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把電子產品視為孩子的洪水猛獸?培養使用好習慣才重要

之前說實話,在這個電子產品的時代,我們其實很難將孩子與手機、電腦完全隔絕的,特別是當孩子越長越大,自主性和行動力越來越強的時候。即便是之前帶娃的時候不會讓孩子去接觸手機和電視,但是總是避免不了孩子會有接觸到電子產品的機會。

所以說,對於電子產品,我的想法是,與其制止,倒不如從孩子一開始接觸電子產品時,就培養起他們正確的使用習慣,將電子產品轉變成自身學習進步的好助手。

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去更好的使用電子產品呢?大家不妨試試下面的辦法,也希望可以幫到同樣有這方面困惑的朋友:

01 把控時長。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對於2-5歲的孩子,每天觀看電子產品節目的時間加起來不要超過1個小時。另外,觀看電子屏時,運用簡單的20-20-20原則能很好地緩解眼部疲勞,即每近距離看20分鐘,就花20秒時間,遠眺20英尺(大約6米)之外的地方。

如果孩子們對時間的長短沒有什麼概念,我們可以用“計時器”去強化這種界限感。媽媽平時可以多用計時器幫孩子樹立時間概念,跟孩子約定好每次看電視的時間,一起制定關於什麼時間可以看電視、看多長時間的家規。

你還可以採用儀式讓這個家規顯得更加正式,例如制定後簽字,印手印,然後嚴格執行。當孩子看夠時間,遵守約定時,記得及時給孩子鼓勵。

如果孩子不願停止,甚至哭鬧時,可以先轉移注意力、帶離現場等方式溫柔而簡單的執行。當孩子冷靜下來後,我們再與他覆盤、反思。

等寶寶再大一點,如果轉移注意力也沒有用,還可以採用“積極暫停”的方法來應對孩子的大哭大鬧,不過這個方法的使用要在三歲半之後,關於“積極暫停”的使用方法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先跟孩子一起製作一個積極暫停角

在製作積極暫停角前,必須先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接受並製作。例如:「寶寶,我們來一起創造一個讓你感覺獨特的區域,你生氣、難過或者需要時間冷靜時,可以去的地方。」

讓大點的孩子自己去佈置這個暫停角,因為這是他的專屬空間中。我們可以建議孩子放一些讓他們感覺更好的東西,如枕頭、玩偶、音樂、書本等等。如果孩子還小,我們就跟孩子一起動手製作屬於他們自己的積極暫停角。

讓孩子自己為這個特別的空間起一個名字,比如快樂角、公主花園、亞馬遜森林、海底城堡等等,名字可以盡情地暢想。

還把電子產品視為孩子的洪水猛獸?培養使用好習慣才重要

接著,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先認可,比如認可孩子當時的負面情緒,包括憤怒、生氣等,認可孩子當時行為的一些原因;

再接納,接納孩子有憤怒、生氣的權利;

接下來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法,即讓孩子到自己的暫停角冷靜一下,幫助孩子緩解憤怒的情緒,讓他們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思考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

例如孩子吵著鬧著想多看電視的時候,媽媽不妨可以這樣做。

首先要認可孩子吵鬧的原因。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想看電視。」

接下來接納了孩子的情緒:「電視太好看了,你是不是很想再看。」再繼續重申看電視限時的原則,孩子違反了原則:「但今天已經再看的話就已經超時了哦。」

再幫助孩子找到解決辦法:「那你現在需要回你的暫停角休息一下嗎?等你冷靜以後,我們再想想其他的辦法,怎麼解決總是想看電視的問題好嗎?」

這幾個步驟下來,讓孩子能夠理解媽媽請他「暫停」用意,自己思考下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

還把電子產品視為孩子的洪水猛獸?培養使用好習慣才重要

02 把控內容。

寶寶喜歡看的內容最好是大人提前篩選過的,確保內容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且最好陪同觀看。

其實,電子產品本身是中性的。它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麼去使用它。我們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合適的啟蒙動畫片,和寶寶一起學習、探索、討論,讓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變成親子互動的一部分。

還把電子產品視為孩子的洪水猛獸?培養使用好習慣才重要

03 與家人做好充分的溝通,達成一致的共識。

現在手機對大人來說是幾乎是必備產品,老人家平時帶孩子精力不夠給孩子看一會兒電視確實也是一種權宜之計,但是給寶寶建立一個健康的電子產品使用環境,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建議媽媽可以把以上的規則跟家裡人做充分的溝通,達成一致的共識,並一起去執行。

另外,我們可以在家裡設置一個“不插電”空間,或者“不插電”時間段,來保證孩子自由探索的遊戲時間。

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使用電子產品的場合:吃飯時間、睡覺前1個小時、臥室裡、親子游戲時間。

所以在上面這些時間段裡,堅決收起手機,提升陪伴的參與度,給孩子高質量的的陪伴。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積木,玩玩具車。每天晚上設置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做親子閱讀、玩遊戲、做手工等等。

還把電子產品視為孩子的洪水猛獸?培養使用好習慣才重要


所以,與其說把電子產品視為洪水猛獸,我們倒不如從孩子一開始接觸電子產品時,就培養起他們正確的使用習慣,將電子產品轉變成自身學習進步的好助手,這也是一個新思路,不是麼?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