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監大多奸臣?

有拳沒威

首先沒這回事兒,主要是人們對太監的誤解和歧視;其次是儒家學者和官員的描摹和隱藏。描摹不用說了主要是抹黑,隱藏就是故意不提一些人物。

對中國做出極大貢獻的太監蔡倫

(1)宦官專政的各類問題,宦官確實有奸臣

在歷史上,太監為害最大的就是東漢、唐朝安史之亂及其之後、明朝。然而,宦官同樣有蔡倫這樣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做出過貢獻的人;鄭和這樣對於中國雖在當時沒什麼價值,卻有巨大歷史意義的人。

(2)政治鬥爭哪有好人壞人,宦官失敗的一方就是奸臣,勝利的一方就會被隱藏

以蔡倫為例,因為權力鬥爭失敗,他在政治方面失敗,從而被人遺忘、忽視。高力士對唐玄宗非常忠誠,也算不上奸臣壞人,但因為民間對宦官的歧視也成了壞人。同樣,有些宦官明明是勝利一方而且功績也高,但卻在“儒家文士”陛下故意略去。

現代中國最有名的太監鄭和

以朱棣時期的“七大太監”為例,王彥(女真人)、王安(女真人)、孟驥(西番)、鄭和(回族)、李謙(可能是漢人)、雲祥(蒙古人)、田嘉禾(蒙古人)。

以狗兒王彥為例。他是第一任遼東鎮守太監,甚至是最早的鎮守太監。遼東的軍事指揮都歸其監視,同時還負責管理民事、軍事物資、操練軍馬、撫卹士卒、火器、與總兵共同討論軍事調動和戰爭等。

同時,因其是女真人,所以要監視、和好遼東的女真族防止蒙古勢力與之聯合。

高力士

綜上所述,歷史雖然不會騙人,但留下歷史的各種記錄因為人的因素,自然會帶人為的誤導和歪曲。同樣,解讀歷史更會如此,這才是為啥要多看資料的原因。


坐古談今

誰說歷史上壞太監多,又是誰總是再講太監壞話?

話語權

千百年來,每當朝代崩壞,歷史上總會湧現一批壞的嚇人的大太監,如趙高,魏忠賢等人。我們不由的驚歎,歷史竟然不斷重複上演,難道皇帝們都是傻子麼?

答案是否定的,能當上皇帝幾乎都是馭人的高手。為君之道,首在均衡。自漢代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士大夫階層日益崛起,漢朝聰慧的皇帝於是引入內廷來抗衡士大夫階層,皇帝好漁翁得利。事實上,皇帝的目的的確達到了。士大夫與太監們懟的不亦樂乎,來自世家的士大夫打心眼裡是看不起太監們的,尤其是當太監們有了和自己抗衡的權利。因此,反觀後世,每當皇帝威脅到士大夫階層,士大夫總是拿太監先開刀,東林黨殺魏忠賢就是明例。歷史對太監們是不公平的,因為話語權永遠掌握在士大夫的手裡。你有敵人不可怕,可怕是你的敵人有筆如刀,讓你遺臭萬年。

真實的太監

現在很多的影視劇似乎都將太監臉譜化了,似乎只要咔嚓一聲,懂得察言觀色便可飛黃騰達。但歷史的真相卻是,能走到皇帝身邊的太監大都是飽讀詩書,善解人意的。這點很容易理解,士大夫們身處崖頂,只需抬頭便可觀聖顏,而太監們,卻是從崖底開始攀爬。

太監雖然名聲不好聽,但實際上憑藉他們的才智為社會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就是出自太監蔡倫。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極大地開闊了世人的眼界。

夾縫中的他們

不可否認,有很多太監因為身體殘缺而心理變態。但我們也應同時看到,太監們只是皇帝的一顆棋子,用的著用,用不著扔到一邊去。

歷史上的大太監們總要在關鍵時刻為主子背鍋的,主子是天子,怪罪不得,總有人要倒黴。因此,他們小心翼翼的徘徊在主子和臣子的身邊,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太監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可悲的一群人,是維護封建統治、維護皇帝權益的犧牲者。


乘鯤行

這就要談一個問題,奸臣是怎麼形成的?

在明史裡有三個傳《奸臣傳》、《佞幸傳》、《閹黨傳》。

按著嚴格的歷史的歷史敘述,奸臣、佞幸、閹黨肯定有很多區別。但按照一般的理解,這三沒有本質區別,都屬於戲曲中的白臉,即電視劇中的壞人。

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呢?

奸臣:矇蔽皇帝,幹壞事,沒有原則。

佞幸:迷惑皇帝,使皇帝貪玩。

閹黨:欺上瞞下,殘害忠良,做盡壞事。

他們的共同點:

第一、離皇帝近,也就是離權力中心近。

第二、需要做一些皇帝不好出面或不必要出面,或者比較私人的事情。

第三、沒有原則,也沒資格堅持原則。


一枚明粉

相對於在朝堂上的奸臣,太監簡直是冰川一角!這麼說吧,從秦始皇建立秦朝到溥儀退位,你能說出幾個壞太監,又能說出多少像秦檜一樣的奸臣。

當然,歷史上不乏一些大太監如趙高,十常侍,高力士,劉瑾,魏忠賢之流,他們之所以能夠權勢滔天,禍國殃民大多主上昏庸,而且他們接近權力中心,很容易蠱惑皇帝犯一些錯誤。

但是,更多的時候,大部分的太監都是給皇帝背了鍋而已,我始終認為,沒有更壞的太監,只有更壞的皇帝和大臣。

就拿魏忠賢來說,都知道魏忠賢亂殺忠良,殘害東林黨人,可是這些東林黨人都幹了一些什麼事呢?在一個東林書院裡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在一起結黨營私,表現的義正言辭,真到刀尖上的時候,還不如個太監。

比如明末首輔東林黨人魏徳藻,李自成打進北京,問魏徳藻你怎麼不去死,魏徳藻說,我還得為新朝效力,哪敢去死?

東林黨領袖錢謙益,本來說要去溺水殉國,結果喝一下午送行酒,下水的時候說“水涼”就回家了。

這就是氣節,讀書人,文官的氣節。我記得崇禎上吊的時候旁邊還跟著一個太監呢。

一般朝代滅亡的原因,要麼是女色,要麼是宦官專權,怎麼就不說是皇帝昏庸無道呢?

基於以上的觀點,我認為司馬遷寫的《史記》比較客觀公正。


史論縱橫

有以下幾點原因造成:

1.太監原本是窮苦人家孩子出生,基本未讀書,或者少讀書,對諸如儒家經典修為較少,不注重忠孝仁義等。

2.太監經歷過人間最痛苦的刑罰——宮刑,難免心理變態,產生報復社會心理。

3.太監是皇帝家的傭人,為非作歹除了皇帝,一般人不敢管,久而久之,越來越壞。

4.窮怕了,一心想撈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