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網·分析」工業互聯網“數造”新機遇

「瞪羚網·分析」工業互聯網“數造”新機遇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製造技術的產物,日益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將對工業發展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影響。近來,業界人士圍繞工業互聯網如何“數造”產業展開了熱烈討論。

數字化轉型 成就智慧企業

在剛剛閉幕的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說,“工業互聯網在量、質變革過程中,能夠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它還創新了很多新的模式、新的業態,應該說是支撐產業變革的有力方式。”。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紅衛也認為,從打造雲製造產業集群生態起步,航天雲網把分散在全國各個角落的市場主體資源配置與業務流程優化工作放在中心位置,從省錢、賺錢、“生”錢三個層次逐步遞進,配合中國工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最終實現從雲製造到協同製造、從協同製造到智能製造的轉變。

而從事實體生產的國內乳企蒙牛,也在積極擁抱工業互聯網,迎接數字新時代。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認為,數據採集是非常重要的,一家波音737飛機從紐約到洛杉磯能產生200多個TB的數據,而我們一杯牛奶大概有170M的數據,如果生產出和飛機同樣重量的牛奶,大概會採集將近30TB數據。這也反映了乳業有超長的產業鏈,蒙牛任何一種產品都要實現農牧業、工業、服務業的跨越。

“現在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高端化,傳統的大規模製造模式已經適應不了現在時代的用戶需求,因此必須要由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轉型,也就是由原來的以產品為中心轉換到以用戶為中心。”海爾集團副總裁陳錄城說。

為了實現這個模式的轉換,海爾打造了面向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的COSMOPlat。其思路是,由原有的產品生命週期變成用戶生命週期。原來產品賣到用戶家裡就算結束,現在產品變成了網器,可以持續地和用戶連接,持續和用戶交互,把消費者變成終身用戶,變成全生命週期。此外,做到全流程,原來的流程是串聯的,得到用戶信息以後一層一層傳遞,效率非常低,響應速度非常慢,現在把流程徹底顛覆,變成並聯,每個節點都和用戶相連,都和用戶直接對話,它在最快時間之內可以響應用戶個性化需求。

智在融合 “數造”工業新機遇

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認為,工業互聯網時代我們面臨很多挑戰,同時也充滿機遇。但無論如何,雲平臺能力、信息化能力以及先進製造能力是基礎,這三個能力構建出企業的“大腦”。然而,讓這個“大腦”發揮作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好比小孩一出生就有大腦,但它的成長是個不斷髮育完善、不斷增加知識的過程。

“過去幾年,華為通過IT、人工智能等技術完整地改造了供應鏈、製造、管理以及客戶服務流程,解決了實際場景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華為公司副總裁鄭葉來說,華為一直在推動一件事,就是降低技術使用門檻,以共有云的形式降低整個成本,並把它作為公共模塊開放出來。“在華為,我們不叫人工智能,而是企業智能,先解決一個場景,解決完之後再解決實際問題。”

同樣,作為硬件生產商的戴爾也在搶抓工業互聯網機遇。戴爾科技集團大中華區副總裁吳海亮說,現在戴爾不光是做PC,從雲計算到人工智能、大數據都有佈局。現在大家談工業互聯網的時候,很多時候也在談數字化轉型,其實根本的變化是模型跟理念變了,原來的模型是從物到人,或者從機器到人,比如說駕駛汽車、開動機器,數字化轉型的根本變化在中間加了信息層,信息層做什麼?就是把機器數據收集起來,然後交給後面的深度分析,產生新的業務。

王志勤認為,發展工業互聯網是整個工業智能化的趨勢,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首先需要建設一個具有低時延、高可靠,而且是廣泛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更加缺少不了上層的新興業務與應用模式,通過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實現了很多運營優化以及產業協同與創新,最終構建全新的工業生態體系。

多方聯動 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

“我國工業門類齊全,市場空間巨大,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普及率已經達到66.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47.4%。但與發達國家總體水平相比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此外,製造企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突出,核心技術仍然欠缺。”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劉傑說。

他建議,在構建全新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中,各方應加強聯動。工信部與各地加強對接,建立產學研用聯動機制,共同推進核心技術研發、重大項目實施、產業示範項目等重點工作。加強跨界合作,要加強互聯網企業與製造企業協同,進一步將製造大國和網絡大國優勢發揮出來,以更開放、更多元、更務實、更包容的方式,推動兩大主體深入合作,將互聯網企業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資源優勢與製造企業的行業經驗、專業經驗緊密結合。

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說,互聯網的發展模式不能照搬到工業中,因為互聯網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數據密集型的。今天,工業領域當中已經沉澱了相當多的數據。這些沉睡的數據價值在遞減,而工業的數據每天都 在產生,如果不從這上面去著手,只是追求互聯網的形態和連接,最後會本末倒置,你會發現價值密度最高的一部分東西就沒了,所以要數據先行。

樹根互聯網技術有限公司CEO賀東東則認為,工業互聯網需要的是端到端的即插即用服務,需要物理接入、大數據分析、知識圖譜管理、運營軟件管理等,綜合運用聯結起來才會形成真正落地的服務,如果單獨強調某一項就會存在最後一公里或者最後一米打不通的情況,對廣大製造企業來說還是沒用。

“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來說,還是要培育相應的人才。有對工業領域認識的人才,也有對互聯網領域認識的人才,當這些人才凝聚在一起,互相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合作,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全球性的,我相信會爆發出新的火花,做出全新的東西來。”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廠集團總經理範揚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