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與梁啟超師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康有為與梁啟超二人是師生關係,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鋒人物。

康有為與梁啟超師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然而,在歷史的轉折和大變革面前,他們二人一個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另一個善於吸收,與時俱進,師生思想的分歧乃至最後分裂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與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也是息息相關的。

康有為出生於廣東南海的一個“世以理學傳家”的名門望族,在少年時期就係統的接受了理學思想教育,開口聖人,閉口聖人,因此,大家都稱呼他為“康聖人”。

康有為多次參加科考,全都名落孫山,以至於對科舉失去了興趣。

1879年,22歲的康有為在遊歷過被英國殖民者霸佔了近40年的香港之後,對於西方文明有了些感官上的認識,覺得英國人“治國有法度”,不像過去常說的所謂“夷狄”那樣沒有文化。於是,他開始鑽研西方的科學知識,逐漸成長為當時學術、思想界的先行者之一。

康有為與梁啟超師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1888年,當時只有16歲的梁啟超因為在廣東鄉試中考取第八名中了舉人,而頗有點少年得意。

1890年,梁啟超進京參加會試落第。同年八月,經陳千秋引見,梁啟超認識了康有為。

當時的康有為雖然已經年過三十,但因為科舉考試不順,此時不過是一名監生而已,在“學歷”上比梁啟超低一格。

按照當時的科舉習俗,梁啟超中舉在先,應該是康有為的“前輩”,所以梁啟超心中未免有些自得。誰料到康有為對他所學舊學逐條加以批駁,這使得梁啟超很驚訝,他沒想到被世人推崇萬分的學問在康有為眼中,如同糟糠,他感到自己如“冷水澆背,當頭一棒”。

康有為與梁啟超師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這番當頭棒喝之後,讓梁啟超一時不知所措,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麼真正的學問。經過了一番思考,梁啟超毅然決定拋棄舊學,拜後輩監生康有為為師,並逐漸成長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

康有為的萬木草堂有西方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各類書籍3000餘冊。求知慾旺盛的梁啟超在這裡如魚得水,恣意涉獵,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各科的知識。

康有為比梁啟超年長16歲,師徒二人在思想上雖然有一些分歧,但基本目標是一致的。

康有為與梁啟超師生二人的恩恩怨怨

隨著歷史的發展,二人卻日漸分離,並最終分道揚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