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有什麼意義?

生活搜吧


瞭解這個問題得從八路軍的組建源頭講起了。

1937年以前國共兩黨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處於敵對狀態。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企圖消滅發展興起的共產黨

1936年的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抗日抗日的主張。這也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


共產黨也接受了國民黨的改編這就是這兩支軍隊的名字我們都不陌生一個是八路軍一個是新四軍。

回到正題,

說到意義,它的意義只是代替,再沒有其它意思。

想知道看下面

在說服裝八路軍軍服上裝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頭上佩戴青天白日帽徽,臂章上有“八路”表明身份的字樣。


由於八路軍的人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協議中的三個師的編制。加上兩黨關係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大量青天白日的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的帽徽而是僅以兩粒仿德國的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在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在是否佩戴帽徽是相當自由的,沒有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也將青天白日帽徽戴到了國共合作破解的1948年。

想知道更多歷史趣聞,

請關注:歷史微觀


史海丹心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對於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釦子,很多人認為是個“8”字,代表了“八路軍”。我覺得也很像。下面我來詳細介紹下八路軍帽子上的那兩顆釦子是怎麼回事。


我黨部隊在1937年,國共聯合抗日和接受國民政府軍事整編之前,一直戴的是“紅軍帽”。帽子正前方是一顆五角紅星。我黨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以後,開始裝備國民黨軍裝。(八路軍後來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習慣上還是稱八路軍。)

國民黨的軍裝,是仿製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德軍常服。德軍的帽子就是有兩粒釦子,所以在仿製時予以保留。只是根據亞洲人頭型,縮小了尺寸。並在帽子上面加了“青天白日帽徽”。

這個軍帽是直筒圓頂加圍式,分單帽和棉帽;布制的,也方便攜帶。而且,在帽子的周圍有一圈圍布護耳的,天冷的時候可以放下來,天熱的時候就用那兩粒釦子固定在上面。所以,這兩粒釦子的設計初衷,只是用來固定護布的。

蔣介石給八路軍和新四軍發放了部分軍裝,並要求全部更換“青天白日”帽徽。軍裝不怎麼夠,帽徽到是給全了。但是,很多戰士不理解,不想帶上老將的帽徽。甚至,還發生過士兵因為抵制佩戴老將的帽徽,逃離部隊的事件。

抗戰開始以後,老蔣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物資補給逐漸減少,帽徽更是不給了。對於我黨新編的部隊,老蔣一律不承認。八路軍又不會自己製作帽徽,於是,帽子照國軍以前樣式製作,就不在佩戴帽徽。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之後,直接丟棄了蔣介石的“青天白日帽徽”。1940年以後,八路軍大量擴軍,鑑於國共雙方摩擦不斷,也沒有再要求佩戴帽徽。帽徽處於愛戴不戴的地位,但是,兩粒紐扣依然是“出廠標配”。國民黨也知道為什麼沒有帽徽,所以,他們也不追究此事。

此時,八路軍軍裝也都是自己就地解決的,樣式還是按照國軍服裝定製。畢竟,還是在國軍序列內。而且,八路軍的服裝顏色因為各地土法染色的原料不一樣,可就不統一了:八路軍總部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的軍服為灰色;陝甘寧邊區部隊的軍服分灰、藍兩種;晉察冀軍區部隊1938年的夏服為草綠色,冬服為灰色,以後統一為土黃色;新四軍為灰色。

因此,從衣著顏色,能分辨出八路軍是哪個根據地所屬的部隊,在當年也是人人皆知的“秘密”。

帽子上的紐扣除了固定護耳圍布以外,還有以下幾個意義。

第一,區分敵我。1944年,護耳被取消,但是兩粒紐扣依然保留下來。所以,我覺得兩粒紐扣真有“8”字的意思,代表了我黨部隊“八路軍”,用於和其他武裝區分開。內戰時,很多投誠的國民黨部隊,也是直接摘了“青天白日”帽徽,留下兩粒紐扣,就成了解放軍。


第二,這兩粒釦子,可以作為服裝備用扣。這個說法,也有道理。畢竟,當時軍隊條件不好,衣服上的扣子掉了,真是可以將帽子上的扣子拿下來備用。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抗戰爆發後,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整編計劃,其中八路軍下轄129、120、115三個師,國民政府按照人員員額給這三個師發放軍餉,並補充裝備彈藥及服裝。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軍帽由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加紅五星換成國民黨部隊的圓筒型布軍帽。


這款軍帽是仿製德軍的軍帽,屬於山寨版;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與德國有軍事合作,其中就有服裝方面的合作,基本上以德國普魯士制式常服的樣式為藍本,稍加改進以符合中國人的穿著習慣,算是洋為中用吧;軍帽上面原本就有兩顆釦子。



這款軍帽為冬夏兩用型,帽子的周圍有一圈護布,冬天天氣冷可用來捂耳朵和脖子,起防寒保暖的作用;天氣不冷的時候,把護布翻上去兩個護耳放前面用釦子扣起來,美觀大方。

有人說這兩顆釦子是備用品,如果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將帽子上的扣子拿下來備用,也說得過去。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兩顆釦子是用來頂替帽徽的,國民黨政府配發給八路軍的軍帽有限,而八路軍的隊伍在不斷地壯大,許多人都反感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徽,因此這兩顆釦子實際上代表了八路軍的軍徽。


事實上國民政府發的軍帽是有青天白日徽的,許多紅軍戰士是非常牴觸和不滿的,後來由於劉伯承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大家才勉為其難戴上了這頂軍帽,到後來國共兩軍摩擦不斷,又發生了皖南事變,因此很多人就把青天白日徽給摘了下來,所以就只剩下兩顆釦子了,我認為這種說法很牽強,不是那麼回事。


也有人認為這一上一下的兩顆釦子,像個“8”子,代表的是八路軍,這完全不可能,只是某些人的臆想,那新四軍和八路軍的軍帽是一樣的,怎麼樣能繞到新四軍上面去。德國普魯士常服的軍帽就是兩顆釦子,他們怎麼沒有八路軍,只能是這些人想象力夠豐富的。


說白了軍帽上的兩顆釦子就是為了固定兩個護耳的,其裝飾美觀作用的,沒有其他什麼作用。


遺產君


1937年抗戰爆發,當年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一個月後改稱十八集團軍),江南紅軍改編為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所以這一時期,八路軍的軍裝是按照國軍軍裝的樣式來設計的——中間是“青天白日”帽徽,下面是兩顆釦子。後來,國軍積極反共消極抗戰,在和八路軍、新四軍發生了多次武裝衝突之後,大多數人就不戴帽徽了(也有生產能力不足的原因在裡面),而兩顆釦子就一直保留著。

其實,這兩顆釦子,還是地地道道的“德國風味”。

30年代,國民政府和德國的軍事合作一度如火如荼,雖然最後練出的所謂“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中打得並不好看(淞滬會戰之前,三個德械師均不滿員,甚至只有四五千人),但是畢竟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現代化改革,給中國留下了很豐富的遺產。軍帽就是其一。

(30年代的德軍山地帽)

國軍的新軍帽,模仿的是德軍山地作戰使用的軍帽。兩顆釦子扣住的,其實是兩塊布,平時扣起來,寒冷(德國的寒冷也沒寒冷到哪去)的時候可以解開護耳,抵禦寒風。

這就是為什麼八路軍軍帽上有兩顆釦子的原因。


直江信綱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抗日戰爭爆發後,我軍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整編計劃。既然是正規部隊,那必須有統一服裝。當時我軍連槍支彈藥都缺乏,更別談設計和裝備自己的軍裝了,又不能繼續穿紅軍時代的軍服,於是便使用國民黨軍的統一制式軍裝樣式。當然,八路軍與國民黨軍的軍服還是不一樣,多以灰色為主,布料也沒那麼好。



剛開始換裝軍服的時候,八路軍的帽子上也是青天白日帽徽,因為當時八路軍還沒有自己的帽徽。抗日戰爭中期,我軍與國民黨軍摩擦不少,索性就不再頭頂青天白日帽徽了。雖然帽徽沒有了,但軍帽上面的兩顆釦子依然保留了下來。八路軍軍帽兩側,是有護耳的棉布,兩顆釦子就是在平常的時候將護耳部分扣起來,固定著不讓其擺動。有了這釦子,軍帽的護耳可以靈活自由使用,冬天可以放下來抵禦寒冷,天熱時則扣起來,這也是經濟節約的保障細節之一吧。


兵說


一、八路軍軍帽子上的兩顆釦子並不是在暗示數字“8”,寓意“八路軍”,在這背後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還記得55式軍冬常服的棉帽嗎?它可以說是放大版的八路軍軍帽,換湯不換藥,只不過雷鋒帽換過作了上翻繫繩。



當年電視劇《裸婚時代》播出,這頂帽子可是火了很久,一時引領時尚。



細心的人會發現,帽子很有玄機,包裹著兩層布,在釦子解開之後,將釦子所帶的那層布拉下來,冬天在寒冷的外面做事時,便可以包住耳朵頸部下巴保暖。


二、這頂帽子是仿歐洲的山地帽,只不過做到“本土化”,類似還有國軍將軍的白色手套,也是從西邊來的。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合作,帽子統一為“兩顆釦子+青天白日帽徽”。



但後來,我們越來越強,部隊數量也越來越大,根據地數目也越來越多,有點讓蔣棘手,讓他感到有點威脅。

所以便停止供應,物資也是,那時我們還真成“窮八路”,設備老舊,生產工藝落後,一些還被日軍破壞等等。但依舊沒有妨礙我們的鬥志決心,我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所以在一些地方(衣服褲子等等),都是縫縫補補又三年。

脫掉噁心的青天白日帽徽,僅僅剩下了兩顆釦子。



三、兩顆釦子的意義很明顯,便是固定作用,防止護布的滑脫,簡單實用,又美觀大方。有時候,還能補給衣服的紐扣!


非常茴香豆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被編制到了國軍隊伍中。本來帽子上應該有青天白日徽,但是由於民國政府不承認,所以就沒有這個標識。在某種程度上兩個釦子,也象徵著本來該有的青天白日徽吧。



北伐戰爭時各路軍隊使用的都是大蓋帽,到了中原大戰之後,就一致都改成了圓筒形布軍帽。不僅八路軍的帽子上有兩個釦子,新四軍帽子上同樣也有兩個釦子。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服都仿製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德軍服裝,因為德軍軍帽上有兩個釦子,所以在模仿的時候也保留了下來。保留下來有好處,生拉硬扯也能夠說出這兩個釦子其實就是一個八,代表著八路軍的意思。而且帽子上的兩個釦子也能當做備用紐扣來使用,兼具裝飾和美觀兩種功效。

事實上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後,國軍的服飾都是國民政府配備,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溫飽尚不能顧及的情況之下,毫無創意和設計,僅僅是根據亞洲人歐洲人頭顱大小的區別,略加改動就成了。本來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帽子還有有兩個護耳一直很少使用,但由於中國的氣候條件和德國不完全一致,護耳基本上就是一個裝飾品用到的時候非常少。於是在下一批帽子製作的過程中,取消了帽子上的護耳。

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後來人們發現這個釦子,可以用來固定帽子周圍的一圈布。天氣熱的時候,就用釦子把護布固定上去,天冷的時候就把釦子解開放下護布。由於這兩個釦子的實用性,這種樣式就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品讀武器裝備


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時,國民政府給了三個師的番號和軍餉。此時的八路軍的軍裝顏色和樣式和國民黨軍的是一樣的,顏色都是黃色。到了後期,由於種種原因,八路軍的軍裝成為了灰色,軍帽上沒有了帽徽,就剩兩顆釦子了。

國民黨軍的軍帽學習自德軍,八路軍同屬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八路軍的軍帽自然要一樣,只不過國民黨軍的兩顆釦子是銅做的,質量自然要比八路軍的好。



八路軍軍帽上的兩顆釦子沒有什麼意義,但有很大的實際作用。這兩顆釦子的作用在於固定護布,冬天的時候解開這兩顆釦子可以把作業兩邊的布放下來遮住兩邊的耳朵和臉頰,不用的時候收上去,兩顆釦子固定。


歷史軍魂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釦子,其實沒啥意義,僅僅是起到固定作用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全面抗戰的大幕就此拉開。在此民族危亡之際,7月15日,中共向國民黨政府提出《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以此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共赴國難。

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宣佈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

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

而中國共產黨在南方的部隊則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在名義上同樣隸屬於國民政府。

此後,我軍全部換裝國民革命軍軍裝,並使用民國革命軍旗幟。

早在北伐結束之後,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對革命軍軍裝進行改革。當時的南京奉行以德為師,在軍裝上也大為借鑑德軍,像我們在影視作品上比較熟悉的M35鋼盔就是直接班照的德國。

(M35鋼盔,說實話還是比較帥氣的)

除此以外,國軍的軍帽也仿照德軍制式,在帽子兩邊加裝“護布”,用於天氣寒冷時包裹耳朵和側臉。平常不用的時候就翻折到帽子上,用兩個釦子固定,這便是八路軍帽子上兩顆釦子的來歷。

(八路軍軍帽,其實在真實的抗戰中,八路軍的作戰環境十分艱苦,裝備也非常簡陋,軍裝甚至都做不到人手一件,絕沒有現代影視作品上的那麼光鮮亮麗)

八路軍軍帽上的這裡兩個紐扣在實際中並沒有什麼含義,純粹就是為了起到固定的作用。

在八路軍換裝的初期,八路軍戰士軍官的軍帽上其實還是配有青天白日軍徽的。但是在皖南事變後,國共之間摩擦不斷,八路軍開始漸漸地取消了軍帽上佩戴青天白日徽。

於是,八路軍的軍帽上就只剩下兩顆釦子了。

由於八路軍在其他方面也依然統一使用國民革命軍軍裝標準,沒有作出什麼別的改變。所以對於八路軍不佩戴青天白日徽舉動,國民政府並沒有過於在意。

(八路軍在初期是佩戴晴天白日軍徽的)

在百團大戰之後,重慶方面逐漸減少,甚至中斷了對八路軍的軍費撥款。作為應對,八路軍開始在根據地自己獨立製作軍裝。

八路軍獨立製作的軍服在顏色上與國民政府配發的軍服在顏色上有較為明顯的不同,形成了八路軍自己的風格,從而也方便區分其他的國民黨軍,也為日後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軍裝奠定了基礎。


千佛山車神


關於八路軍軍帽上“釦子”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這兩顆釦子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僅僅是用來固定帽耳的。

——不是所有八路軍軍帽都有兩顆紐扣,有些就沒有。因為當時物資匱乏,八路軍軍裝不完全統一,所以有些有,有些沒有。

下圖是開國上將楊得志將軍在八路軍時期的照片,軍帽上只有青天白日帽徽,沒有兩顆紐扣。下圖是1944年,延安,三位八路軍幹部的合影,也是隻有青天白日徽,而沒有兩顆紐扣。

不光八路軍如此,國軍也是如此,有些軍帽上有紐扣,有些沒有。有紐扣的軍帽,主要是仿德式軍服的。到了抗戰後期,國軍軍帽做了簡化,統一配發的軍帽也沒有紐扣。

下圖是國軍仿德式的軍帽,有紐扣。

下圖是1943年常德會戰中的一張國軍士兵的照片,軍帽上沒有紐扣。

————————————————

“釦子”的事情講完了。稍微展開一下,關於青天白日帽徽,就要複雜一點點。

1937年8月25日,為了統一抗日,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又把八路軍改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新四軍全稱則是“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原則上,八路軍和新四軍都屬於國民革命軍序列,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國軍”序列。標準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軍帽上應該是有青天白日徽的。

下面兩張圖可以作為參考,可以看到軍帽上有“青天白日”帽徽。

圖一是“時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國民革命軍中將林彪”。

圖二是是“賀龍、徐向前、朱德(從左至右)將軍的合影”

有些影視劇做的不考究,不分青紅皂白,八路軍統一都是兩顆紐扣。有些影視劇做的細緻,這種小細節就會比較注意。比如央視播出的電視劇《八路軍》,如下圖所示。八路軍當然也不是人人都頂著“青天白日”帽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八路軍官兵的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其中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八路軍和新四軍既然在名義上屬於“國軍”序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初期階段,還是配發了一些裝備和被服給養。國民政府統一配發的軍裝都是國軍軍裝,帽徽都是青天白日徽。

國民政府配發的裝備和被服本來就不多,表表姿態而已(本來就不多,結果115師參謀長周昆還秘了三萬塊)。加上抗戰中後期,國共摩擦日益加劇,國民政府停止供給,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的軍裝都是自己生產的。既然是自力更生,也就犯不上戴什麼青天白日徽,給蔣委員長長臉了。更何況,咱就是想戴青天白日徽,也沒地方弄去。

這裡補充一點。咱們八路軍當時的條件比影視劇裡演的還要艱苦,著裝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即使是統一樣式,色調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

下圖攝於1944年,是一隊正在休息的八路軍戰士。可以看到,戰士們的著裝樣式五花八門。


受物資匱乏客觀條件所限,八路軍軍服染色用的主要從稻草灰中提取灰色染料,從槐樹籽、黃梔子、橡樹殼等植物中提取土黃色染料,從煙墨、楊樹皮中提取青色染料為服裝染色,使得軍服的顏色不統一,有灰色、藍色、土黃色、黃綠色、藍黑色、草灰色、青灰色等多種。加上染色工藝不過關,有的同一套服裝上衣褲子、甚至衣服的左右身顏色色差也都很大。

咱們“土八路”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但物質條件的限制,並沒有打倒八路軍,咱們的敵後游擊戰依然打的有聲有色。

名義上,國民政府只給了八路軍三個師的編制,即第一一五師、第一二零師、第一二九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也就是說,咱們八路軍名義上只有5萬人不到。

實際上,經過發展壯大,八路軍可遠遠不止這個數量。1940年的“百團大戰”,主力作戰部隊105個團,兵力20餘萬。如果加上配合作戰的游擊隊和民兵,則總共出動了200多個團,總兵力約40多萬。

這麼多部隊不在“正規”編制內,為了更好的隱藏實力,官兵自然是不會戴什麼青天白日徽,對外均以民兵自稱。需要說明的是,咱們這麼做沒有什麼可指摘的,當時的情況之下,真的只保留5萬人,那才是真傻。

1946年國共和談破裂,6月國共全面內戰爆發,9月八路軍、新四軍內部開始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但對外仍未更改名稱。解放軍的軍帽上有些還頂著青天白日徽,並沒有統一摘除。

直到1948年初,周恩來起草了關於統一設計軍旗、軍徽的文件,明確要求摘掉青天白日帽徽。當年夏秋,國共兩軍進入戰略決戰階段,我軍進行整編,統一番號。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通知,團以上各部隊統一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全軍才統一摘掉青天白日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