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评论君说

围绕“减负”的争议,多是实操层面的挫折,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价值观、方向、路径的问题。将“减负”妖魔化,拿家长的质疑作应试教育合理性的证据,是因噎废食。

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乌鲁木齐市第133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朗诵语文课文。中新网 资料图

一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减负”话题最近屡上热搜。南京市教育局的公开回应,还没让《南京家长已疯》引发的热议完全平息,浙江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33条”又掀起了讨论新热度。在众说纷纭中,出现了一些否定减负、为应试教育辩护的声音。

比如,连云港一区教育局局长两年前的讲话,就被重新翻了出来。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前提下,这篇讲话可以说相当大胆,比如主题就直言不讳,“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核心观点则强调,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抓应试教育没错,用分数说话,也是最公平的选才方式。

该教育局长的观点击中了某种真相。现实中,一遍批应试教育,一边大搞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冲击高考的现象,的确相当普遍。作为基层教育系统的工作者,他当然很清楚这种局面。此次减负招来一些反对声音,同样说明离开高考来否定唯分数论,到底有多么困难。

但即便如此,应试教育顶多只能用“存在即合理”概括。注意,这里的“合理”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说得直白点,就是有它存在的原因——在高考的大框架之下,暂时没有替代性的选才路径,应试教育是一种相对不坏的选择。尤其对底层来说,他们负担不起素质教育的成本,也承担不了试错风险。

但是,承认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不等于承认它的价值合理性;认可高考体制的公平性,也不等于应该抱守残缺,放弃寻找更优的替代模式。教育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得用更现代、更科学的理念来进行改革。

比如,以前高考就是唯一录取通道,现在大学的自主招生在逐渐增加,选才更多元;以前高考都是文理分科,现在很多地方采取了“3+1+2”模式,让学生结合兴趣自主选择。有意思的是,连云港这位局长也提到,当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比如每堂课预留一定时间,进行互动和启发式教学,这不就是多年来一直坚持素质教育改革方向的结果吗?

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当然很难一蹴而就,它只能是循序渐进式的。近期以来围绕“减负”话题的争议,更多是实操层面的挫折,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价值观、方向、路径的问题。将“减负”妖魔化、污名化,甚至拿家长的质疑,当作应试教育合理性的证据,那才是因噎废食。

批评应试教育成了政治正确,不是坏事。别说教育,任何领域的改革都是困难和阻力重重的,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思想上的反弹。近期出现的一些为应试教育辩护的声音,正是很好地体现。对这些违背改革方向的旧观念,必须得高度警觉。

不管怎么说,如果抱着“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的观点,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一定会慢很多,乃至反复。要想教育更公平,更能激发学生潜能,就得坚决捍卫好不容易得来的改革共识。

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二评:“减负”不能简单化,但更没必要妖魔化

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屏,引发热议。在文中,作者控诉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并称:“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

对此,南京市教育局公开回应:合教学规律的作业、考试、教育评价应继续坚持,要规范执行上级要求,防止和纠正执行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现象,持续推进规范化办学。

显然,公众关于南京减负的讨论,给了教育部门很大压力。综合目前信息看,南京在执行减负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简单化和粗暴化的问题,这一点必须纠正。减负的大方向固然没错,但也要讲究方法,要循序渐进,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解释,而不能无视反对声音,一意孤行。

“减负”简单化,固然不足取,但对此,更没必要妖魔化。可以看到,关于南京减负的讨论,许多观点都有些情绪化,片面化。以《南京家长已疯》那篇网文为例,文中说,减负让孩子“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且不说这样的描述是不是事实,是不是以偏概全。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不正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第一位的目标吗?这样的目标,比起分数要重要得多。

更值得警惕的是,藉南京减负的讨论,出现了一种为应试教育辩护的思潮。例如,有人说,诋毁应试教育之人,不是蠢就是坏!有人说:所有鼓吹快乐教育的都是为了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毫无疑问,这样的讨论已经跑偏。应试教育本身其实是一种反教育,其危害毋庸讳言,改革应试教育,有什么质疑的?许多家长站在自己主观的角度,把减负驳得一无是处,但是这些家长未必真的理解教育,理解孩子的感受。至于把改革应试教育和教育公平对立起来,更是无稽之谈,教育不公,要害其实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家长对于减负的焦虑,更多出于一种竞争焦虑——在整体应试教育体制不变,绝大部分地区都在坚持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个别地方的“减负”可能让自己孩子吃亏,在激烈竞争中落于下风。这种焦虑不能被漠视,打破应试教育的军备竞赛,不能靠个别地方单兵突进,在省一级乃至国家层面,必须有统筹安排,如此才能化解“减负”阻力,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三评:减负政策好不好,关键在有没有实操性

近日,浙江出台中小学生减负征求意见稿,规定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不久前,一篇题为“南京家长已疯”的自媒体文章也在朋友圈刷屏。文中提到,“减负宣传了这么多年,没见学生负担变轻了,素质提高了,倒是觉得家长各方面素质高了不少,挑选补习班的素质增强了,自己辅导功课的素质也提升了。”

只要提及教育减负的话题,每位家长都觉得有一肚子苦水要倒。正所谓,不养儿不知补习累,不生娃不知作业多。身边一位同事吐槽说,孩子小升初以后,小学群里的家长们终于敢“畅所欲言”,纷纷吐槽,上初中后,孩子普遍夜里十一点以后才能睡觉,六点多就要起床,作业都写不完,普遍睡眠不足,节假日还有补课“大礼包”等着他们……

最心疼孩子的肯定还是家长,可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又有哪位家长心甘情愿看着孩子变“学渣”。朋友圈看到一则教育培训机构的广告,可谓戳中家长心中痛点,“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涉及教育减负问题,实话虽然听起来尖锐,却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困惑——“今天你闹着减负,明天升学考试会为了你而降低难度吗?还是高考会因为看你快乐而特招你?”如果这样的问题,只能得出无解的答案,那减负二字就不免沦为一纸空谈。

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出台各种教育减负政策,从学校教育教学、规范考试评价、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规范中小学校招生、规范校外培训和进入中小学校的竞赛与活动管理、落实家庭教育责任等方面,全方位想给孩子们肩上的小书包减减重,初衷是好的,或许也能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从政策实操层面来看,会不会出现校内损失校外补、教育减负变成了给家长“加磅”的情况呢?不妨结合浙江中小学减负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来分析一下,以最受关注的作业到点写不完,家长签字可拒绝完成为例。这一规定就有点“想得美”的意味,试问哪个家长能给孩子签这个字?明日复明日,作业何其多。不完成作业的后果,在意的并不是老师,真为此惩戒学生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真正焦虑的还是家长。

如果减负政策出台不够合理,不具备实操性,反而会造成社会整体教育成本的增加,甚至让家校关系进一步失衡,这种政策猛药还是少下为妙。

说到底,成才之路千千万,孩子只有在寓教于乐、健康快乐的教育环境下成长,才能成为人格健全、身体强健的可造之材。教育减负如何减得更为科学合理,不仅要问家长、问学校、问政策,更应该问问孩子的感受。总之,如何不让减负异化为孩子的负担,这是所有人都应重视的问题。

※ 作者|熊志 于平 白晶晶 编辑|甘琼芳 程仕才 李勤余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