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郡县制作为一个秦始皇时期推广到全国的政策,虽然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诱因,但却在大秦朝从有到无的覆灭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中央集权的全面实施之时,却极大地削弱了地方防御力量,原关东六国所在地的郡县转瞬间成为了起义军的标靶,但是却无力抵抗起义军的反抗。

因此,刘邦和项羽都吸取了秦朝覆灭的经验,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分封制,但是从结果来看,对项羽却是极不友好的,是因为项羽彻底废除郡县制而采用了分封制么?实际上,并不尽然。而且,当我们细品《史记》的时候会发现,原来面对分封制,项羽和刘邦的选择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影响结果的因素可能也未必如我们之前所想。

一、分封概况

1、项羽共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支持项羽派: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

原六国所在地:赵王歇迁为代王、魏王豹迁为西魏王、燕王韩广则迁为辽东王、齐王田巿[fú]迁为胶东王、新立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韩王成[后改立韩王昌]

新封功臣:

河南王申阳[赵将]、殷王司马卬[赵将]、常山王张耳[赵将]、燕王臧荼[燕将]

汉王刘邦:刘邦实为楚将,封王原因是从怀王约“先入关中者王者”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2、刘邦称帝前共八王

原项羽所封王:魏王豹、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常山王张耳改封赵王

新封王:韩王信、齐王韩信、梁王彭越

注:

(1)齐王田广原本已降刘邦,但很快便被韩信所灭,此文不再赘述。

(2)燕王卢绾为刘邦称帝后所分封,其原因也不尽相同,不在此讨论之列。

二、所处位置:为王而不为帝

虽然项羽是一次性封了十八个诸侯,而刘邦只是新封了三个王、改封了一个王,并承认了三个王的地位,但是他们当时所处的位置,实际上也不过仅仅是王位,并没有封王的资格。

1、项羽所面临的形势

项羽分封之前其实只是楚国的上将军,因此为了分封诸侯,他需要先“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即项羽要先把楚怀王熊心的位置抬高到了帝位,然后才能将他自己抬到王位。为了区别于普通的王,他还将春秋时称霸那一套搬了来,自称为“霸王”。到了这时,他才进行的上述分封。

实际上,虽然看起来项羽是诸侯的领导,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今天可以跟着你,明天就可能独立,后天又可能奉另外一个诸侯为盟主。与其说项羽是通过分封恢复“周制”,不如说项羽是对天下诸侯进行“重新洗牌”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2、刘邦所面临的形势

与之相对应的是刘邦的分封,他不但没有项羽“霸王”的虚名,而且只不过是项羽所封的“汉王”而已。

之所以有分封的力度,主要是因为刘邦先后消灭三秦以及河南王申阳、韩王昌等人之后,其他势力开始向其归附,刘邦逐渐也在战争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诸侯联盟。不过这个联盟也同项羽进关中时类似,是个较松散的联盟,时而有新的诸侯加入、时而有旧的诸侯退出。

因此,刘邦的分封看起来更像是对“洗好的牌”进行肯定而已,即是否已经成为占有此地的诸侯,是否认为汉王刘邦是唯一领导,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汉王就承认你的王位。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三、分封目的:拉拢政治伙伴,排除异已

无论是对于项羽、还是刘邦来说,“拉拢政治伙伴、排除异已”都是他们分封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项羽的分封只是因为他想恢复“周制”,如沐猴而冠那样装成周天子的样子进行分封,刘邦的分封才是与郡县制相结合的顺应时代潮流。

1

这么认为可就是大错而特错了。

项羽正是通过分封时的一系列操作才把自己的地盘从无到有,变为了九个郡,更是从中拉拢新势力(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并“提拔”四个随军的六国将领(河南王申阳[赵将]、殷王司马卬[赵将]、常山王张耳[赵将]、燕王臧荼[燕将])和两个田氏(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去破坏现有的六国局面,与此同时安排三秦去看管汉王刘邦。

项羽的目的很明确,他就是要拉拢这些人,而他想要排除的异已就是原六国已经有一定势力的王和汉王刘邦,其中重之中重就是汉王刘邦和齐国的实际拥有者田荣。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2

对于刘邦来说,形势就更加清晰一些了,凡是支持他的势力他都对其进行了分封,而排除的目标则只有一个,即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不是不知道他们反复无常,韩王信和魏王豹都曾经背叛过刘邦,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更是之前项羽所信任的势力,甚至于包括齐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在内,刘邦对他们的信任程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他们都不过是刘邦在战争时期的“临时战略伙伴”而已,打败项羽以后,这个“伙伴关系”自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因此才有了后来汉初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的举动。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四、分封前提:不减弱己方势力

关于分封,刘邦和项羽都有一个大的前提,即不减弱已方势力,或者说并没有将自己的手下分封为王,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封王与功劳大小并不是划等号的,一旦封了王他的身份就由“自己人”转变成“战略合作伙伴”了。

项羽可以在兵力并不充足的情况下“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但是却并没有在分封时候将当阳君、蒲将军封王;项羽更可以“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但是也没有封龙且为王。可以说项羽对龙且的信任远超刘邦对韩信的信任,但是结果却是相反的。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这一点,在刘邦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刘邦封韩王信、赵王张耳的时候都显得非常随意,韩王信占了十几座城池,刘邦便“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韩信控制了赵国、劝降了燕国以后,便向刘邦请示立张耳为赵王,刘邦便“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但是,在韩信自己平了齐地,更重要的是干掉了龙且二十万楚军之后,问刘邦要一个“假齐王”(代理齐王)的称号,结果却是“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可见,韩信帮助刘邦打下了大片江山,功劳不可谓不大,但是刘邦却从始至终也没有想过封韩信为王。只因为在韩信索要齐王之前,他还是刘邦的“自己人”。不过,从此以后,韩信便已经变为“临时战略伙伴”了,所以,当刘邦感受到威胁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善待他了。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换个角度想一下,假如龙且带二十万兵打败了韩信,一举攻占了齐地,并招降了燕、赵,向项羽要个“齐王”的位置,项羽打下了江山,会善待龙且么?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

五、分封结果:相去甚远

虽然刘邦和项羽的分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其结果却相去甚远。

1、项羽:天下大乱,给了刘邦可乘之机

项羽分封后,其局势确实如项羽所愿,他所想打击的对象与他支持的势力兵戎相见,只可惜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愿。除了燕王臧荼如愿击败了辽东王韩广以外,其他获胜的都不是他所支持的:三秦败给了刘邦、魏王豹则投降了刘邦,此外,齐国被田荣统一、赵王歇也联合陈馀打跑了张耳一统赵国。

可见,项羽只预见到了各地会有乱战,但是却没想到乱战结束得如此之快,而且结果也完全不如他想像中的那般好。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2、刘邦:虽有反复,但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随着刘邦在战争中的不断分封,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反复(魏王豹反叛被韩信所灭、韩王信叛而复降),甚至出现了坐山观虎斗的情况(韩信、彭越为求好处按兵不动),但是,结果却仍旧是汉王刘邦,和其他几王的联军击败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六、影响因素

既然项羽和刘邦的分封,并没有那么多不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最后结果的截然不同呢?水一白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因素:

1、项羽的分封是一次性的,而刘邦的分封是多次分封的。

一次性分封虽然有快速达到战略目的的效果,但是却有太多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正因为此,当分封后的结果与项羽的设想大相径庭的时候,项羽会显得非常被动,原本偏向于他的优势局,却变成了刘邦的优势局。相反,刘邦的分封虽然是多次的,而且有些还是半被迫的(齐王韩信、梁王彭越),但是在可控性上,却好了很多。当垓下会师,汉军同盟一举击溃项羽之后,刘邦便迅速夺走了韩信的军事指挥权,控制住了全局。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2、变量韩信

可以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一个非常大的变量。不但在楚汉荥阳对峙期间,一举平魏破代、灭赵降燕、占领齐地,还一次性消灭楚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有生力量,这对项羽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与此同时,虽然韩信拥有着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野心,所以他最后选择助汉灭楚,也直接影响了最后的战局。

而同样是韩信,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的是项羽的执戟郎,不但为项羽站岗放哨,还为他提过几次建议,却始终没有被采用。

3、项羽打破了旧有格局、为刘邦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项羽的分封,不但打破了旧有的秦朝格局,也打破了原有战国七雄的格局,更为刘邦入关以后迅速打到彭城降低了难度。可以说,项羽的分封原本是给自己创造扫平天下的机会,但是结果却给了迅速发展的刘邦可乘之机。正因为此,刘邦的分封才显得更加有针对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摘果子的人。

水言水语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项羽并没有那么差,刘邦也并没有那么强。

从分封角度来看,项羽的分封不能说是失败,刘邦的分封也不能说是完全的成功。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判断问题,更容易从最终的结果来判断对错,而忽视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项羽也许未必能成功,但他距离成功却并不远。

刘邦和项羽分封大不同?实则不然,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在分封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