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各種官職,提轄、制使、教頭、知寨、節級、都監、團練、管營等是什麼官?

喻派職言


【你知道嗎?都頭、提轄、教頭、團練使都是啥級別的官員?】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文章,嚴禁抄襲剽竊。

北宋軍制有禁軍、廂軍、鄉兵、蕃兵,禁軍就是中央軍,廂軍就是地方軍,鄉兵就是預備役民兵,蕃兵就是少數民族軍隊。北宋的基本作戰單位是“營”,相當於今天的團級編制,禁軍標準的騎步營有500人;廂軍不標準的步兵營有300人,廂軍不標準的騎兵營150人。根據《宋史•兵四》記載:500人正規營設正副指揮使2名,100人為都、設正副都頭2名,節級四名;每10人設十將1名,5人設軍頭1名。若干個營組成一個軍旅,相當於今天的師級單位。

殿前司禁軍值班十軍(旅),馬軍十軍(旅)、步軍十軍(旅),水軍虎翼一軍,在京增廣勇一軍(旅),共32400人,各軍旅的總管叫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駐紮外省的禁軍,各軍總管設置可以考察的:統制、統領(都統制)、正將、副將、準備將。禁軍、廂軍的統制,相當於今天的正師級,北宋給予的軍銜是準備將,相當大校軍銜。統領(都統制)、副統領(副都統),相當於今天的正副軍級,北宋給予的軍銜是正將、副將,相當於今天的少將軍校。

【節級】北宋軍中的“節級”,是比較低級的軍官,相當於今天的連排長。《宋史•兵四》:“凡軍頭、十將、節級轉補,謂之「排連」,有司按籍閱試,如列校轉員法。”地方官職中的節級,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連九品都算不上。像押牢節級楊雄、蔡慶、蔡福,就是監獄裡的劊子手,雖然不算個官,但是是正式的警員編制,平時看管監獄,遇到執行死刑出紅差。江州押牢小節級李逵,就是江州監獄的輔警,還沒有正式的編制,就是個臨時工。

【都頭】都頭在軍隊中管轄100官兵,是正連級或者副營級的軍官。都頭在地方衙門裡,管轄一隊衙役警察,是一個正科級的官職,副都頭就是副科級。武松在陽穀縣當都頭,沒有說是正的還是副的,相當於縣公安局治安大隊長,是一個正科級的官職。朱仝是馬兵都頭,其實就是騎警隊隊長;雷橫是步兵都頭,其實就是巡警隊隊長,也都是正科級的官職。李雲也是一個都頭,沒有說是正的副的,就按正的算也是正科級官職。

【提轄】北宋時期禁軍、廂軍的一個標準滿員的“營”有500人,營的主管軍官稱為正副指揮使,相當於今天的正副團級軍官。北宋軍中不標準滿員的“營”,步兵只有300人,騎兵只有150人,他們的指揮官不能稱為指揮使,提轄小一營官兵的人就是提轄,正營級的軍官。

《宋史•職官》對提轄是這樣記載的:“總管 鈐轄司 掌總治軍旅屯戍、營防守禦之政令。凡將兵隸屬官訓練、教閱、賞罰之事,皆掌之。守臣帶提舉兵馬巡檢、都監及提轄兵甲者,掌統治軍旅、訓練教閱,以督捕盜賊而肅清治境。凡諸營名籍、賞罰之事,皆掌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掌管一路(省)的軍事機構叫“鈐qian轄司”,長官叫做兵馬大總管。各軍州的守將、兵馬巡檢、都監以及提轄兵甲軍官都歸他管。宋江打完方臘受封楚州安撫使(淮南西路)兼兵馬大總管。這段話也講明白了一件事情,駐守州郡的禁軍將領的官職,比州郡的兵馬巡檢大,州郡的兵馬巡檢的官職,比州府兵馬都監大;兵馬都監的官職比團練、提轄大。州的兵馬都監是師級或副師級,縣的兵馬團練是團級,提轄掌管300人的營,是正營級的軍官。因此大家不要輕視魯智深、孫立等人,他們的提轄官職雖然不高,但卻是正營級的軍官。

【制使】制使的意思就是“制約”,皇帝派遣出去辦事的使者,宋代殿前司下屬的中下級軍官。唐 韓愈 《王公神道碑銘》:“制使出巡,人填道迎,顯公德。”。《水滸傳》第十二回:“﹝ 楊志 ﹞年紀小時,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司制使官。 道君 因蓋 萬歲山 ,差一般十個制使去 太湖 邊搬運花石綱。”

楊志是武舉科班出身,不知道楊志是武進士還是武舉人,如果是武進士出身,最低的官職不能小於七品,也就是正縣、正團;如果是武舉人,最低的官職也是正科、正營,楊志官做到殿前司制使,起碼也是副團級的軍官。宋徽宗派十個制使去太湖搬運花石綱,假如級別太低,地方官員根本就不尿你,你咋給宋徽宗辦事呀。因此這個制使,絕對不是連排長,起碼也是副團級的軍官。

【知寨】北宋有知府、知州、知縣,再小的官就不叫“知”什麼了。作為軍事單位主官,叫做知寨至少也是副團級的單位。前面講過,標準滿員的“營”有500人,軍事主官叫指揮使,是正團級的軍官。一營300官兵駐紮在某個軍事要道,或者某一個軍事城鎮,軍事指揮官就不能叫指揮使。那麼這個營寨又是比較重要的,那就放個副團級的軍事主官,又要協調和地方的關係,就安排了一個正縣級的文官當一把手,咋辦呢?清風寨的寨主就叫知寨吧,軍事主官花榮就叫副知寨吧,妥妥的。

【管營】北宋在州府一級的地方,設置建立了很多牢城營,牢城營的規模較大,也不是一般的監獄,還有勞改農場的意思。林沖被髮配滄州牢城營,武松被髮配到孟州牢城營,宋江被髮配到江州牢城營,牢城營的總管就叫“管營”。牢城營是半軍事化的監獄勞改農場,管理很多罪犯、勞改犯,駐紮著一定數量的軍警。那麼這個管營的級別絕對不會比都頭低,不能被“營”字迷惑了,至少是個副團級的幹部。

【教頭】北宋的軍隊很特別,練兵的不能帶兵,帶兵的不能練兵,軍隊基層負責練兵的是教師,負責訓練軍中教師、中下級軍官的是禁軍教頭。徐寧是殿前司金槍班的教師,他的工作就是負責訓練金槍班的士兵的(金槍班左右兩班,每班120人)。《宋史•禁軍》記載:“總二十二縣為教場十一所,大保長凡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一色事藝,置教頭一。凡禁軍教頭二百七十,都教頭三十,使臣十。”宋史記載:北宋的禁軍教頭大概有三四百人吧?教頭分好幾個檔次,比如林沖的岳父就叫張教頭,王進叫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叫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王進的父親王升叫做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周昂是八十萬禁軍副都教頭,丘嶽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

禁軍教頭相當於今天軍事院校的教授,今天軍事學院的教授,最起碼是正副團級幹部,有的還是師旅級幹部。張教頭沒有加頭銜,估計是副團級的教授。王進加了頭銜八十萬禁軍教頭,不但是個教授還是棍棒教研組組長,正團級的幹部。林沖是加了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不但是個教授,還是槍棒教研室主任,副師級的幹部大校軍銜,離將軍只有一部之遙了。周昂是八十萬禁軍副都教頭,官帶右義衛指揮使車騎將軍,丘嶽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管帶左義衛指揮使護駕將軍。

【團練、團練使、兵馬都監】團練的意思是團結訓練,王安石變法以後,特別注重民兵預備役的建設,據宋史記載:保甲法規定10戶為一保,設一個保長,50戶為一大保,設一個大保長,十大保為都保,設都保長。每家每戶有兩個男子以上者,都要出一個男丁,參加團練,這個民兵預備役的團長就叫“團練”,是從大保長、都保長中選出來的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本身就是退役軍人。

團練使是州地方軍事長官之一,州一級的軍事長官防禦使、團練使、兵馬都監。防禦使是州一級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州軍分區司令,管轄州廂軍、民團預備役,是正五品的官員,宋江詔安後打方臘,忠州防禦使辛興宗做宋江的監軍;團練使是州軍分區副司令,主管各縣民團預備役,是正師級的軍官,正六品或從五品的官員,《水滸傳》裡有個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王文斌,官帶鄭州團練使,想想看,林沖是副師級都有點冤。蘇軾蘇東坡被貶官出京後,曾經任過黃州團練副使。

兵馬都監是州廂軍的主管,廂軍就是地方部隊,相當於今天的武警部隊。兵馬都監排名在防禦使、團練使的後面,參考分析應該是副師級的軍官,防禦使既是軍分區司令,又是州廂軍的司令。《水滸傳》武松刺配滄州後,施恩的父親是牢城營的管營,武松幫助施恩醉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酒店,張都監就設計陷害武松,武松把蔣門神、張團練、張都監都給收拾了。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公眾號,謝謝!








冷清先生


提轄:史無,治安大隊小隊長,代表魯智深。

制使:史無,連排長,代表楊志。

教頭:存在,部隊武術教練,代表林沖、徐寧。

知寨:史無,派出所所長,代表花榮。

節級:存在,獄警,代表戴宗。

都監:存在,武警支隊長,代表董平。

團練:存在但為虛職,小說中團練使韓滔、彭玘,相當於團長了。

管營:虛構,獄長,代表施恩父親。


晨原霧野


《水滸傳》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裡面大量涉及宋代的許多中低級官職,這些個官職很多時候並不常見,很難以第一時間讓人明白到底是指的什麼樣職能,比如說提轄、制使、教頭、知寨、節級、都監、團練、管營等這些到底都是什麼官?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

提轄

先看提轄,魯智深在沒有出家之前,就擔任此官職,這個官職看上去似乎來頭很大,可是我們會發現就連賣肉的屠夫在被他逼急的時候也敢出言不遜,並且自始至終這個魯提轄總是獨來獨往,點卯也沒一個親隨什麼的,更沒有看見過他手底下的大頭兵,雖然在小種相公面前很受重視,可換個角度來想,那不正是因為魯達武藝超凡嘛!和他的官職本來就沒有關係呀。

而且書裡面也介紹說,魯達他以前是在老種相公手底下當差,是個西北戰場上的狠角色,絕佳的老兵精銳。因此魯達其實是作為小種相公的“體己人”,是親隨一般的人物,保舉魯達做的這個提轄官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虛職。

說完了魯達魯提轄,再來看歷史裡面正式的提轄官應該是什麼,按照宋代的軍職,提轄官應該是一個簡稱,他的全稱應該是提轄兵甲盜賊公事,換句話來說他的職能範圍差不多和當年劉邦的巡捕求盜類的亭長接近,按照換算到今天差不多也就是應該是個尋常的派出所長官而已。

但是這其實也不算準確,因為提轄兵甲盜賊公事是實打實的州府郡縣的提轄,那就更加類似明清時代的捕頭一類的官職,強行換算到現在,應當屬於當地城管局的長官。

制使

再看什麼是制使,在《水滸傳》裡面有楊志曾經擔任過此官,我們都知道,楊志是楊家後人,先入為主的都會先認定楊志的官位不會低多少,但是從來不會想到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這個官位真的值錢,憑什麼楊志不過是搞差了一回花石綱,就不得不棄官而逃,而跑了之後也沒收到什麼像樣的處罰?

翻開典籍,我們會發現這個叫做“制使”的早在唐代就有記載了,《唐律•釋文》雲“天子所使謂制使”,所以“制使”其實就是個特派員,這麼一想也就煥然大悟了,楊志也就是個押運花石綱的小“特派員”而已。不過是個臨時的差遣罷了,宋徽宗一口氣派出了那麼多的“制使”,哪還記得有楊志這麼一號人物。

教頭

接著看看什麼是教頭,在《水滸傳》裡面林沖做過教頭,還是“八十萬禁軍總教頭”,這名頭也是沒誰了,可是這是個什麼官?都不算官!八十萬還是九十萬,都不能改變林沖就是一個沒品級的教練的事實,什麼是槍棒教頭?不就是個教練對吧!

所謂八十萬禁軍教頭,更多的其實有點像優秀教官一樣,算得上是基層官兵的小頭目,但絕對算不算中級軍官乃至高級軍官的,最多也只是個下級軍官罷了。

知寨

再接著看知寨,在《水滸傳》裡面花榮就做過知寨,花榮可不一般啊!那是按照《水滸傳》記載是“功臣之後”,一般會讓人感覺他的這個知寨可是比較值錢的,可是如果嚴格按照宋朝官制,我們會發現,知寨的寨子是什麼?是山寨嗎,不,是巡檢司寨!

所以“知寨”實為巡檢。清風寨當為設在清風鎮的巡檢司。歸屬於從九品的縣尉司所轄,當屬未入流的官品而已。

節級、都監、團練、管營

而《水滸》中常出現的節級,如戴宗,不過是無品的吏員。至於“都監”,其實也是簡稱,全名應該是“都監押”省稱,這個可是大官——管轄本地就糧禁軍、廂軍,朝大了說可以到正六品的分管一路近萬人,往小了將也到從七品一堡一寨千把人,所以明白為何武松一開始以為自己得到張都監賞識為何那麼開心了吧!

《水滸傳》裡面的團練其實屬於作者誤用,宋代的團練屬於虛銜而非實缺,屬於從五品的官階,蘇軾被貶後就曾經擔任過這種虛職。

管營書中一般指的是牢城營的頭目,看上去實在是典獄長一類的官職,但實際上屬於牢城指揮,管的都是廂軍,最高長官為正七品的牢城指揮使,也不是一般的小吏了。


戴老師講歷史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

      戲說好漢官職高低

眾好漢上得了梁山,排位之時多有上山之前官職高低的影子,也是宋江所看重的一個方面,那麼到底官職高低如何呢?施先生寫的是小說,對於宋代官職也沒有深入的研究,把南宋、元、明的一些官職強加進去的痕跡也很明顯,因而就顯得龐雜了,俗人本俗,再俗上一回。先給他們的職業分個類,這些人大致有來自正規軍隊的、地方軍隊的、警察部隊的、司法部門的、行政部門的等等不同。

宋江是鄆城縣的押司,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政府辦秘書。裴宣是“本府六案孔目”,從其他孔目的職責來看孔目這個官應該是州府縣都有的官,當然級別不同,參與案件審理研判,大致相當於現代的法院書記員吧。都頭是縣裡的警察大隊長,小的縣如陽穀、沂水就一個,大的縣鄆城就有步兵、馬兵之分了,相當於刑警大隊長。地方司法部門的還有個節級的官,相當於法院裡管犯人的官,管理監獄或者獄警的,當然戴宗的節級是府裡的副監獄長,是個副處級,朱仝的則是縣裡的,而且是當值節級,是個副科級,由朱仝被提拔來看,其官職應當高於都頭,而楊雄的押獄應該也是監獄裡的中層領導,應當相當於科級幹部,兼營的劊子手是手藝活,這個蔡慶蔡福哥倆也行,還有李逵、樂和的牢子,應該不是什麼官。當然,犯人流放管理的監獄還有監獄長(大概是個處級單位)管營,應該也有大小之分,差撥應該是負責實際管理犯人的,監獄的叫法也不一樣,有叫管城營的,也有叫寨的,看來監獄裡還駐有地方警察部隊,都監、團練是常住監獄裡的武警大隊長、中隊長。級別應該與管營、差撥平行或者略高,要不施恩的老爸會說張都監是他的上司,但從其馬仔蔣門神與施恩爭奪快活林不直接以權相壓來看,其官職比管營高不了多少。至於晁蓋、李應、史進的村主任應該算不上官,柴進世襲的是爵位,不是官職,盧俊義是北京首富,號稱員外,如現在泛濫的某總稱謂,也不是官職。

至於軍隊,包括正規軍(禁軍)和地方部隊(廂軍),從楊志押送生辰綱的話語中不難看出,北京城梁中書管的就有這兩類,挑生辰綱楊志挑選的軍漢是地方部隊的,楊志原先的制使一職不知是多大的官,但從其中過武舉來看,應該是個團營級幹部。至於提轄一職,魯智深、楊志、孫立、索超都幹過,大致是營級幹部,魯智深的五路廉訪使是臨時委託任務,大致相當於現在下派的巡視員。關勝的薄州巡檢應該是地方治安部隊的師級幹部,後被中央軍委的參謀(步司衙門防禦使保義)宣瓚保薦,拜將領兵指揮使,與呼延灼的御營兵馬指揮使大致相當,從領兵人數上看,應當是個軍級幹部,不過是暫時的,完成任務後是要交出兵權的,而呼延灼出兵前的職務是汝寧郡都統制,秦明的青州都統制都是駐地方的正規軍(禁軍)的師級幹部,其引薦的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及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玘應當是團級幹部。也包括後來的凌州團練使單廷圭、魏定國,青州、東平府、東昌府兵馬都監黃信、董平、張清也是團級幹部。張清的副將龔旺、丁得孫應當是營級或者是連級幹部。而凌振的東京甲仗庫副使炮手,應當是個技術軍官,職位也不會太高,大致是個團營級幹部吧。再說教頭,其實就是軍隊的武術教練,大致相當於團級幹部,沒有領兵權,林沖、王進、徐寧等都是有一技之長的教練,而欒廷玉、史文恭、洪教頭則是民間的套稱,沒有級別可言。還有個花榮的知寨,從劉高下拜黃信來看,其級別應當低於黃信的兵馬都監,大概是個營級幹部。

俗人讀書不多,宋史亦無研讀,評想象臆測罷了,不必深究噢。

 





一哥於一


《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背景皆錯綜複雜,在介紹諸位好漢故事的同時,書中亦涉及到了各種官職,如提轄、制使、教頭、知寨、節級、都監、團練、管營等,那麼它們都是什麼類型的官職呢?接下來娜娜為您解答:

1、提轄

在《水滸傳》中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好漢,名為“花和尚”魯智深,原著中就曾經專門提到他有一個官職,叫“魯提轄”,全稱叫做“渭州經略府提轄”。在宋朝,對於“提轄”有很多種說法。

(1)專門管轄軍隊,訓練教閱、督捕盜賊、軍隊訓練

根據《宋史·職官志七》中的記載:“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2)事務官

主要負責朝廷事務,如茶鹽專賣、宮廷採辦、製造金銀器物及綱運等。

2、制使

《水滸傳》中的好漢楊志便曾經為“制使”之一,“制使”這是宋朝殿前司下屬的一個低級軍職。

依宋制,殿前司與侍衛司分統禁軍,侍衛司職責以宮廷護衛為主,殿前司則兼著皇室外部的事務。《水滸傳》中,宋徽宗要造園子,命殿前司的十位制使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楊志就是十制使之一。

3、教頭

《水滸傳》中一旦有人提到“教頭”,那麼就難免要提到林沖,看過書的很多人都對他的官職印象深刻,名為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的確聽起來著實是很有噱頭。起初很多人認為林沖可能手下統領八十萬軍隊,但是事實其實並不是這樣。

教頭一職其實就是在軍隊中訓練軍隊傳授武藝的教練員,其實並沒有什麼統領軍隊的權力,只是個職業不能算是官職。至於所提到的八十萬也只是個虛數,真實人數不可能有那麼多,而且教頭也有很多位。

4、知寨

《水滸傳》中花榮就曾經做過知寨,其實宋代的知寨分文知寨和武知寨,文知寨為正武知寨為副,只因宋代重文輕武。除此之外,“寨”不是集鎮的意思,所以“知寨”不是鎮長,應該為巡檢。巡檢類似於縣派駐鄉鎮關卡要地的公安機關。

5、節級

宋代的“節級”本來是軍隊中的軍官名。

《宋史·兵志》上說:“五百人為指揮使,百人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節級四人。”

可是宋代監獄裡看守長的級別與節級接近,所以人們又把監獄看守長尊稱為“節級”。“節級”亦不是正式官名,其正式官名叫做“押獄”。

《水滸傳》第四十四回寫病關索楊雄長街遇石秀一段時,介紹楊雄為“兩院押獄,兼充市曹行刑劊子”。楊雄行刑歸來,路上遇到潑皮踢殺羊張保,張保道:“節級拜揖!”,所以常常稱押獄為“節級”。

6、都監

《水滸傳》中陷害武松並被"血濺鴛鴦樓"的孟州兵馬都監張蒙方司此職,另外,雙槍將董平、鎮三山黃信也為兵馬都監,主要掌管州府的軍事司務,大多是武官從八品以上擔任,與總管鈐轄同為領州郡兵將帥官,但比其地位要低一些。

7、團練

團練是屬於軍隊上的職務。宋代中央軍是禁軍,地方是廂兵,團練可以算廂兵裡的最高級別了。另外,北宋的團練使,當時有都和州之分,手下的士兵都是地方武裝,旗下人數相當於團級。

8、管營

《水滸傳》中所謂的“管營”為各地州府牢城營的主管頭頭。由於水滸傳中不少梁山好漢都有過被刺配的經歷,作為刺配的目的地——牢城營的主管,管營們也作為故事情節的重要參與者,頻頻在水滸傳中露臉。


娜娜聊古今


這裡面涉及北宋的官僚職稱體系

宋朝和前代王朝不太一樣,簡單的說,他們個人官職大約有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官,一個是差遣。而官和差遣是分開的,官只表示自己能在朝廷拿俸祿,幾品官就拿幾品俸祿。在大宋當官,重要的是差遣或者叫職務,差遣才表示權力。官和差遣之間,其實並無太大牽連

舉個例子對比,比如說縣長放大宋叫知縣,就屬於差遣,今天他對應官級應該是處或者副廳,但在大宋他的官級可能是七品,也可能是三品二品等,用今天的稱呼叫部級縣長、廳級縣長、科級縣長……

而且差遣有穩定的,也有臨時的,像縣長這樣穩定的好說,這臨時的,很難辦,比如說,你去到倒杯水來,這倒水也能算差遣。官和差遣雖然沒什麼牽連,但沒了官只看差遣,也很難說他們的官職有多大,尤其是一些臨時的差遣

如此以來,判斷《水滸》中各種官職,其實很繁瑣,也很無趣,裡頭很多差遣有的是大宋的臨時玩意,有的是施耐庵編出的臨時玩意……

比方說,林沖是教頭,八十萬禁軍教頭,聽著很牛,實際也牛,但從拿錢角度來說,誰知道他是三品教頭還是九品教頭啊……


靈石蘊珠寶


我們都知道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很多英雄好漢在上梁山之前都在官府中任職,比如花和尚魯智深之前在渭州擔任提轄,武松在陽穀縣是都頭,林沖也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等。那他們的官職到底都是幹什麼的?放在現在,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花和尚魯智深原名魯達,在去五臺山之前是渭州經略的提轄。在北宋,這個提轄的職責就是:掌軍旅訓練教閱,督捕盜賊,鎮壓民眾反抗。提轄比知州級別要低,一般為六品或七品,放在現在相當於正處級的幹部,或是軍隊、武警中中下級軍官,正團級幹部。而魯達的上級經略相公,一般是駐紮在邊境掌管各州邊防軍馬,級別還是比較高的,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

很多人認為林沖的官職比較厲害——八十萬禁軍教頭,手下帶著八十萬禁軍教頭呢!其實並不是這樣,宋朝本來就重文輕武,而教頭這種官職也並不是什麼重要角色。教頭說白了就是在軍隊中教授武藝的教練,並沒有什麼實權,而八十萬這只是個虛數,怎麼可能真有那麼多人。這也就是為什麼林沖會對高俅如此畏懼,高俅可是太尉是軍隊的二把手。教頭放現在也就是正營級或副團級軍官幹部。

武松打虎的故事無人不曉,他打完虎就回到陽穀縣並在那裡擔任都頭。都頭這一職務在水滸中出現的次數比較多,除了武松,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橫等都是都頭。可以說一個縣中都會有一兩個都頭,其實在當時只有軍隊中才會有都頭這種職務,而武松、雷橫他們其實就是相當於衙役、班頭,叫他們都頭只是表示尊敬。他們的職責就是抓賊平匪,維護當地治安,放到現在相當於刑警隊長或治安隊長,副科級幹部。

當時百勝將韓滔曾擔任陳州團練使,團練使在當時可以分為團練使和周團練使,手下領導的是地方武裝,當時宋朝在軍隊採取強幹弱枝政策,所以團練使僅僅是個虛職。水滸中,團練使能管著兩千到三千軍士,在現代相當於軍隊中團級幹部了。


夢溪筆壇


《水滸傳》並不是宋代官場指南,它的官職並不對應宋朝武官。簡單的例子就是80萬禁軍教頭林沖的職位,教頭這個官職在禁軍中屬於不入流,地位遠遠低於陸遷的虞侯。但在水滸傳故事中,林沖不但和高太尉認識,還經常出入高太尉的府邸,這就相當於中高級軍官了。而且王進也需要高俅親自出手來對付,這說明他的職位並不低。《水滸傳》中的管營並不等於營長,而是心裡流放犯人的管教頭目、副所長。提轄相當於現代的中低級軍官,魯智深出家前在小種經略相公那裡擔任這個職務,它還可以兼管地方治安(主要在邊境地區),陝西當時高考是和西夏對峙的前線,所以魯智深當提轄時在地方上說話很管用。知寨是北宋廂軍也就是當部隊的指揮官一般負責一個區域,北宋末年有上百萬軍隊,八十萬禁軍主要分佈在河北、陝西等戰區附近,地方上治安要靠廂軍幫忙維護,等於現在的武警部隊團級軍官。制使算是皇帝派出的宦官外,主要是北宋禁衛軍的中低級軍官,屬於來說很大的那種人。都監,也是廂軍軍官,由於北宋廂軍負責很多雜務,也負責監獄管理,所以也很有話語權。團練,只是榮譽職位,不是實際職位,從五品,蘇東坡在下放時也當過團練。節級就是看守監獄的工作人員,無編制,也就是小公務員。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我也來湊個熱鬧,就我所知回答一下。

先說提轄,這其實是一個官職的簡稱,這種稱呼在宋金時期很常見。稱呼方式和現在很像,比如某某委員會主任委員,會簡稱主任。當時也一樣,很多官職名稱很長,所以,在非書面表達上,一般就是簡稱。

在宋金時期,很多實職或者實務性官職都有提點某某或者提舉某某,比如金朝的“南京提舉京城所提舉”,正七品的官,民間日常稱呼就是某提舉老爺。類似的還有負責刑獄的提刑,負責照管勳戚家屬的提控,還有一些名目繁雜的各種提點、提調,基本都是六七品甚至八九品的小官。

那麼有魯提轄這個提轄麼?有,但是和小說裡不大一樣。這是邊鎮的一種軍職。比如在金朝的邊鎮,就會設置一個叫“軍轄兼巡捕使”的官職,這是一個從九品的小官,是防禦使的屬員,一般有二十多人。按照當時對事務性官職的習慣稱呼,往往也會敬稱為提轄,轄就是軍事轄管的意思。這種稱呼在邊鎮很常見,但並不是這個官職的正是稱呼。

要知道這些官職名稱基本都是從宋朝那學來的,宋朝這種官職更多,比如提舉茶馬司提舉,提舉鹽茶司提舉,提舉坑冶司提舉,提舉弓箭手提舉。

那麼宋朝有沒有提轄這個官職名稱呢?有,很明確的說宋朝有這個官職。而且就叫“提轄兵甲”,簡稱就是提轄。

“熙寧末,以熙、河連歲用兵,仰給支度,費用不貲,始置是司(經制邊防財用司)。元祐初,罷。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凡諸營之名籍,較其壯怯而賞罰之。”

注意這裡的提舉兵馬、提轄兵甲可不是動詞,這是官職名稱,包括提舉兵馬巡檢、提舉兵馬都監,提轄兵甲。只不過是守臣兼任的,這些守臣可不是一般的小官,都是知府、經略、防禦使之類的大員。

其餘大藩府或沿邊州郡,或當一道衝要者,併兼兵馬鈐轄、巡檢,或帶沿邊安撫、提轄兵甲、沿邊溪洞都巡檢。餘州、軍,則別其地望之高下與職務之繁簡而置之。

所以說,魯提轄這個“提轄”更接近金朝設置的“軍轄兼巡捕使”,官不大,是經略安撫使的屬官,平時的工作就是捕捉盜賊、維護治安,也就是說,魯提轄是民間對這個官職的一種敬稱。別忘了,延安府可是邊鎮,屬於軍事管轄區,在這裡,軍將才是話事人。

另外幾個慢慢回答,都有出處的。


冬眠要趁早


首先講述三點宋代背景知識: 

 第一,官制改革。宋徽宗的父親神宗推行變法是北宋政制的分水嶺。宋代許多官名、職事在改制前後不同。比如廢掉了北宋前期的三司、審官院等,權重歸六部,官職、差遣分離現象由此亦趨統一。徽宗時又進一步作了部分改變。必須注意北宋前期與後期官制的不同,許多人有誤會。 

 第二,官階與品秩。所謂“七品芝麻官”引起眾人的誤解,其實宋代七品並非小官,縣令不過從八品,武官五品已極高(三衙最高長官的馬、步軍都指揮使不過正五品)。元豐改制後,採用寄祿官階對應品秩,即某一品中再分數階。官員的資序、俸祿取決於官階,而不一定是官職。徽宗政和時,自從一品至從九品(正一品為三公、王等加官)文官階從“開府儀同三司”到“迪功郎”為三十七階,武官階從“太尉”到“下班祗應”為五十二階。  沿用改制前的通稱,武官從九品到從八品稱“小使臣”(級別),正八品為“大使臣”,統稱“三班使臣”。從七品為“諸司副使”、“橫行副使”,正七品為“諸司正使”。正六品到正五品為“橫行正使”,橫行又稱橫班。正使的官階為“大夫”,副使、使臣為“郎”。官階高端的“太尉”、“節度使”、“團練使”等虛銜後面專講。 

 第三,軍制改革。神宗時也進行了軍事改革。宋初舊制,軍隊編制為廂、軍、指揮(營)、都四級,而推行將兵法、結隊法後演變為軍、將、部、隊四級。兩者並不對應。禁軍改分系將、不繫將。系將禁軍兩套編制並存,而不繫將禁兵、廂兵(雜役)、弓手/土兵(公安)及部分鄉兵(民兵)沿襲舊編制。按舊制,都一級副長官以上稱“將校”,為軍官,以下的軍吏稱“節級”。 

 一、教頭  存在。教頭宋初便有,即軍中的武術教練,由武藝出眾的軍吏充任。教頭的普及則是神宗大行教閱,加強軍事訓練的結果。除教頭外,尚有都教頭、指使、訓練官等。教頭與都教頭均為無品的軍吏,指使在軍吏與小使臣級軍官上下,訓練官則為大使臣以上軍官。由此可知,“教頭”乃最低一級的教練,無非是舊軍制都以下十將、將虞侯,新軍制隊之引戰、旗頭一類的節級,甚卑微。在宋代,官與吏有著身份性的根本差別。軍官稱“員”,軍吏稱“人”;軍官升遷可稱“轉官”,而軍吏只能稱“轉資”。 

 教頭人數亦頗多,如元豐二年集教開封一地的大保長就用禁軍教頭二百七十人。禁軍在宋代也非指中央軍甚至禁衛軍,而指從事軍事訓練的戰鬥部隊,分佈全國各地。廂軍則漸演變為脫離軍事訓練的雜役兵。兩者已去“禁”、“廂”的原意。所謂“八十萬禁軍”是指仁宗時全國八十萬戰鬥部隊,並無特別,徽宗時只有四五十萬。 

 《水滸》無疑拔高了宋代教頭的實際地位。而有人稱其為“中校副團級”甚為不妥,教頭頂多相當於排級士官。相比林沖,徐寧作為禁衛班直的教頭,帶御器械,則地位較高,可能是三班使臣。 

 二、提轄  虛構。《宋史•職官志》有“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因此有人稱《水滸》中的“提轄”就是“提轄兵甲”,且武官擔任,甚至是“排長”。非常錯誤!“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長官,他們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經略/安撫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軍事長官——路總管(部署)、路分鈐轄、州鈐轄,及部分路分監押、州監押,武官任副職。資深者稱“都”,即“都監”(都監押)的由來。所謂“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便是他們的此類兼職。因此如果“提轄”是指“提轄兵甲”便不是低級武官的官職,而由路、州兩級的文長官兼任,等同於總管、鈐轄、監押一類。而魯達這樣的低級軍官擔任的“提轄”,梁中書隨便就能提拔的“提轄”,只能是編造的軍職。既然子虛烏有,又怎會有對應的現代軍職與軍銜?宋代確有提轄官,但為事務官,非軍官。小說可能受宋、元話本所現提轄官的影響。 

 像魯達這樣的小軍官,大抵也就是從九品末級的小使臣,與林沖不會相去太遠。而同為“提轄”的孫立、索超則貌似指揮使(一指揮五百人)一類的軍官,八品的大小使臣。書中“指揮使”則為誤用,後面再講。  此外,“廉訪使”是指走馬承受。徽宗政和時改稱廉訪使。南宋初罷廢。走馬承受隸路經略/安撫司,改廉訪使後不隸。所任者為八九品的三班使臣或內侍宦官,雖名義上地位低下,實為監視帥司所設的監軍,非朝廷親信耳目者不經皇帝本人及樞密院不得除授。所任武官亦多為蔭補的功臣子弟。所以,雖然廉訪使/走馬承受確為魯達一類的的低級武官充任,但非他所能當上。有人稱廉訪使是指經略使(小種經略相公),更試圖重新句讀原文曲解,則大大錯誤。 

 三、制使  虛構。《唐律•釋文》雲“天子所使謂制使”,因而“制使”是皇帝使者的一種稱呼,押運花石綱的小官也可視作為皇帝辦事的人。可算作臨時的差遣,並非官職。“制使”或為制置使(比安撫使更高的封疆大吏)之省稱。但未有“制使”這個軍職,應屬編造。 

 有人說按梁中書教閱次序,制使在團練使與統領使之間,殊不知《水滸》中團練使與統領使也是亂用。“團練使”(與“團練”是兩回事)確有其名,但宋代已非實職。團練使正任為從五品的高級官階,遙郡則是無品的榮譽貼職。《水滸》中錯把宋代的武官虛銜當作唐代的實職。而“統領使”可能是指統領,行將兵法後的實職差遣,為統制之副,高級指揮官,在北宋相當於副軍長或兵團副司令員。若“制使”真高於統領,任者接近橫行一級的“團練使”軍銜,怎可能如有人說的只有“中校副團級”?事實上,都監若領系將禁兵,一般擔任將或副將,七品諸司使左右,統領屬下。而在小說裡,都監、指揮使高於團練使,高於“統領使”,大小顛倒。更有制使,正、副牌軍之類不存在的軍職。 

 楊志這樣押解花石綱的低級武官,按當時慣例,不過八九品的三班使臣。大約相當於連級到營級軍官。

  四、知寨  無此官職,但或可視作巡檢寨巡檢的別稱。清風寨的“寨”無疑是指巡檢司寨,不是集鎮。所以“知寨”不是鎮長,而實為巡檢。巡檢司為縣派駐鄉鎮關卡要地的公安機關。清風寨當為設在清風鎮的巡檢司。宋代縣級治安分隸縣尉、巡檢。兩者平級,縣尉從九品,巡檢使臣充,地位相當。縣尉治縣城,而鄉里歸巡檢,可以一縣數寨,也可數縣一寨。縣尉司所轄治安人員稱弓手,巡檢司所轄稱土兵,《水滸》裡也有所反映。弓手為僱傭,土兵為招募。哲宗以後,都用當地人員,不算軍人(禁、廂兵),也非民兵(鄉兵),而是專職公安人員,隸路提點刑獄司(類似省公安廳)。巡檢司寨一般數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採用都一級編制,類似現今連級。個別大的也有五六百人。(電視劇裡“知寨府”的匾額應為“XX巡檢司”、“XX巡檢寨”。) 

 關勝的“蒲東巡檢司”按理也在此類。但看其官位不低,應為誤用。若非此,則他這個“巡檢”當指兵馬巡檢,鈐轄、監押一類的官職,與花榮這般的巡檢不同。 

 五、都頭  存在。宋代舊軍制廂、軍、指揮、都四級編制的末一級,元額一百人。都的領兵官馬軍為軍使、副兵馬使,步軍為都頭、副都頭。除禁、廂軍外,土兵也採用都的編制,而弓手按縣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於都,頭領為十將、將虞侯之類的節級。武松、朱仝、雷橫之類都是縣尉司弓手(警員)的所謂都頭,與禁、廂軍不同,地位也更低。而朱仝、雷橫只分別帶著幾十人,其實只是節級,並非都頭。且宋代不分馬兵弓手、步兵弓手,這是金、元的制度。宋代有“馬軍”稱謂者,必為禁、廂軍(宋代缺馬,馬軍未必有馬,但是一種身份)。按理縣尉司轄弓手,巡檢司轄土兵,而書中縣尉司既轄弓手又轄土兵,似乎不妥。 

 花榮作為副巡檢(副知寨)應為從九品左右,高於武松、朱仝、雷橫之類不入品的節級。 

 六、虞侯  存在。虞侯乃節級類無品的小軍吏,很低微。宋舊軍制副都頭之下是十將,十將之下乃為虞侯,小而又小。因此,陸謙怎麼可能相當於有人說的“少校營級軍官”?無非是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帥府)的一個小辦事員。雖然低微,但因其在高俅身邊辦事,與之相熟而受信用。也正因為是卑微的小吏,所以會與高衙內廝混,並與同樣節級級別的充任教頭的軍吏林沖交好。 

 “虞侯”與“都虞侯”不可混淆。都虞侯是三衙及各軍的次副長官。三衙的都虞侯往下是某某軍各長官、再往下是廂、軍、指揮、都各長官,然後是十將,再以下是虞侯。殿前司的都虞侯與虞侯,雖然只差一個“都”字,級別卻相去十萬八千里。與監押與都監的“都”區別完全不同。 

 七、都監、總管  存在。“都監”乃“都監押”省稱,監押之資深者。地位更高,但職事相同。如前所述,宋代各地軍事長官路有總管(部署),路分鈐轄、監押,州有州鈐轄、監押,或兵馬巡檢、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之類別名。州以下某些地方,尤其邊地,縣、鎮、關、堡、寨等屯兵處亦有監押。一般當地文職長官主管掌印,總管、鈐轄文官兼任,監押多武官專任,資深者均稱“都”。管轄本地就糧禁軍、廂軍,以及屯駐禁軍(邊地)。此外,本地若有駐泊禁軍(不帶家眷的更戍軍)則另置駐泊監押/都監。神宗行將兵法後,本處監押若兼將者,亦領將兵,否則只領本地不繫將禁兵與廂兵。由此可知,所謂“都監”職權大小差別甚大。大到分管一路,小到一堡一寨。大州的兼將都監所轄可能近萬人,而小州的都監可能只領千把人(禁、廂兵各幾百)。大者可達正六品的橫行,小者或許只是從七品的諸司副使。所以沒有固定的現今軍職、軍銜可以對應。有人稱州都監相當於“副師級軍分區副司令員”實為妄言。 

 誤用。總管或都總管(原稱“部署”,避英宗“曙”諱改)乃一路軍事長官。《水滸》中的大名府、青州都是路治望郡,大名更兼北京。當地知府、知州兼路安撫使並馬步軍總管(按《宋史•職官志》青州為兵馬巡檢),武職領兵官當為副總管,而非都監(如大名李成、聞達),總管也不可能只管本州兵馬。而秦明這般的武官亦不似路副總管一類的地方軍事大員(類似軍區司令員)。 

 書中州多有指揮司,領兵官多有指揮使。這恐怕是明代衛所制度的反映。府州或設衛或設所,衛之長官即為指揮使,轄五千餘人。所謂“州指揮司”也許映射明代衛之指揮司,或參仿行省之都指揮使司。而宋代一指揮元額不過五百人,指揮使為中下級軍官。州一級的軍事機關實為州監押司或州鈐轄司。

  八、統制、都統制  誤用。“統制”乃行將兵法後出現的臨時差遣,即統領若干將執行軍事行動的指揮官,後漸成為固定官職,為一軍之長。北宋統制地位甚高,率萬至數萬人,往往是一路的統兵官(如陝西各路經略司的統制)或出征行營的一軍統帥,常為路軍事長官所任,非用兵處不設。據職事大小,重者大約橫行一級的高階武官才可擔任。南宋前期下降到北宋“將”的等級,將則相當於北宋的部將。南宋後期進一步下降。《水滸》可能受了宋末情形的影響,所以秦明這樣的軍官也稱為“統制”。而事實上在北宋,秦明這樣的將官多半隻相當於青州系將禁兵的將,轄五六千人。可能在正七品諸司正使大小,地位已高。 

 都統制也是一樣的情形。北宋後期的都統制類似宋初之都部署、金之都元帥,乃行營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大軍出征常分數軍,每軍置統制,而總于都統制。為總司令,非資格更老的“統制”。南宋前期雖然地位下降,仍是一方鎮帥(如御前諸軍都統制),到後期因濫授而地位大大下降。《水滸》最後宋江諸人受封,動不動就是某州都統制,也許同樣受宋末的影響,並非徽宗時的情形。呼延灼的所謂“都統制”可能小說中是指資深的“統制”,職事同秦明,但地位更高。 

 九、團練使、節度使  誤用。如前所述,宋代的“某州團練使”只是武官虛銜而非職事,亦不在當地。正任是從五品的官階,資序高於“刺史”(武官階,非知州),低於“防禦使”。遙郡是不及從五品武官的榮譽貼職。由遙郡升正任稱落階,即去掉之前低於從五品的官階名(XX大夫),而升正式的從五品團練使官階。故“團練使”不是職務。且“刺史”以上已是武官高階(類似今之將級軍銜),三衙都虞侯不過從五品,馬、步二司的都指揮使不過正五品。《水滸》中的“團練使”卻變成韓滔、彭玘一類率千餘人的中下級武官的軍職。且陳、潁二州乃節度州(沿襲五代),軍額分別為鎮安、順昌。 即便武官虛銜,亦作鎮安軍、順昌軍節度使或承宣使,無陳州、潁州團練使,更不會在陳、潁二州當地任職。(節度使、承宣使軍額與州一級行政區劃“軍”,如無為軍等,是兩回事。) 

 節度使在唐、五代為藩鎮長官,宋代同“團練使”等均為虛銜。武官建節乃極高榮譽,相當於現代授元帥銜,一朝之中不過數人而已,從二品。全不似《水滸》中十節度使的實差。且這些“河南河北”“上黨太原”之類的節度使更無軍額(XX軍節度使),而所涉地名“江夏零陵”、“琅琊彭城”之類亦非宋時。總之是胡編亂造,只是小說。 

 十、殿帥、太尉  存在。“殿帥”乃殿前都指揮使的尊稱,如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稱“馬帥”、“步帥”。“殿帥府”即殿前都指揮使司的俗稱。殿前、侍衛馬軍、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司合稱三衙,為北宋最高管軍機關(南宋不同),類似唐之十六衛、明之五軍都督府,即現今的三軍司令部。所以殿前司並非如有人稱的等同於國防部,樞密院才類似國防部。宋代樞密院奪兵部之權,兵部則被閒置一邊,只從事一些輔助工作。若稱“軍委”,則樞密院長貳外需再加上三省宰執並皇帝本人。徽宗政和時,規定三衙長官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揮使為從二品,且資序在節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稱“太尉”。 

 誤用。“太尉”為政和時所定武選五十二階的最高階,正二品,並非“三公”之屬(三師為三公),亦非實職。當時太尉階武官不尊稱“太尉”,而稱“兩府”。“太尉”則是高級武官及樞密院文長官的通泛尊稱。所以殿前司高太尉、宿太尉之類未必均為太尉階。總之,“太尉”既可指官階,亦可為尊稱,但不是職務;實為太尉者,並不尊稱“太尉”。當然更不可能門前掛塊“太尉府”的匾額。 

 十一、押司、保正  存在。押司為縣主簿(從九品)以下無品的吏員。另有司事、貼司等,但無“令史”。令史在宋代為京官,乃三省、樞密院諸司諸房的文員。雖然實際擔任吏的職事,但所處機要,仍為從八品的官,與吏身份不同。地方上出現令史,可能是元代的情形。  “保正”則是熙寧變法行保甲法的產物。五戶為小保,二十五戶為大保,二百五十戶為都保,分設大、小保長、都保正,富戶充。晁蓋的“保正”便是二百五十戶的都保正,類似村長或鄉長(依據戶口),並負責管理本地的鄉兵(民兵)訓練、上番並教閱。既非官也非吏,與現今不同。書中多次出現的“里正”則為誤用。北宋前期有里正,金、元亦有里正,但北宋後期罷廢。所以所謂“里正”乃元代制度,書中的“社長”同樣如此。

 十二、節級、管營  存在。如前所述,軍官稱“將校”,軍吏稱“節級”,軍兵稱“長行”。舊軍制都一級馬軍副兵馬使、步軍副都頭以下十將、將虞侯、承局、押官等統稱“節級”。《水滸》中常出現的押牢節級一類,如戴宗、蔡福、蔡慶等人,便是此等無品的吏員。書中常把節級與虞侯、承局、押官等放在一起,實則前者為通稱,後者為具名。  虛構。牢城營正稱牢城指揮,隸廂軍,長官為指揮使,非“管營”。 

 十三、 觀察、團練  存在。“觀察”、“團練”與“觀察使”、“團練使”不可混淆。後者乃高級武官的軍階,“觀察使”為正五品,“團練使”為從五品。而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只是從八品的府州地方上無職事的閒官。如同正九品的別駕、長史、司馬等,都是唐代的實職,到宋代成為安置閒官的名目。張團練便是此類,蘇軾也曾貶為黃州團練。 

 十四、知府、通判  誤用。宋代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州一級為府、州、軍、監。府為大州要地。府之長官稱“知府”(京府稱尹),州之長官稱“知州”,為“權知某府/州軍州事”省稱,無固定官階對應(從五品“諸州刺史”為武官階,與之無關),通常五六品上下。高官請郡出任則稱“判”。知府、知州不可通稱,所以濟州、青州等州的長官只能稱知州,不能稱知府。《水滸》中統稱作知府是明代的反映。書中一些常見府、州地名,如東昌、高唐之類,為元、明時所有,不一而足。“郡”則為唐以前行政區劃。  存在。通判即“通判某府/州”,府、州長官之副貳,凡公文長官必與連署。約從七品到從八品上下,以小制大,實為監州。一州第二把手,地位不低,權勢甚大。軍、監則較小。

  十五、經略  存在。安撫司或經略司乃路級帥司,一路軍事為主,軍民兼管的機構。(安撫、轉運、提刑司路區劃均不同,政和二十四路指轉運司路。)長官為安撫使、經略使或經略安撫使,一般文官充任。凡加“經略”為用兵處。所以一州不會有安撫使,“楚州安撫使”、“廬州安撫使”之類為編造。而安撫使、經略使按例兼所置路之首府的知府或知州。涇原路經略使必兼知渭州,所以不可能出現書中渭州知州(“知府”)去拜見經略使的情景。 

 十六、中書  虛構。宋代大名府為北京,按例北京留守司留守必兼知大名府,所以不可能既有留守又有知府(王太守)。梁世傑應稱“梁留守”而非“中書”。既無“中書”這樣的官職,亦無這樣的稱謂。所謂“中書”可能是受元代行中書省名稱的影響而編造。《水滸》中亦多述及“中書省”,為朝廷中樞,這仍是元代制度。宋代門下、尚書二省並未罷廢。而自元豐改制,北宋後期三省恢復唐代“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之制分立執事。當時稱“朝廷”者,必謂三省、樞密院,而非中書省。 

 十七、太師  存在。太師為宋代“太師、太傅、太保”三師(徽宗始改稱三公)之首,正一品的虛銜加官,位極人臣。元豐改制後三省分立,首相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南宋之左丞相),次相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右丞相)。而政和時,蔡京請改左相為“太宰”、右相為“少宰”,自以“太師”兼總三省事,號“公相”,凌駕於宰執之上。“太師”便短暫地成為類似最高官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