1908年秋瑾从上海老家回到浙江江阴县,任大通学堂的督办,招纳革命人士,组织军事训练,准备发动起义,但由于部队中出了内鬼,被清政府知道,被迫提前起义!

清朝官员在审问革命人士时,知道了背后的“主角”秋瑾和大通学堂,浙江巡抚张曾扬,立刻急电告知绍兴知府贵福,贵福便命山阴县令李钟岳查抄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秋瑾被捕)
图片

在1907年就义前,秋瑾对李中岳提出了三个条件,它们分别是:

  1. 准许写家书作别
  2. 不要枭首
  3. 不要剥去衣服

后面两个条件李钟岳爽快的答应了,但唯独第一个条件死死不肯允许,这到底是为何了?
(李钟岳)
剧照

其实很简单,只需看一看李钟岳是谁就明白了!

李钟岳,是安丘县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光绪24年中进士,满满的是按封建登科取仕的“过来人”,灌输了一脑子的封建毒瘤思想。特别是“君为臣纲”这颗害死人的毒瘤!

本来李也是很佩服这位“革命女英雄”,办理秋瑾的案子时,也是处处保她,但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君为臣纲”这颗毒瘤害了他,身为一个区区县令,被他的顶头上司贵福处处紧逼,怎敢让秋瑾写下家书,去“播下革命的种子”!
(秋瑾)

从李钟岳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此时他再让秋瑾写信回家,无疑会遭到别人说他闲话,落下为革命党人传达情报的嫌疑。

如果日后被算账,自己也将吃不完兜着走,下场轻的话,可能自己的乌纱帽不保,后果重的话还要连累子孙后代。


(李钟岳)
剧照

你说他就算是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自己的后代子孙想一想啊,他能让秋瑾写信吗?他敢让秋瑾写信吗?他不能,他不敢!

李钟岳生活在一个被封建思想压迫的时代,他能做的、他不能做的,都不能由他自己想的来,他只是一个晚清官僚政府的“代言人”而已!容不得他有其他任何的想法!


文史金蝉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咋一看,都以为这是热血男儿的豪迈情怀,殊不知,这是一介弱女子秋瑾在日本会友的诗作。个中的英风侠气、豪迈情怀力透纸背、气贯长虹。秋瑾原本也是官宦人家,嫁得一个好人户,还生了一个孩子,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也当是花前月下、相夫教子、终了此生的命。

再不济也似李清照吟哦挥洒,写尽闺怨寂寞、千古闲愁、凄切情愫,成就千古才名。但是,李清照却在那种封建势力对女性的严苛约束中走了不属于女人的路。毅然投身革命,救亡图存,不惜以一窈窕娇躯,接受血与火的淬炼。壮哉,巾帼竞雄,壮哉,鉴湖女侠。侠之大者,以柔弱之躯,承担家国兴亡之重,莫此为甚!

每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热血豪烈如秋瑾,依然如是。秋瑾在革命失败后被捕了,她对负责对她执行刑罚的山阴县令李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准许写家书与家人作别;

二、不要枭首(亦即不能砍头,毕竟也是风华绝代的女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三、不能剥衣受辱。

李钟岳答应了后两条,却没有满足第一条,这是为何?貌似第一条更容易达成啊。

其实,李钟岳原本也是胸怀广博,一心想致仕报国的人,奈何在那个只要有银子就能买官的时代,他这种清流不被重用,做了一个小小的山阴县令,原本他也洞察世事,对为国捐躯的革命者抱以了同情之心。而且其对秋瑾的大名早有耳闻,也很景仰秋瑾的人品。秋瑾到案后,他也以竭尽所能代为周旋,已经引起上司贵福的强烈不满。

处决秋瑾已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了,如何处决,由于他是监斩,权限范围内,他还可以为其担待。但是要让秋瑾写家书,确实勉为其难。

第一、秋瑾的革命者身份是满清深恶痛绝的,按照处置惯例,没有凌迟处死就很不错了,脱衣游行以打击革命者形象,这在清末是司空见惯的,尤其是对女性造反起义者。李钟岳让秋瑾体面赴死已经是冒了风险,尽了努力。

第二、按照清末的惯例,参与革命的最少也是要枭首的,参照戊戌变法国际影响力巨大的戊戌六君子,清政府可是顶住外交压力对他们公开砍头的,这也让李钟岳背负了压力。

第三、留家书看似平常,对于参与革命者来说却很不平常。不但可能因此连累家小背上同谋之名,为其传信者更是难逃株连。如果李钟岳网开一面,日后一旦事发,他就不是同情“女匪”的问题了,而是参与革命的同党。因为口头的承诺与交流可以一概否认,书面的东西却是铁证如山。

李钟岳不同意秋瑾留家书,一是为了秋瑾好,省得连累家人;二是最后自保,不敢涉案太深。毕竟要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先得能够自我保全性命,而且手上有权,否则沦为庶民,又如何实现报国抱负?

尽管如此,事后不过三日,李钟岳还是被贵福参了,以“同情女匪”的罪名罢职还乡。他时常念起秋瑾的英风节烈,常以“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秋瑾诗句教育子女:一个女子能有如此壮烈情怀,更胜多少须眉。

李钟岳每忆及此,郁郁寡欢,恨自己当初不敢放掉秋瑾自行担当,常念:“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最后在愧疚、后悔中上吊自杀。到其自杀时,秋瑾被杀不过百日、腐朽晚清官场,此人也算是一股清流了,值得敬佩。


金眼看世界


答:秋瑾是一个个性非常张扬的人,她虽是一个女儿身,却能骑马击剑,而且,性情豪爽,不拘小节,豪气冲天。

说来也奇怪,秋瑾曾祖、祖、父三代仕清,父亲秋寿南,更是官湖南郴州知州。

但秋瑾内心却有强烈的反满排满愿望。

她曾赋诗兴叹“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博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恨不得效仿汉初张良,拿个大铁椎去椎死清帝。

秋瑾东渡日本留学,结交到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一批反清志士仁人,意气相逢为君饮,结秘密会,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创办《白话报》,加入洪门天地会。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天地会,秋瑾还被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再后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

这个时候,秋瑾的诗作越发慷慨激昂,她经常一手执酒杯,一手提刀,大唱“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不难看出,秋瑾对于反清活动,是热情高涨、信心百倍的。

有人劝秋瑾低调一点,内敛一些,立刻被她斥为胆小鬼、鼻涕虫。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事》中记叙了一段秋瑾斥骂鲁迅的史实。

当时(1905年)日本政府为了限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颁布了所谓《清(韩)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留学生们群起罢课,以示抗议。

湖南留学生陈天华甚至投海自杀以勉励同学们进行斗争,维护爱国的权利。

面临被“取缔”的命运,留学生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主张回国实行革命,另一派主张忍辱负重,办学救国。

秋瑾属第一派,鲁迅属第二派。

《鲁迅的故事》中写:“《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并不怎么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

秋瑾认为鲁迅等人是贪生怕死,大骂这他们,并拔刀威吓。

在场的徐双韵在《记秋瑾》中写:“秋瑾发言,力主回国,词意激昂,随手从靴筒取出利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吃我一刀’。”

秋瑾回国后,果然和徐锡麟等人积极谋划起义反清。

他们约定:农历六月初十在安徽浙江同时发动起义。

这徐锡麟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人物,他在1907年7月6日行非常之事,刺杀了清廷安徽巡抚恩铭。

但在随后夺取安庆枪械库的战斗中,徐锡麟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秋瑾在7月10日收到徐锡麟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

由此可知,秋瑾已抱定了必死之心,目的是要唤起世人的觉醒。

这一点,和维新英雄谭嗣同的死颇为相似。

对于秋瑾的死,鲁迅是非常沉痛的,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叹息说“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

也就是说,慷慨就义,正是秋瑾求仁得仁所想要的结果。

但是,却让送秋瑾上刑场、并负责监斩的山阴知县李钟岳精神上受尽折磨,最终不堪忍受,自尽以求解脱。

李钟岳是安丘县辉渠乡谋家河村人,自小刻苦读书,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进士,先是代理浙江衢州府江山县县令,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调任山阴县令。

李钟岳的人生轨迹是自科举考试诞生以来,成千上万贫苦读书人走向仕途、走向自己人生辉煌的艰苦奋斗历程。

如果说,李钟岳出生的时候早一点,是在康熙、乾隆甚至道光时代,他应该是个好官,造福地方、效忠朝廷,幸福地度过一生。

但他生活在清末,又偏偏遇上了秋瑾,而他又是个想当好官,心地善良。

在审问秋瑾过程中,他觉得秋瑾讲的东西好有道理,惭愧自己为满人效忠,不想让秋瑾死。

但,这怎么可能?

一来,秋瑾坚决求死。二来,顶头上司浙江巡抚张曾杨及绍兴知府福贵一再严令处决秋瑾。

那么,秋瑾就只有一死了。

这其实也不能怪浙江巡抚张曾杨及绍兴知府福贵的,他们没有李钟岳的觉悟,他们食君之禄,就必须为君分忧,从阶级立场来说,他们必须要秋瑾死——无论在哪朝哪代,造反都是死罪,甚至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1907年7月15日凌晨,32岁的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对比一下徐锡麟就义后的遭遇——心肝被残忍挖出炒菜吃。

秋瑾也有自己的担心。

在就义前,她向监斩的山阴知县李钟岳提请三件事:

1、准写家书与亲友诀别;

2、临刑不脱衣物;

3、勿以首级示众。

由于清廷没有明确提出在秋瑾死后“脱衣物”和“首级示众”的要求,所以,李钟岳爽快地答应了后两个要求。

但对第一个要求,他没法应允。

明摆着,秋瑾一心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个名副其实的“政治犯”,怎么可能让她在死前留有书信?

而且,秋瑾也是傻,您留这书信下来,岂不是要牵连入自己的家人?

所以,李钟岳就“死活不同意”了。

饶是如此,三天之后,李钟岳还是被清廷以“庇护女罪犯”为由革职。

离任后的李钟岳一直纠结于自己是杀害秋瑾的凶手而内疚,不久就上吊自杀了。

李钟岳上吊之时,距秋瑾被害之日,不过百天时间。


覃仕勇说史


开门见山,先让飞扬带大家来看一看秋瑾就义前,曾向监斩官山阴县令李钟岳提出过哪三个条件?

一、准许写家书作别;

二、不要枭首;

三、不要剥去衣服。

对于这三个条件,作为监斩官的李钟岳听完后,果断的答应了她后两个条件,然而对于第一个条件,李钟岳却考虑再三没有同意。



一个死刑犯为何还能和监斩官谈条件?监斩官为什么只答应了后两个?“不要剥去衣服”怎么会被秋瑾当成一个条件特意提出来?这背后的动人而又悲壮的历史故事,请听飞扬为你道来。

奇女子、革命家、女权运动者、鉴湖女侠秋瑾其人

如同李清照是中国南宋历史上的一个奇女子,秋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所作所为和影响力毫不逊色于李清照,她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 “辛亥三杰”之一。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秋瑾,却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大家闺秀,从小起,她便表现出了奇女子的特征:

秋瑾幼年随兄读书家塾,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

嫁作人妇后,秋瑾并未像人们所想象的封建妇女那样,相夫教子,平淡地度过一生,恰恰相反的是,秋景的人生激扬岁月才刚刚开始。1904年7月,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留日期间,秋瑾接触了一大批进步人士和民主革命家,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通过和这些人的交流,一方面秋瑾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极大影响,从此投身民主革命。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进步的女性,一个有了学识的女知识分子,秋瑾开始为自身所代表的广大女性发声,他积极开展妇女运动,解放妇女思想,宣扬女权主义,她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



留日的经历,使她从一个勇于追求个人理想和目标的女子成长为了一个投身革命、宣扬女权、解放妇女的女革命家。

1905年7月,在日本,秋瑾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1906年,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回国的她开始冒着被清政府逮捕的风险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然而不久以后,秋瑾被捕,历史就进入了本篇文章开头的一幕。

遭受背叛身份暴露,明知危险毫不退缩,秋瑾被捕入狱

1907年7月6日,同盟会的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大量同盟会革命人士被捕入狱,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了秋瑾。此时的秋瑾,正在同盟会培养人才的据点浙江大通学堂主持校务,同时联络各地同盟会会员,组织各地起义事宜。

清政府决心要彻底剿灭乱党,浙江巡抚张曾杨命令绍兴知府福贵,搜查大通学堂并逮捕秋瑾。绍兴知府收到指令后,马上下令山阴知县李钟岳前往大通堂逮秋瑾及其学生。




其实在7月10日,秋瑾已得知徐失败的消息,但她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山阴县令李钟岳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此后,秋瑾与李钟岳的故事拉开了帷幕。

秋瑾与李钟岳,悲壮的传奇烈女,懦弱的传统书生

其实,山阴县令李钟岳对秋瑾早有耳闻,他读过秋瑾的诗,听说了不少秋瑾的事迹,对这个奇女子李钟岳内心佩服不已。秋所写的“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这样的诗句更是被李钟岳反复吟读,拿来教育儿子说:一个女子能做出这样的诗,比你们男儿有出息多了。

接收了绍兴知府的逮捕秋瑾命令后,李钟岳内心是极其不愿去执行这个命令的,他想尽各种办法反复拖延,向知府贵福反复陈述该校并无越轨行动,请求暗中调查,从长计议,实则为了拖延时间。大通学堂的学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时间逃脱。然而令李没有想到的是,秋瑾竟然如此刚烈,明知危险仍旧不撤退。

知府逼迫甚急,恐吓李钟岳再不行动就以通敌同谋罪论处,懦弱的李屈服了,7月14日带兵前往大通堂逮捕了秋瑾。

秋瑾被捕后,李钟岳也处处给予周全,审讯时,让她坐在椅子上,两人促膝长谈,形同会客。有人将此事报给贵福,知府贵福大怒,气势汹汹的责怪李钟岳,并命令他当监斩官立即处决秋瑾,否则要追究李通敌的罪过。




李钟岳(《竞雄女侠》剧照)

李钟岳这个懦弱的传统书生,还是上级受不住压力,他知道自己保不住秋瑾了,再次面见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说完便泪如雨下,并询问秋瑾还有没有需要自己做的?于是,秋瑾这才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三个条件:

一、准许写家书作别; 二、不要枭首; 三、不要剥去衣服。


李钟岳为何不答应第一个条件?

秋瑾提出的这三个条件里,后两个其实都是为了保持自己死后女儿身的清白,但是她作为造反罪的死刑犯,这两条操作起来似乎难度更大。而第一条仅仅是留书给家人交代后事,反而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可是,李为什么果断的答应了后两条,而做不到第一条呢?

在飞扬看来主要原因还是懦弱的传统书生李钟岳的自保心理。在遇到危险时保持自身的周全,这是人类的本能。与秋瑾这样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的奇女子相比,更多人是想李钟岳一样以保全自身为前提。

李虽然内心对秋敬佩不已,也想尽一切办法来保全和优待她,但是“通敌”的罪名他不敢承担。作为监斩官,具体怎么杀死秋瑾和处理尸体,这一点上李还是有相当的自主权力,所以秋瑾的后两个条件李确实能做到。

但是对于第一个条件,本来知府贵福就已经对他多有不满,要是还帮秋瑾传递书信,一旦被巡抚抓住把柄,诬陷他为敌传递情报,那么李自己甚至全家人都在劫难逃。最终,自保的心理压倒了他对秋瑾的敬意,他没能答应秋瑾的这一临终遗言。

最终的结果

秋瑾遇害后,知府贵福仍然没有放过李钟岳,李钟岳被冠以“庇护女犯罪”的罪名遭到革职。李钟岳实现了他对秋瑾的诺言,没有枭首和剥去衣服,但是秋瑾的尸首无人敢为其收,最终秋瑾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等人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



李钟岳回到杭州寓所后,对秋瑾之死内心非常愧疚,难以释怀,常常独自念叨“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之后趁家人不备,在房中自缢而亡,时年53岁。


一代奇女子,一个懦弱书生,一位进步的民主革命家,一个传统的封建官员,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人,却在各自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产生了交集,他们之间的故事远比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来的更加传奇,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也远比虚构的作品更令人心神震动,更使人慨叹不已!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飞扬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1907年7月13日下午,秋瑾在山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凌晨四点(14日晚)在绍兴轩亭口刑场被斩首。在押赴刑场前,秋瑾曾向同情革命的山阴知县李钟岳提了三个请求,而李钟岳只答应了其中两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秋瑾的侠义革命生涯

秋瑾,祖籍浙江绍兴,生于福建闽县,自称“鉴湖女侠”。秋瑾从小就仰慕汉代的著名侠士郭解、朱家等人,她的豪放性格不弱男子。长大后,秋瑾遵照父亲的意思与故交之子王廷钧结婚。但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

离婚后的秋瑾,任然秉持豪侠的脾性,喜欢读各种侠士名人之书,还喜欢女扮男装,她的很多诗作都是以此为内容。二十九岁的秋瑾,不顾家人反对,变卖私产赴日留学。在日期间不加化妆,在她身上看不到丝毫的脂粉气。

秋瑾将自己称为“鉴湖女侠”,她在日本与中国间往来时,经常随身佩戴一把倭刀。她的朋友曾回忆,秋瑾有一次回国,在酒席上即兴舞刀,并唱日本歌曲,歌声悲壮动人。在革命人士的影响下,秋瑾加入了同盟会。

秋瑾被任命为同盟会在浙江的主事人,回国后她接替徐锡麟,主管大通学堂。她以学堂为中心,发展革命力量,并联合金华、绍兴、处州三个地方的会党,准备举行起义。她同时与在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同时起义,会师南京。

由于计划的过早泄露,徐锡麟在安庆提前起义,结果遭到清廷镇压而失败。秋瑾被此事牵连。清廷派兵包围了大通学堂,而提前知道消息的人纷纷劝秋瑾暂避风头,但她此时已抱有必死的决心,让其他人员赶紧撤离。

秋瑾对同志们说:“推翻清廷的事业,一刻也不能停止。男子当中死于革命的,在唐才常以后,仍有不少,而女子为革命而死的,至今还没听说过,这是妇女们的耻辱。”之后,秋瑾在山阴大通学堂被捕。

秋瑾留下遗愿英勇就义

山阴知县李钟岳负责此次的抓捕事件,此人受戊戌变法思想影响,对秋瑾所宣倡的女性解放思想暗自支持。此次秋瑾的许多战友之所以能顺利逃脱,就是出于李钟岳对革命人士的同情,故意在缉捕时拖延时间所致。

事后的李钟岳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知府贵福传的命令下,李钟岳亲率三百多名兵士前去缉捕秋瑾等人。李钟岳明令士卒:“但加逮捕,弗许伤害。”随后清军与学堂师生发生枪战,最终秋瑾等八人被捕。

当晚,知府贵福便让李钟岳审讯秋瑾等人。秋瑾在堂上只承认家庭革命和夫妇革命,否认参与同盟会的起义革命。次日贵福又命李钟岳查抄秋瑾娘家,而李钟岳只是走了个过场。贵福想借李之手杀掉秋瑾,便令李将秋瑾押回山阴。

同情革命的李钟岳,不忍对秋瑾下毒手,只是问及秋瑾家庭等情况,并请秋瑾题字。秋瑾也知李对她有同情之态,便题了陶宗亮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随后贵福质问李钟岳:为何不用大刑?李钟岳称:秋瑾乃读书女子,不便大刑逼供。

贵福一怒之下,便向巡抚张曾敭谎称秋瑾已承认密谋起义,骗得处决秋瑾的手谕。贵福为避免杀士恶名,便将手谕交给李钟岳。李钟岳大惊曰:“案情未清就处死犯人,人心必然不服,望大人三思呀!”史料中说双方“几至冲突”。

当晚子夜,李钟岳提审秋瑾时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说完后李钟岳是“泪随声堕”,而旁边的衙役也是“相顾恻然”。绝望的秋瑾提出了三点请求:一是准许写家书诀别;二是不要枭首;三是不要剥衣。

李钟岳答应了秋瑾的后两项请求。当晚凌晨四时,贵福率兵前来催刑。李钟岳被迫押秋瑾赴绍兴轩亭口。临刑前,李钟岳问秋瑾是否要留遗言,秋瑾摇头不语。没有说话。据周建人说刽子手第一刀没有砍断秋瑾的头,再加一刀才算完事。

李钟岳为何不答应秋瑾写家书?

李钟岳之所以没有答应秋瑾的第一个请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革命党活动在当时是极其敏感的事情,李钟岳不想有人再受到牵连,包括秋瑾的家人。二是李钟岳当时毕竟还是朝廷命官,如果秋瑾留有大逆之言,他是无法下台的。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贵福亲率兵士就在李钟岳跟前,李钟岳完全没有机会来让秋瑾写诀别信。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李钟岳无法完成,自然不会答应了。

秋瑾就义后,李钟岳令人买来棺材盛殓,后交慈善机构葬于府山,二十多天后由其兄移葬龙山家墓。1908年又由挚友移葬到杭州西湖西泠桥边,次年冬,秋瑾之子再迁母柩回归湘潭,与其夫王延钧合葬。

秋瑾就义第三天,李钟岳以庇护女犯的罪名被革职。离任之日,绍兴绅民数百人为其送行。李钟岳赋闲杭州后,仍不断受到贵福与张曾敭的责难。他们要求朝廷对李钟岳问罪惩处。李钟岳终日忧伤叹息,最后自缢家中,距秋瑾被害仅68天。


野史也是史




1906年秋瑾和徐锡麟从日本返回国内,在上海谋划发动起义推翻满清政权。因为徐锡麟在安徽巡抚恩铭手下做官,秋瑾则在浙江大通学堂担任督办,因此双方决定同时在两省发动武装起义,原定的日期是农历六月初十。

徐锡麟在安徽的起义计划泄漏,被迫仓促起事,时间是1907年7月6日,农历5月26。起义失败后徐锡麟被杀,心肝儿被掏出来炒菜吃。叛徒就把秋瑾给出卖了,电报火速发给了浙江巡抚张曾扬。

张曾扬命令绍兴知府贵福,立刻查封大通学堂,抓捕秋瑾。因为大通学堂在山阴县,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山阴县令李钟岳。他是1898年中的进士,1907年正月才被调往山阴县担任县令。

李钟岳是比较开明的文人,他中进士的那一年正好是戊戌变法的那一年。因此他比较同情革命,在山阴期间与当地的士绅关系交好。秋瑾夫家也算是浙江的名门望族,自然多方也希望李钟岳能够保全。



再加上李钟岳也是书香门第出身,对大通学堂向来也是关爱有加。他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儿子,经常以秋瑾做榜样: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当他读到秋瑾的诗“驰骋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时,不禁有些神往。

因此当他接到抓捕秋瑾命令的时候,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强调证据不足,需要调查。然后李钟岳就像水浒传中的宋江一样,派人通知了当地的士绅,暗示他们安排秋瑾逃跑。

1907年7月13日,贵福传李钟岳到绍兴来见他,给他看了巡抚的命令和公文。贵福反复强调:你要马上派兵,把大通学院的乱党全部击毙。否则你就是乱党的同谋,一起等死吧。

李钟岳第一时间赶回了县衙,对当地的士绅们讲:事已至此,他个人也无可奈何了。只能尽力而为,尽量多保全一些人的性命罢了。但还是希望他们劝告秋瑾离开,否则形势不可挽回。



这一天下午四时,贵福率兵赶到。李钟岳带队抓捕,为了避免士兵乱开枪伤人,他乘坐自己的轿子走在最前边。到大通学堂后,他又下令:都是些文人,只抓捕就可以了,不许开枪打人。就这样秋瑾师生8人被抓,被带到县衙三堂会审。

当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后,就由革命党的同志安排秋瑾到上海发租界去暂避一事,但被她拒绝了。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没有选择逃跑,他愿意用自己的死去唤起中国人的觉醒。

秋瑾同样如此,她对自己的同志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如果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前5年。当然她还有侥幸心理,因为目前的证据不能证明她是革命党,况且她并没有造反的行为。

1907年7月14日,李钟岳被贵福要求去搜查秋瑾的娘家。当他看到秋瑾住的独楼时,却下令不要上去。据秋瑾的弟弟后来回忆,楼上有很多和革命党来往的书信,一旦被查抄到,必定会株连到很多人。也就是说李钟岳救了秋瑾一家人。



1907年7月14日下午,三堂会审正式开始。秋瑾承认自己是革命党,但没有犯罪事实,当堂录下了口供:秋风秋雨愁煞人。随后秋瑾又用钢笔为自己写了一份自传,并希望有人能为自己伸冤。

贵福看到供状后非常不满意,要求动刑。李钟岳认为大家都是读书人,何况对方还是一个女子,这样做非常不妥。贵福随后通报了浙江巡抚张曾扬,要求就地处决。

李钟岳无力回天,但他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秋瑾。秋瑾希望他答应自己三个条件:与家人见一面,死后不要剥去自己的衣服,不要斩首示众。李钟岳答应了她后两个条件,但不允许她见自己的家人。不答应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上司根本就不允许,时间上也来不及。

7月15日,秋瑾被绑赴刑场,斩首处决。这件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上海媒体给清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报界认为杀人证据不足,况且当时对女人只有绞刑和剐刑,不能斩首。

最终浙江巡抚张曾扬被迫调离,贵福也被调走,后来还投靠了伪满洲国当了汉奸。李钟岳被罢官还乡,当地的士绅纷纷为他送行。回到家中后,他反复都在说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最终在安顿好家人后,于10月29日悬梁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