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的說法?

寰宇溫情




林毅夫是一個我比較佩服的務實經濟學家,是既懂實戰又精通理論的那種真正的教授,而不是將知識用於表演、炒作、騙人、賺錢的姓郎那種無良叫獸。

他說的話是很有道理的,經濟的發展、增長本質還是一個建設的過程,如果停止建設,而是一味的消耗,不斷的開源,始終是無根之水,當下洶湧澎湃,終會一去不返而斷流。

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從邏輯上就是用需求去反推產出。但是需求本身需要經濟來源,人的需求慾望是隨著願望實現而無止境遞增的。但是經濟來源(也就是每一個人能夠產生的價值)卻不是隨心所欲的,這之中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缺口,這就是人類的煩惱根源,欲求關係的不平衡。


一些人會務實的因為經濟來源不足而調低需求,這就是導致市場的巨大波動而出現通貨緊縮。而一些人就會千方百計的通過借貸或者其他手段來滿足需求慾望,也就是即便經濟來源不足也不放棄消費。這就會出現一時的表面繁榮,虛假的貨幣高速循環,而導致通貨膨脹,經濟過熱,最後在來源枯竭後出現經濟更大的斷裂。

所以萬事萬物都需要一個合理的平衡,既不能人為的通過拉動消費來刺激經濟發展,也不能人為的絕對計劃去控制經濟發展的活力。而是應該更多的激活生產力和生產積極性,創造更多的生產資料,不斷的提高消費水平和質量來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理想狀態,繁榮社會經濟、文明發展水平。


之所以說拉動消費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是西方的陰謀,那是因為西方國家的近現代的發展史本身就是殖民擴張、強勢通商的掠奪史 ,現在不能明目張膽的掠奪了,就慫恿各國刺激消費,實際上就是減少出口、擴大進口,擴大市場,讓自己的產業空心化不斷購買西方的產品,使西方逆轉貿易逆差,實現順差,讓西方工業、科技重新、永遠引領世界。


謝金澎


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這種推測沒什麼證據,有點像陰謀論,這應該只是不嚴謹的表達。但是,林毅夫對“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說法持批評態度,這種批評是對的。

“消費刺激經濟發展”是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要義,這是西方現代主流經濟學的信條。從正確的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來看,它確實是錯誤的,不獨中國人苦其害,西方人也受到這種錯誤經濟學的禍害,應該早早拋棄。

消費不能刺激經濟發展,儲蓄和投資才能。生產需要資本品,資本品就是儲蓄的節餘,用於投資再生產的財貨。資本越豐富,用於再生產的東西越多。這些財富被企業家所用,用於投資再生產,從而創造更多財富。

在此期間,消費是起到消耗的作用,它本身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目的,無可避免,卻不能促進經濟發展。而強制過度的消費,意味著資本品消耗,會對生產造成損害。消費經濟學的提倡者是凱恩斯,他本人甚至建議,政府應該組織一批人到沙漠建沒有價值的金字塔,或者挖坑填坑——有沒有效益不要緊,最主要的是有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而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這顯然是荒謬透頂之舉——不以創造財富為目標的瞎折騰,消耗了最寶貴的財貨資源,人的時間和勞動。純粹的消費之舉,怎麼會帶來財富的增加呢?因此,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總在各種場合批評戰爭、浪費和徵稅,這些政策會造成資本的消耗,損害經濟的發展。不僅如此,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還譴責一些鼓勵消費的政策。比如政府規定低於市場水平的利息,對資本徵收利得收,還用通貨膨脹鼓勵消費。這些政策都是對資本積累的損害。

說完這麼多,也許你就理解。凱恩斯刺激消費,鼓勵消費的做法有多麼荒謬。消費是無須鼓勵的,應該鼓勵的是生產。只有儲蓄和投資得到保護,生產得以發展,消費就是自然而會會有的事情。這就是薩伊經濟學的核心,可惜已經被凱恩斯經濟學的流毒掩蓋住。林毅夫老師譴責消費經濟學,是一次很好的正本清源。確實,真正能夠拉動經濟增長的,只有投資。

不過,林毅夫老師也有不足,他是比較相信:政府投資會有高效率。至少在其些情形下,政府應該主導投資。而我認為,政府主導的投資,效率太低,難以核算利潤,很容易造成決策失誤,造成大量浪費。這種政府投資,往往最終沒有變成投資,而是變成消費——為官員的豪賭買單。真正應該鼓勵的是投資,是民間私營企業的投資。

張維迎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埋葬凱恩斯經濟學》。他在文章中憤怒抨擊凱恩斯經濟學的禍害,同時也批評政府投資的邏輯。張維迎是目前國內對自由市場堅持較為徹底的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和他有過多次交鋒辯論,很值得一看。不過,他們對西方經濟學都有一個共同的不滿,那就是對“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這種學說的反思。


菁城子


首先,筆者贊同林毅夫教授的說法。單單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本身就是一個畸形的發展。西方國家給發展中國家開出的這一個“藥方”,是要置之死地呀。

林教授的觀點,不僅不是陰謀論,而且是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僅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美國經濟中消費佔了70%,是典型的消費拉動型。根本原因在於美元霸權地位,若要維持美元資產吸引力,必須保證資本賬戶順差,大量資本流入購買美元資產。根據國際收支平衡理論,經常性賬戶必須逆差,必然會出現貿易逆差,過度消費不可避免。

這直接導致了幾個嚴重的美國經濟問題:第一,經濟失衡,造成大量貿易逆差;第二,產業空心化,日常消費產品主要靠進口,擠佔了傳統國內製造業。也導致了國內產業“空心化”;第三,債務高企。私人、企業、聯邦債務居高不下;第四,國家安全威脅。許多基本的製造業外遷,導致軍工零部件靠進口,相關風險在上升。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上臺後極力要削減貿易赤字,促進製造業迴流。2018年1季度,美國經濟增長2.2%,被媒體贊為最平衡的、最健康的增長。原因是,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同時驅動。這才是健康經濟的跡象。

所以,當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開始注重實體經濟,政策回調的時候,卻要求發展中國家擴大消費。是何居心,不言自明。


經韜


消費不僅僅事關經濟增長,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重要實現途徑

先不必過度解讀林毅夫的“陰謀論”,我們來捋清楚問題的本質。其實,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的陰謀,本質上是說消費不能拉動經濟增長,只有投資才能夠拉動。

何謂經濟增長?美國經濟學家S·庫茲涅茨曾就此下了一個廣為接受的經典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的調整的基礎上的。”可見,經濟增長的核心在於“增長的能力”,

這與林毅夫強調投資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庫茲涅茨的定義隱含了投資與消費必須相匹配的內在邏輯,亦即投資要能夠“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

因此,與其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不如說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發展思想領會不深,筆者認為,消費不僅僅事關經濟增長,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重要實現途徑。投資毋庸置疑立竿見影地拉動經濟增長,但是片面強調投資的唯一作用,恐怕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將產生嚴重誤導,因為低效率的投資、不能匹配消費升級的投資、為“趕英超美”而進行的投資、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投資等等,將不過是“飲鴆止渴”。

因此,認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論是直接作用還是間接作用),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投資與消費更加匹配,將更加有利於現代化經濟增長,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要義。


盤和林看經濟


我重新看了遍當時的採訪視頻,林毅夫並沒有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當主持人問他,“美國提出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這是一個政治化的議題了?”林毅夫回答“是啊”。但他並沒有說到什麼陰謀論。

長期以來,林毅夫堅持認為中國放棄投資,改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就是“頭痛醫腳、因噎廢食、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張。”這種主張與吳敬璉的觀點針尖對麥芒,吳敬璉認為“強勢政府海量投資支撐高速度增長的發展路線已經走到了盡頭。”究竟是誰對?誰錯?

我們要評價林毅夫的這種“投資拉動”論,需要對他的新結構經濟學有所瞭解:

新結構經濟學認為,各國產業發展要以市場為基礎,遵循比較優勢。也就是說有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落後國家才能比發達國家取得更快的增長和積累,要素稟賦結構和比較優勢不斷升級,產業結構便可以不斷接近發達國家。

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強調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他一直強調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因此備受各界的質疑。

比如他早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沒有分析問題的根源,把中國的問題都歸咎於投資造成的,是不對的。他的意思是要想維持經濟穩定、快速以及可持續發展,短期內增加消費也能增加經濟增長,但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驅動力是投資,沒有投資就不會有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導致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而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也導致居民收入不能增長,消費就成了無源之水。

我覺得他說的有一定道理,投資不能放棄,刺激消費,尤其是我們老百姓的消費還需要改革國民收入分配問題。雖然說過去30年中國一直是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現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邊際刺激效應也在遞減,但是如果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那麼居民收入將會下降。再加上國民收入分配偏向政府和企業部門,導致居民部門(老百姓)的消費不足,那麼刺激消費帶來的經濟增長也是乏力的。

  看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要看他的理論框架,而不是斷章取義。當然了,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有其失靈的地方,不是都有效的,要根據國情。比如,發達國家搞自由市場,我們搞雙軌制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也積累了腐敗等問題。


艾米米


數學模型與美國實證

供求時刻平衡,

因此,大眾消費=企業營收=員工工資+企業利潤,工資是消費之源。如果單純依靠消費拉動,經濟會產生資金單向從公眾口袋向企業口袋流動的結果。

這是一個被美國經濟所證實的數學常識。

媒體報道:

1、美國人到底有多窮?70%的美國人存款少於1000美元。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012/14930673_0.shtml

2、美國政府公佈2016年"財報":總負債22.8萬億美元

http://money.163.com/17/0208/17/CCP6R1RG002580S6.html

利息成本,1.14萬億美元,人均接近4K美元,且以指數增長。

3、蘋果現金儲備突破2500億美元,但這並不完全是件好事

http://money.163.com/17/0508/11/CJTM9KD2002580S6.html



美國政府財政收入扣除各項支出後的差額,已經沒有能力償還負債的利息,借新款還舊息,導致美國政府負債持續呈現指數增長,是過去的常態。一個借新款還舊息的破產政府的經驗不值得中國借鑑。因此,林毅夫的觀點無疑是科學的,同時,林也並未說什麼陰謀論,媒體不要肆意貼上標籤,曲解經濟體學家的本意。

美國政府,理論上破產的政府是我們效仿的對象嗎?

同樣,我們需要看到,理論上破產的美國政府並未能夠給美國人民帶去幸福生活。按照人口比重,美國是犯罪率最高的國家。在2012年,司法部門數據顯示,在美國的州和聯邦監獄總共有1570000個犯人。然而根據勞動局的數據顯示,相比來說,去年美國大約有1530000工程師,815000個建築工人和100萬高中教師,還有75萬的汽車技工。如果將坐牢看成一份職業,美國罪犯排名第一。

媒體報道:人口占全世界5%囚犯數量卻佔25% 美國罪犯為何如此多?

http://www.sinovision.net/politics/201504/00337524.htm

美國,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我們的效仿對象嗎?

不要以點帶面看美國

我們看到跨國公司很牛,理念很先進。BUT,請注意,能夠走出去的企業都是很牛的企業,不要以為國外的企業都是跨國公司。老外看華為(海外員工待遇很好,企業競爭力很強,很值得尊敬),就是我們看來中國跨國公司的態度。簡言之,能夠走出去的企業是領先企業,我們看到的不是全貌,而是最好的部分。

出國的人覺得美國相對民主、自由,實際能夠出去的人自身經濟條件和素質都是較為優秀的富裕群體,他們移居的地點不可能是類似中國甘肅、寧夏這種邊遠地方,而是國外的北上廣深和沿海地區。因此,他們的感覺依然不是平均水平。但他們對國內的感知則是平均水平(接觸全面信息,而非只憑感覺)。

硅谷不是美國,硅谷只是一座有100多萬人的城市。我們接受90%的信息源自硅谷,而不是美國。也就是說,真正的美國和我們印象中的美國(硅谷來信)有著本質差別。真實的美國是破產的貴族,硅谷是這個舊貴族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當你拿走硅谷(不和硅谷比較所謂高科技,因為沒有這些高科技並不影響我們的幸福),美國還有什麼?

中國框架比美國框架的優越性在哪裡?

首先大家要明白:貸款=存款,有多少貸款就有多少存款。這叫做資產負債平衡表。

銀行記賬的原理是:A群體欠B群體M2的貨[幣],所以B群體有M2的貨幣。

因此必須有A群體欠錢(貸款),B群體才能有錢(政府根本沒有大眾認為的那種印鈔權)。

誰貸款?即安全,又多?美國框架是單一的終極貸款人,即美國政府。

因為是單一安全貸款人,所以儘管美國政府已經很牛逼,但依然無法釋放出足夠多的貨幣,流向美國民眾口袋。

反觀中國框架,由中國政府牽頭,100+全民企業跟隨,聯合組成一個安全貸款人聯合艦隊。這個艦隊貸款總量輕鬆突破了百萬億規模。這對應市場增加100萬億存款。請注意,定義很關鍵。美國政府之所以可以做“老賴”,因為美國政府是全美國人的政府,所以,大家不會讓它破產,因為不會讓它破產,所以,即使它邏輯上還不上,美國人依然覺得沒有問題(即根本不想)。同理,人民政府和全民企業欠多少貸款,全民都會認為是安全的。因為邏輯上,這是全民左手借右手錢,通過工資途徑再讓渡到右手,使右手有錢。聯合艦隊等於做了一個超級大且安全的資金池,這個資金池的優勢,就是能夠合理、合法(遵守美國規則)釋放給全民更多的安全貨幣資產,從而逐漸釋放居民消費能力。



自由市場理論(消費主導)的主張是什麼?

把聯合艦隊拆掉,推向市場(不確定)——讓該破產的破產(私營化)——貸款還不起,大眾存款會同步消失——消失方式是外部匯率急劇變化,內部物價急劇波動。

中國的制度優勢:全民所有的定義讓大部分貸款保持安全狀態,從而使所有存款保持安全。

美國製度的問題:只有美國政府一個安全支點,支點太小,安全貨幣承載量太少。美國發展這麼多年,貨幣始終處於相對不足狀態。

創新,把義務轉嫁給機器,把權力留給人民。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本身就是一臺我們看不見的機器。這臺機器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安全貨幣發行權(在美國規則體系內),因此,我們的穩定性要遠高於歐美日韓,這是任何經濟體不具有的競爭力。市場終極需求是安全,競爭是手段,安全是目的。

推薦《智能社會》,中信出版社出版


高金波


我們先來看看經典的消費驅動理念是如何拉動經濟的:人們購買商品,企業就能夠獲得利潤,同時可以繼續生產來滿足消費者,這樣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生產----銷售----獲利----生產。

一個不斷盈利的企業,可以擴大生產增加就業,提高員工待遇和福利,加強研發提高產品檔次等,而員工有了錢,又會在市場裡進行消費。如果這個局面在全國擴大了,那麼就對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



和美國相比我國內需程度低,潛力大,所以當外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擴大內需就會不同程度的被提出來,看似是一條包治百病的良藥。

這個藥方好開,但藥卻比較難抓,內需不是說擴大就擴大的。一個人是吃饅頭包子鹹菜還是海參鮑魚燕窩不是說一句“你就不敢吃點好的嗎?”就能解決的。

蘋果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大部分人買不起,但是很多人都想擁有一部,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這個需求沒有經過刺激,而是自發的。有的人用一個腎換了一個蘋果,這就是消費過度,消費過度的結果是,蘋果已經不再代表時尚,傷口及後遺症的調理還在繼續。所以最好的經濟拉動消費是自發的,即使刺激都不能超過人們可承受範圍之內。



現實中很多人是不願消費、不敢消費。房價之所以漲,不是因為有錢人買好幾套,而是因為工薪階層的剛性需求,消費的主力還是工薪階層。目前工薪階層是不敢消費的,沒有買房的要攢錢買房,要不連媳婦都不好找,買了房的要專心致志還房貸,10000月薪8000月供,再怎麼刺激都沒用。

當然了房子只是一方面,其實縛住我們的東西很多,父母老了怎麼辦,自己生病了怎麼辦,行業蕭條失業了怎麼辦,有了小孩怎麼養,怎麼教育?我身邊就有一些人,為了首付攢了一些錢,可是偏偏不巧趕上了一場病,雖然可以報銷一部分,但是短期內已經沒有首付的能力了,如果房價再漲,估計這一錯過就是一輩子。



還有些不想國內消費,即使是必需品,原因是國內產品不屬於信得過產品。有一個很火的詞叫“海淘”,澳洲買奶粉,歐洲買包包,韓國買胭脂,日本買馬桶等。有時候千辛萬苦海淘到國產貨,那也沒有關係,因為外銷和內銷品質是不一樣的。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在國內企業盈利後大部分不會用來提高產品品質,也不會提高員工待遇。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得出我們的結論了,林毅夫說的對不對我不知道,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想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效果差還不具有可持續性。



徐徐成翔


一直以來,在拉動中國GDP增長的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中,消費所佔比重遠低於投資。因此不少經濟學家主張,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應該向消費拉動轉型,這種觀點也是本人支持和贊同的。

經濟學家林毅夫則認為,勞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依靠產業不斷創新、不斷升級,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則需要依靠投資。在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以後,家庭收入增加,消費者增加,投資跟消費共同變成經濟增長的組成部分。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在理論上說不通,而經驗上,也有美國、歐洲家庭過度負債造成危機的前車之鑑。“我覺得提出這個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經濟,就是故意誤導中國。”

在我看來,林毅夫一方面過於看重了投資的作用,沒有區分國家投資和民間投資的差別,沒有意識到投資型經濟帶來的巨大風險,以及對於經濟體的傷害。另一方面則極端的認為消費就是像美國歐洲一樣進行透支消費。這樣片面的看待投資和消費,是錯誤的。

在分析林毅夫的錯誤之前,我們先簡單分析最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騰飛的三大重要原因:

一、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水閘放開,擁抱世界則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生產力釋放產生了巨大的價值和回報。

二、低工資低福利,也就是人口紅利。最初的工人工資是非常低的,也是沒有四險一金的,這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力的關鍵,龐大的勞動力群體可以支撐中國在一定時期內走物美價廉路線贏得市場,賺取外匯。

三、低價出口原材料、粗加工產品和資源,以及在較長的時間內沒有計算汙染成本。

那麼,為什麼經濟增速開始下降呢?依然只說三個原因:

一、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人口減少,工資福利增加,人力成本增加。

二、貨幣總量增長迅速,商品成本在國際上競爭力降低,部分中低端產業向東南亞轉移。

三、中小企業各方面成本上升,無論是用地成本,工資成本,原料成本還是環保成本。

不可否認,投資拉動經濟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作用非凡。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快速建設,到現在摩天大樓林立,堵城處處的繁華盛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多數農村也都通了公路,12.4萬公里的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穿越繁華都市,縱橫田野阡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投資的巨大作用。

但是,投資主導的經濟體,一定會遭遇如下問題:

一是投資拉動經濟的方式下,投資回報遞減規律的作用會日益明顯。投資的效果會越來越差,直至沒有效果。

一個交通不便但是物產豐富的地區,修通一條高品質的公路,自然可以在短時間內使得經濟騰飛。如果過一段時間再修一條公路,那麼第二條路的實際效益就大大降低,而第一條路的效益也被拉低了。實際兩條路帶來的經濟增長,也不過是比一條路高一點點。而如果再修第三條高速公路,帶來的增長就更為有限了,甚至第二條路或者第一條路會車流稀少,形成巨大浪費,這就是產能過剩。

簡單直觀的事例清晰說明,投資如果達到一個臨界點,再增加投資,也只會形成更多產能浪費,對經濟的增長作用越來越微乎其微,將資源白白的消耗掉了。

二是大量投資會產生負面效應,最突出的一個宏觀效應就是國家資產負債表,特別是企業資產負債表和各級地方的資產負債表上負債率快速提高,會有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

如果地方主導的投資,缺乏科學的規劃以及大局的統籌,舉債投資,盲目投資,產生的負面效應是極大的,不僅僅會在經濟層面體現。

三是投資的過快增長缺乏社會需求的支持,將會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進而導致大批企業破產,工人失業,銀行壞賬。投資過快增長勢必要加快各類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時加劇了環境保護的壓力。投資所需的原材料和資源量龐大,將會刺激這些基礎商品價格上漲,進而帶動其他物資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

此外,投資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遭遇到“公平”的問題。

實際由權力去分配這些資源、項目和資金的人,會利用手中的權利讓一些人因關係而得利,同時國企要比民企拿到的福利更多,剩下的大多數人是難以分得一杯羹的。投資,也是一種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貧富差距拉大。

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如果經過科學的測算,大數據作為參考,宏觀層面進行統籌。如果能夠建立完善的數學模型結合當地的實際經濟狀況和市場需求去預測每一項投資的效益和成本,這樣的投資必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顯然短時間內還難以實現。

單純的拋開投資,而一味的提倡消費肯定也是不正確的。

最近幾年中國遊客熱衷出國遊,並且大量採購奢侈品的新聞屢見不鮮。據國家旅遊局統計,2015年中國老百姓出境旅遊高達1.2億人次,在海外消費金額達到了1045億美元。這還僅僅是直接到海外的消費,如果再算上龐大的海外代購群體,網購平臺上無數的海外代購商家,實際的海外消費市場規模異常龐大。而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已從2014年的4.2萬億元增至2015年的5.4萬億元。


這一數字,甚至已經趕上了每年中國人買房的花費,完全可以成為國民經濟發支柱來發展了,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中國目前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富裕起來的人群,她們的消費已經不再侷限於國內商品,已經開始追求國際品牌和奢侈品。如果能將這筆龐大的資金留在國內,可想而知能夠對中國經濟產生多麼巨大的推動作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要麼移民海外,要麼去海外大肆消費,這是對經濟體的最大傷害,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原因。

國家主導的投資,如果能向教育、社會保障、科技等領域傾斜,完善知識產權保障,鼓勵打造國內知名品牌,消除假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同時將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劣質企業清理出局,最終從多個方面解決國民消費的後顧之憂。這樣的投資豈不能起到更大更好的作用?讓民間資本有興趣,有收穫的去參與更多基礎建設投資,豈不會有更高的效率,更能降低成本?

消費型經濟,前提是國民手中有錢,並且這些國民樂於在國內消費,而不是蜂擁出國去支援國際人民經濟建設,或者在國內熱衷於購買進口商品。只要社會保障完善,收入穩定,物價穩定,人民沒有後顧之憂。自然都會樂於消費,也就沒那麼多人熱衷於為了規避風險而去努力存錢了。

而消費可以刺激國內企業生產,不斷升級越來越高要求的消費,自然能夠帶動企業不斷提升生產標準,提升產品質量,相應增加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促進出口,出口自然能有更多的收入,對於國民經濟的好處不言而喻。

只有企業家因為國內消費的提升而賺到錢了,才能不斷增加投資,將資金更高效的利用起來。讓企業家能夠放心的投資,有回報的投資,樂於投資,這樣的經濟體一定是有活力的經濟體。

以消費帶動投資,比投資帶動消費的可行性高出百倍,消費推動經濟,不是一味的透支消費,而是形成有源之水,在體系內健康循環。

林毅夫的錯,在於過於強調投資,而忽略了投資回報遞減規律。重視投資,但是沒有看清投資帶來的分配問題,更沒有意識到投資對於消費的提升有限。同時錯在於將消費過度誇大,直接將普通的消費視為透支消費。

孰優孰劣,這麼一說豈不一目瞭然。

期待國強民富,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美好願望。

微信公眾號:jiabailidiancom 或輸入 加百利點靠木 ,財富之道,開源節流,敬請關注。


財智成功


這是個非常大的問題,如果回答的不好,也請見諒;

如樓上的各位大神所說,是消費、儲蓄還是投資拉動經濟,西方的經濟學家中也是存在著很多爭論;最先提出這種觀念的是凱恩斯。隨著羅斯福新政,被實施在美國的發展中。關於消費主義,學界也是褒貶不一。但是凱爾斯主義有一個前提——

社會資源沒有被充分調動

打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是一個做手機APP的程序員,領了10000元工資,買了1部手機,一雙鞋,一些食物,還了房貸,我又存了1000元在銀行,而我的這些消費又帶動了手機行業、鞋業、建築業、服務業和農產品等行業的生產,這些生產會產生這些從業人員的收入,這些人又反過來消費我的勞動,我又可以產生收入。。。。如此循環;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是我的消費帶動了經濟?還是企業的投資帶動了經濟?還是儲蓄帶動了經濟?

樓上的“菁城子”:

消費不能刺激經濟發展,儲蓄和投資才能。生產需要資本品,資本品就是儲蓄的節餘,用於投資再生產的財貨。資本越豐富,用於再生產的東西越多。這些財富被企業家所用,用於投資再生產,從而創造更多財富。
在此期間,消費是起到消耗的作用,它本身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目的,無可避免,卻不能促進經濟發展。而強制過度的消費,意味著資本品消耗,會對生產造成損害。消費經濟學的提倡者是凱恩斯,他本人甚至建議,政府應該組織一批人到沙漠建沒有價值的金字塔,或者挖坑填坑——有沒有效益不要緊,最主要的是有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基本觀點是:儲蓄和投資刺激經濟發展,從而帶動消費,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然而,儲蓄意味著消費降低,消費降低,會導致需求降低,投資收益降低,有可能投資的越多,虧損的越多,可行的方式是提高國內儲蓄,增加出口;以國外的需求替代國內的需求,但是如果國外的需求也降低了呢?


所以,拋開國家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單純的談論消費帶動經濟,還是儲蓄與投資帶動經濟是紙上談兵而已


按照常理來說,當我們的手裡沒錢也沒有生產工具,沒有什麼生產資料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儲蓄,同時增加投資,而且要減少消費,等我們儲蓄慢慢增加,收入慢慢增加,消費也就跟著慢慢增加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

;一般常理來說,的確是這樣的;所以我對儲蓄和投資拉動經濟的基本觀點還是持肯定態度的。


但是,我的手裡有生產資料或者生產工具的時候,只是因為某些原因,在這些工具和消費被浪費閒置的時候,直接消費刺激則更有效果

比方說,A有田,沒機器所以沒法大規模生產,導致稻子產量少,收入少,B手裡有個油田,可是手裡沒有稻子,請不起工人,挖不起油,C手裡有一臺半成品機器,不缺稻子也不多餘,就缺油;

現在給他們每個人1000美元,B 去買了稻子,請人挖了油,C 買了B手裡的油生產出來機器,賣給了A ,A增加了產量;大家都好,收入都增加了;

有人會說,這不也是投資麼?的確,從某種角度來看,投資和消費從來都分不開


以股易金


我以淺顯的語言談談這個問題。做個簡單的比喻,花錢買一碗米飯並吃掉,就是消費的過程,這個過程並不創造財富,反而是消耗財富,不但錢花掉了,吃掉的米飯還會被消化成排洩物;而種植水稻、收割碾制的過程才產出大米,則創造財富。或許這個比喻不能完全描述林老師的理論體系,但基本有那個意味。因此,林老師主張通過投資拉動經濟,而消費並不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大量消費支出,則會不斷加大負債(不斷借錢買米飯吃,但自己不生產大米,借的錢越來越多)。美國、日本負債率非常高,其中有這個原因。簡單理解林老師的理論主張,通俗地講,消費就是消耗掉了產品和財富,消耗的過程並不創造價值,不能帶來經濟增長,過度依靠消費則會增加總負債;只有加大投資和擴大生產才能創造產品和財富,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然而,國民經濟統計和經濟學中對消費的理解有另一層意思。從經濟總量按照支出法的統計角度而言,經濟總量=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淨出口支出。這個公式在統計經濟總量的時候非常好用。簡單理解,就是全社會的財富主要通過消費、投資、進出口這三個途徑使用,使用者有政府、個人以及企業等各個經濟主體。因此,拉動經濟增長的動能也就應該有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

那麼,問題出來了,既然消費環節並不創造財富,怎麼會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能?這則是需求拉動供給的過程。接著以上的那個比喻,我餓了要吃米飯,這就有了需求,另一個人看到了這個需求便去生產大米、開餐館,那麼大米生產和餐飲業就搞活了,經濟就增長了。

另一個問題,是林老師關注的重點。接著以上比喻,我們都餓了要吃米飯,但我國自己沒有人生產大米,我們只能進口外國生產的大米,那麼就得花錢去買。如果家裡積蓄不夠了,就得借錢買大米,借錢消費。如果是這樣,那麼消費增長帶來負債上升,但並沒有拉動國內生產擴張,對經濟增長不能形成動能。

結合中國事情是怎樣呢?過去我們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目前很多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也就是遠遠超出需求總量,傳統依靠房地產等行業粗放式投資拉動的路子已經越來越窄。如果繼續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那麼可能會形成更多的無效投資和過剩產能。

但另一方面,隨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迫切,需要消費質量更優的產品和服務。但這些產品我國生產不出來,也就發生到日本買斷馬桶蓋的奇怪事件。因此,我國的供給與需求已經很不匹配,一方面投資形成的供給端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消費需要的供給端產能不足,結構性錯配現象嚴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應該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向依靠消費拉動轉變。經濟增長的目的是滿足老百姓的消費需求,提升生活水平。但消費需求不能完全依靠進口產品,不能以增加全民負債特別是外債的模式發展經濟。而是要以消費需求帶動生產供給,供給要與需求相匹配。這就需要加大力度推進供給側改革,生產端一方面要削減過剩產能、無效供給,另一方面要為消費增長提供充足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提升有效供給能力,例如造出我們自己優質的馬桶蓋、圓珠筆芯。當生產能力提升之後,企業效益上升將帶動員工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又促進消費增長,以此形成良性循環。這是我們應該期待的結果,也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精髓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