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中国道教的宗教化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没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国家,自周代开始,古代中国的统治一直以礼乐为教化人民的工具。但是在中国大地上依旧出现了属于中华文化的本土宗教——道教,这是从庄、老之学发端的本土信仰。但是道教刚出现的时候,一直不被士大夫阶级所接受,往往流传于平民百姓之间,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例证。

道教真正被中央政府承认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魏孝武帝拓跋焘的改元一事,在大臣崔浩的建议下,北魏开始兴建道观,供奉天师,皇帝自己也改了称谓。由此可见魏晋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内,封建政权对道教的态度有了很大改观,这是因为道教中人对道教进行了宗教化改革。

故借此机会,我将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魏晋以来道教在宗教化改革的路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引言

中国自从两汉以后,国家便进入了长期分裂的状态。汉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建设方针也逐渐废止,人民的生活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导。加上连年战乱不断,中国的百姓们生活状态也大不如前,这样的情况又让他们更加需要精神寄托。恰逢东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讲究轮回转生的佛教很快成为了下层平民的精神皈依地,佛教在中国的土地上逐渐兴盛了起来。

东晋以及南朝名士纷纷信仰佛教,南朝梁武帝在位时,佛教发展至最盛时期。于此同时,北边的北魏政府也崇尚佛教,一是受到南方文化影响,二是佛教同为外来文化,更易被外来民族政权使用,不会令汉族人民反感。

至魏孝武帝拓跋焘掌权之时,北朝道教出现了领袖人物寇谦之,他借大臣崔浩之口,向拓跋焘转述了当今天子是太平真君降世,拓跋焘深以为然,于是灭佛改尊道教。

《魏书》记载:“孝武帝欣然,乃始崇尚天师,遂改元为太平真君。”

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中国道教的宗教化发展

魏孝武帝拓跋焘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在北魏时期道教已经从民间的朴素信仰转变为了可以被国家奉行的道教,而且士大夫阶级对于道教的成见也有所改观,下面我将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道教的发源与兴起

道教本自起源与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在汉代以降,儒家成为了国家的统一治国方略,崇尚道家学说的学者难以进入仕途。于是道家学说的继承人便逐渐抽身世外,开始进行修行,并且钻研其他的方术。

而且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的统治日益严苛,百姓开始怀念汉初的政治环境,在民间人们也开始亲近奉行道家学说的士人。但是当时的官员们都是儒家子弟,道家学说终究不能被再次启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角得到了于吉等人传授的《太平经》,随后广收信徒,发动农民起义,自称天公将军。这是道家学说第一次以宗教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张角与他的信徒所奉行的道教后来被称为太平教,以推翻东汉末年的无能统治为终极思想,但最终还是被各路军阀剿灭。

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中国道教的宗教化发展

张角发动黄巾起义

《后汉书》记载:“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在黄巾军起兵的同时,在蜀地的张陵也在传播道教思想,因为信众要交五斗米为资,所以也称五斗米教。但是这样收集信徒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因此张陵也被称为“米贼”

《三国志》记载:“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中国道教的宗教化发展

张道陵天师像

后来张陵的儿子与孙子都继续推行他的五斗米教,尤其是他的孙子张鲁还占据了汉中,成为了乱世中的一股势力,在他统治的地方,他采用五斗米教作为治国方略,广收教众,并且以其学说教化当地居民。这是道教宗教化后第一次被运用到政治中。后来随着张鲁被曹操击败,汉中的五斗米教也逐渐废止,中国的道教又重新归于沉寂。

寇谦之其人与道教改革

自张鲁覆灭之后,中国的道教再次成为民间学说,而且由于缺乏共同的经典以及教义,道教呈现出了杂乱无章的状态,也因此被外来的佛教所取代,逐渐被人遗忘。而且由于道教队自己的信徒缺乏约束,因此道教中出现了与中国传统礼教不和的修炼方法,其中以男女合气的修炼方法被人诟病最多。

《广弘明集》记载:“真人曰礼,男女至朔、望日先斋三日,入私房诣师所立功德,阴阳并进,日夜六时。此诸猥杂,不可闻说。”

寇谦之位北朝人士,其祖上寇赞曾经在东汉末年为官。其本来居住于汉中一地,后来被曹操迁至别地。在汉中的时候,寇氏一族受到了张鲁的影响,也崇尚道教,修习张鲁之术。即使后来迁移时也依然如此,张鲁的学说逐渐演变为寇氏家学。

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中国道教的宗教化发展

寇谦之像

因此寇谦之从小便接触了道教学说,之后他更是与佛教人士接触颇多。在交游天下之时,他与当时钻研佛教的名士成公兴交往甚密,他也发现了道教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其信徒缺乏应有的管束,因此后来寇谦之效仿佛教经典制定了道教弟子需要遵循的规制。其中明令禁止了男女合气等有伤风化的修炼方式。

《魏书》记载:“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字辅真,南雍州刺史赞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孙。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

在寇谦之对道教进行了宗教化管理之后,中国的道教体制才逐渐正规化起来。

中国道教的儒家化

自从道家学说出现以来,它与儒教一直在争夺中国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但是自从儒家文化占据上风之后,中国人民已经习惯了儒家提的礼教体制。因此道教想要重新进入政治核心,就必须获得人民的支持与认可。

虽然在东汉末年以来,为生活所迫有些人也接受了道教的教义,但是当时的士大夫阶级依旧不接受其主要教义。在寇谦之经过改革摒弃了一些道教的陋习之后,道教的内部也有了规矩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且其中还有一定的等级制度,从体制上已经比较接近朴素的儒家思想的要求。

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中国道教的宗教化发展

道士修道图

但是其教义对士人并没有特殊优待,所以对现行等级制度的受益者士大夫阶级来说十分不利。即使魏孝武帝改元之后,朝中的士大夫们依然无法接受道教教化,后面崔浩的惨死也于此有关。

道教崇尚自然,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地位。儒教讲究天人合一,认为每人自有天命。自从汉朝以来,统治者必须要有天命所归作为统治的正统性保障。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寇谦之托词遇到仙人,将拓跋焘称为太平真君,为其统治提供了正统性保证,还提到要把自己在儒教之后。

《魏书》记载:“吾行道隐居,不营世务,忽受神中之诀,今当修儒教,辅助太平真君。”

这样的说法其实已经包含的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道教想要重新回到政府之中,还是要向儒家体系妥协。

道教文化的平民宗教化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迅速得到了中国平民阶级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其转世的说法让人民在苦难的生活中看到了希望。道教学说之前注重入世,如张鲁,张角的许多举措都是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好的生活。张鲁在汉中地区会在特定的地方放置食物供行人拿取,张角也是为了让更多百姓不再忍饥挨饿。

《三国志》记载:“又置义米肉,县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

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中国道教的宗教化发展

五斗米教传人张鲁

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中人不能再通过类似革命的方法夺取政权,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其承诺。便只能将其终极理想更改为修仙出事,而且道教的“辟谷”一说也有其时代背景。如果经过修炼可以免除饥饿的困扰,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还有南北朝的道教创造出了点石成金等神话,虽然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但是已经与其出世的根本追求产生了矛盾。

从魏孝武帝改元入手,探析中国道教的宗教化发展

点石成金的吕洞宾

久而久之,道教变成了适应世俗功能的学说,其方术与奇技淫巧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对于个人修炼的追求,致使世上道士盈路,却终究没有真正信封道教之人。

这样世俗化的改造也让当时的名士不愿意接受道教,虽然魏晋时期人们崇尚清谈,热爱黄、老之学,但是道教已经变得物质,不再清高,与佛教的清修相比明显逊色。因此始终不能进入上层社会。

评价

作为中国本土最早的哲学思想之一的道教,在远离政治之后终于在南北朝时期走上了宗教化的改革之路。但是在改革中他们为了逢迎统治者,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本来精神,反而杂糅了儒家文化以及佛教的部分教义。

虽然这样的改革让道教逐渐宗教化,并且取得了一段时间内的宗教优势地位,但是丢失道家本心的道教终究还是被历史淘汰,在之后的时间里彻底远离政治,宗教传播方面也被外来的佛教超过。道家崇尚无为,当其后人建立道教来为统治者服务的时候,不知道老庄会作何感想呢。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魏书》、《梁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