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東北的國家與民族(27)——東丹國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契丹”,建元神冊。

在南下攻掠中原之前,阿保機發動的第一場戰爭,是針對其東部,已經立國兩百餘年的渤海國。

天顯元年(公元926),阿保機一戰輕鬆滅掉渤海。


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其實,相對於剛剛建國十年的契丹來說,渤海國無論是疆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經濟水平、文化發展,都遠非此時的契丹可比。

自立國以後,渤海一向以唐朝屬國自居,所有的儀禮、典章、內外管理體系,全部習自唐朝。是個漢化相當徹底的國家。

已經進入農耕文化的族群,雖然掌握著相對高級的文明,但是被剛剛興起的牧族所滅。這種情況在東北的歷史上,並不少見,渤海國不是第一個,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


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此時的契丹,立國不過十年,在阿保機強橫的手段下,剛剛擺脫部族聯盟(遙輦氏部落聯盟)的體制。整個國家控制疆域不大,社會的總體生產力水平低下,國家的管理機構也相對簡單。

當時契丹的內部管理體系,主要分為朝官、宮衛、部落和州縣四大部分。其中,朝官是中央政權機關;宮衛負責管理皇帝的私有奴隸、兵馬和土地;部落是其主要的軍事組成力量與分管機構;極少數的州縣,,則是專門用以安置漢人俘虜的集中地。

嚴格說來,此時的契丹,依然只是一個權力剛剛被集中於阿保機於一身的部落聯盟。

靠著這種相對落後的管理體制,要想消化渤海國,唯一的辦法,就是隻能採取渤海國舊有的體制。契丹人將這種方式,稱為“因俗而治”。


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渤海被滅後,契丹將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忽汗城改稱“天福”。

阿保機將太子“人皇”耶律倍封為東丹王,建元甘露。

東丹國王服依據天子制,穿天子冠服,戴12旒冕,在衣物上繡龍象。國王自己稱制行令,可以任命左右平章事及大內相以下百官。

官制使用渤海舊制,在中臺省置左右大次四相。阿保機之弟迭剌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原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

東丹每年向契丹進貢細布五萬匹、粗布十萬端、馬千匹。

“東丹”其意就是契丹的東土,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有自己的國王、自己的禮儀典章、自己的年號、自己的都城,還有相對獨立的政權管理團隊。

國主與部分高層為契丹人,治下之民全是渤海遺族,所統諸州,仍然沿用舊名。

包括確立的朝貢體系,都說明了東丹國,在體制上是與契丹完全不同的一個政體。當然,這個政體是從屬於契丹國的。


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萬歲臺硯石”


馬上可以得天下,但馬上並不能治天下。契丹人一方面努力保持著自己受益於部落聯盟,而形成的強大戰鬥力;另一方面,卻不得不吸收更先進的漢式管理體系,以維持被征服地區的統治。這樣,在同一個國土之內,便出現了兩種迥然不同的制度。

也就是說,契丹與東丹,是相當典型的“一國兩制”存在。

根據不同的族群,採取不同的管理體制,成為了遼國之後整個國家管理體系的基礎。

936年,契丹自石敬塘手中取得燕雲十六州之後,開始進入全面的擴張階段。

這種管理方式開始成為“南北面官制”的基礎。不過,除了東丹國之外,契丹國內再沒有出現過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


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耶律倍畫像


926年七月,阿保機在在回師京都的途中,路經扶余府時突然去世。其妻述律皇后稱制,“權決軍國事”。居守東丹國的耶律倍聞訊,趕往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奔喪。

耶律倍,小字突欲,889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出生。自幼就學於名流漢儒,多才多藝。其人崇尚漢族文化,通陰陽、知音律,精醫藥,曉契丹和漢語兩種文字,尤擅書法和繪畫。

在阿保機即帝位當年,耶律倍被立為皇太子,成為皇位名義上的繼承人。但是,雖然貴為契丹三皇之一,耶律倍卻得不到其母述律平(被封“地皇”)的支持,因而被迫放棄皇位的繼承權,由其弟耶律德光繼位,為遼太宗。


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為了更好地控制東丹國,天顯三年(928年),遼主將東丹國都城南遷到東平郡,升東平郡為南京(938年,改南京為東京,稱遼陽府)。

在遷都完成後,被扣留在京城,對遷都一事完全不知情的耶律倍才被直接趕至東平郡上任。

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因為擔心受到述律母子的迫害,避開妻子蕭氏(述律平皇后的族人)的監視,捨棄愛子永康王耶律阮,與其渤海妃子高美人及隨員四十餘人,攜書籍數千卷,從蘇州(現大連金縣)登船,浮渡過海,投靠後唐。

之後,改稱“李慕華”。

937年,耶律倍死於後唐之後,契丹並沒有重新任命新的東丹國王,而是由王妃蕭氏繼續執掌東丹國政權。

天祿元年(947年)八月,耶律德光去世,將皇位交給耶律倍之子耶律阮(即遼世宗)。遼世宗以父人皇王追諡為“讓國皇帝”,封叔安端為明王,任東丹國王。這是由遼國正式封位的第二任東丹國王。

然而,安端赴任只有數個月後,便即去世。此後,東丹國再沒有受封的國王。


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在此期間,契丹國開始對東丹國採取移置州縣、遷徒民眾等手段,進一步分化瓦解東丹國的內部凝聚力。

乾亨四年(982年)九月,遼聖宗即位,十二月廢除東丹國,撤消東丹中臺省建制,遼東地區開始由東京留守司管理。

歷經57年的東丹國,自此消亡。

東丹國存續的五十多年時間,也是契丹逐漸吞食並消化渤海國的五十多年。然而,半個世紀過後,契丹依然沒能把渤海國融合完成。


東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國兩制”


東丹國被撤後,徹底失去心裡依賴的渤海遺民,開始走上了反遼的道路。

太平九年(1029年)八月,大祚榮七代孫、東京舍利軍詳穩(契丹將官名稱)大延琳,囚禁東京留守駙馬都尉蕭孝先及南陽公主,起兵反遼。大延琳建國“興遼”,定年號“天慶”,一年後被滅。

天慶五年(1115年)二月,饒州渤海人古欲起兵反遼,自稱大王,一個月後被平。

天慶六年正月,東京留守府裨將高永昌殺留守保先,起兵反遼,建元隆基。半年後,高永昌兵敗東京被擒。


加上渤海故地東南部的兀惹與定安國,渤海遺民的反遼戰爭,幾乎貫穿了整個遼朝的始終。

但是,漢化過深的渤海人,在文化上雖然完全超越了契丹人,在戰場上卻被契丹人始終碾壓。

最後,只得投靠興起於東北部的女真完顏部,才最終滅了遼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