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一)“斯萬高利效應”

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博覽會上曾展示出一副名叫“斯萬高利”的魔術牌。這是一副既簡單又叫讓人著迷的牌。表演者先將牌攤開讓你看清每張牌的牌面都是不同的,而後讓你隨便抽出一張,假若你抽到的是一張紅桃K,你不用告訴表演者,然後把紅桃K賽回到整副牌中,表演者任意洗牌後,大叫一聲“斯萬高利”,當牌攤開時,每一張牌都變成了紅桃K。

這就是著名的“斯萬高利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當一個人在遭受心理挫折時,不設法及時排解,而是任挫折感在腦中像紅桃K一樣繁殖,最終使自己所做的事都帶著挫折感和失敗的陰影,這就是心理上的“斯萬高利效應”。

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二)成人的“斯萬高利效應”

我們在某一個時間段內,總是受到領導的批評,被領導質疑我們的工作能力,否定我們的工作成果,因此你產生了很大的挫敗感,這個負面情緒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蔓延到你的生活中。如果你回到家,你的伴侶稍微對有一點點不滿的語言,你便很有可能會放大ta的不滿,理解為責備、埋怨,將在工作上的挫敗感繁殖到生活中,心裡更加挫敗,對自己的否定越加強烈!

因為我們是成人,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雖然沒有勇氣對抗領導,但是有勇氣對抗伴侶、對抗孩子甚至我們的父母。

對抗的方式無外乎兩種:

一種就是冷淡,沉默,或者冷戰,我不理不問,我也不與你交流;

另一種就是發脾氣,對著有勇氣對抗的人肆意發火。比如對著伴侶大吼“你事情怎麼那麼多!你怎麼天天都有不滿意的事?這日子想過就別別叨叨,不想過拉倒!”

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三)孩子的“斯萬高利效應”。

孩子也是如此。孩子身上,也會產生“斯萬高利效應”,而且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比如一個孩子數學算術總是算得慢,準確率也不高。因此,在學校數學老師會經常點名批評他,回到家裡父母對此也是大為惱火。

“天天陪你寫作業,天天叮囑你細心一點,為什麼總是計算出錯?別的孩子為什麼都能全對,你怎麼每次都錯好幾個?你怎麼這麼笨!”

沒有一個孩子會故意組錯題,從而招來一頓罵。每個做錯題的孩子心裡也是非常鬱悶的,尤其是感覺自己明明很認真很仔細了,可是為什麼還是錯了?

老師也說他的水平有限,父母也罵他笨,這個孩子慢慢就會認為“我確實很笨”。

本來,這個孩子對語文和閱讀興趣很大,也特別喜歡畫畫,畫得也相當不錯。可是,因為算術上帶來的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疏解,孩子心裡一直有“我很笨”的聲音,導致畫畫的時候也不專心,或者一直擔心會不會畫不好被美術老師批評?

不專心,就真的可能畫不好;畫不好,就真的有可能會被批評;……

這個批評一來,孩子就更坐實了“我很笨”的想法。於是,他的這個“斯萬高利效應”就從算術轉移到其他方面,從而給自己扣了一個不太好的帽子。如果這個帽子沒有人引導他及時摘下來,那麼本可以發展成一個畫家的孩子,也許就成了一個自卑感十足的失敗的人。

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四)所有的負面情緒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你不處理,它必繁殖

只要在能力範圍之內,我們經常能在人面前維持好形象。比如遇到領導刁難你,遇到老公指責你,遇到孩子稍微耍個小脾氣,我們都還能保持平和,和顏悅色地去處理。

可是,如果領導第五次刁難你,老公第六次指責你,孩子第七次刷脾氣,我們恐怕一點就著,火氣很大。

可是對方卻突然間懵了:“怎麼了?我說什麼了?至於發這麼大火嗎?”

如果你不仔細內觀自己,你也許也覺得自己怎麼如此控制不住?!可是一旦你仔細剖析你的火,你就會發現這一次只不過是之前幾次地累加而已。

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我們在廚房做飯,孩子在房間問:“媽媽,這個字念什麼?”

我們放下手中的菜,過去看了,告訴了孩子。

過了幾分鐘,孩子又問:“媽媽,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我們按捺心中的一點點的不耐煩,走進房間又給孩子解答了一次。

……

等到孩子第3次、4次、5次……喊你的時候,你有可能在某一次,突然間大喊:“你怎麼回事?沒完沒了的喊我!怎麼這麼煩人?!”

孩子當時一定會很委屈:“我也不知道你很煩,我只是想問問你。”

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及時處理或坦誠告知

如果我們在自己剛剛有一點煩的時候,就能處理這個情緒,或者坦誠地告訴孩子:“寶貝,媽媽在做飯,你這麼頻繁地喊我,我有些煩,忙不過來。不然,你可以把你不會的題先放一放,先做其他的作業,等到媽媽忙完了,我們再一起看,好不好?”

這樣的話,孩子知道如此喊你,你會煩;孩子還明白,等一會兒媽媽不忙了,媽媽回來幫我。

如此一來,孩子不會傷心,我們也不會發脾氣。

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五)三種辦法幫你及時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之前你所以為的“忍”,實際上都只是暫時把負面情緒壓下去而已。在以後的某一個時刻,它還是會再次冒頭,以原來形式或者變換其他形式,噴湧而出。

所以,我們要及時處理我們的負面情緒,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更穩定的狀態去幫助孩子處理他們的負面情緒。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處理他們的負面情緒,避免產生“斯萬高利效應”呢?

(1)就事論事,絕不蔓延或誇大

孩子算術不好,計算準確率低,那麼就這個事兒論這個事兒就行。

  • 為什麼計算準確率低?
  • 對此你和孩子都有什麼感受?
  • 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和提高?

這些都是就事論事,不蔓延不誇大的思考方向。

不要涉及“太笨了”、“智商太低了!”、“沒有數學細胞”、“朽木不可雕”……之類的話。

不要因為一片葉子,而否定整棵大樹!

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而自信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一切摧毀孩子自信的事情,最好都不要去做。

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2)做得好時可以不表揚,但做得差時一定要鼓勵!

讓我們發脾氣的事情,大多是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情。因為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我們會笑得眼睛都看不到,慶祝的方式各種各樣,誇獎的語言說都說不完。

可是,有多少父母能明白,當孩子做不好事情的時候,才是內心最需要安慰和支持的時候。

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你可以不誇他,因為事情成功本身,已經激勵了他;但是當孩子失敗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安慰他,鼓勵他,這個時刻,才是他最需要我們的時候。

“孩子,你已經很努力地算術了,依然錯了好幾個,你是不是有些失落和難過?來,媽媽抱抱,媽媽知道這種滋味一定不舒服。”

理解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安慰和支持。

孩子感受到我們的理解,才會慢慢地把他心中的負面情緒說出來,說出來也便疏解了大半,我們再加以引導,那麼孩子不但不會有負面情緒的積壓,而且還會正確看待這個問題,主動想辦法改善和提高。

斯萬高利效應: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加倍傷害他

(3)關注於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名字出現在被批評的一側名單裡,火氣就直往上竄。等到孩子回家,一頓臭罵,或者一頓胖揍。

以為罵了打了,孩子就自然變好了。

有的事情,孩子知道如何改善,你的打罵會暫時有效;

可是有的事情,孩子真的沒有頭緒,或者孩子被挫敗感衝得想不到任何辦法。這時候,你的打罵只會讓孩子的挫敗感更強,更畏懼,更逃避,更自卑。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成長”!

當遇到問題,我們不但要分析原因,理解孩子的感受,更要關注於問題的解決!

不是一句簡單的“下一次好好考!”“下一次認真做!”就可以了。而是下一次如何考才是好好考?下一次怎麼做才是認真做?

父母要從小引導孩子想到具體的解決和改善方法,而不是泛泛地說一句“好好學”就行了。

比如:

計算題總是出錯?——“可不可以每做一道題,就逆向檢查一遍,然後再繼續做下一道?”

這就是一個具體的解決辦法,可以實實在在幫助孩子提高準確率。

而不是一邊打一邊罵地說:“下次再錯這麼多,看我怎麼罰你?!”

這句話幫不了孩子成長,只會讓孩子更怕你,更怕算術題!

最後,希望父母們都能關注到自己的情緒,關注到孩子的情緒。

分數,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一生幸福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