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治療領域的“黑”科技

近些年來,科技的飛速發展也為心臟疾病的治療帶來了一些“黑”科技,讓我們來了解下這些心臟治療領域的“黑”科技吧。

生物可吸收支架

支架是冠心病治療中必不可少的醫療產品,冠心病介入治療在歷經單純球囊擴張術、金屬裸支架和藥物洗脫支架這三代技術發展以後,現已發展到第四代的可吸收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是完全由可降解材料構成的,這種支架在治療後短期內可為血管提供有力支持,而當血管重塑之後,便直接在體內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避免傳統金屬支架永久性留在患者體內、患者需終身服用抗凝藥物防止血栓形成的弊端,不影響後期核磁共振檢查,甚至因為可以降解吸收,可多次植入支架,讓患者在特定情況下避免了開胸的風險。

無導線起搏器

心臟有自主跳動的功能,心臟的“電路系統”—竇房結和傳導系統包括房間束、房室結、左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等控制著心跳的快慢。如果“電路系統”發生病變或老化,心跳就會變慢,就會出現頭暈、胸悶、乏力、嗜睡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發生一過性眼睛發黑、神志喪失的情況。如果心跳變慢的同時,出現了上述症狀,就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了。自1958年10月世界第1例植入型人工心臟起搏器完成,起搏技術成為緩慢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療方式,後來逐漸發展到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心臟除顫器(ICD)和心力衰竭的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無導線起搏器經皮穿刺導管技術置入,無需外科手術製作囊袋,創傷小,不影響患者外觀且操作簡單、便捷,能夠減少血管相關併發症和手術感染機率。慢性房顫伴有心跳過慢的病人,間隙性心跳慢的病人,無法植入傳統起搏器的病人都可以受益。

心臟瓣膜是心臟的“門”,隨著心臟的每一次跳動收縮,各“心門”有序地開合,配合全身的供血循環。隨著年齡增大及高血壓、糖尿病等一些疾病影響,心臟瓣膜就可能出現問題,如退化、鈣化,導致“心門”不能正常打開或閉合不緊,由於心臟的血液無法正常射出,會造成供血不足,心臟負荷過重——心絞痛、心律失常、暈厥、猝死、心力衰竭,這裡的每一項都會危及生命。研究表明,75歲以上老年人的心臟瓣膜病發病率高達13.3%。人工心臟瓣膜是一種治療心臟瓣膜疾病或缺損的心臟植介入醫療器械。通過股動脈把人工瓣膜送至心臟的病變部位,人工瓣膜打開後就會取代原本已損壞的瓣膜。經導管治療心臟瓣膜病變的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包括用於瓣葉修復、瓣環復位、腱索植入和瓣膜置換的裝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