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生熟食來皆美味 清熱解毒亦良藥

蒲公英:生熟食來皆美味 清熱解毒亦良藥

有人說,沒吹過蒲公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確實蒲公英給很多人留下了難忘的童年回憶。那團白色的絨毛輕輕一吹,很多煩惱也被吹遠吹散,那種簡單純樸的快樂讓人記憶猶新,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瞬間。

營養豐富的野菜,生熟皆美味

蒲公英有很多別名,比如黃花地丁、婆婆丁。特別是婆婆丁這個名稱,頗有懷舊意境,讓人聯想起外婆的廚藝和久違的美味。很多城裡人到農村田野間採摘蒲公英,一來是因為辨識度高,二來是因為口感好。實際上,蒲公英渾身是寶,生吃可以將其的鮮嫩莖葉洗淨,瀝乾蘸醬,略有苦味,鮮美爽口。涼拌也很簡單美味:洗淨的蒲公英用沸水焯1~2分鐘後瀝出,用冷水冷卻。加辣椒油、味精、鹽、香油、醋、蒜泥等拌勻即可食用。有的人喜歡用蒲公英做成餡,把洗淨的蒲公英嫩莖葉焯水後剁碎,加作料調成餡包餃子。要注意的是,自己採蒲公英摘時,要避開靠近馬路或化工廠區域,並且警惕是否噴灑過農藥。

清熱解毒的良藥,消癰通乳汁

藥用的蒲公英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乾燥全草。一般是春至秋季花初開時採挖,除去雜質,洗淨,曬乾。蒲公英味苦中帶甘,性偏寒。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王俊蘭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蒲公英主要有清熱解毒、利尿散結等功效。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癧、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等。比如元代的中藥著作《本草衍義補遺》中記載蒲公英能“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解食毒,散滯氣。”民間有些偏方用蒲公英治療乳汁不通也有道理。比如清代的《醫林纂要》記載蒲公英能“補脾和胃,瀉火,通乳汁,治噎膈。”《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記載蒲公英能“通乳益精。”《醫林纂要》還提到了蒲公英通乳汁,是“以形用也”。仔細想想,似乎真有些道理。

蒲公英還可以用於治療乳癰。明代著名醫家繆希雍在其所著的《本草經疏》中做出了精要解釋:“蒲公英味甘平,其性無毒。當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藥。乳癰屬肝經,婦人經行後,肝經主事,故主婦人乳癰腫乳毒,並宜生啖之良。”

蒲公英與一般的降火藥不太一樣,藥性很平和,能瀉胃火卻不傷胃氣,清代名醫陳士鐸在其所著的《本草新編》中對這種“至賤”的草藥給予了重點表揚,還嘆息“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他指出,胃中之火盛,由於胃中土衰,白虎湯之類的瀉火藥只會讓土更衰。蒲公英雖然也是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

蒲公英種植要點

蒲公英是比較常見的野菜,口感較好,食療作用也多,很受大眾歡迎,但是野外採摘的又擔心有汙染。如果在陽臺種上幾盆蒲公英,就能有效避免這個煩惱。在陽臺上種植蒲公英一般只要陽臺光照充足,通風良好。蒲公英種子不用買,郊外出遊的時候找找,一般6~7月左右就成熟,種子變褐色基本就能採集。蒲公英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種。種子需均勻地撒在花土上,然後覆蓋一層薄土即可,澆透水放在背陰的地方,大概7~15天就可以發芽。因為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不用每年都播種,吃的時候剪葉子就可以了,不用連根拔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