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非常著名的作家,堪稱日本的“魯迅”。1984年,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最近網上關於夏目漱石是否將“I love you”翻譯成“今晚的月色真美”的討論很多,除了月亮這個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唯美、朦朧、神秘、含蓄,與愛情美妙溫柔的意蘊相符之外,我覺得這一特殊的譯句恰恰佐證了夏目漱石“迴避型依戀”的人格特徵。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愛情是多麼的歡悅而浪漫,令人神往,可是夏目漱石卻不敢勇敢面對,不願直視與觸碰,他總是畏縮膽怯、對於敏感的親近儘量迴避。他的人格空間充滿了對他人的抗拒、戒備、疏離等,而這些在4集電視劇《夏目漱石的妻子》的中表現得尤為凸顯和深刻。

《夏目漱石的妻子》是根據夏目漱石的妻子鏡子與女婿松岡讓著成的回憶而改編拍攝的電視劇。這是一部展現夏目和鏡子婚姻生活以及親密關係的沉重而溫潤的敘事詩。從劇情中我們可以窺見夏目的性格線索。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夏目漱石:孤獨且畏縮的貓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作者藉由貓的視角審視現實和人性。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去向哪裡,一隻貓的命運軌跡引發了夏目的豐富聯想。其實,夏目的某些特質與貓頗為相似。

疏離與拒絕

1896年鏡子與夏目相親。家境殷實的鏡子表現出自然、坦誠的性格面向——她在聽到夏目現場即興所創造的俳句(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忍不住大笑起來,絲毫沒有大家閨秀的矜持。夏目愣著一言不發,這是他慣用的木然姿態。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婚姻,這麼大的事情,他卻沒有過多的思揣與表達,彷彿聽任擺佈一般。當鏡子無意間在路上與夏目再一次相遇時,夏目俊朗清澄的氣質一下子讓鏡子春心蕩漾,她義無反顧地要嫁給他。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婚後,倆人沒有親密的耳語,似乎一切仍是禮節性的瞭解。夏目的疏離感使得雙方難以很快走進彼此的心房,

儘管鏡子對其一片傾心。

一天,鏡子早晨起床晚了,趕忙拿上便當追向已出門的夏目。她雙手將便當遞給夏目,夏目卻冷淡而抱怨地說:“有剛起床就跑的笨蛋嗎?……”一番指責後將背影留給大汗淋漓的鏡子。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民治31年,鏡子孑身一人過的新年,夏目沒有回來。半年後鏡子獨自來學校尋找夏目。在學校的走廊,鏡子看到自己的丈夫,並激動地向他揮手示意。夏目雖然看到了,卻不過去招呼,兩人半年未謀面,如此相見也沒有打動夏目。夏目沒有理會鏡子,一句話也沒有說,又一次將背影留在鏡子心裡。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封閉與迷茫

夏目曾經明確告訴鏡子:讀書就是我的工作。夏目整個身心全部投入於學習與讀書,他不過問家庭的瑣事,不主動了解妻子的心思。他將自己的精神世界封閉在書海,成為一名作家是他的夢想。

不久他被派往英國留學,從事他不喜歡的英語研究。他非常鬱悶,他只想研究英國文學。雖不如意,但他還是去了英國。他對鏡子說:無論是學習英語,還是做老師,都不是我的志向所在。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在英國的留學生涯,沒有幾個交心的朋友,沒有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也沒有來自家庭的慰藉,他愈發壓抑、迷茫。

各種因素交織加劇了他性格的暴躁。回國前後,他的神經衰弱,精神抑鬱,情緒很不穩定。

迴避型依戀

  • 依戀模式

人們在幼、童年時期,與父母互動中會形成一種情感上、心理上聯結的固定模式,這種模式也會在一定程度決定成年之後,在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中與他人的互動。心理學家稱之為依戀模式。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是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他發現人們與父母的依戀模式在嬰兒時期已經初步顯現。父母的態度是孩子依戀類型形成的關鍵因素。

後來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對依戀模式進行了深入實驗與研究,並對依戀模式進行了分類。

依戀模式大致有四類,分別是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戀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與依戀相關的有兩個重要維度。第一個是焦慮: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害怕伴侶的離開;第二個是迴避:對伴侶不信任,迴避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不同的依戀模式的兩個維度各有偏重。

安全型:低焦慮低迴避,既不擔心被拋棄,也樂見親密。彼此間相互獨立、相互依賴。

焦慮型:高焦慮低迴避,總是擔憂被拋棄,渴望親密,十分依賴對方。

迴避型:低焦慮高迴避,難以信任與依賴他人。對親密關係不適或畏懼,追求獨立。

恐懼型:高焦慮高迴避,擔心被拋棄,又對親密關係不適,既想依賴又怕依賴。

  • 迴避型依戀的表現

畏懼親密:迴避型依戀者在情感上往往排斥親密行為,主要表現為:不喜歡和戀人、妻子做一些親密的行為,避免身體的過多接觸。

與他人總保持一定距離。

《夏目淑石的妻子》全劇唯一親密的動作就是鏡子輕生被救後,夏目向她道歉,鏡子感動落淚,然後倆人的手握在了一起,先伸手的人還是鏡子。

除此之外,夏目與鏡子從來沒有夫妻間的親密舉止。夏目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高高在上、大男子主義、不苟言笑的形象。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夏目兩次拒絕鏡子,致使鏡子輕生。而正因為此事,夫妻二人才有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親密交流。否則夏目根本不會主動向鏡子敞開心扉、吐露心聲。是鏡子讓夏目第一次覺得他也可以被人關愛,也值得被人關愛,他也可以有個完整的家庭。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假性獨立:迴避型依戀者

經常逃避親密關係,壓抑自己的需求,裝出一副“不需要”的樣子,“對戀愛不感興趣”、“不想被親密關係束縛”等,這是他們的習慣主張。

其實這是一種對渴望的有意壓制,他們可能由於幼年的心理陰影,成年後為自己建造起一個“堅硬的外殼”,他們不願、不敢走向親密,甚至與他人親近都較為困難。迴避型依戀者看起來非常獨立,其實是想掩藏內心的孤寂和無助。

夏目無論在婚姻的問題上,還是工作中,都顯得獨來獨往、自立自強。

當與現實世界的鏈接受阻,他便轉向書本,他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尋找精神的交集。

經常分手。迴避型依戀者其實一直在尋找親密對象,但是卻經常分手,沒有一個長期的伴侶。有時就像一個“花花公子”,總是“淺嘗輒止”。當親密關係即將開始時,他們卻惶恐式結束關係,運用各種方式來逃避建立親密關係,

表現為“我沒做好準備”、不輕易許下承諾、不主動聯繫、即使分手也很冷靜等。

《夏目漱石的妻子》,也許有多方面原因,但實際狀況是夏目忙於學校工作有時候半年也不回家。即使第四個女兒出生,夏目仍然提出了離婚。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

每一種依戀模式都與原生家庭有著緊密而深刻的關係。

迴避型依戀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幼年或童年遭受到父母(或重要監護者)的情感忽視。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呵護,經常性的漠視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或重要監護者)敵視、蔑視、故意疏遠或傷害(打罵、體罰、冷暴力、虐待等)孩子,造成孩子的心靈創傷。

孩子天生就是需要關愛、需要父母愛護的。假如他們在童年時沒有得到依戀情感的滿足,他們的內心會非常痛苦。他們會以為自己是不被認可的、是不值得被關愛的、是不值得被信任的、是對他人沒有用的等,久而久之,他們便學會了採用迴避的方式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尤其是對於情感關係,成年之後他們會更加的敏感、脆弱,不敢輕易地相信他人、不敢輕易地接近他人,如果其他人表達對自己的愛,他們就覺得不真實、不可靠,彼此的親密關係很難完整建立。

夏目漱石的父親57歲年時生下了夏目。父母覺得:這個孩子到來太突然,年紀這麼大還生下了一個孩子是羞恥的事情。他們的傳統觀念不太能夠接受這個事實。出生不久,父母就將夏目送人了。

11歲左右夏目被送回來,但是他生父卻對他十分冷漠。他在生父家庭裡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和幸福,相反他認為養父對他更好。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從小沒有得到家庭的足夠呵護與親人的無私關愛,這是造成夏目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

電影《大話西遊》裡的紫霞說至尊寶的心很像一隻椰子,這個比喻很形象——柔軟的內心外面總會包裹著一層厚厚的外殼。夏目就是這樣的人。

《延禧攻略》中早期的賢妃也是迴避型的。她拒絕加入任何陣營,她總是面帶微笑,她對所有人都很友善。處處傳達著這樣的一個信息:我不會,也不願傷害你們,但也不願被你們打擾。

電影《在雲端》裡的瑞恩職責就是全球各地飛,幫公司處理裁員問題。他一年有322天都在飛來飛去,剩餘的43天猶如噩夢,因為要待在家。

年過40的瑞恩,沒有談過一場正式的戀愛,沒有一個知心朋友,甚至連和家人的相處,也是能避就避。飛機成了他的家,努力積累飛行1000萬英里,也成了他逃避親密關係的慰藉。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後來他有了一個穩定的朋友,對方很美,人也善良。瑞恩同事問:“她很喜歡你,你就不希望和她有未來嗎?”他說:“你還小,以後你對關係的理解會改變的。”同事怒斥他:“不,這只是你自甘墮落的藉口,你這樣的生活方式,幾乎不可能擁有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迴避依戀嚴重的人,別說擁有正常親密關係,他們常常連個關係夠深的朋友都沒有。

迴避型依戀的改善建議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

5.心裡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規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以上其中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依戀在生活、學習、工作上會導致比較大的阻礙和困難,影響個人的成長和成功,降低自我價值感、成就感,還很容易引發其它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

因此,假使確認自己屬於迴避依戀,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善:

①重新審視人生經歷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當你內在關係模式發生重大改變時,就是你命運改變的開始。

迴避型依戀可以經常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包括自己如何與父母、家庭成員互動的,這些過程中自己形成了哪些刻板印象?建立了哪些不良的思維定勢或關係模式?是什麼原因導致父母對自己的忽視或冷漠?學會從整體性、宏觀性地角度看待問題,主動轉念,換位思考。

可以多多地這樣想:父母也許真的不懂得怎樣關愛孩子、教育孩子,初為父母,力所不及;家裡的多個孩子,父母精力有限,很難均等地將全部的愛灑向每個孩子;父母被其它方面所困擾,比如工作、金錢、親情等,他們的人生也許本來就不完美;其實,每個人的人生劇本似乎早就書寫好了,只是人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洞察、改變……

“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主動調整心態,不再過多糾結過往的家長裡短、情長紙短。禮敬父母、尊重家人、善待他人,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擁抱生活。

②努力改變關係模式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一生都是在關係中相互成長、相互影響、相互依賴。

親密關係中,迴避型依戀者應充分覺察自身可能顯現的交往態度,努力屏蔽小時候形成人際互動模式影響,重新建立友好、包容、平等的人際交往方式,有意增加自我暴露的範圍和深度,在坦誠對話、深度溝通中尋求協助,調整舉止,修復裂痕,提升親密關係的安全性和穩定度。

夏目漱石因為妻子的輕生,終於坦露心聲,讓親密關係的對方能夠深入地瞭解自己的身世經歷,鏡子表現出真誠的諒解,並不斷適應夏目的人格狀態,如此促使親密關係達到最大程度的優化。

迴避型依戀者如果情況嚴重,自身難以改善的話,可以嘗試進行心理治療。諮詢師會引導其回溯過往經歷,幫助其探索分析迴避模式形成的內在機理,然後看清內心深處的不安、恐懼、怨恨,並積極予以疏導和釋放。另一方面,諮詢師還可能就人際交往模式與親密關係的建設給予良好指導。

心理學:夏目漱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

《夏目漱石的妻子》片尾的畫面,我非常喜歡。遠處的深綠像是夏目過往人生的陰影,近處的鮮綠猶如夏目新生的力量,兩種色彩間的夏目與鏡子,似兩朵綻放的白蓮,享受著多年的努力換來的至親至愛的親密境界。在長野遼闊巍峨的山巔,他們共同嚮往著無限美好的未來……

非常感恩您的閱讀,希望有緣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