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和戰略家的區別是什麼?

文史頻道


解放戰爭進入到1948年初,東北戰局逐漸明朗,此時西柏坡統帥部最擔心出現的情況是:東北蔣軍放棄所餘要點,全部撤入關內。巧合的是,美國軍事顧問團此時也當真向蔣介石提出了“全面放棄東北”的建議,應該說,此方案從戰略上說是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美國人的觀點是,第一,東北蔣軍已被完全孤立於若干要點,拖下去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第二,美國已經無法負擔蔣軍在東北地區存在和作戰的巨大成本。第三,各地守軍的物資補給幾乎全部依賴空運,而當時軍用與民用航空的所有運力總和,都無法滿足如此浩大的噸位需求,繼續下去無異於飲鴆止渴。

雖經不斷打擊和消耗,蔣軍在全國戰場的五大軍事集團中,仍以東北和中原地區的部隊素質及裝備最優,一個是黃埔嫡系集中區,一個是遠征軍集中區。如果蔣介石接受美國人的建議,則解放戰爭的發展形勢就很難說是什麼樣子了,約60萬大部美械的東北蔣軍撤往華北或者中原,其後果是不可預估的。



因此在1948年2月7日,東北野戰軍的冬季攻勢還在進行時,西柏坡在當日電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對於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東北蔣軍各個殲滅最為有利”!這也是遼瀋戰役最初的構想,毛澤東在戰略上的高瞻遠矚,在這份電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當時還只是以商量的口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蔣介石考慮再三否決了美國人的建議,他心中的理由也有三條:第一,剛剛“行憲”當上總統就棄守東北,政治上影響太壞。第二,東北蔣軍的存在,可以牽制住最強大的我東北野戰軍,避免關內戰場力量失衡。第三,是內部東北籍政要與將領的請願抗議,連養病的陳誠都“躺槍”因此被噴。



東野百萬大軍的統帥林彪,毫無疑問是個優秀的軍事家,但是用兵一向謹慎和精於計算,喜歡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林彪接電後認為,在長春沒有攻克的情況下,東野主力離開北滿根據地大舉南下是危險的,極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補給線被切斷的不力局面,因此回電建議先打長春。

西柏坡非常瞭解林彪的作戰風格,亦知林總並非有意避戰,但是毛澤東認為,現在已經不是精打細算的時候,而是應該以更大的氣魄進行東北戰略決戰。同時他還有一層隱憂,即一旦長春鄭洞國10萬人被打掉,反而給瀋陽和錦州之敵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迫使他們真正的加速南逃關內——戰略眼光的全局觀、大局觀和深入觀,才是戰略家和軍事家的根本區別。



不過,西柏坡還是勉強同意了先打長春的意見,這也是將帥之間的彼此尊重。但是東野攻擊長春的戰事很不順利,於是改為重兵長期圍困,林彪的思路是,等到守敵虛弱到一定程度、或者試圖突圍時,再從運動中打掉敵人解放城市。可問題是,時間在流逝,第二次危機不期而至。

美軍顧問團再次提出了建議,團長巴大維將軍認為,如果蔣介石不能從東北全面撤出,退而求其次,也必須加強錦州方向的兵力,以守好東北的“大門”,具體措施是從華北增兵一部,同時將瀋陽守軍抽調有力一部加入錦州守備部隊。蔣介石雖然指揮拙劣,戰略眼光還是有些的,隨即同意了這個建議並命令衛立煌執行,當然這也是西柏坡最擔心的。



然而衛立煌拒絕執行命令,這個身經百戰的陸軍二級上將有自己的理論:從瀋陽到錦州的撤退行動,必然給東北野戰軍創造戰機,只要他不不出擊不移動,那林彪就奈何不得,四平之戰給了他奇怪的堅守信心。而至於全國戰場的格局衛立煌並不關心,作為高級將領,他更在意自己在東北的政治和軍事聲譽。因此蔣介石多次要求他打通沈錦線都沒有下文,這也是蔣軍必敗的一個主要因素:將帥難以同心。

在敵人的猶豫和爭吵中,西柏坡正焦急地等待東野南下作戰,從3月到7月期間電聯不斷,林彪總是小心翼翼強調困難,毛澤東終於從不悅到忍無可忍,1948年8月11日以一封口吻罕見嚴厲的電報,批評了東野指揮機關的貽誤戰機,林羅劉閱電後深感問題嚴重,開始認真考慮南下事宜。



三天後,任命林彪為東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見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的電文到達,這是賦予了林彪在東北戰場的指揮全權,敦促他立即展開行動。

在西柏坡諄諄教導和循循善誘之下,東北野戰軍終於下定了南下北寧線作戰的決心,9月3日東野司令部覆電西柏坡:我們決心“置長春和瀋陽之地於不顧,確立攻擊並控制錦州的決心,確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將衛立煌全軍就地殲滅”!由偉大的戰略家英明決策、由優秀的軍事家負責實施的遼瀋戰役,就此轟轟烈烈地打響了。


度度狼gg


軍事家主要關注的是戰役、戰場和任命和調動,劉伯承、彭德懷、林彪和粟裕就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據說林彪和粟裕是出了名的地圖迷,一天到晚地圖不離身,他們主要抓的就是在某個區域如何利用所有優勢獲得戰役勝利,
戰神劉伯承

戰役和戰術的不同是戰役由多個大大小小的戰鬥組成的,戰役指揮要保障戰區內整體戰鬥的勝利,一線指揮官只要按上級要求前進、後退、堅守或撤離,軍事家相當於大車間主任或生產廠長,也可以說成功的集團軍領導就是軍事家,劉伯承多一個軍事理論家的頭銜,因為他有軍事著作以及在軍校作領導的經歷!


最能打硬仗的彭德懷

而戰略家又和政治家有相似的地方,即要關注戰役情況又要考慮更大更遠的問題,但是政治家側重於政治外交,戰略家側重於軍事和政治的總體戰略,例如紅軍過草地張國燾不聽中央的決定執意西去,結果到人煙稀少的西部被敵人圍困著打的賠本買賣,人員死傷過大半後被迫再過草地,張國燾就是個拙劣的軍事家還想自不量力的關注戰略問題。
安排周祥的林彪


還有國民黨的總裁蔣介石,往往對打仗戰鬥、戰役和戰略不分,常常干預一線戰場的兵力佈置,所以導致打敗仗,被大家稱其為“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領導人。
臨危受命、以少勝多的粟裕

軍事知識在當代也有重要借鑑意義,同樣高校畢業,有的可以年薪百萬有的只是他的幾分之一,原因就是職能不同,同樣的職位年薪也相差很大,原因是跟的公司領導和平臺的不同,有貴人、有好平臺能成條龍,沒有貴人、好平臺只能是條蟲!



黃蜂二師兄


戰略家一定是軍事家,但是,軍事家不一定是戰略家。

軍事家把握的主要是把每一場戰役打勝,實現自己的某種抱負,他們的出發點一般都是從一個點上開始的。

戰略家不一樣,戰略家考慮的是面,也就是所謂的從全局出發。必要的時候,戰略家可以放棄某一場戰役,來贏取整個戰略上的勝利。

因此,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其實想當一個戰略家,比當一個軍事家,要難得多得多。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家有很多。

但是,說到戰略家,就寥寥無幾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毛澤東,即是戰略家,又是軍事家。他在和反動派打仗的時候,一直都是從戰略上來考慮問題的。

我們大家比較熟知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爭取。

這就是戰略上的層面考慮的,儘管當時工農紅軍,遇到了各種艱難困苦,但是,毛澤東相信只要戰略上布對了局。

通過一些列戰術的實施,最終,我們將會取得革命的勝利的。

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毛澤東最後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就是靠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就是靠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佈局的正確性。

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的《論持久戰》,也是從戰略層面上來看待中日之間的戰爭的。並且他還指出,中日之間的戰爭,是需要長時間的戰鬥,才能結束,它需要經過戰略防守,戰略相持,和戰略進攻三個方面。

結果中日之間的戰爭,就是通過全體中國人民的抗戰。經過長達八年的時間,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的。

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在一開始佈局,就已經預料到了最後的結局,也許這才是最難以把握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只能當軍事家,而難以成為戰略家。

當然了毛澤東在戰略方面的佈局還有很多:比如說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佈局之前,毛澤東就預測到了中國的革命,若是想取得勝利,就必須要把這三場戰役打贏。

這三場戰役就是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

結果正是在打贏三大戰役之後,中國徹底的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的。

也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每次戰略的佈局,最終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了,人民獲得了自由民主,獨立與自由的權利,全體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這就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和軍事家,帶給中國人民翻天腹地的變化。當然了毛澤東還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的詩人。

相信通過我以上說明的這些,你肯定就知道戰略家和軍事家的區別了吧。若是不從戰略上出發來說,但從軍事家上來說,無疑,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


不才講史


遼瀋戰役之前,國軍在東北的五十萬人軍隊,基本上龜縮在三個要點,非常集中,也就是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個地方。東北解放軍當時總兵力實際已超過五十萬人,數量上佔有優勢,而且主力集中在北滿,因此,東總的想法是,圍困長春,吸引瀋陽敵軍來援,搞圍點打援,守株待兔。

但當時解放軍的這個戰術國軍已經比較瞭解了,所以很難成功。在是否救援長春的問題上,國軍統帥部與各級將領之間分歧很大。新到東北代替陳誠指揮的衛立煌認為國軍只要出城,沒有工事掩護,就容易被解放軍在運動中包圍消滅,所以應該憑藉城防工事固守。統帥部則希望能將東北主力撤入關內,確保華北。但總的來說,救援長春不是主要可供選擇的方案。

解放軍圍困長春達半年之久,國軍仍然沒有動靜,絲毫沒有大舉救援長春的意思,但東總認為這樣守株待兔在軍事上是最安全的辦法,佔據主動。中央則逐步形成了將東北國軍就地消滅,不讓東北國軍入關,或者從海上逃走的戰略意圖,這樣就可以加快戰略決戰的步伐,進而可以加快全國解放的速度。

因此,中央主張先打錦州範漢傑集團。錦州是國軍在東北的三大重點之一,是東北與華北兩個戰區聯繫的必經之路,只要打下錦州,切斷東北與華北的鐵路聯繫,就可以讓東北國軍成為孤軍,並且失去物資補給通道。但錦州是國軍重點經營多年的據點,設有永備工事,防守兵力約十萬人。而且,打錦州就意味著解放軍必須從北滿側敵南下,越過瀋陽,有遭到瀋陽與華北兩個國軍重兵集團的夾擊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危險。

這樣,中央的主張和東總的主張之間就有了矛盾。不能說誰對誰就一定不對,而是因為雙方考慮問題的視角不同。東總考慮的是如何安全的完成東北解放的任務,只要東北沒有國軍了,東北戰場的任務就算完成了,至於東北國軍撤退到其它戰場,對其它戰場的形勢有什麼影響,那是中央和其它戰場需要考慮的問題,東北不需要考慮。

中央考慮的是全國戰略問題,東北戰場的作戰不僅只著眼於東北的解放和勝利,而是要能夠對全國戰場的整體有所貢獻。如果東北國軍席捲入關,徹底放棄東北,東北解放軍也算是完成任務,但這必然會加大關內戰場作戰的難度。所以,從全國戰略需要的角度看,將各個戰場的國軍分割在不同戰場加以消滅,當然是最為有利的。

這就是局部戰場和整體戰略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但在中央做出這樣的戰略要求的時候,其實本質上對東北解放軍的實力是比較有信心的,認為東北解放軍有能力把東北的國軍完全就地消滅在東北,不放入關內,反而是東總自身對東北解放軍的實力不那麼有信心,顧慮比較多。但最後的事實證明,這種顧慮雖然有必要,但還是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的。

相比之下,中央要求華野粟裕率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同樣是為了全國戰場的勝利的需要,但背後透露出來的是對華野在長江以北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並沒有太大信心,所以要求仍然是華野分兵作戰,扯散敵人,減輕中原戰場的壓力。但粟裕則用事實證明,華野是有能力在長江以北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不需要渡江南進就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說,遼瀋戰役是在中央戰略計劃之內的,是應該而且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淮海戰役則是在中央戰略計劃之外的,屬於華野送給中央的一個意外驚喜。尤其是在淮海全殲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的三個兵團,這都是戰前中央與粟裕電報往來討論的時候沒有考慮過的,甚至粟裕也不認為華野有這個能力,反而一直試圖在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下一步應該全力圍殲李延年、劉汝明兩個敵人在華東戰場上相對較弱的兵團。


蕭武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誕生過很多的著名軍事家,輝耀在幾千年的燦爛星空,為家國、為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偉大貢獻,彪炳史冊,永著丹青。

但五千年的時空裡,卻少見極有品鑑和膽魄的戰略大家。換句話說,軍事家多如牛毛,戰略家卻廖若北斗──戰略家一定是優秀的軍事家,軍事家卻不一定能夠成為偉大的戰略家。

所謂的軍事家,指的是在對外作戰中,採取軍事行動成功捍衛己方的威權地位,對敵方實施戰術上的致勝打擊,有效驅逐、殲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壯大自我的統治地盤和政治地位。

而戰略家,則要具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戰略眼光,具有臨大勢觀大局定江山的膽略和氣魄,可以成功預見一些時代必然走向和發展趨勢,並能牢牢把握住大勢,成功引領己方佔據致勝的制高點,從而獲得戰略上的全面優勢,直至完全勝利。


在中國,成功的軍事家可以一口氣說出很多,都具有橫掃千軍的凜然氣概。而戰略家卻實在是鳳毛麟角,能夠稱之為偉大的,更是屈指可數。這裡面,個人以為,只有人民領袖毛澤東才能當得起最偉大、最傑出戰略家的美譽,沒有之一。

毛澤東首先是一位職業革命家,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身上,一口氣可以羅列出很多頭銜或稱謂。比如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軍事家等等,還是一位卓越的偉大詩人。

在毛澤東面前,所有的軍事家、戰略家都相形見絀,包括上下五千年裡國內的、馳譽寰宇海外的,都不能絲毫掩蓋毛澤東的偉大光芒。至於毛澤東的戰略家、軍事家史實,相信熟知中國歷史的世界公民都會如數家珍的說出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代還有一位可稱戰略家的人物,他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公的眼界和遠見也足以影響這個風雲變幻的世界。




龍吟148119260


軍事家和戰略家的區別到底是什麼,我舉幾個例子,相信大家就明白。

張良和韓信:

張良戰略家,韓信是軍事家,張良為劉邦制定五年規劃,佐策入關、鬥智鴻門、暗度陳倉、下邑奇謀、勸都關中,為劉邦謀劃將來。而韓信為劉邦攻城略地,完成眼前任務。

周恩來: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只好求和。



荀彧與曹操:

荀彧是戰略家,曹操是軍事家。荀彧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具體的軍事路線,而曹操是帥才,是軍事家,指揮具體的戰役人物,所以戰略家不一定是帥才,不一定是軍事家。

諸葛亮:

諸葛亮既是戰略家又是軍事家。戰略家體現在《隆中對》,為無寸地容身的劉備謀劃三分天下的將來。軍事家主要體現在他的統領蜀國軍隊,制定法規軍紀,訓練士兵以及南征蠻荒,六出祁山,斬張合誅王雙,毆司馬上等。


劉伯溫和徐達:

劉伯溫為朱元璋,制定了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路線,徐達就是按照這條路線,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

白崇禧和薛嶽:

白崇禧是戰略家,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制定了綱領性的六條六條指導原則。

“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

敵後游擊戰,持久戰的戰略。薛嶽是這六條戰略的具體執行者之一,是軍事家。

毛澤東和粟裕、林彪:

毛主席是戰略家,為解放戰爭制定了5年解放全中國的戰略規劃,向南防禦,向北發展,關內儘量把敵人遲滯在國統區,拖延及儘量減少國民黨向東北增兵。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這是最正確的戰略,犧牲局部力保東北大局。

粟裕是軍事戰略家,從局部的戰役實際出發,思考戰爭的規律及敵我勢態,實時提出集中優勢兵力內線打殲滅戰的戰役方針,影響及調整了中央毛主席的戰略規劃,並使得5年解放全中國的計劃,提前兩年完成,這是從局部影響全局的最典型例子。

林彪是軍事家,只關注,東北自身的形勢,做好毛主席交代的任務。

結論:

以上就是戰略家和軍事家的區別,戰略家不一定是軍事統帥,軍事家,軍事家也不一定是戰略家。戰略家通常都能趨利避害,得到善終,軍事家一般看不到更遠,往往下場不好。而軍事戰略家,則是比較少的。既能統領千軍萬馬,百戰百勝,又能顧全大局。


彈史遇見你


戰略家就是有戰略眼光,看到大局,粟裕將軍不僅是偉大的軍事家,也是偉大的戰略家,1948年初,中國軍委命令粟裕帶三個縱隊南下過江,吸引蔣軍主力回防江南,減輕中原戰場的壓力。但粟裕經過慎重考慮,認為三個縱隊挺進江南,遠離後方,後勤供應,傷員安置,兵員補充都成問題,三個縱隊十萬人左右,到江南減員應該僅剩五.六萬人,形成不了氣候,不能調動中原戰場三塊硬骨頭18軍.5軍.7軍回防江南。因而向中央軍委斗膽直陳,拒絕帶三個縱隊南下過江,建議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中央軍委採納了粟裕的建議,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加速瞭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江山歸一統


粟裕和林彪,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戰將中最出色的兩位軍事家。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戰功最顯赫、戰績最突出的兩位軍事家之一,“遼瀋戰役”是我國解放戰爭當中的第一仗,由於林彪出色的指揮,不僅完全解放了東北,在以後的解放全中國的戰爭中,“遼瀋戰役”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遼瀋戰役的勝利,使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數量上第一次超越了國民黨,三年來,我軍從了防禦正式轉入戰略進攻。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解放了全中國。毛主席曾經說過;“遼瀋戰役的勝利,使中國的解放事業提前了至少三年”!林彪領導下的東北野戰軍,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解放了大半個中國。而粟裕,在華中戰場上的發揮也十分出色,他指揮了整個“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僅“淮海戰役”就殲滅國民黨近80萬精銳部隊。粟裕指揮的戰役,幾乎解放了華中和華南地區。兩個人的指揮才能,是解放軍眾多戰將當中最出色的,1955年,林彪被授予元帥軍銜,粟裕則被授予大將軍銜。兩位被稱之為軍事家,沒有任何懸念。

然而,他們兩位“軍事家”,在毛主席面前,只能算是“帳前”一員戰將而已,真正的戰略家是我們偉大的毛澤東主席!

以一事為例;遼瀋戰役的前期,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組成的“東總”,在東北的戰略佈局和戰爭打法上,與毛主席領導的中央軍委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東總”的戰爭指導思想是;“圍長春”,“打四平”、“困錦州”,在東北地區全面鋪開,各個殲滅。而毛主席領導的中央軍委卻不同,毛主席是站在全國的角度上看問題,高瞻遠矚縱覽全局,毛主席認為;東北的戰事應該採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既:集中優勢兵力迅速拿下東北戰略要地~錦州,將全東北的60萬國民黨軍隊堵在東北,實施全殲,不讓國民黨軍隊的一兵一卒逃出東北,以免再留下後患。其實,毛主席在當時就已經為中國的全部解放而佈局了。無疑,毛主席的戰略思想是正確的,是具備大局觀的。為了說服林彪,令其改變戰略思想,毛主席和中央軍委與東總進行了,多封“電報交流”,但是,倔強的林彪依然沒有放棄他自己“戰爭思想”,結果,半年過去了,“圍困”的長春依然沒有解放、四次攻打四平失敗。此時,林彪才初夢方醒,才感覺到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東北戰略思想”是正確的!認識錯誤改變思想的林彪迅速集結兵力,攻打錦州,由於林彪臨場指揮出色,近40幾個小時就拿下了12萬守敵的錦州,守敵中將司令範漢傑也成了俘虜。不可否認,“遼瀋戰役”的勝利,與林彪的出色指揮是分不開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偉大的軍事思想和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的指導,才是遼瀋戰役的偉大勝利的根本,有了毛主席的偉大戰略思想,中國才能迅速得以解放。

可以說,毛主席的偉大戰略思想,從“遵義會議”以後,就一直指導著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早在中國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就提出了“論持久戰”的偉大戰略思想,事實證明,“論持久戰”適應中國的抗日戰爭,早在井岡山斗爭中,毛主席就提出了偉大的“游擊戰十六字方針”,事實證明,“十六字方針”,更加適應處在困境中的紅軍,正是毛主席偉大的、正確的戰略思想,才使中國人民一步步的走向勝利。、

毛澤東主席才是真正的偉大戰略家!<strong>


東義義


在經歷了四次圍剿大作戰失利後,軍事家常申凱痛定思痛摒棄了原有的老套戰略戰術,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采取堡壘穩步推進的新戰略,發起了第五次圍剿作戰,就是利用碉堡封鎖政策進行持久戰,一步步壓縮紅軍的作戰空間及補給,以打破紅軍最擅長的遊擊活動。

指揮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的是伏龍芝軍事學院高材生奧托布萊恩(李德),針對常申凱採取新的戰略戰術,奧托布萊恩也提出了短促突擊的反圍剿新戰術,即以堡壘對堡壘打運動戰硬抗,當敵人離開堡壘時立即組織快速部隊進行突擊,目的是不丟一城一池。

結果,奧托布萊爾的這一套戰略戰術導致紅軍差點全軍覆沒,一度引起了眾怒,是役過後紅軍不僅丟了大片蘇區而且被迫進行長征戰略性大轉移。

奧托布萊恩雖然科班出身而且也發表過很多軍事理論著作,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美記者斯諾還稱之為有過人之處的軍事戰略家及戰術家。但是,李德的悲劇之處就是不懂得活學活用,將所學到的那套軍事戰略戰術照搬到了我華戰場上,不僅脫離了實際而且毫無全局意識可言。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保存自己的同時消滅敵人”才是全局,這就是所謂的“戰略”意識,也是軍事家和戰略家最大的區別點,即全局觀。

奧托布萊恩在指揮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採用的戰略戰術,如果在雙方兵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確實可行,但事以願違,在敵數倍於己的情況下這就是一個“送命”的戰法。因此,斯諾說的話並不能認同,奧托布萊恩只能算是一個“圖紙”上的軍事家,而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從戰爭角度而言,作為一個純粹的軍事家,往往比較注重的是如何排兵佈陣;而作為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往往都要深謀遠慮、長遠佈局,就是思考打完這一仗之後下一仗該如何打,就像下棋一樣走一步要看三步甚至更多。

毛主席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戰爭的最高目的即“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就是他老人家提出來的。他老人家指揮作戰往往都很重視第一仗,但更重視第一仗勝利之後的第二、第三仗如何打?毛主席在指揮的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包括抗日戰爭都就是這麼打的,這叫戰爭的可持續發展。

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毛主席採取避敵銳氣、擊其懶性的戰略,一舉打破了敵人的首次大規模圍剿,振奮了軍心;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中採取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戰法,不僅殲滅了敵人有生力量而且繳獲了大量的裝備,也因此壯大了紅軍,為贏得第三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抗日戰爭中,在敵強我我的情況下,毛主席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不僅使得八路軍和新四軍得到了壯大與發展,而且牽制了大量的日軍。


賽門之略


中國自古以來,湧現出了很多的軍事家,如吳起、白起、孫臏、韓信等等,猶如燦爛星河,熠熠生輝。但戰略家卻少之又少,優秀者如張良、孫武、毛澤東等。

什麼是戰略家?

戰略家是指制定戰略方針獲得戰爭勝利的人,需要有能著眼整個戰局,長遠的戰略目光,要懂得合理分配使用己方所持有力量資源。能著眼整個戰局,且擁有極強的宏觀意識和長遠的戰略目光,並能全面詳細正確的制定己方的戰略方針並能合理分配使用己方所持有力量與資源,從而引導我方獲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什麼是軍事家?

軍事家,具有對軍事活動實施正確指引或是擅長具體負責軍事行動的實施的人。

可見,戰略家的評定具有更高的標準,具有比軍事家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格局,戰略家可以是軍事家,但軍事家卻不一定是戰略家。

如孫武,幫助吳王闔閭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屢立戰功,同時著有《孫子兵法》,其中每一篇都是經典,都有戰略眼光,都有戰略格局。比如:《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這已不是方法層面的事了,而是上升到思想層面了,這是一般軍事家所不具備的。

再從我國現代軍事家和戰略家來看,1989年中央軍委編纂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認定了36位軍事家。

他們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還有林彪、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多的著名軍事家或偉從之中,評定為戰略家的只有毛澤東一人。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為什麼只有毛澤東是戰略家呢?它不僅是軍事家,更是戰略家,不但是軍事戰略家,還是外交戰略家,他的《論持久戰》,《實踐論》、《矛盾論》、《論十大關係》等都是哲學思想的深層思考,在建國前處理與國民黨的關係,以及建國後處理與世界各國的關係上都有著戰略規劃與佈局,這種層次與能力已遠非一般軍事家、外交家所能企及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