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下午接孩子放學,正好遇到孩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正在和一位家長交換意見,

老師對家長說,“你家孩子啊,怎麼說啊,下午我讓同學們一起做了拼音小測試,全班就你家孩子沒答對,我幫他用紅筆將錯的拼音圈了出來,告訴他照著正確的改,結果回到座位他就將拼音本子丟到了一邊,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去了。

你說這孩子不接受批評吧,我說他的時候小腦袋點的好著呢,可是就是不見改,而且這種錯誤我也批評他好幾回了,怎麼就記不住呢?家長回到家也多督促督促孩子吧。“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家長漲紅了臉,不好意思地說,“老師不好意思啊!這孩子就這樣,回家我一定好好修理他。”說完拽著那個孩子快步走了。

身邊總是遇到寶媽吐槽,自己家的孩子從來都不接受批評,總結起來不外乎兩種形式:一種是,同一個問題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孩子口頭上答應的好好的,卻仍然明知故犯;

另一種是,孩子連一點批評的話都聽不進去,父母剛剛說了個開頭,孩子不是哭鬧就是生氣,然後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理父母的茬。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呢?

一、孩子為什麼不接受批評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1、 自尊心過重:

案例:明明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從小學舞蹈、繪畫、英語,在同齡的小夥伴裡總是表現的很出色,父母和親屬也總是將“明明真棒!”“明明真聰明!”掛在嘴邊。

晚上寫完作業,媽媽幫助明明檢查時發現,有一道題明明沒寫對,媽媽指著那道答錯的題,對明明說,“這道題不對,你再算一下,看看是不是太馬虎算錯了!”

明明聽完卻很生氣,將作業本丟到一邊,對著媽媽叫起來,“你又不是我們老師,你才馬虎了呢!”

媽媽也很生氣,“沒寫對改過來就行了,你這個孩子又鬧什麼啊!怎麼就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呢?”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分析:每個人的性格里都有驕傲的因子,就如同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而不願意聽批評的話一樣,但是成年人可能會將這種驕傲適當的隱藏起來,並且能夠分辨出這些讚美的話裡,哪些是恭維、哪些是客套;哪些是真心的誇獎;

但是孩子卻不同,孩子不具備完整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有的讚美聽在孩子的耳朵裡都認為是成年人對自己的認同。

這樣讚美的聲音多了,批評反對的聲音少了之後,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就是別人嘴裡誇獎的樣子,會愈來愈驕傲,認為自己正確無比,凡是跟自己不同的意見都是錯誤的。那麼,當不是誇獎、讚美的聲音出現時,孩子自然接受不了。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改善方法: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應當只看到孩子的優點也要看到孩子的缺點,在給予孩子表揚的同時,也要及時指出孩子的缺點,這樣就可以避免對孩子讚美過多,使孩子形成驕傲自滿的情緒。

同時,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下表揚的方法,有些父母很喜歡將“你真棒!”“真聰明”等等掛在嘴上,這在無形中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取得成績是因為自己的聰明和天賦得來了,而忽略了背後所要付出努力。

父母誇獎、表揚孩子時要注重誇獎孩子努力的過程,適當忽略結果。

比如,孩子古詩背的好,那麼父母可以誇孩子說,“寶寶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來背唐詩,看我們背的多好啊!”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或者,孩子的考試成績很好,可以誇孩子“經過那麼多遍的練習,寶寶終於取得了好成績。祝賀!”

孩子就會知道,家長最看重的是他的努力,練習和勤奮,所以,當孩子想要以後繼續得到大家的認可的話,就要繼續努力練習,勤奮學習。

講究誇獎孩子的方法,才不會使孩子形成過於強烈的自尊而拒絕接受批評。

2、 害怕受懲罰

案例:方方在客廳裡玩溜溜球,但是方方接不好,只能一上一下的拋著玩,媽媽看到了對方方說,“別在客廳玩,一會兒再砸著東西。”方方卻不理媽媽,自顧自的玩,結果不一會兒,客廳裡就傳來“啪”的一聲,原來是方方沒接好,溜溜球將茶几上的水杯撞了下來,掉在地上摔碎了。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媽媽跑進來一看,很生氣,對方方說,“叫你別在客廳玩,非得不聽,這下好了,這個水杯是你爸爸最喜歡的,看他回來打不打你。”

方方害怕了,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我以後不玩了。”媽媽嘆了一口氣,趕忙將碎玻璃渣收了起來。但是第二天,方方又開始在客廳裡玩溜溜球了。

分析:有些父母對孩子犯的錯總是嚴厲的批評,使孩子很害怕受懲罰,甚至為了逃避懲罰而將道歉掛在嘴上。

在這個案例裡,方方將水杯打碎,害怕挨爸爸的打,所以主動和媽媽承認錯誤。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但是,在方方的心裡,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多嚴重,對媽媽的批評也沒放在心裡,所以在行動上沒有絲毫改變,所以,在方方心裡其實並沒有接受媽媽的批評。

改善方法:讓孩子聽進去批評並認識到錯誤,就是要讓孩子承擔錯誤所帶來的後果。

這種承擔後果不是讓孩子被父母打罵,而是要讓孩子參與收拾殘局,收拾被自己打碎的水杯。

並且需要得到相應的懲罰,父母可以將溜溜球沒收,和孩子約定,因為孩子的行為需要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都不能再玩溜溜球了,這個時間期限可以和孩子一起協商;

讓孩子知道犯錯需要付出代價,孩子才會引以為戒,也不會將家長的批評當成耳偏風。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3、 父母的批評方式不當:

01、 亂用同理心

案例:小美這次期末考試沒考好,提心吊膽的將試卷交給媽媽看。媽媽看了小美的試卷,摸著小美的頭安慰孩子說,“我知道這次考試對你很重要,結果沒考好,很傷心對不對!沒關係,媽媽以前考試也經常馬虎出錯,下次寶寶再仔細一些成績一定能提高!”

小美髮現媽媽沒像以前那樣批評她,心裡放鬆了下來,草草的答應了一下“好的,知道了媽媽。”就跑到客廳看電視去了。氣得小美媽媽獨自在房間裡凌亂。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分析:本來小美媽媽希望能夠運用同理心來緩解小美考試沒考好的恐懼心理,並且試圖拉近與小美溝通的距離,讓小美在比較輕鬆的心態下認識錯誤,並且改正。

但是效果卻是事與願違,媽媽的同理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小美考試沒考好的愧疚心理,認為媽媽也曾經犯過同樣的錯誤,那麼自己的行為也就值得原諒了,自然將媽媽的苦心丟在一邊了。

改善方法:在這種情形下,媽媽應當給於孩子具有建議性的批評。例如,媽媽將試卷裡,小美所有做錯的題統一列出來,幫助小美分析一下,哪些做錯的題是屬於“不會做”的、哪些題是“馬虎”錯的,並有針對性的幫助小美改正並練習,小美才會明白自己丟分的原因在哪裡,媽媽帶有建義性的批評方法小美也更容易接受。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對孩子運用同理心要分清楚事情和性質,有時候亂用同理心反而會弱化孩子犯錯的愧疚感使孩子將家長的批評不放在心上。

02、 給孩子講長篇大道理孩子聽不懂

案例:果果在小區裡玩小火車,另一名小朋友也想玩,果果不給,還將那個小朋友推倒了,小朋友大哭了起來。

果果媽媽很生氣,拉過果果批評他,“果果,你是哥哥,哥哥要讓著小弟弟的,媽媽以前不是給你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而且玩具要和別人一起分享才快樂啊!你想獲得友誼就要懂得付出才行。你看你,不但不讓著小弟弟還將人家推倒,這樣多不好啊!快!快去和小弟弟道歉!“果果眨了眨眼睛,卻將小火車抱得更緊了。

果果媽媽臉上無奈的說,“唉你這個孩子!媽媽說了半天,你怎麼還這樣啊!”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分析:媽媽希望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果果認識到自己做的不對,但是道理講的有點長,有點散,孩子完全抓不住媽媽話裡的重點,也理解不了媽媽講話的中心意圖,自然不知道接下來自己應當怎麼做才好;

而且孩子的專注力有限,媽媽巴拉巴拉一通說,看起來孩子站在自己面前眨著眼睛在聽,實際上注意力早就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根本不知道媽媽說的是什麼,在成年人的眼中看來,這個孩子真是聽不進批評啊。

改善方法:建議父母在批評孩子時,簡單明瞭,將孩子做錯的地方幫孩子指出來就可以了,道理講的越多,孩子越不明白。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在案例裡,媽媽可以告訴果果,不能推打別的小朋友,或者讓果果向被他推倒的小朋友道歉,果果就會知道媽媽的意圖,並且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的。比起媽媽的長篇大論,孩子更容易接受。

上帝賦予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前面180°,看不到後面180°。這注定人是有侷限、有盲點的,需要別人的提醒、批評和幫助。

中國有一句古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都在告訴我們,敢於接受批評的人才能夠認清楚自己,也能不斷的進步、超越自己。

接受批評一種能力,使別人接受自己的批評和建議也是一種能力。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以自己的經驗和常識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儘自己的所能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卻又總是因為與孩子的溝通不得法而達不到祈望的效果,甚至事與願違,其實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轉換一下思維,試試欲揚先抑定律。

二、什麼是欲揚先抑定律呢?

古時候有一位老人很喜歡猴子,他養了很多隻猴子,剛開始的時候,他每天早上給猴子喂四顆果子,晚上給三顆,但是猴子們很不滿意,認為這個老頭太吝嗇了,為什麼晚上會比早上少一顆呢?所以,這些猴子就總是給這位老人搗蛋,不肯好好聽話。

後來,老人就改變了做法,在每天早上的時候,給這些猴子三顆果子,晚上給四顆。這下猴子們覺得很滿意,因為晚上吃的比早上多一顆。於是,這些猴子從此以後就變得安份守已,不給老人搗亂了。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其實老人給猴子的果子數量並沒有變,只是給的方法變了:一種是先多後少,一種是先少後多。那麼,猴子為什麼對前者不滿意,對後者卻感到滿意呢?

原來這是受到心理學上一個獨特的心理規律所支配的緣故。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將這種: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先否定後肯定最容易給人好感;相反的,先肯定後否定,則給人的感覺最不好。這種心理規律叫做欲揚先抑定律。

三、如何將欲揚先抑定律運用到批評孩子當中去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採用先講孩子的錯誤同時也肯定孩子正確的行為,並及時幫孩子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改正意見,那麼孩子將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並樂於去改正。

這是因為父母的批評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但是父母如果能夠及時肯定孩子的其他的行為,那麼孩子的這種挫折感就會相應的減輕,不會使孩子認為自己一無事處,同時父母給出的建設性的意見,對孩子的這個錯誤有實質上的幫助,孩子自然會心悅誠服,接受父母的批評和建議了。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例如,在第一個案例中,當明明寫作業馬虎出錯時,媽媽可以和孩子這樣講,“你這道題算錯了,我覺得是你太馬虎了,因為以你的一向的學習成績來講,這種題是不應當錯的,如果你以後寫完作業再認真的檢查一遍,我想信你的學習成績會更上一層樓的。”

媽媽的這段話包含著三層意思:先指出明明做錯題的原因是馬虎,然後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執肯定態度;最後為孩子提出建議,就是作完作業再檢查一遍。

媽媽並沒有抓住孩子的一時錯誤一味指責,而是在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並肯定孩子的學習能力,這樣欲揚先抑的批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激起孩子的進取心,讓孩子認為:媽媽說的真對,以自己的學習成績,這樣簡單的題真是不應出錯,以後可得要好好檢查了。

比起媽媽生硬的批評,孩子更容易接受並且改正。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再比如,在第二個案例裡,當方方打碎水杯時,媽媽可以這樣對方方說,“不讓你在客廳裡玩,你非得玩,打碎了水杯事小,萬一被碎玻璃扎傷了自己可怎麼辦?媽媽知道你喜歡玩溜溜球,但是不應當在客廳裡玩,以後媽媽帶你去樓下的小廣場裡玩好嗎?”然後再提出對孩子的處罰方法。

方方聽到媽媽這樣說,會感受到媽媽批評自己,是因為緊張自己的安全,而不是更在意水杯,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的同時,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做錯了,比起用打罵來威脅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媽媽的批評和建議。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家長希望孩子接受批評、改正錯誤,不要將家長的話當成耳旁風,關鍵點就在於如何才能讓孩子“接受”, 這就需要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多運用一些智慧,將批評的話說到孩子的心坎上去,而不是使孩子聽到父母的批評就起逆反心理,甚至將父母的話自動屏蔽。而欲揚先抑定律則會使孩子在聽到批評的同時更能收穫有益的建議,孩子才更容易“接受”批評。

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批評孩子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給予孩子解釋的機會:

孩子的思維簡單,做事情的時候可能不會考慮的過多,只憑自己的心意去做。而父母在不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時,就粗暴的批評孩子,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武斷、沒能瞭解自己而生氣,甚至故意和父母對著幹,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前,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給予孩子解釋的機會,父母和孩子溝通起來會更順暢,更能減少相互間的摩擦。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2、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有些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很喜歡將孩子以前犯過的錯拿出來一起說,意圖加深孩子的愧疚感,其實這在無形中更加重了孩子犯錯的心理壓力,使孩子感到嚴重的挫敗感,無地自容,甚至惱羞成怒,碎罐子碎摔,自然談不上接受父母的批評了。

人都是愛面子的,成年人一樣孩子也一樣,不要揪著孩子以前的錯一再的提及,而是應當就事論事,對孩子當前的錯誤指出來就可以了。要多包容孩子、多肯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孩子才會有更勇氣面對批評和建議。

孩子不接受批評,試試欲揚先抑定律,將批評說到孩子的心坎裡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孩子一生的老師。 批評孩子也要講究智慧,讓孩子能接受、肯接受父母或他人的批評,孩子才會改正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