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鑌鐵之國的“一國兩制”

遼-號稱鑌鐵之國,至盛之時,疆域東至日本海,西到阿爾泰山,北至極寒漠北之地,南到華北平原;鐵騎縱橫之地皆為遼土。


鑌鐵之國的“一國兩制”

泱泱大遼

契丹族群的凝聚過程及結果與以往不同,既不同於匈奴的遊牧族群也不同於完全漢化的鮮卑族群(以北魏為代表),而是兼具“遊牧——農耕”族群特點的凝聚。

契丹立國初期即打破了固有的長城防禦體系,遼國第二個皇帝耶律德光從兒皇帝石敬瑭手中奪取到了燕雲十六州,以致契丹騎兵可長驅直入華北平原,直抵黃河流域,對中原王朝造成直接威脅。


鑌鐵之國的“一國兩制”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讓中原王朝如芒刺背

終北宋一朝,除“三點一線”(太原鎮、中山鎮 、河間鎮以及黃河天險)能作為牽制北國騎兵的絆馬索外,幾無險可守;

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 ,就是金軍在西路軍攻克太原後 與 東路軍會師攻克了汴京。從而上至皇族貴戚公卿 ,下至平民百姓走卒,皆受至極凌虐! 靖康之恥,我輩當思之 !慎之 !戒之!


鑌鐵之國的“一國兩制”

金軍南侵路線圖

話說回來,契丹在耶律德光在位期間基本上建立了“雙重體制”的遼王朝。

其相關記載如下: “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無離,臣主相安,俱無暴逆。

他採取了“胡漢分治”的建國方針。即所謂“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基本國策。

耶律德光因為孫皇帝石重貴對他不敬,利用中原內部矛盾,出兵滅了後晉;過了一把中原花花世界的皇帝癮。

但因御下不嚴,縱容軍隊荼毒百姓,最後在中原軍民的共同反抗下,如過街老鼠般灰溜溜地撤了,在後撤過程中死在了河北欒城!一代梟雄就這樣殞命異鄉!


鑌鐵之國的“一國兩制”

遼聖宗耶律德光

遼世宗繼位後.更具體的在政治制度和政權機構設置方面採取了雙軌制統治,推行南北兩套並行的官制、政治制度。

為適應遼國經濟結構的農牧並重,遼國政府在中央皇帝的“斡魯朵”內分設了北面、南面兩大系統的官職來領導全國和協調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具體設置了北南樞密院等機構。

北院系統的職官統管契丹本部扣其他少數民族事務;南院系統的職官主要統管漢人事務。

《遼史·百官志》記載“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宣矣。”

經世宗和穆宗兩朝的消沉停滯,遼景宗勵精圖治,但在位時間不長,影響有限。

到聖宗一朝,正式開啟了大遼的盛世。統治核心裡以韓德讓為代表的漢官權力提高、地位穩固。

鑌鐵之國的“一國兩制”

遼聖宗開啟遼盛世

前半段有韓德讓、後段有張儉,輔助承天太后和聖宗繼續推進大遼的封建化改革。大遼的封建化改革,多借鑑唐宋等漢人政權的封建文化,因此遼代的封建化改革一定意義上也是漢化改革。

改革過程中遼國統治者依仗和重用漢官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多數漢官對漢文化較為熟悉、對封建化改革的積極性也較高。承天太后和聖宗的執政思想裡都具有漢化觀念,因而重用漢官、推動變革。同時大遼發展到聖宗時期,無論是統治階層中的漢官群體,還是處理漢人事務的南面職官,都已較之前代權力日盛、地位日隆。


鑌鐵之國的“一國兩制”

與蕭太后有不得不說故事的第一權臣-韓德讓

契丹人雖然主要引進了中原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制度,但也沒有忘記發展北部固有的畜牧業對他們立國的重要性。

據《遼史·兵衛志》載“滋番群牧,務在歐兵”。所以,在“胡漢分治”的制度下,遼國的軍事騎射力量迅速強大起來。

這樣,契丹統治階級依靠先進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迅速成為經濟上、政治上的北方強國。又依靠北部強悍的軍力成為北方軍事上的強國。而目在某些方面還超過宋朝。


鑌鐵之國的“一國兩制”

遼、北宋、西夏三足鼎立

所以,終遼一世,就敢於主動地跟北宋進行軍事的、政治的較量了。同時在三國鼎立的關係中,一直以主子的心態來處理和西夏 、北宋之間的關係。

史稱:遼立國“二百餘年,城郭相望,田野益闢。” 無不得益於“一國兩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