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要怎樣做才可以拯救大明王朝?

談文論史


我們現在看待這些歷史問題都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其實在當時崇禎也許有翻盤的機會,但是他沒有那樣做,當然這也是我們後人猜測,要知道知易行難呀!

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

崇禎即位的大明王朝就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積重難返,在內農名起義如火如荼,起來反抗的農民越來越多,朝廷官軍在各地進行平叛。在外,東北建州女真已經勢成,虎視眈眈,時不時的上來給明朝一擊,整個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此時任何一股勢力都足以讓明朝陷入到萬劫不復,任何一股作為統治者的崇禎任何一個決定都可以將明朝給斷送,事實證明,重整也卻是按照農民起義軍和建州猜想的那樣,昏招頻出,最終被李自成攻陷京師,自己也自縊在煤山,後來大明也被滿清給佔據了,開啟了滿清的統治,那麼以照我們現在的觀念當時崇禎真的沒有翻盤的機會嗎?其實還真的有!當然了,只是說有機會,並不是說一定能成功,那麼他到底要怎麼做呢?一下是小楓的一下個人想法。

首先穩定住外部

外部主要指的是滿清,它們是明朝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外部敵人,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起兵抗擊明朝。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誓師伐明。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他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

他在位的時候不降服漠南蒙古征服朝鮮將國號改為清,當然了他曾經也想要和明朝議和,雖然是緩兵之計,但是當時議和對明朝有利,可以不必投入那麼多的精力去對付清朝,這樣可以騰出手來全面解決明朝內部的問題,相信只要大明騰出手來對付內部的農民起義那很快就能撲滅,不至於兩線作戰。而當時崇禎也派人去和滿清接觸了,最後也沒有議和成功,就連派去的議和大臣也被崇禎殺了,最後的希望也破滅。

全力對付農民起義

攘外必先安內,這不是一句話空話,農民起義已經開始動搖大明的根基了,李自成張獻忠等已經成為巨擘了,這些人起義主要是因為活不下去了,為什麼從者雲集,因為他們活不下去了,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我都活不下去了,還當什麼順民,其實但凡能活下去,他們也不會走上這一條道路的。此時的天災人禍苛捐雜稅讓百姓活不下去,他們揭竿而起。

但是要知道農民起義軍並不是鐵板一塊,首先瓦解最底層的百姓,給予他們生活的希望,比如免除賦稅等,先穩住他們,要知道李自成的部隊就號稱不納糧,這就聚集了很多的人,可是這些百姓骨子裡不想造反,底層瓦解他們就沒有了基礎。再說李自成的謀士,李巖等是有能力的人,這樣的人不被朝廷重用,跟著李自成只是想要實現自己心中的報復,這一類在很大程度上朝廷也可以拉攏,畢竟當時明朝也是正統。

再次要真正大權在握

崇禎是皇帝,但他卻不能完全掌握朝政,朝政盡是東林黨,而且崇禎自詡為明君,將朝政弄得一團糟,即位就幹掉了魏忠賢,不是說魏忠賢沒有錯,但是起碼他的存在對東林黨是一個威脅,達到朝政真的平衡,你看魏忠賢在的時候朝廷還能很好的運轉,魏忠賢死後就開始亂了,魏忠賢有能力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朝廷形成了一個平衡,身為皇帝不怕臣子鬥爭,就怕只有一個聲音,那就完蛋了。

可以說崇禎廢黜魏忠賢真的是昏招,不是說他不能被殺,而是在此刻不能。還有皇帝爪牙錦衣衛和東廠,此時更加要好好利用,本來他們就是皇帝的家奴也是皇帝權勢的一部分,可惜崇禎沒有利用。

最後東山再起

這些都不行,崇禎也沒有做到,那只有最後一條路了,那就是南下,當時闖王已經到了城下,守不住,崇禎自殺了,是有氣節,如果作為一個大臣這樣做那真是值得大書特書,不過身為皇帝就另說了,你是皇帝,就是對國家不負責,其實你完全可以南下南京,那裡還有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可以去那裡重整旗鼓,即使你不去,想要殉國,那也可以,你讓太子去呀,帶著聖旨,半壁江山,人心是思明,完全可以重整山河。

但是崇禎沒有,他死了,太子也不見了,最後南邊扶持了皇帝,還有監國,但是名不正言不順,又陷入到爭權奪利之中去了,最終還是被個個擊破。

歷史沒有如果,明朝畢竟亡了,只能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


天楓說


這個問題有意思,如果單從戰略角度看,當時明王朝國庫空虛,一是北方大旱賑災,二是討剿因為大旱而造反的農民起義,三是關外長期呈進攻態勢的清軍。可謂內憂外患腹背受敵。我覺得當時最可取的戰略就是迅速遷都至南京,包括關寧鐵騎都遷至長江以南,做戰略收縮。這樣做的好處是,首先甩掉了北方大旱造成的財政包袱,江南是國家財富之根本,守著江南,不至於說連軍餉都發不出,動搖軍心。二是改腹背受敵為一面抗敵,可以讓李闖和清軍直接對決,或許這兩方會兩敗俱傷,明庭還有再翻身的機會。再有,崇禎死後,南明並非沒有實力,而是還有上百萬的軍隊,只是朱家不肖子孫們各自稱王,誰也不服誰,甚至互相攻伐,以致清庭可以各個擊破,崇禎在南京的話,完全不會出現這種局面。錯就錯在文官武將誤國,給崇禎一個大家會誓死守衛北京的假象,使他高估了北京城的防禦可以等到勤王的增員部隊,結果連皇子都沒拍到南京監國,被人家一鍋端了。如果就算崇禎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讓太子在南京,那南明也不會亡的這麼快,至少是一個南宋的局面


啦啦啦啦啦QWERTY


如果我是崇禎,會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一,立即與後金休戰,割地賠款送女人什麼條件都可以!

二,鐵腕手段募捐,所有京城官員士紳必須捐出八成家產,如有隱瞞不報,以謀反論處!

三,力挺盧象升,最大限度的給予支持,調關寧鐵騎入關,由盧象升統一指揮,全力剿滅李自成,張獻忠!

四,在山東大規模募兵,訓練,召流民入伍,以南方之力供養北方。

五,遷都濟南,居中指揮調度。京畿之地,重新劃分土地,賦稅全免,與民休養生息!

如果後金撕毀合約,能擋就擋,擋不住直接退守山東!鞭子兵本來也沒多少人,戰線拉的越長,可用兵就越少,機動性越差,用空間換時間。

如果情況再惡化,連山東這條防線也被擊潰,就堅壁清野,退守南京。積蓄力量,伺機北伐!

其實崇禎犯的錯誤,也就這些,有心休戰,又不想自己提出來,想把鍋甩給別人背。大臣們不肯背,只好作罷。有心遷都南京,也是這路數,不想背鍋,也沒遷成!

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直接後果就是導致精銳的關寧鐵騎沒機會上場,眼瞅著大明王朝轟然倒塌,卻還在防守後金。無論是議和還是遷都,都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其次,財政危機,朝廷已經拿不出來軍費,卻又不下狠手整治那些富得流油的官紳,白白便宜了李自成。

再次,識人不明,以太監高起潛掣肘,害死大明帝國最後一個名將盧象升,造成朝中再無將可用!

一連串的錯誤疊加起來,才造成毀滅性的後果!但凡少出一個昏著,也不至於吊死在煤山。雖然保全了自己的尊嚴和名聲,卻讓我中華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資深優秀磚家


取得和平,和平後進行改革,像張居正一樣進行漸進式改革,有幾年十幾年的改革和平改革時間就會大變樣!


當時的洪承疇、袁崇煥等很多朝廷大員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必須要有一段時間的和平們如何贏取和平,首先就是剿滅農民起義軍後,實行開始改革政策!使得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只要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吃上飯,就不會冒著沙頭的危險去造反的!


對於滿清,也是,就像袁崇煥和其之前的遼東將帥們都是如此的看法,在打敗清軍的時候講和是最好的講和的時機!對大明最有利!


但是崇禎太過心急,而且以天朝上國自居不屑於與滿清講和,然後就跟滿清死磕!始終沒有贏得一點點時間的和平時期!


如果有一段時間的哪怕幾年的和平時期,進行改革,使得人民的生活好一些,就會得到民心!當初李自成就是因為沒有飯吃,有饑荒,有饑荒的時候朝廷管不到,怎麼辦,只有早飯!


還有一點就是崇禎太愛錢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崇禎如果首先拿出自己內帑的所有錢財或者大部分錢財來,大臣們勢必也會不斷的拿出更多的錢財來,有了錢財,才有軍餉,有了軍餉才能招到更多的軍人安撫更多的百姓!


最後在李自成打破北京城的時候,皇宮裡和大臣有多少金銀財寶被搜刮了出來,崇禎就是不明白,只要你的江山在,你害怕沒有錢財嗎?


可悲可嘆,還有臉說,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可笑!


鵬程日誌


明朝到了崇禎朝,已經是病入膏肓。按題目所說,非要想出來個法兒拯救大明王朝,可能是延續壽命,但天下不得一統。試述如下:第一,放權;徹底取消太監監軍制度,朝廷提出宏觀目標,由地方督撫與朝廷督師根據情況處置地方及當事事務。崇禎年間不缺軍事人才,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等都是能夠獨擋一面或統帥全軍的軍事人才,可惜在崇禎的緊箍咒與敵方的夾攻下,無一留存。倘若能夠給予這些人充足的時間與應有的權力,延緩大明江山幾年、幾十年應該能夠做到。第二,打富;國家財力不足,軍餉饋乏,流民四起、變亂叢生;宜賑、撫、剿並用,以國家力量強制要求富戶、豪強、官僚、皇親國戚出資充實國庫,使國家有足夠的賑、撫、剿的經濟支持。崇禎在後期曾經想用此一招,但怕惹祖宗生氣、在歷史上留下罵名,不到中途就廢棄了。只此一點就比乃太祖、成祖差十萬八千里,遑論拯救大明。如果當時崇禎有乃祖的恨勁,殺幾個藩王,其他皇親國戚、達官富豪敢吝嗇錢財?幾個國戚大街上變賣家產,坊間流傳些段子,幾個老太太一哭,一項挽救國運的政策就不執行了?這就是崇禎的做為。第三,和議;遼東局勢已然不可挽回,只能維持現狀,不可大言收復,如兩宋榜樣,輸幣求和,靜待歷史發展的變化。這叫不得已而為,不是不肖者放棄祖宗產業,國家版圖。相信如果從袁崇煥時或袁崇煥之後,走與後金議和之路,後金即使野心不會放棄,但緩和一個時期是能夠做到的。當然,議和在前,軍事後備是不能放棄的,但起碼暫時不用投入財力、物力、精力去復遼了。第四,南遷;皇太子去南京監國,給予陪都南京管理權限,給其制定責任目標,讓陪都模擬都城試運行。一旦北京有變,全面啟動南京都城運行機制,絕敵人幻想,即使南北分治,也有半壁江山。第五,練兵;明令允許聽朝廷節制的地方武裝存在,納入國家軍隊管理,給其以武器、給養支持,形成對農民軍、後金軍的多方位攻擊。以上五條,救急可用,但如果當時給崇禎提任何一條,崇禎也不會聽的,甚至惹來殺身之禍。也可能有更高明的辦法,百家爭鳴吧!


二曲人


首先看崇禎面臨的幾個大問題:

一、魏忠賢,魏忠賢此時勢力過於龐大,朝野都是他的人,甚至連身邊都有他的眼線,此人必除。

二、制度僵化,通俗來講就是朝廷運轉出了問題,結果就是不論你想出多好的政策也根本無法落到實處。

三、經濟危機,明朝末年的財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經常拿不出軍費,油水都讓各級官吏瓜分完了,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軍事能力大幅下滑。

四、外患頻發,由於明朝自身軍事能力下滑導致,除了眾所周知的遼東,還有北面的蒙古,西南的緬甸,兩廣西洋商人不斷來鬧事。

五、天災人禍,天災是不可避免的,人禍是可以避免的,解決了上面的問題,賑災的問題就解決了,而天災問題的出現又恰恰加重了以上四個問題。

解決方案:

一、崇禎已經做了,就是有點過,其實只要幹掉閹黨幾個骨幹,自己掌握東廠和錦衣衛就好,有了這兩個部門才算九五之尊。

二、這個難度就大了,官場陋習和制度弊病都不是一下兩下能解決的,不結黨的文人根本指揮不動群臣,所以只能拉攏黨魁,讓其成為自己的代言人,最低限度也要保證不和自己對著幹,保持官場的平衡,不能讓任何一方做大,然後才能一步一步落實政策。

三、當時最有錢的就是藩王了,這些傢伙無兵無權,只是收拾了以後名聲不好聽,可以嘗試把他們圈養在北京,以後按月發工資,慢慢逐漸減少讓他們自食其力,收回的土地除了分給文官一部分,剩下的都分給流民。

四、有了錢和糧,仗就好打多了,打仗這東西比較專業,讓專業的人去幹專業的是,派人看住了別造反就好說,具體的策略讓將軍們想去吧。

五、一方面是賑災,一方面是邊軍屯田,只要能吃上飯,沒幾個人會造反的。

其中前三步是基本,做到了前三步大明就還能再戰個五十年,文官分到了藩王的部分財產,武將獲得了軍事自主權,有這兩股勢力的支持,明朝在維持一段時間沒什麼問題。

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文官制度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科舉制度需要改良,但這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容易造成武將割據,可以試著用出將入相的手段不斷回收各路大員。

結語:明末的難度不低,但在崇禎登基那一刻還不至於說完全無解,崇禎先是把閹黨連根拔起,又把自己孤立於文官、武將。而且刻薄寡恩,有功難賞,有過殺頭,最後眾叛親離,明亡的很可惜,但是並不冤枉。


風林火山


說真心這個真的很難,咱們後世之人總是對歷史人物大放厥詞,認為他什麼什麼做的不好。而實際上哪有那麼簡單,在歷史的車輪上面,看似你把控著方向實際上卻是車輪按照自己的規則慢慢前行著……

我們先分析一下崇禎皇帝面對的困境再說對策!一財政稅收正在減少,使得崇禎面對許多原本可以簡單處理的事情都變得極為困難。二文官系統對武官壓制到極限,武官一旦反撲將是藩鎮化的結果。文武平衡如何處理?三文官系統內鬥不止,使得整個朝廷都效率低下。四武裝暴動不止,而農民一次次的破產使得財政收入更加一步的減少。五建州女真敵酋皇太極等人在關外對大明邊防的嚴重壓制。

總結來說就是,外有滿清韃子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等暴民的造反。這使得軍事支出將是最大最重要的一環,而文官系統的介入使得武將無法將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文官內耗以及對皇權的壓制也極為危險。沒錢沒兵沒實權!

一 錦衣衛與東西兩廠都必須重新建立和加強!這是一項重要之事,也是對崇禎皇帝最為忠心的力量。

二拉攏富貴卻沒有話語權的勳貴集團,朱元璋和朱棣手下武將後人早已磨滅了鬥志。但是他們的政治野心卻一直都在,而他們對財富的追求是近乎痴迷的一個集團。開海禁是最重要之事,但是阻力肯定極大,這時候東廠西廠的太監們就能出場與勳貴們配合。絕對無往不利的,甚至可以拉攏一幫文臣來先以走私來慢慢的將這個海禁打開。這也是財政收入的重中之重。

三在各地派鎮守太監,控制鹽鐵等重稅收入。與其讓文官貪墨還不如讓自己的家奴來收為己用。

四暫時招降納叛,將其納入自己麾下。通過錦衣衛配合分化打壓,將其首領的威信給降低。並且將其送入邊境,第一消耗滿清實力第二訓練出一支強軍來。當然這支部隊並不能信任,只是暫時之策。

五訓練新軍人數不必多但是必須戰力極為強大,給予極為榮耀的一切。將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對西北軍閥繼續委以重任。起碼他們是忠於大明帝國的,這不是李自成等人可比。

六退居山海關將此以條件與皇太極講和,甚至可以承認其國家。

七依靠出海貿易和錦衣衛獲得部分文官的支持。並且栽培一部分只忠於皇帝的文官。

八減輕賦稅的壓力,對百姓進行減壓,對商人進行收稅但是對其地位給予抬高。


笑看風雲史


大明,亡的可惜,崇禎努力卻改變不了大明滅亡的結果。大明並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崇禎沒把握住同時也做錯了好多,若要救大明,我覺得應該改變一些策略


第一,招安李自成 最起碼先將其穩住,李自成曾經給過崇禎機會,只想封王,但崇禎剛愎自用,拒絕了。 第二,改革,加收取商業稅,減輕農業稅,緩解財政危機,大明其實並不是沒錢,不過收不上稅款。 第三,不殺袁崇煥,此人死,遼東局面失控,洪承疇,吳三桂,祖大壽等人都是其部下,卻投降滿清,袁崇煥若不死,滿清絕不會如此猖狂。

第四,不殺魏忠賢,或者晚些殺,魏忠賢雖惡,但能夠控制群臣,忠於皇帝,他到了,東林黨崇禎無法控制,導致誤國,可以用魏忠賢控制群臣,乘機培養勢力,時機成熟在殺。

第五,南遷,若局勢無法控制,遷都南京亦為一條明路,南京有完整的部門體系,加之南方為賦稅重地,更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就算不遷都也需讓太子收南京,後期南明就是內鬥而亡,誰都不服誰,沒有正統皇帝。 這些是我的理解,現在讀高中,文科,歷史課代表,若有錯誤請見諒和指出,謝謝。


崇禎皇帝的小號


國家是政治的產物,政治就是對社會財富的分配。當財富分配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或者再分配(流通)出現了停滯,那麼政治就難以為繼,國家也就走向崩潰。說白了就是:上層有錢,下層沒錢,上層花錢購買下層提供的服務,包括購買安全服務。可如果上層是守財奴,幹攢不花,弄得下層沒飯吃,也就失去了保護上層地位的義務,更甚者揭竿而起。

明末社會財富高度集中在權貴手中(例如各藩王),土財主們既沒有創造財富和社會價值的辦法(比如開設工廠,賺錢同時擴大就業),也沒有財富流通的想法(守財奴),導致了社會各階層的嚴重對立--爆發農民起義。崇禎要扭轉乾坤需要有變法的眼光、勇氣和能力,而恰巧這三樣他都沒有。眼光也就是世界觀,用辯證法和矛盾論分析出大明帝國的病根在哪裡。對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動刀子,這勇氣他也沒有(比如跟老丈人籌餉)。說到能力,內憂外困十六年,對手沒少,反倒培養出若干狼心狗肺軍閥。

所以,崇禎要翻盤是沒可能的。


魔法之藍


如果崇禎皇帝是穿越者,那當然辦法多的是。

如果還是歷史上的那個崇禎,那當然沒有辦法。但是,如果在關鍵幾步上,即使只是當時的條件,換一種選擇也可能有扭轉的可能。一是聽他哥的話,用好老魏同志,畢竟老魏比東林黨有辦法,能辦實事,哈哈。二是不聽袁大忽悠的滿口胡言,找個可靠點的大臣當督師(當時朝臣本就有不同意見)。三是按熊庭弼的遼東戰略,多方協同,困死建奴。四是按王在晉的遼東戰略,收縮防線,佈防山海關及宣大一線,以節省財政,集中軍力,以空間換取時間。五是攘外必先安內,救災,移民,真正平息內亂。六是象支持袁崇煥一樣支持盧象升、洪承疇等,不急切,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七是不猶豫、不要面子,下決心南遷。

機會還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