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三評“減負”:爭議再多,也不能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

澎湃三評“減負”:爭議再多,也不能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

評論君說

圍繞“減負”的爭議,多是實操層面的挫折,是方式方法的問題,而不是價值觀、方向、路徑的問題。將“減負”妖魔化,拿家長的質疑作應試教育合理性的證據,是因噎廢食。

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烏魯木齊市第133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朗誦語文課文。中新網 資料圖

一評:減負爭議再多,也不能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

“減負”話題最近屢上熱搜。南京市教育局的公開回應,還沒讓《南京家長已瘋》引發的熱議完全平息,浙江發佈的中小學生“減負33條”又掀起了討論新熱度。在眾說紛紜中,出現了一些否定減負、為應試教育辯護的聲音。

比如,連雲港一區教育局局長兩年前的講話,就被重新翻了出來。在素質教育的改革前提下,這篇講話可以說相當大膽,比如主題就直言不諱,“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核心觀點則強調,在當前的高考體制下抓應試教育沒錯,用分數說話,也是最公平的選才方式。

該教育局長的觀點擊中了某種真相。現實中,一遍批應試教育,一邊大搞題海戰術、填鴨式教學衝擊高考的現象,的確相當普遍。作為基層教育系統的工作者,他當然很清楚這種局面。此次減負招來一些反對聲音,同樣說明離開高考來否定唯分數論,到底有多麼困難。

但即便如此,應試教育頂多只能用“存在即合理”概括。注意,這裡的“合理”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事實判斷。說得直白點,就是有它存在的原因——在高考的大框架之下,暫時沒有替代性的選才路徑,應試教育是一種相對不壞的選擇。尤其對底層來說,他們負擔不起素質教育的成本,也承擔不了試錯風險。

但是,承認應試教育的客觀存在,不等於承認它的價值合理性;認可高考體制的公平性,也不等於應該抱守殘缺,放棄尋找更優的替代模式。教育要取得更大的進步,就得用更現代、更科學的理念來進行改革。

比如,以前高考就是唯一錄取通道,現在大學的自主招生在逐漸增加,選才更多元;以前高考都是文理分科,現在很多地方採取了“3+1+2”模式,讓學生結合興趣自主選擇。有意思的是,連雲港這位局長也提到,當地的教學方法在不斷改進,比如每堂課預留一定時間,進行互動和啟發式教學,這不就是多年來一直堅持素質教育改革方向的結果嗎?

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當然很難一蹴而就,它只能是循序漸進式的。近期以來圍繞“減負”話題的爭議,更多是實操層面的挫折,是方式、方法的問題,而不是價值觀、方向、路徑的問題。將“減負”妖魔化、汙名化,甚至拿家長的質疑,當作應試教育合理性的證據,那才是因噎廢食。

批評應試教育成了政治正確,不是壞事。別說教育,任何領域的改革都是困難和阻力重重的,稍不留神就會造成思想上的反彈。近期出現的一些為應試教育辯護的聲音,正是很好地體現。對這些違背改革方向的舊觀念,必須得高度警覺。

不管怎麼說,如果抱著“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的觀點,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一定會慢很多,乃至反覆。要想教育更公平,更能激發學生潛能,就得堅決捍衛好不容易得來的改革共識。

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二評:“減負”不能簡單化,但更沒必要妖魔化

近日,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刷屏,引發熱議。在文中,作者控訴南京正在推進的減負政策的效果,並稱:“也許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活潑靈動、熱愛生活、輕鬆愉悅、心智健康的學渣”“南京家長在快樂與痛苦的交織中,終於瘋了”。

對此,南京市教育局公開回應:合教學規律的作業、考試、教育評價應繼續堅持,要規範執行上級要求,防止和糾正執行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現象,持續推進規範化辦學。

顯然,公眾關於南京減負的討論,給了教育部門很大壓力。綜合目前信息看,南京在執行減負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簡單化和粗暴化的問題,這一點必須糾正。減負的大方向固然沒錯,但也要講究方法,要循序漸進,做好與家長的溝通解釋,而不能無視反對聲音,一意孤行。

“減負”簡單化,固然不足取,但對此,更沒必要妖魔化。可以看到,關於南京減負的討論,許多觀點都有些情緒化,片面化。以《南京家長已瘋》那篇網文為例,文中說,減負讓孩子“成為一個活潑靈動、熱愛生活、輕鬆愉悅、心智健康的學渣”。且不說這樣的描述是不是事實,是不是以偏概全。活潑靈動、熱愛生活、輕鬆愉悅、心智健康,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不正是教育應當追求的第一位的目標嗎?這樣的目標,比起分數要重要得多。

更值得警惕的是,藉南京減負的討論,出現了一種為應試教育辯護的思潮。例如,有人說,詆譭應試教育之人,不是蠢就是壞!有人說:所有鼓吹快樂教育的都是為了讓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毫無疑問,這樣的討論已經跑偏。應試教育本身其實是一種反教育,其危害毋庸諱言,改革應試教育,有什麼質疑的?許多家長站在自己主觀的角度,把減負駁得一無是處,但是這些家長未必真的理解教育,理解孩子的感受。至於把改革應試教育和教育公平對立起來,更是無稽之談,教育不公,要害其實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在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家長對於減負的焦慮,更多出於一種競爭焦慮——在整體應試教育體制不變,絕大部分地區都在堅持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個別地方的“減負”可能讓自己孩子吃虧,在激烈競爭中落於下風。這種焦慮不能被漠視,打破應試教育的軍備競賽,不能靠個別地方單兵突進,在省一級乃至國家層面,必須有統籌安排,如此才能化解“減負”阻力,形成最廣泛的社會共識。

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三評:減負政策好不好,關鍵在有沒有實操性

近日,浙江出臺中小學生減負徵求意見稿,規定小學生到晚上9點、初中生到晚上10點還未能完成家庭作業的,經家長簽字確認後,可以拒絕完成剩餘的作業,教師不得對有此類行為的學生進行懲戒。

不久前,一篇題為“南京家長已瘋”的自媒體文章也在朋友圈刷屏。文中提到,“減負宣傳了這麼多年,沒見學生負擔變輕了,素質提高了,倒是覺得家長各方面素質高了不少,挑選補習班的素質增強了,自己輔導功課的素質也提升了。”

只要提及教育減負的話題,每位家長都覺得有一肚子苦水要倒。正所謂,不養兒不知補習累,不生娃不知作業多。身邊一位同事吐槽說,孩子小升初以後,小學群裡的家長們終於敢“暢所欲言”,紛紛吐槽,上初中後,孩子普遍夜裡十一點以後才能睡覺,六點多就要起床,作業都寫不完,普遍睡眠不足,節假日還有補課“大禮包”等著他們……

最心疼孩子的肯定還是家長,可面對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又有哪位家長心甘情願看著孩子變“學渣”。朋友圈看到一則教育培訓機構的廣告,可謂戳中家長心中痛點,“您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

涉及教育減負問題,實話雖然聽起來尖銳,卻反映了社會普遍存在的困惑——“今天你鬧著減負,明天升學考試會為了你而降低難度嗎?還是高考會因為看你快樂而特招你?”如果這樣的問題,只能得出無解的答案,那減負二字就不免淪為一紙空談。

王陽明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出臺各種教育減負政策,從學校教育教學、規範考試評價、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規範中小學校招生、規範校外培訓和進入中小學校的競賽與活動管理、落實家庭教育責任等方面,全方位想給孩子們肩上的小書包減減重,初衷是好的,或許也能在一定時期內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是,從政策實操層面來看,會不會出現校內損失校外補、教育減負變成了給家長“加磅”的情況呢?不妨結合浙江中小學減負徵求意見稿的規定來分析一下,以最受關注的作業到點寫不完,家長簽字可拒絕完成為例。這一規定就有點“想得美”的意味,試問哪個家長能給孩子籤這個字?明日復明日,作業何其多。不完成作業的後果,在意的並不是老師,真為此懲戒學生的老師更是少之又少,真正焦慮的還是家長。

如果減負政策出臺不夠合理,不具備實操性,反而會造成社會整體教育成本的增加,甚至讓家校關係進一步失衡,這種政策猛藥還是少下為妙。

說到底,成才之路千千萬,孩子只有在寓教於樂、健康快樂的教育環境下成長,才能成為人格健全、身體強健的可造之材。教育減負如何減得更為科學合理,不僅要問家長、問學校、問政策,更應該問問孩子的感受。總之,如何不讓減負異化為孩子的負擔,這是所有人都應重視的問題。

※ 作者|熊志 於平 白晶晶 編輯|甘瓊芳 程仕才 李勤餘

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新聞評論,盡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