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武則天稱帝后的第六年,公元696年,歸附大唐的契丹各部因遭遇饑荒,而窮困潦倒。

管轄契丹的營州都督趙文翽卻對此不聞不問,不予賑濟,激起了契丹族對武周統治的不滿。

同年五月,松漠都督府都督李盡忠,與妻兄孫萬榮起兵反唐,聯合奚族等周邊少數民族,殺死趙文翽,攻陷了營州,史稱“營州之亂”。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契丹族發起的反唐鬥爭,非但沒有為自己爭取到任何權益,反而幫靺鞨族脫離了大唐監管,建立了存續228年,享有“海東盛國”之名的渤海國。

從肅慎到靺鞨

靺鞨族是居住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是當今滿族的祖先。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稱謂。

如,先秦時期被稱為肅慎。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先秦時期

東漢時期被稱為挹婁。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東漢時期

南北朝時期被稱為勿吉。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被稱為靺鞨,之後的遼金時期則被稱為女真。

隋煬帝時期,常年居住於粟末水(今松花江中上游地區)一帶的粟末靺鞨,因同高句麗交戰失敗而南遷至營州地區,在中原文化的薰陶之下,迅速發展壯大。

被捲入營州之亂後,為了躲避唐軍的征討及突厥的侵擾,營州地區的靺鞨族在白山靺鞨和粟末靺鞨兩大集團的帶領下離開營州,渡過遼水,向著大唐統治力量薄弱的靺鞨故地(今牡丹江上游地區)進發。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東奔途中白山靺鞨首領乞四比羽被唐軍擊殺,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則因病去世,之後乞乞仲象的兒子大祚榮整編乞四比羽軍隊,成為靺鞨族的最高統領。

隨後,大祚榮聯合靺鞨各部及高句麗遺民在天門嶺處大敗唐軍。並於698年在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六頂山)敦化盆地築城而居,建立“震國”,自號“震國王”,以“靺鞨國”為國號。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此時,在營州之亂中趁火打劫的突厥族,已將勢力範圍拓展至渤海地區,切斷了唐朝內地與東北的往來交通,使得大唐“王師道絕”,無力征討,給了渤海政權一個難得的發展時機。

封公立國

靺鞨族立國後的第八個年頭(705年),武周政權落幕唐中宗繼位,對靺鞨的態度由征討改為招慰。

大祚榮之父在東奔途中曾被意圖安撫的武則天封為“震國公”,大祚榮自封“震國王”正是承襲了父親的封號,只是私自將爵位由“國公”提升至“國王”,從認可大唐封號這一點可以看出大祚榮並沒有同大唐對立的想法。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唐朝爵位品級

如今得知大唐有意冊封於他,審時度勢後自然是欣然接受,還把自己的兒子大門藝送去大唐做了“質子”,以表對大唐的臣服之心。

713年唐玄宗繼位時,契丹和突厥的騷亂已被平定,隨後派崔忻從長安出發,經今山東蓬萊,乘船至旅順口岸,在丹江口處沿鴨綠江上行至神州(臨江市),轉陸路經神化(撫松縣)到達靺鞨都城敖東城(吉林敦化),令大祚榮改族號“靺鞨”為“渤海”,正式冊封他為渤海郡王、左驍衛員外大將軍。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渤海國下設州府

並將其統轄地區設為忽汗州都督府,亦稱渤海都督府,任命他為忽汗州都督,這使渤海國成了隸屬河北道的一個州級地方行政區。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河北道渤海都督府

大唐版一國兩制

渤海國是建立於部落聯盟基礎之上的,立國之初的社會制度為“父子相承,世為酋長”的領主制,主體經濟結構為以物易物,百姓居住方式為地穴茅屋,社會形態仍舊處於奴隸社會,遠遠落後於內地府州。

因此,大唐對渤海國實施不同於內地府州的羈縻制度。

羈縻制度是專門針對少數民族的治邊政策,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如渤海都督府),由可世襲的部落酋長擔任地方長官,允許其保留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在效忠大唐的基礎上,自理一切內部事務,包括且不限於行政機構的設置,官員的任命,律法的制定,且財政獨立無需向中央繳納賦稅。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河北道北部三大都督府

如渤海國只需上貢虎皮、熊皮、海東青、人參、馬之類的土特產即可,上貢頻次也無強制要求。

這一制度源於秦朝的特別行政區劃制——屬邦制。

秦統六國廢“分封”,立“郡縣”時,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屬邦制,維持當地基於宗法血緣的部落領主制,由各部首領自理內務,朝廷不予干預。

到了唐朝,邊疆的羈縻制度和內地的郡縣制共同構成了大唐的“一國兩制”。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渤海國龍泉府遺址

渤海國在接受中央管轄時已建立了地方民族政權,所以大唐賦予了它更高的自治權和獨立性,使其既是一個地方行政區,又是一個“藩屬國”。

允許其保留自身的軍事力量,對其不影響地區穩定的擴張行為也不加干預。

渤海國的第二代王大武藝,繼位後便不斷的吞併周邊弱小部族,但大唐並未制止。

直到大武藝開始向北攻擊黑水都督府(歸附大唐的黑水靺鞨),向南越過渤海襲擊登州(山東蓬萊),向中原追殺反對他的弟弟大門藝,嚴重擾亂東北局勢,挑釁中央統治,才引得大唐以武力鎮壓,大武藝也於次年上書悔過。

其後渤海國一直保持恭謹之態,再無僭越之舉,深得朝廷讚許。

大武藝去世後,大唐還因第三代王大欽茂政績斐然而下詔令渤海為國,進封大欽茂為第一位“渤海國王”。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渤海國雖有“藩國”一般都獨立性,但這都是建立在效忠朝廷,接受大唐“一國”統治的基礎之上的。

主要表現在渤海王必須要經過大唐的冊封才能成為合法的統治者,在被冊封之前只能自稱“權知國務”。這和域外藩國完全不同,如日本雖接受大唐冊封,但日本國王對內的統治地位並不受冊封的影響。而渤海王若沒得到大唐的冊封則名不正言不順,無法穩定其對內的統治。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渤海國遺址

第六代王大嵩璘繼位時,就曾因只被冊封為“渤海郡王”,沒有得到“國王”封號,而遣使朝唐,懇求加封其為“國王”。

歷任渤海王在被冊封為“國王”的同時,還會被任命為渤海都督府的都督,因此他既是“一國之王”,又是大唐的地方官,需要接受節度使的管轄,以及由朝廷派遣且地位僅次於渤海王的長史的監督。

海東盛國

唐朝雖有諸多羈縻府州,但存在時間超過220年,以“盛國”之名載入史冊的只有渤海國一個。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渤海國能認清自己臣子的地位,恪守君臣之禮,在唐朝內亂之時也沒有脫離大唐,雖擁有高度自治之權,依然自主自發的向內地靠攏。

除了派遣貴族子弟學習盛唐封建文化和典章制度,效仿大唐建立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外,還利用與大唐之間的朝貢、互市發展農業、畜牧業、造船業及航海業,將上京龍泉府打造成了當時亞洲著名的大城市。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渤海國龍泉府遺址

在地方管理方面也效仿大唐的“一國兩制”,京府州縣與部落領主制並存,這一系列唐化措施,使其快速從落後的奴隸社會發展為“海東盛國”,管轄範圍也得到極大的擴展。

女真人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大唐一國兩制下的海東盛國

唐後期的渤海國

自秦推行特別行政區制度以來,此後不論是哪個民族佔據統治地位,都會沿用秦漢的“一國兩制”。

也正因“一國兩制”才使得中華大地上始終有一個能夠平衡各地發展,融合不同民族,允許“和而不同”的大一統帝國,不像歐洲地區,上臺後的統治民族(宗教)常會竭力驅趕其他民族(宗教),從而造成一城一國的局面。

而一國兩制的意義也在於能夠創建一個穩定的環境逐漸消除地區間的不平衡,如,唐代實行羈糜制度的地區數超過八百,到了明清時期,實行特別行政區制度的只有西南邊陲,北方地區已經基本融合為“一制”,足見這一制度的優越性。

-

參考文獻:

《渤海人社會生活研究》,郝慶雲 周郝

《東北滿族先祖的社會發展簡析》,李學成

《唐朝對邊疆地區的一國兩制管理體系》,李東

《一國兩制理論與特別行政區制度研究》,蔣曉偉 程維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