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將為財富管理帶來新機遇

本報記者 王小霞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國民財富的管理能力,是未來金融發展的新空間。

近日,在以“全球挑戰下的財富管理新機遇”為主題的第二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多位嘉賓聚焦全球和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新趨勢,就國際視角下的財富管理、金融更好服務科技創新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保險資管可以承擔財富管理發展的重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在居民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情況下,因保險資管具備滿足不同層次人群財富管理需求、能夠設計研發財富管理產品、創新環境和創新能力有基礎有條件、能夠合理降低家庭負稅等優勢,保險資管可以承擔財富管理發展的重任,為財富管理創造更大價值。

周延禮認為,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全社會財富管理認知、知識與能力日益提升,在經過財富管理市場精準定價後,保險作為更高級的財富管理形態,將受到更充分的認識、重視和合理評價。

中國銀行原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介紹,隨著經濟的高速成長,我國高淨值人群數量迅速增加,帶動了財富管理市場擴張。據2018年全球財富報告,我國進入全球最富裕10%人群的規模達到8940萬,僅次於美國的10247萬,居全球第二位。2018年,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124萬億元,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約190萬億元。

“但我國財富管理市場仍屬於不成熟的市場。”李禮輝說,近期連續發生的“爆雷”,表明在財富管理市場中,風險約束機制部分失靈,底層資產配置局部失衡。

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產品同質化的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缺陷和技術性短板。大量的高淨值投資者找不到適合個人財富結構和投資偏好的產品,投資需求得不到滿足。大量的底層資產無法組成差異化預期收益率和差異化風險概率的產品組合,資產證券化找不到足夠的通道。不少財富管理機構無法充分理解和準確把握投資者的真實需求,難以爭奪優質客戶。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有可能營造全新的財富管理平臺,補齊資源配置的短板。”李禮輝表示,金融機構既可以構建一個財富管理機構主動為客戶推送產品組合的大場景,提高財富管理業務對於高淨值人群的吸引力和黏性,又可以構建一個財富管理線上超市的大場景,滿足普通投資者的財富管理需求。

另外,在財富管理金融領域,應深入研究建立數字信任機制,實現數據可信、資產可信、合約可信和法人可信的可行性。

“應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分佈式、低成本、可認證、可信任的數字化財富管理市場,構建能夠貫通底層資產、財富產品、財富管理機構的技術平臺。”李禮輝表示,還要推進數字信任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在資產管理市場上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指出,如果從邊際角度、成長規模速度的角度來說,數字財富是這個時代積累速度最快、增長最快和影響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當中最重要的財富新理念。

他表示,數字財富有三條重要的源代碼:一是財富的使用是最大的價值所在。現今普遍認為對ToC源代碼已得到充分拓展,去追求無數ToB端源代碼,但卻未能拓展出最新的商業應用和商業邏輯,此時的競爭是已產生的源代碼在使用價值端口能爆發出多少能量。二是節點及中心。數字化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差別在於是否中心化,未來發展的核心要義,市場一定是暢通無阻沒有中心化邏輯的節點。三是協議及規則。在數字化的世界中,數字化財富裂變的新世界由協議決定準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