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梁启超师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康有为与梁启超二人是师生关系,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锋人物。

康有为与梁启超师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然而,在历史的转折和大变革面前,他们二人一个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另一个善于吸收,与时俱进,师生思想的分歧乃至最后分裂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是息息相关的。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个“世以理学传家”的名门望族,在少年时期就系统的接受了理学思想教育,开口圣人,闭口圣人,因此,大家都称呼他为“康圣人”。

康有为多次参加科考,全都名落孙山,以至于对科举失去了兴趣。

1879年,22岁的康有为在游历过被英国殖民者霸占了近40年的香港之后,对于西方文明有了些感官上的认识,觉得英国人“治国有法度”,不像过去常说的所谓“夷狄”那样没有文化。于是,他开始钻研西方的科学知识,逐渐成长为当时学术、思想界的先行者之一。

康有为与梁启超师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1888年,当时只有16岁的梁启超因为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中了举人,而颇有点少年得意。

1890年,梁启超进京参加会试落第。同年八月,经陈千秋引见,梁启超认识了康有为。

当时的康有为虽然已经年过三十,但因为科举考试不顺,此时不过是一名监生而已,在“学历”上比梁启超低一格。

按照当时的科举习俗,梁启超中举在先,应该是康有为的“前辈”,所以梁启超心中未免有些自得。谁料到康有为对他所学旧学逐条加以批驳,这使得梁启超很惊讶,他没想到被世人推崇万分的学问在康有为眼中,如同糟糠,他感到自己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

康有为与梁启超师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这番当头棒喝之后,让梁启超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学问。经过了一番思考,梁启超毅然决定抛弃旧学,拜后辈监生康有为为师,并逐渐成长为康有为的左膀右臂。

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有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类书籍3000余册。求知欲旺盛的梁启超在这里如鱼得水,恣意涉猎,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各科的知识。

康有为比梁启超年长16岁,师徒二人在思想上虽然有一些分歧,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康有为与梁启超师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随着历史的发展,二人却日渐分离,并最终分道扬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