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人口達8.3億人 超八成城市“亞健康”

【訊】《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2》29日發佈,藍皮書對中國288座地級以上城市的健康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雖然中國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但2018年中國共有35座城市處於相對健康發展狀態,佔中國城市總量的12%,超過八成城市處於“亞健康”狀態。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人口达8.3亿人 超八成城市“亚健康”

ZR103011

綜合中新網、北京《新京報》報道, 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研究結果顯示,城鎮化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的城鎮化數量從1949年的132個擴大到2018年的672個,人口規模從5700萬人擴大到現在的8.3億人,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現在的59.6%。城鎮化的規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城市規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單菁菁指出,中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市政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城級,區級交通四通八達,信息化建設領跑世界。從1949年到2017年中國部分城市基礎設施可以瞭解到,通水的管網和供水能力增長了百倍以上;城市燃氣普及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1%提高到2017年9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5平方米,提高到了2017年的14平方米;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迅速上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此外,研究報告顯示,城市和城市群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載體和主引擎。例如,2016年中國主要城市群的GDP佔全國的8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90%以上,財政收入佔全國90%以上,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佔全國比重的88%以上。

單菁菁表示,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從以農業主導轉向了以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的產業結構。農業佔GDP的比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0%左右降至2018年末的7.2%,工業和服務業對GDP和經濟增長達到了90%和95%以上,產業整體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加速轉型。特別是2002年以來,中國城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4%,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為代表的四新經濟蓬勃發展。

另外,以城市為主體的外向型經濟也取得性跨越。中國的貨物貿易已經躍居世界首位,近年來,中國直接利用外商快速投資快速增長,年均增長已經達到15%以上,已經成為外資進入最多的發展經濟體。同時,中國對外投資合作也在快速發展,這其中城市和城市的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主體。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已經達到了1700億元(人民幣,下同),躍居世界第三位,成為全球對外投資增長最快和規模最大的。

而中國人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中國城市居民的恩格爾係數由建國初期的60%以上降至改革開放初期的56.9%,再降至2018年的28.4%,根據聯合國的指標,事實上中國整體上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富足區間。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人口达8.3亿人 超八成城市“亚健康”

資料圖:圖為深圳灣公園。(圖片來源:中新社)

儘管中國城市化進程取得可喜成就,但城市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依然突出。

研究結果顯示,2018年,深圳、北京、上海、珠海、廣州、南京、寧波、杭州、蘇州和廈門等十座城市依次位居城市健康發展指數綜合排名前10位,其中來自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分別為4座、5座和1座。綜合排名靠前的城市各項指標得分並不均衡,城市的健康發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

評價從中國全國層面測算了健康經濟、健康文化、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和健康管理五項指數的中位數,再將每個城市的具體指標與之比較。若某座城市的5項指標均高於所有城市的中位數即達到中等以上發展水平,則可視該城市的發展狀態相對健康,否則視其為亞健康城市。

評價結果顯示,2018年中國共有35座城市處於相對健康發展狀態,佔全國城市總量的12%。Ⅰ類亞健康城市有45座,佔全國城市總數量的15.6%;Ⅱ類亞健康城市有71座,佔全國城市總數量的24.7%;Ⅲ類亞健康城市有137座,佔全國城市總數量的47.57%。這意味著全國有近半數的城市處於Ⅲ類亞健康狀態,在本次評價考察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管理五個方面,至少有3項或以上的健康指標低於全國中位水平,健康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有25.29%的城市達到相對健康水平,中部地區有10%的城市達到相對健康水平,西部地區有4.60%的城市達到相對健康水平,而東北地區僅有1座城市達到相對健康水平,82.35%的城市處於Ⅲ類亞健康狀態,城市健康發展狀況尤為堪憂。(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