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盛:粵港澳大灣區引才顯著,留才值得憂思

郭盛:粵港澳大灣區引才顯著,留才值得憂思

郭盛:粵港澳大灣區引才顯著,留才值得憂思

理事簡介

郭盛,全球化智庫(CCG)常務理事,智聯招聘CEO。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智聯招聘CEO郭盛出席活動並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等專家共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開放新引擎”這一課題。

智聯招聘CEO郭盛發表了“居安思危 穩健前行”的主題演講,提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坐擁人才虹吸優勢的現狀中未雨綢繆,從“引才”思路轉變為“留才”策略,從而建立開發人力資本紅利的長效機制。

粵港澳大灣憑藉經濟魅力虹吸頭部人才

伴隨今年2月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一個龐大的世界級城市群正式誕生,它不僅囊括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發達城市,還將進一步融會貫通,旨在躋身全球經濟的第一梯隊。

在此之前,灣區內部城市憑藉自身經濟實力,已經在吸納人才方面頗具優勢,全新的定位和規劃讓這一經濟體釋放出更多光芒和魅力。郭盛介紹道,根據智聯招聘求職大數據,2019年第二季度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淨流入率為1.42%,較去年同期的1.07%有了大幅提升。從流入人才的畫像上看,這些湧向灣區求職的人才普遍來源於國內的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北京排在首位,流向灣區的求職人數佔整體的10.51%,其次是上海、長沙、武漢等人才同樣較為聚集的發達地區,不難看出,站在全球舞臺上,粵港澳大灣區在聚光燈下熠熠發光,吸引著更多求職者的關注

除了光環效應,粵港澳大灣區的薪酬水平也處於高位,這也是吸引人才的核心硬實力,智聯招聘大數據顯示,2019年二季度灣區整體平均薪酬是全國平均薪酬的1.13倍,香港、澳門更是在1.7倍以上,人才趨利而動,粵港澳大灣區一時風光無兩。

搶佔年輕人高地,新興城市虎視眈眈

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越來越多人才追求成功的蓄水池,但仔細分析人才結構,不難發現其中一些值得憂思的信號。據智聯招聘大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灣區流入人才中,年齡在31-50歲之間的人數佔比較2017年同期提升了7.02個百分點,而21-30歲之間的人數佔比下降了8.32個百分點,對年輕力量的吸引力有些乏力。

對此,郭盛表示,千禧一代正在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角,這一代人除了追求事業成功,還關注自身的人生體驗和生活質感。智聯招聘針對大學生的一項調研發現,相比廣州和深圳,大學生們更傾向於到成都、杭州這樣的新興熱門城市求職,這一群體佔到了整體的20%。究其原因,我們也在數據上得到了一些反饋,根據智聯招聘大數據及最新的房價行情數據,深圳地區的月薪房價比僅為0.16,也就是說一個月的薪水僅可以兌換為0.16平米的住宅面積,而杭州這一比值為0.3,成都為0.5,高房價勢必導致紮根難,吸引來的人才不得不把灣區當做短期撈金或實現事業突破的跳板,真正轉化為常住人口的概率較低,智聯的一組調研數據顯示,在深圳定居的白領僅為15.26%,而在杭州定居的白領比例為31.89%,成都更是高達45.11%。在同期開展的生活和工作滿意度調研也顯示,對比杭州和成都,深圳地區的白領滿意度最低。

讓人才紮根,打消灣區發展遠慮

不管是針對年輕人還是當前灣區吸引來的較為年長的人才,想要收穫人力資本紅利,光靠短期的光環效應遠遠不夠,人才聚集僅僅是成為經濟引擎的第一步。

根據公開的學術資料及統計局、教育部的公開數據對比不難發現,灣區對外來人才創造的定居條件還不是十分友好,醫療、教育等資源依然存在短板,不管是人力資本的個體增值,還是考慮到長期的子女教育、生活質量等因素,都不利於人才在此紮根。

郭盛認為,灣區與其他經濟帶相比,競爭力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下一步應該致力於增加外來人才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讓工作的地方變成家,讓人才將灣區作為長期奮鬥的大本營。同時,除了依賴內地人才輸血,灣區還應具備生產人才的能力,豐富教育資源,加大教育培訓行業的投入,實現與全國其他地區的良性協同,才能實現經濟的長效健康發展。

文章選自中國日報網,2019年9月9日

郭盛:粤港澳大湾区引才显著,留才值得忧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