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东北的国家与民族(27)——东丹国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契丹”,建元神册。

在南下攻掠中原之前,阿保机发动的第一场战争,是针对其东部,已经立国两百余年的渤海国。

天显元年(公元926),阿保机一战轻松灭掉渤海。


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其实,相对于刚刚建国十年的契丹来说,渤海国无论是疆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文化发展,都远非此时的契丹可比。

自立国以后,渤海一向以唐朝属国自居,所有的仪礼、典章、内外管理体系,全部习自唐朝。是个汉化相当彻底的国家。

已经进入农耕文化的族群,虽然掌握着相对高级的文明,但是被刚刚兴起的牧族所灭。这种情况在东北的历史上,并不少见,渤海国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此时的契丹,立国不过十年,在阿保机强横的手段下,刚刚摆脱部族联盟(遥辇氏部落联盟)的体制。整个国家控制疆域不大,社会的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的管理机构也相对简单。

当时契丹的内部管理体系,主要分为朝官、宫卫、部落和州县四大部分。其中,朝官是中央政权机关;宫卫负责管理皇帝的私有奴隶、兵马和土地;部落是其主要的军事组成力量与分管机构;极少数的州县,,则是专门用以安置汉人俘虏的集中地。

严格说来,此时的契丹,依然只是一个权力刚刚被集中于阿保机于一身的部落联盟。

靠着这种相对落后的管理体制,要想消化渤海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只能采取渤海国旧有的体制。契丹人将这种方式,称为“因俗而治”。


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渤海被灭后,契丹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忽汗城改称“天福”。

阿保机将太子“人皇”耶律倍封为东丹王,建元甘露。

东丹国王服依据天子制,穿天子冠服,戴12旒冕,在衣物上绣龙象。国王自己称制行令,可以任命左右平章事及大内相以下百官。

官制使用渤海旧制,在中台省置左右大次四相。阿保机之弟迭剌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原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

东丹每年向契丹进贡细布五万匹、粗布十万端、马千匹。

“东丹”其意就是契丹的东土,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有自己的国王、自己的礼仪典章、自己的年号、自己的都城,还有相对独立的政权管理团队。

国主与部分高层为契丹人,治下之民全是渤海遗族,所统诸州,仍然沿用旧名。

包括确立的朝贡体系,都说明了东丹国,在体制上是与契丹完全不同的一个政体。当然,这个政体是从属于契丹国的。


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万岁台砚石”


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并不能治天下。契丹人一方面努力保持着自己受益于部落联盟,而形成的强大战斗力;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吸收更先进的汉式管理体系,以维持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这样,在同一个国土之内,便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制度。

也就是说,契丹与东丹,是相当典型的“一国两制”存在。

根据不同的族群,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成为了辽国之后整个国家管理体系的基础。

936年,契丹自石敬塘手中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开始进入全面的扩张阶段。

这种管理方式开始成为“南北面官制”的基础。不过,除了东丹国之外,契丹国内再没有出现过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耶律倍画像


926年七月,阿保机在在回师京都的途中,路经扶余府时突然去世。其妻述律皇后称制,“权决军国事”。居守东丹国的耶律倍闻讯,赶往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奔丧。

耶律倍,小字突欲,889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出生。自幼就学于名流汉儒,多才多艺。其人崇尚汉族文化,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晓契丹和汉语两种文字,尤擅书法和绘画。

在阿保机即帝位当年,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成为皇位名义上的继承人。但是,虽然贵为契丹三皇之一,耶律倍却得不到其母述律平(被封“地皇”)的支持,因而被迫放弃皇位的继承权,由其弟耶律德光继位,为辽太宗。


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为了更好地控制东丹国,天显三年(928年),辽主将东丹国都城南迁到东平郡,升东平郡为南京(938年,改南京为东京,称辽阳府)。

在迁都完成后,被扣留在京城,对迁都一事完全不知情的耶律倍才被直接赶至东平郡上任。

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因为担心受到述律母子的迫害,避开妻子萧氏(述律平皇后的族人)的监视,舍弃爱子永康王耶律阮,与其渤海妃子高美人及随员四十余人,携书籍数千卷,从苏州(现大连金县)登船,浮渡过海,投靠后唐。

之后,改称“李慕华”。

937年,耶律倍死于后唐之后,契丹并没有重新任命新的东丹国王,而是由王妃萧氏继续执掌东丹国政权。

天禄元年(947年)八月,耶律德光去世,将皇位交给耶律倍之子耶律阮(即辽世宗)。辽世宗以父人皇王追谥为“让国皇帝”,封叔安端为明王,任东丹国王。这是由辽国正式封位的第二任东丹国王。

然而,安端赴任只有数个月后,便即去世。此后,东丹国再没有受封的国王。


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在此期间,契丹国开始对东丹国采取移置州县、迁徒民众等手段,进一步分化瓦解东丹国的内部凝聚力。

乾亨四年(982年)九月,辽圣宗即位,十二月废除东丹国,撤消东丹中台省建制,辽东地区开始由东京留守司管理。

历经57年的东丹国,自此消亡。

东丹国存续的五十多年时间,也是契丹逐渐吞食并消化渤海国的五十多年。然而,半个世纪过后,契丹依然没能把渤海国融合完成。


东北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国两制”


东丹国被撤后,彻底失去心里依赖的渤海遗民,开始走上了反辽的道路。

太平九年(1029年)八月,大祚荣七代孙、东京舍利军详稳(契丹将官名称)大延琳,囚禁东京留守驸马都尉萧孝先及南阳公主,起兵反辽。大延琳建国“兴辽”,定年号“天庆”,一年后被灭。

天庆五年(1115年)二月,饶州渤海人古欲起兵反辽,自称大王,一个月后被平。

天庆六年正月,东京留守府裨将高永昌杀留守保先,起兵反辽,建元隆基。半年后,高永昌兵败东京被擒。


加上渤海故地东南部的兀惹与定安国,渤海遗民的反辽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辽朝的始终。

但是,汉化过深的渤海人,在文化上虽然完全超越了契丹人,在战场上却被契丹人始终碾压。

最后,只得投靠兴起于东北部的女真完颜部,才最终灭了辽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