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精神分析的各個流派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精神分析的各個流派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中譯本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商務印書館,2007)是斯蒂芬·A. 米切爾和瑪格麗特·J. 布萊克一對美國學者夫婦所撰寫的著作。此書的副標題為“現代精神分析思想史”,是對弗洛伊德這位心理學大師及其後精神分析的各個流派的理論進行梳理介紹。不過,當中沒有討論榮格、阿德勒等人,也許是由於他們另立門戶的緣故吧。

兩位作者先是通過簡單的總結歸納,闡述了弗洛伊德的學術成果,包括夢、兒童性慾等,然後對其後繼者的各個流派的學說解釋說明。這些流派包括自我心理學、克萊因學派、英國客體關係學派等。

自我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包括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海因茲·哈特曼、勒內·斯皮茨、瑪格麗特·馬勒、伊迪恩·雅各布森等,他們關心的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自我(ego)問題。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精神分析的各個流派

安娜·弗洛伊德與父親

人際精神分析的創立者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他認為理解心理病理學應當處理好個人與人際環境的關係。而他的研究關注焦慮,“因為焦慮作為關鍵因素,決定個體如何形成其經驗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

克萊因學派的創始人梅蘭妮·克萊因被作者譽為“繼弗洛伊德之後對當代精神分析最有影響的精神分析著述者”。她再三重申自己的目標“僅僅是在對兒童的直接觀察和臨床工作中驗證和拓展弗洛伊德的假說”。她提出了“偏執-分裂心位”、“抑鬱心位”、“羨嫉”、“投射認同”等概念。

英國客體關係學派的主要人物有費爾貝恩、溫尼科特等。他們的論點和克萊因存在關聯,是以克萊因的“幼兒先天傾向於人類互動的觀點為基礎”,但是他們又對克萊因關於攻擊性源自死亡本能的假定不予認可,提出了“幼兒先天傾向於和諧互助和非創傷性發展,只是在受到不完善養育的阻礙時才產生攻擊性”。

認同與自體的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為埃裡克·埃裡克森和海因茲·科胡特。前者提出了自我認同,這也是他最著名的概念,“把個體置於歷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之下”。後者則探討了自我狀態的現象,認為人陷入困境是因毫無意義地度過一生:“弗洛伊德筆下的人充滿了罪惡感,科胡特筆下的人則註定了‘悲劇性’。”

最後介紹的一個群體是“當代弗洛伊德主義的修正者”:“他們想要保持弗洛伊德的概念,而同時又作出了重大改變。”其中又有四個各具特色的流派,代表人物分別為奧托·柯恩伯格、羅伊·沙弗、漢斯·洛伊沃爾德、雅克·拉康。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精神分析的各個流派

雅克·拉康

當中,拉康是法國精神分析界最重要的人物。他探討精神分析的角度是語言學和文學,特別倚重索緒爾、雅各布森的語言學,還有列維·施特勞斯的人類學。他的寫作和演說風格獨特,“不像解說倒更像詩”,再加上他本人“故意表現得晦澀難懂”,所以他的著作也是讓人費解的。

此書的最後兩章概括分析了精神分析“理論上的爭議”和“技術上的爭議”。總的來說,這部著作是較為易懂的,並且書中列舉了不少例子,也是有助於理解的。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