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新動力 新平臺 新機遇

產業是經濟之本,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世界各國應對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甦的重要推動力。在世界經濟面臨深度調整的時期,國際產能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通過各國發展規劃對接,促進互聯互通和貿易投資,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和世界經濟持續繁榮注入新動力、提供新平臺、創造新機遇。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基礎還不穩固,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逆全球化趨勢未有削弱,貨幣政策趨緊、消費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強。國際產能合作,可以將我國強大的優勢產能與發展中國家土地、勞動力、能源資源等優勢資源結合起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

我國發起並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將國內先進技術裝備與資本向外轉移,特別是在新興產業領域。這一“領頭羊”模式的產能合作聚焦於重點國家、重點領域的重點需求,更加註重質量、信用、品牌、服務提升,更加註重裝備標準、技術、管理同進,更加註重自身發展與造福當地並重,更加註重培育東道國的“造血”功能,為東道國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提供重要助力,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核心關切都是在於自身的經濟發展、民眾的就業收入等問題。中國企業作為產能合作的主體,在“走出去”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對方需求和關切,增加當地就業崗位、提高民眾生活水平、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境外園區成為承接中外企業合作和當地民眾就業的重要平臺。中白工業園、中泰羅勇工業園、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境外園區建設成效顯著,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產業招商服務、城市管理運營等方面凸顯了中國發展經驗和成果。讓世界各國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走共同富裕、包容發展之路,實現“安民”“富民”“樂民”,彰顯中國的大國責任和擔當。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諮詢研究處負責人、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5日 23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