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鄧艾就憑那麼一點兵力就可以滅掉蜀國?

鈺眀


鄧艾的偷渡陰平小道的作戰,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突襲作戰,也是魏國滅亡蜀國的關鍵一戰。此戰鄧艾所部偷渡偷渡陰平,從涪城走左儋道進攻綿竹,最終滅亡了蜀國。從表面上看是鄧艾所部滅掉了蜀國,其實並不是如此,這個說法嚴重忽略了鍾會領導的十多萬魏軍的作用。


公元263年八月,獨攬曹魏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大舉伐蜀,這一次滅蜀之戰,魏軍集結了三路人馬:鄧艾率兵三萬人牽制住在沓中屯田的蜀軍主力、諸葛緒率三萬餘人切斷蜀軍的退路、主帥鍾會則率主力十餘萬人,趁蜀軍主力被牽制的機會,攻漢中然後直取成都。

魏軍的軍事部署可以說是十分成功的。在戰爭的初期,鄧艾和諸葛緒有效的牽制了姜維的蜀軍主力,使得鍾會大軍可以迅速的攻下空虛的漢中。蜀國在得知魏軍大舉入侵的消息後,立馬做出來相應的對策,派遣廖化、張翼等北上支援姜維。姜維憑藉其精湛的戰術也迅速的擺脫了鄧艾和諸葛緒的追擊,在漢中已經失守的情況下,只能集結其所以軍隊防守險峻的劍閣,暫時的穩定了前線的形勢。

魏軍尾隨著姜維,主力雲集於劍閣,但是由於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魏軍鍾會無法攻下,又由於運糧的困難導致魏軍軍糧不濟,主帥鍾會此時已經萌生了退意。蜀軍其實此時已經距離勝利很近了,在堅守一段時間魏軍就有可能因斷糧而退兵。但是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最終使這次伐蜀之戰,以魏軍的勝利而告終,蜀國在軍隊主力並沒有徹底喪失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



鄧艾在偷渡陰平時,是要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因此他是不可能帶領太多軍隊的,就是這麼少的軍隊最終滅掉了蜀國,鄧艾除了這個計策十分優秀外,還有什麼原因呢?。鄧艾之所以能夠最終成功靠的是兩點:一是鍾會的十多萬大軍在劍閣與姜維帶領的蜀軍主力相對峙,而無法抽出力量來加強成都的防守力量。二是蜀漢後方君臣太過於膽怯懦弱,抵抗的決心和意識都很缺乏。


浮沉的歷史


三國時期,曹魏大將鄧艾走陰平小道出奇制勝,用了數千人馬就降伏了蜀漢,完成了鍾會十萬大軍都沒有完成的任務,難道蜀漢真的是紙糊的嗎?

鄧艾劇照

第一、派系鬥爭,蜀漢人心浮動

其實,當時蜀漢的情況和紙糊的還真差不多,整個蜀漢帝國,只有姜維在為劉阿斗賣命。諾大的帝國,人心浮動。在劉備入川建立蜀漢時,劉備集團分成兩大派,一為中原派,其中包括諸葛亮,關羽張飛,馬良,魏延等等,一方為西川派,以法正李嚴為代表。

雖然劉備打仗不行,但是在朝堂上搞平衡,他是一個高手,把這兩方面人才安排的妥妥當當。尤其是西川派的當地人士,在朝堂上,很有影響力。所以在當時西川人士,對於劉備這個外來政權有一定的歸屬感,所以劉備集團在整個西川是很有群眾基礎的。

然而,這一切都隨著諸葛亮的掌權而發生變化。諸葛亮作為中原派的老大,自然在用人方面傾向於自己派系的朋友,這也能解釋了他為什麼不顧劉備的再三勸說,而堅持在街亭使用馬良的小弟馬謖了。

其實就是為了自己的派系的人謀福利,賺功勞。而西川派的帶頭大哥李嚴,雖然同為顧命大臣,但是在諸葛亮的強勢之下,被迫靠邊站,最後甚至還斷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整個西川派的人物,在諸葛亮執政期間,沒有得到重用,反而是逐漸淡出的權力中心。

直到諸葛亮去世後,中原派人才的凋零,才逐漸進入了朝堂,由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的上升空間被關閉,這使得這些西川豪強大族們,對於蜀漢帝國產生了強烈的離心性。對於由諸葛亮主導的這個外來政權,認可度大幅降低。

所以等到鄧艾軍馬出現在成都,這些官員立即製造輿論,鼓吹慫恿劉阿斗投降。而在前線拼死抵抗鍾會的姜維恰恰就不是本地人,他屬於投效蜀漢的中原派人士!

第二、在於蜀漢國力的衰弱

劉備奪取漢中,關羽發動荊州戰役,水淹七軍之後,許昌震動,這個時候的劉備集團實力達到了鼎峰。但是,隨著大意失荊州,以及隨後的夷陵之戰。一方面蜀漢帝國實力大損,另一方面失去了南北對進夾攻曹魏的荊州跳板,整個國家只能龜縮在蜀中,國力恢復緩慢。

而且,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耗盡了蜀漢帝國最後的能量,損失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一個90萬人口的國家,常年維持著一隻人數不下十萬的軍隊,這將給財政帶來多大的困境?

所以,蜀漢帝國的綜合國力,在那時已經非常差了,作為首都的成都也只有諸葛瞻率領的一支精兵而已,在陰平小道的盡頭,那支防備敵人偷襲的軍隊也因故被裁撤了。鄧艾所需要做的,就是擊敗諸葛瞻,踹開橫在成都面前的一道木柵欄而已。

總結

鄧艾的軍隊,出其不意的走陰平道,恰巧避開了主張死戰的中原派姜維,利用蜀漢國力的空虛,劍指成都,成就大功業,有僥倖,也有必然!


歷史評說


怎麼說呢,鄧艾運氣太好+劉禪阿斗太蠢


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進攻蜀國:徵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陰平道是通往成都的,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李白《蜀道難》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是沒有道理的,鄧艾率軍偷渡陰平,屬於奇兵,蜀國也沒有人想到鄧艾會從這條路走。

陰平過後面對的就是涪城,而此時的鄧艾軍隊,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只要涪城守將是個正常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都可以團滅鄧艾。結果,涪城守將馬邈看到鄧艾“神兵天降”居然直接投降了!這簡直是天助鄧艾。於是他借涪城修養生息,準備面對下一個對手:諸葛瞻。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得知鄧艾來襲的消息,就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黃崇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但諸葛瞻猶豫不決,錯失良機。黃崇因為諸葛瞻不接受自己的意見大哭。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但沒有好好利用地形,以逸待勞,反而主動出擊,結果被鄧艾打敗,諸葛瞻父子兵敗自殺。雖然智商堪憂,但可敬滿門忠烈。

接連攻克了涪城和綿竹,成都完全暴露在魏軍面前。其實,鄧艾只是孤軍深入,雖然打到成都,但沒有援兵和補給,而成都城內尚有十萬士兵,只要阿斗能夠堅持防守,等到姜維率軍來救,還來得及。然而後主阿斗一聽說魏軍兵臨城,見狀開城投降,至此蜀漢滅亡。

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滅蜀之戰確實是中國軍事史上一個著名戰役。但能取得成功,除了鄧艾的奇謀外,蜀漢自己不爭氣也是一個原因。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侵立刪,謝謝合作!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希望給在下點一個贊,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山居不記年”,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山居不記年


1、鄧艾出奇兵,從小道翻越秦巴山區,突然出現在成都平原上。

2、劉禪寵信奸佞小人,蜀國政治昏暗,武備鬆懈。

3、蜀國能戰之軍由姜維統率,姜維怕奸臣陷害,率軍在沓中駐防,但當姜維得到魏軍入侵的消息時,已來不及回防。


跪射俑


三國魏、蜀、吳中,最先滅亡的便是國力最為弱小的蜀漢。不過,蜀漢的滅亡是非常帶有偶然性的。在魏國伐蜀大軍難以前進的關頭,鄧艾另闢蹊徑,從滿是懸崖峭壁的陰平道偷渡,來到了成都平原腹地,隨後直取蜀漢的都城成都,劉禪開城投降。

那麼,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道是現在的哪裡?它的地勢到底有多險要呢?

魏景元四年(263),鍾會領十幾萬軍隊,鄧艾、諸葛緒各領三萬餘人,共計約二十萬大軍殺向蜀漢,但鄧艾的主力部隊在摧枯拉朽般攻下了許多城池後,被姜維阻擋於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的劍閣,無法前進。

於是,鄧艾向主將鍾會上書道:"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建議,直接從陰平的小徑繞道到劍閣西部百里處,那裡離成都大約三百多里,可以派遣奇兵直接闖進蜀漢的腹地。作為主將的鐘會雖然覺得這一計謀實現機會非常渺茫,但反正不會傷害他手下的主力軍隊,何況,鄧艾要是在這一行動中喪命,對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