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為什麼要親自去大牢見海瑞,目的何在?

宋安之


很明顯,就是想從理論上打敗海瑞,以求心勝,另外對海瑞的影響也有所忌憚,怕旁人節外生枝吧


石溪筆談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道疏,矛頭直指大明朝最高統治者嘉靖帝。

幾番較量之後,嘉靖帝派出了內閣全部成員,會審海瑞,結果海瑞逮住趙貞吉不放,硬是把他扒了個精光,隨後開口:

“趙大人若不迴避,卑職將不再回答一字!”

萬般無奈之下,徐階聽從高拱的建議,還是向嘉靖帝請旨吧,那麼接下來嘉靖帝又該如何對付海瑞呢?

一、

前面我們也分析過,海瑞把嘉靖帝將在了那裡,導致皇上無法體面地下臺。那麼嘉靖帝就需要一個臺階下,但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臺階還必須得海瑞給提供。

在趙貞吉敗下陣來後,願意替嘉靖帝擋箭的大臣,再無一人,於是,嘉靖帝決定親自出馬,要好好會一會海瑞。

石姓太監首先出馬,一上來就告訴海瑞,皇上有旨,既可以站著回答,也可以坐著回答,不用跪著:

“你是個清官,這是皇上的原話!”

這句話是話裡有話,因為嘉靖帝搞不明白海瑞到底想幹什麼,他能想到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海瑞想要名。要名很容易,皇上直接就可以給你——你是個清官!

第二句話就是:

“皇上說,你想做比干,他卻不是紂王。”

皇上說這句話也是很鬼的,你海瑞是清官,這毋庸置疑,但朕也不是昏君啊,對不對?

海瑞彷彿心領神會的樣子,回答,我們是大明朝,不是商朝,哪裡來的比干和紂王啊。這句話讓石姓太監還是很欣慰的,以為海瑞明白了,於是告訴他,等到後面會審的時候,你知道怎麼回話嗎?

海瑞恢復了原樣:

“該回的便回。”

石姓太監有點火了,你海瑞怎麼這麼耿直,要尋死也沒有這麼個尋法啊,自己找死也就罷了,還得牽連很多人:

“我今天來,是來救你的!”

二、

這就是嘉靖帝想要的臺階,這個臺階就是:

“只要你在那些人面前認個錯,皇上便會放了你,也不會因你再牽連其他人。”

嘉靖帝的目的是維持權威,殺人誅心,最佳效果不是海瑞向皇上認錯,而是要他向眾臣認錯,以儆效尤。也就杜絕了再有人想學他的可能性,這樣才能把上諫事件的影響消除到最低。

但是單純地讓海瑞認錯,談何容易,但是強扭的瓜不甜啊,但是不管他是甜還是不甜,嘉靖帝這個瓜是扭定了。

海瑞認錯,皇上是有臺階下了,但是海瑞的臺階怎麼下?

分兩個方面,如果海瑞不認錯,那麼呂公公、黃公公、齊大柱、朱七、王用汲……等等這些人都得死:

“待會兒只要你認一句錯,所有的人都救了。”

也就是認錯的第一個好處,就是能救所有人,那麼認錯的第二個好處呢?

“你請了罪,皇上就不會給你降罪,還會破例將你調到國子監去……”

不僅如此,還會讓海瑞通過科舉考試,正兒八經中個進士,還能成就一段君臣佳話,畢竟海瑞目前還僅僅是一個舉人出身,這個誘惑還是相當大的。

嘉靖帝這一套拳打出來,也表明了他對海瑞的態度:

承認海瑞是清官,也就等於承認了他不可能被金錢收買,這次上諫也不是為了錢。出仕為官,無外乎幾種目的,要麼為了錢,中飽私囊,要麼為了名,光宗耀祖。海瑞是清官,自然不會為了錢,那麼他就是為了名了,既然為了名,那麼就給你名。

可是沒想到,海瑞還是拒絕了……

三、

海瑞回了幾句話:

首先他講了,自己不想牽連其他人,而且之前也說了,沒有受任何人指使,如果皇上非要牽連那些人,我也沒辦法啊。

其次,我海瑞也不是為名,只是希望皇上能按照聖人的話辦,也就是孟子說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最後,海瑞也不怕死,希望皇上多想想天下百姓,而不是我海瑞的個人問題。

這下子石姓太監傻眼了,這就是一個傻子啊,皇上連怎麼認錯都教給海瑞了,他就是不肯認錯啊,沒辦法,也只能請皇上親自出馬了。

很多人看不懂這一段,黑衣人跟海瑞講話,海瑞到底有沒有識破這個人是皇上?

其實識破了,海瑞雖然是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又不傻,來了一群太監,簇擁著個黑衣人,衣服還看不出官銜。整個大明朝裡面穿袍子,外面套棉布大衫的只有嘉靖帝,雖然海瑞沒見過皇上,但官場上混得久了,不會不清楚皇上的穿著喜好,畢竟宮裡的小太監都清楚。

再有能隨便進出詔獄的,還不穿官服,指定是皇族,裕王這個時候避嫌還來不及呢,哪裡敢跟著石姓太監一前一後見海瑞?

更重要的是黑衣人進到詔獄是坐著的,是被抬進來的,要知道到這裡面來的人,要麼走進來,要麼躺著被抬進來,這樣明目張膽坐著進來,頭一個。

當然,嘉靖帝的一句話也暴露了他的身份,當海瑞不肯駁斥他的話時,他逼著海瑞說話,海瑞不說,他急了:

“好大的學問,有旨意,你必須回駁。”

試問哪個官員領了旨意來問話,不先說旨意的,而是趕到興頭上,直接甩出一個旨意?海瑞不傻,自然明白身邊的人就是嘉靖帝,所以,他的回話都是裝傻賣楞,故意說給嘉靖帝聽的。

四、

海瑞還是太猛了,一番批判之後,硬是把嘉靖帝的鼻血給噴出來了,臨走了嘉靖帝留下一句話:

“朕送你八個字:‘無父無君,棄國棄家’!”

那麼嘉靖帝這句話說的對不對呢?

1、無父,對應的前面海瑞提到的,自己四歲喪父,是母親撫養長大。嘉靖帝說他無父,一方面指他沒有父親,另一方面也暗指,他沒有受到正統的教育,缺乏父親的管教。

但是這樣說其實對海瑞是一種打擊,雖說他無父,但是海母對海瑞的教育一刻都沒有放鬆。實際上劇情前面有專門的伏筆,就是海母跟海瑞討論《孝經·諫諍章》的時候,這個之前講過,不提。

2、無君,嘉靖帝的意思很明確,海瑞的眼中根本沒有他這個君父,別的臣子都想方設法挪錢替君父解決住所問題。就海瑞噁心人,上了一份什麼《治安疏》,說著“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這就是無君。而且什麼“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明顯把皇上排到了最後,眼中無君。

但實際上海瑞並不這樣理解,前面的《孝經·諫諍章》就提到了,君父有過錯,作為臣子就得上諫。而海瑞恰恰是做了臣子該做的事,怎麼反而成了眼中無君呢?

如果非要理解成“無君”,那麼君是對於臣而言的,由於“君”不像“君”,這才有了海瑞的貌似進諫,反而成了嘉靖帝眼中的“臣”不像“臣”。

3、棄國,嘉靖帝所謂的棄國,實際上是指海瑞不顧大體,為了自己的私慾,耽誤了國家大事。比如在浙江,他跟千戶鬥,跟鄭泌昌、何茂才鬥,跟胡宗憲鬥,跟趙貞吉鬥。胡宗憲顧全大局,沒有背叛嚴黨,沒有落井下石,急流勇退,這是為國。趙貞吉左右逢源,委曲求全,在不觸動國體的前提下,成功解決了浙江貪汙案,這叫老成謀國。

唯獨你海瑞,眼中容不得沙子,不顧全大局,明明抗倭是重中之重,卻還是去激怒胡宗憲;明明不到倒嚴的時候,偏偏要在浙江攪個天翻地覆,一份供詞相當為難嘉靖帝;明明可以好好當京官,偏一進京就跑到六必居噁心了一把皇上,這不就是棄國家利益於不顧嘛,就是棄國。

但是,嘉靖帝所謂的“國”明顯地跟自己劃了等號,實際上,嘉靖帝並不是整個國家,也代表不了整個大明朝。而海瑞直指大明朝的弊端,希望皇上能為江山社稷,能為大明百姓,天下蒼生做主,能說他是棄國嗎?

4、棄家,這兩個字最好理解,嘉靖帝提出來為了他的家人,為了他的朋友不受牽連,希望他能主動認錯。可是海瑞自己的棺材都準備好了,死不悔改,這完全就是不顧家的表現,畢竟家中還有老母,還有妻子,以及妻子肚子裡的孩子。

書中記載:

“據廣東巡撫奏報。海瑞的母親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準備渡海,回海南瓊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產期,是難產。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規制,不能給她派郎中。海妻在驛站三天,胎兒生不下來,母子,都未能保住。”

當然,這也算是嘉靖帝的神預言吧,而且被他言中了,海瑞最後確實落得了棄家的結局。

但是,關於“家”的概念,兩者理解也有不同,舍小家顧大家,海瑞之所以在這個時候上諫,完全是受了大興縣賑災的影響。天下還有那麼多的小家等著被拯救,自己義不容辭,當然,這也是他自己想當然。

畢竟海瑞上這道疏,就兩個目的:

“我海瑞上這道疏,只為了兩條: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蒼生。”

一是為大明朝的國祚延續,二是為大明朝的子民安康!

所以,嘉靖帝說海瑞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既正確,又不正確,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嘉靖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對於海瑞不要命的上《治安疏》,嘉靖的第一反應便是“有預謀、有人指使”。其實這也正常,因為在這之前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嘉靖利用陳洪鞭打了百官。可以說沒了嚴嵩,嘉靖和大明官員的關係是非常緊張的。正好現在又是龍駕喬遷的時候,突然有這麼一個官員,跑出來上了這麼一道奏疏。這樣大逆不道的奏疏居然能直接到他治理。無論是誰,都不會相信這僅僅是海瑞的個人行為。嘉靖由於長期服用丹藥,身體狀況並不好。更何況他年紀已經大了,時間也不多了,所以他自然擔心有人會鼓動裕王逼宮篡位。呂芳就是他和裕王走得太近,使得嘉靖非常不滿。海瑞去淳安當知縣,是裕王府裡面的譚綸舉薦的。海瑞在浙江官場上和嚴党進行廝殺也是有裕王的人背後支持。所以無論是嘉靖,還是其他人,都會默認海瑞是裕王的人。所以說嘉靖擔心海瑞上疏是受裕王指使,目的是逼嘉靖退位,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這裡就不得不佩服海瑞,他的時間把握是相當之好。他掐好時間,在最後的時候把“賀表”封好,交給趙貞吉。這樣由於時間緊急,內閣的官員和司禮監的太監來不及拆開檢查,這樣他的奏疏就能夠直接到達嘉靖的手裡。特別是嘉靖身邊的陳洪趁機煽風點火,更是使得事態更加嚴重。不過隨後無論是趙貞吉、還是徐階、裕王,能盡力使得嘉靖明白,這完全是海瑞一個人的意思,並不是文武百官逼嘉靖退位。嘉靖冷靜下來以後,其實他也弄明白了海瑞上奏疏和他人無關。所以這件事情的關鍵便是要讓嘉靖明白,海瑞不是為了逼宮才上奏疏的,他背後沒人!不過,嘉靖也是個要面子的人,哪怕知道自己錯了,也不願意承認。特別是嘉靖親自審問了海瑞以後,其實他內心是有觸動的。他也明白海瑞是個忠臣,所以他特意派和海瑞關係很好的齊大柱去看管海瑞。嘉靖不想殺海瑞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嘉靖當時氣急了,他直接把海瑞關起來了。假如他直接殺了海瑞,會揹負罵名。以明朝社會的風氣,海瑞如果真的死了,恐怕會被天下讀書人視為榜樣。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裕王這些人想保住海瑞。因為裕王覺得像海瑞這樣的人,日後是有大用處的。嘉靖皇帝其實也發現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說海瑞是大明朝的利劍,能夠在裕王將來改革的時候發揮大的作用。不過嘉靖也沒有放過海瑞,他只是不殺海瑞罷了。直接放肯定是不行的,這不是打了他老人家的臉嗎?他把海瑞一直關著,等他去世以後,裕王登基了,海瑞就重獲自由了。




楊哥sy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道疏,矛頭直指大明朝最高統治者嘉靖帝。

幾番較量之後,嘉靖帝派出了內閣全部成員,會審海瑞,結果海瑞逮住趙貞吉不放,硬是把他扒了個精光,隨後開口:

“趙大人若不迴避,卑職將不再回答一字!”

萬般無奈之下,徐階聽從高拱的建議,還是向嘉靖帝請旨吧,那麼接下來嘉靖帝又該如何對付海瑞呢?

一、

前面我們也分析過,海瑞把嘉靖帝將在了那裡,導致皇上無法體面地下臺。那麼嘉靖帝就需要一個臺階下,但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臺階還必須得海瑞給提供。在趙貞吉敗下陣來後,願意替嘉靖帝擋箭的大臣,再無一人,於是,嘉靖帝決定親自出馬,要好好會一會海瑞。石姓太監首先出馬,一上來就告訴海瑞,皇上有旨,既可以站著回答,也可以坐著回答,不用跪著:“你是個清官,這是皇上的原話!”這句話是話裡有話,因為嘉靖帝搞不明白海瑞到底想幹什麼,他能想到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海瑞想要名。要名很容易,皇上直接就可以給你——你是個清官!

第二句話就是:

“皇上說,你想做比干,他卻不是紂王。”

皇上說這句話也是很鬼的,你海瑞是清官,這毋庸置疑,但朕也不是昏君啊,對不對?

海瑞彷彿心領神會的樣子,回答,我們是大明朝,不是商朝,哪裡來的比干和紂王啊。這句話讓石姓太監還是很欣慰的,以為海瑞明白了,於是告訴他,等到後面會審的時候,你知道怎麼回話嗎?

海瑞恢復了原樣:

“該回的便回。”

石姓太監有點火了,你海瑞怎麼這麼耿直,要尋死也沒有這麼個尋法啊,自己找死也就罷了,還得牽連很多人:

“我今天來,是來救你的!”

二、

這就是嘉靖帝想要的臺階,這個臺階就是:

“只要你在那些人面前認個錯,皇上便會放了你,也不會因你再牽連其他人。”

嘉靖帝的目的是維持權威,殺人誅心,最佳效果不是海瑞向皇上認錯,而是要他向眾臣認錯,以儆效尤。也就杜絕了再有人想學他的可能性,這樣才能把上諫事件的影響消除到最低。但是單純地讓海瑞認錯,談何容易,但是強扭的瓜不甜啊,但是不管他是甜還是不甜,嘉靖帝這個瓜是扭定了。海瑞認錯,皇上是有臺階下了,但是海瑞的臺階怎麼下?分兩個方面,如果海瑞不認錯,那麼呂公公、黃公公、齊大柱、朱七、王用汲……等等這些人都得死:“待會兒只要你認一句錯,所有的人都救了。”也就是認錯的第一個好處,就是能救所有人,那麼認錯的第二個好處呢?“你請了罪,皇上就不會給你降罪,還會破例將你調到國子監去……”

不僅如此,還會讓海瑞通過科舉考試,正兒八經中個進士,還能成就一段君臣佳話,畢竟海瑞目前還僅僅是一個舉人出身,這個誘惑還是相當大的。嘉靖帝這一套拳打出來,也表明了他對海瑞的態度:承認海瑞是清官,也就等於承認了他不可能被金錢收買,這次上諫也不是為了錢。出仕為官,無外乎幾種目的,要麼為了錢,中飽私囊,要麼為了名,光宗耀祖。海瑞是清官,自然不會為了錢,那麼他就是為了名了,既然為了名,那麼就給你名。

可是沒想到,海瑞還是拒絕了……

三、

海瑞回了幾句話:

首先他講了,自己不想牽連其他人,而且之前也說了,沒有受任何人指使,如果皇上非要牽連那些人,我也沒辦法啊。

其次,我海瑞也不是為名,只是希望皇上能按照聖人的話辦,也就是孟子說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最後,海瑞也不怕死,希望皇上多想想天下百姓,而不是我海瑞的個人問題。

這下子石姓太監傻眼了,這就是一個傻子啊,皇上連怎麼認錯都教給海瑞了,他就是不肯認錯啊,沒辦法,也只能請皇上親自出馬了。

很多人看不懂這一段,黑衣人跟海瑞講話,海瑞到底有沒有識破這個人是皇上?

其實識破了,海瑞雖然是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又不傻,來了一群太監,簇擁著個黑衣人,衣服還看不出官銜。整個大明朝裡面穿袍子,外面套棉布大衫的只有嘉靖帝,雖然海瑞沒見過皇上,但官場上混得久了,不會不清楚皇上的穿著喜好,畢竟宮裡的小太監都清楚。再有能隨便進出詔獄的,還不穿官服,指定是皇族,裕王這個時候避嫌還來不及呢,哪裡敢跟著石姓太監一前一後見海瑞?更重要的是黑衣人進到詔獄是坐著的,是被抬進來的,要知道到這裡面來的人,要麼走進來,要麼躺著被抬進來,這樣明目張膽坐著進來,頭一個。當然,嘉靖帝的一句話也暴露了他的身份,當海瑞不肯駁斥他的話時,他逼著海瑞說話,海瑞不說,他急了:“好大的學問,有旨意,你必須回駁。”試問哪個官員領了旨意來問話,不先說旨意的,而是趕到興頭上,直接甩出一個旨意?海瑞不傻,自然明白身邊的人就是嘉靖帝,所以,他的回話都是裝傻賣楞,故意說給嘉靖帝聽的。

四、海瑞還是太猛了,一番批判之後,硬是把嘉靖帝的鼻血給噴出來了,臨走了嘉靖帝留下一句話:“朕送你八個字:‘無父無君,棄國棄家’!”那麼嘉靖帝這句話說的對不對呢?

1、無父,對應的前面海瑞提到的,自己四歲喪父,是母親撫養長大。嘉靖帝說他無父,一方面指他沒有父親,另一方面也暗指,他沒有受到正統的教育,缺乏父親的管教。但是這樣說其實對海瑞是一種打擊,雖說他無父,但是海母對海瑞的教育一刻都沒有放鬆。實際上劇情前面有專門的伏筆,就是海母跟海瑞討論《孝經·諫諍章》的時候,這個之前講過,不提。

2、無君,嘉靖帝的意思很明確,海瑞的眼中根本沒有他這個君父,別的臣子都想方設法挪錢替君父解決住所問題。就海瑞噁心人,上了一份什麼《治安疏》,說著“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這就是無君。而且什麼“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明顯把皇上排到了最後,眼中無君。但實際上海瑞並不這樣理解,前面的《孝經·諫諍章》就提到了,君父有過錯,作為臣子就得上諫。而海瑞恰恰是做了臣子該做的事,怎麼反而成了眼中無君呢?如果非要理解成“無君”,那麼君是對於臣而言的,由於“君”不像“君”,這才有了海瑞的貌似進諫,反而成了嘉靖帝眼中的“臣”不像“臣”。

3、棄國,嘉靖帝所謂的棄國,實際上是指海瑞不顧大體,為了自己的私慾,耽誤了國家大事。比如在浙江,他跟千戶鬥,跟鄭泌昌、何茂才鬥,跟胡宗憲鬥,跟趙貞吉鬥。胡宗憲顧全大局,沒有背叛嚴黨,沒有落井下石,急流勇退,這是為國。趙貞吉左右逢源,委曲求全,在不觸動國體的前提下,成功解決了浙江貪汙案,這叫老成謀國。唯獨你海瑞,眼中容不得沙子,不顧全大局,明明抗倭是重中之重,卻還是去激怒胡宗憲;明明不到倒嚴的時候,偏偏要在浙江攪個天翻地覆,一份供詞相當為難嘉靖帝;明明可以好好當京官,偏一進京就跑到六必居噁心了一把皇上,這不就是棄國家利益於不顧嘛,就是棄國。但是,嘉靖帝所謂的“國”明顯地跟自己劃了等號,實際上,嘉靖帝並不是整個國家,也代表不了整個大明朝。而海瑞直指大明朝的弊端,希望皇上能為江山社稷,能為大明百姓,天下蒼生做主,能說他是棄國嗎?

4、棄家,這兩個字最好理解,嘉靖帝提出來為了他的家人,為了他的朋友不受牽連,希望他能主動認錯。可是海瑞自己的棺材都準備好了,死不悔改,這完全就是不顧家的表現,畢竟家中還有老母,還有妻子,以及妻子肚子裡的孩子。

書中記載:

“據廣東巡撫奏報。海瑞的母親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準備渡海,回海南瓊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產期,是難產。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規制,不能給她派郎中。海妻在驛站三天,胎兒生不下來,母子,都未能保住。”

當然,這也算是嘉靖帝的神預言吧,而且被他言中了,海瑞最後確實落得了棄家的結局。

但是,關於“家”的概念,兩者理解也有不同,舍小家顧大家,海瑞之所以在這個時候上諫,完全是受了大興縣賑災的影響。天下還有那麼多的小家等著被拯救,自己義不容辭,當然,這也是他自己想當然。

畢竟海瑞上這道疏,就兩個目的:

“我海瑞上這道疏,只為了兩條: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蒼生。”

一是為大明朝的國祚延續,二是為大明朝的子民安康!

所以,嘉靖帝說海瑞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既正確,又不正確,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帥氣之逼人太甚


嘉靖以藩王入繼大統,聰明,大禮儀搞快楊廷和,一步步向太祖學習,改革,搞了十年,明為啥堅持那麼久?嘉靖,萬曆都幹過改革,但限於時代,無法跳出來,國家越來越差,嘉靖自認為自己沒錯,海瑞也不認為自己有錯,要維護皇權久就只能海瑞錯,但海瑞是清官,自身沒有瑕疵,內閣那群人哪個內問題?文官要名,不願意背鍋,事情要解決,就只能嘉靖上了,嘉靖後期,南平倭寇,北邊也穩定了,不要臉點都可以吹盛世了,海瑞一下就撮破了氣球,都對他不爽,不能殺,不能關,不能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